『壹』 如何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堂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我们现在提倡的“高效课堂”研讨,其目的就是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到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一)更新思想,高效教学的理念指导,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对政治老师而言,固有的、传统的教学行为习惯依然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很有市场,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是背道而驰的。要打造政治“高效课堂”,必须摒弃这些制约因素。因为学生已经预习了,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做到少讲、精讲。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提倡学生讨论,多采用互动式教学,甚至可以让学生去讲课,真正做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还要分层次教学,教师不能光顾着一些学习程度好学生,更应该倾斜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二)精心备课是高中思想政治高效教学的基础。高效教学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课堂上的高效才是最终的有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摒弃他们对政治课或隐或显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1、按课程标准,备好教材,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教材的研究者,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原理、观点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政治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研究教材还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按课程标准,备好时政热点。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生活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却是开放的。因此,在备课时要广泛阅读有关新闻、报刊杂志、时政热点,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新素材、新资源。 3、按课程标准,备好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课堂上跃跃欲势,逆反心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活跃的课堂状态是政治课高效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的课堂需求,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四)、优化课堂结构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1、探索有效的教法,精讲精练。首先,要坚持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规律;已经教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讲。讲的时候要注意语言力求做到精确、精炼、精彩。其次,要坚持五个让的施教习惯: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再次,课后作业的布置要精、准。所谓精是指在教师充分关注学情之后,有针对性的设置作业,量要适中。所谓准是指作业题目要准确的反应教学重点,同时为突破巩固难点服务,坚决避免重复性作业。 2、要注重教学环节的有序性和波动性。教学应像河流一样,有序性和波动性相结合,既百折不挠奔向大海,体现有序;又迂回曲折,体现波动性。有序使教学结构段落明确,但一种活动如果缺乏起落,给予学生的刺激便会减少。教学应避免平铺直叙,在教学过程中有矛盾冲突,有思维碰撞,有智慧启迪。教师讲述有行有止,有续有断,高低起伏,悠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学生学习有听有讲,有学有练,有张有弛,有商有量。整个教学过程犹如一台好戏,师生共同配合,有序与波动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五)灵活的课堂问题设计是政治课高效教学的支撑。所谓灵活是指课堂问题的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既可以把课堂教学的问题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设问;也可以循循善诱,步步设疑;还可以设计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例如,讲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有人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秀才、官员、财主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秀才:大雪纷纷落地。官员:此乃皇家瑞气。财主:下它三年何妨。旁边破庙里睡的一个乞丐:放屁。身份不同的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诗句。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②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由于设问的问题故事性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很快明白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师又穷追不舍,紧接着问:“你能不能就中国古代和现实生活各举一个事例来说明”。这一问是让学生明白哲学无处不在,我们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有哲学,我们的身边有哲学,我们自己本身也在应用哲学。这些哲学原理实实在在存在,并不是虚无飘渺。总之,“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综上所述,当今的政治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细心呵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政治课堂
『贰』 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小学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理念研究
一、强化情感体悟,提升素质教育理念
(1)换位思考,角色体验。换位思考是客观事物对人的内心产生某种情感刺激而引起一定的内在心理共鸣。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实践中,可以借教材特定事例,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自然套用角色饰演,使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剧中人”,激发学生的自觉体验,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加快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淳化。如,在讲授《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可在课文基础上进行情节加工或艺术拓展,用较多口舌着重渲染文中残疾人受到众人嘲笑甚至是有意戏弄的场景,通过对残疾人面部痛苦神态的浓重描写,促使学生换位思考,深刻理解此时作为残疾人的内心感受,创设问题供学生思考,顺势荡开一笔,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缺陷暴露或因失败而遭遇嘲弄的往事,试将残疾人和自己当时的心境做对比,更加深了对残疾人内心屈辱感的认同,从而萌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帮扶情感,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在潜移默化中攀升。此外,在问题创设时,要注意紧贴课文思想内涵展开,不可偏离中心轨道,给学生造成一定误导,对学生的思想催发和道德引领应具有强烈的鲜明性和准确的指向性,如若你是那个残疾人,你面对此情此景,该如何应对呢,你会想些什么?借此触碰学生心中最柔软的那块首善之地,真正感受到残疾人在承受因肢体残缺而痛苦的同时,还要忍受来自社会人情的冷暖,学生有了这样的心理体验,自然就会主动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了。
(2)积极运用实景对比,提升体验的鲜明感。对比体验是将代表正能量的道德观念与具有负面影响的错误道德观念通过在某一场景下的比较,让学生利用自己内心的良善,进行去伪辨真,从而不断夯实正确道德观念,促进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如,在《爱护花草树木》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借助现代教学设施为学生在屏幕上呈现不同的教学场景。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我在本课中,就大胆运用了幻灯片呈现实景的形式,一共两幅图画,第一幅图画展现的是两个小朋友种树忙的场景,一个小朋友手扶一棵小数,另一个小朋友用铁锹填土,旁边还放着一桶水;而第二幅图画表现的则是另外一种场景,其中也是两位小朋友,一个在攀爬一根纤细的小树,小树摇摇欲断,另一个小朋友用扯下的枝干做成帽子形状戴在头上,他俩玩的兴高采烈,而小树都快要折断了。通过这些特色鲜明的对比,学生们很容易作出道德情感的正确判断,对花草树木的保护意识增强了,这种特殊的情感体悟所带来的正面教学效应明显胜过教师苦口婆心的善意提醒。
二、创设和谐互融的治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创设充满感性的教学情境。小学生身心发展尚待完善,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感性认知获取。小学生空间立体感较差,抽象思维能力欠佳,其感性认知往往依靠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感应,所以课堂教学氛围烘托尤为重要。如,在讲授《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课时,我围绕世界万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这一主题,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本市的发展变迁史,通过往昔荒蛮景象与现在高楼林立繁华景象的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本市的快速发展,折射出祖国的日新月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贴切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构筑起感性认知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触景生情,思绪飞扬,对家乡对祖国充满浓浓的爱意,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气不断高涨,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2)鼓励学生主动饰演多种角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丰富生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填满了课堂,各种鲜活悦动的人物形象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启发下,任何教学资源都可成为教师创新教学的道具。为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情趣性,教师可从人物角色饰演上大做文章,鼓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将故事情节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出来。通过一幕幕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舞台剧,借助学生绘声绘色的角色扮演经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印象,理清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社会角色意识明显增强,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如,《集体的力量》一课,教师可选取其中的精彩片段,与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一定艺术加工,设定几个人物形象让学生自由选择扮演。本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尤以蚂蚁王国得探子报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节描写更为传神,教师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其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让学生细细体味集体的力量之大,提醒学生齐心协力发挥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次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被提及多年,但举步维艰,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精心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道德矫正,是新时期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践行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叁』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握几个基本准则。 首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如:五年级的××同学受手工商业意识的影响,认为成绩只要及格,不用那么刻苦,课外找点工作多赚点钱,这样也会使父母感到满意。了解到这一情况,在教育中我讲事实﹑摆道理,使她懂得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只求考个及格是不上进的表现,只有专心致志读好书,才是正确的,至于寒暑假做手工积钱解决学费,也是可以的。在我的耐心教导下,终于摆正该生思想中读书与赚钱的位置,也解决了这类学生的思想矛盾。有如,针对学生中存在不团结﹑相互妒忌﹑关系紧张的情况,我及时进行解决﹑引导,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彻底化解矛盾。体育课上,××和××两位同学因玩羽毛球产生争吵,相互贬辱,甚至动起手脚来。解决这类学生的矛盾,首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来教育他们。在这一点上,我列举了村上曾经发生的一宗因学生矛盾而造成双方家长动手打架的恶性事件来教育。通过事例引导他们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过错和鲁莽。经过教育,他们都作了自我批评和检讨,表示改正和彼此要向对方道歉的决心。他们的行动,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团结的同学,使这些同学也深受感染,互相搞好团结。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多样化。 所谓多样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样: 课堂讲解——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据教材,并联系实际补充丰富德育资料向学生讲授,着重抓住德育目的,讲清人物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道理。 课堂讨论——在讲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专题班会——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班会,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 第三,思想教育要有坚持示范性。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小学生有着模仿的习惯这一特点,相反地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如:教师道德修养中有“为人师表”的要求,然而,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讲究卫生”﹑“爱护公物”﹑“讲文明”等德育要求时,教师本身的品德将影响着学生,学生会产生比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坚持示范性,不然对学生的教育便会削弱力量。 第四,加强学生教育工作,首先要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所谓优化,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另外,课外要设计练习,留置作业。练习题要从实际出发,紧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课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让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学习一个品德形象,接受一个品德道理,其形式是多式多样的。如:《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一课,我让学生进行有关调查,了解校园里勤奋学习﹑在各次知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教学《助人为乐》一课,我布置学生调查周围“学生学赖宁”的好人好事。实践证明,在调查了解的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会默默地受到周围的先进人物事迹所感染﹑受到启迪,其教师效果往往比说教好得多。另外,每一课上完以后,我都布置适当的作业,让学生行为得到训练,认识得到印证,并注意定时总结汇报,表扬鼓励。《孝敬父母》一课,我要求学生人人做一些使父母满意的事。结果,有的学生父母生病,他就前往求医问药,照料父亲;有的学生母亲工作忙,她就洗衣服﹑做饭。他们在校能够做个好学生,在家能够做个好孩子。
『肆』 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
一、 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 。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又如《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
二、形式多样的课堂是最开心的。
经调查,88.2%的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活动课。活动课以多彩的课程内容,活泼的授课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幸运52”“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 “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老师们,“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三、具有科学的探究精神才是必需的。
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法规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伍』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教学中用爱心魅力润育学生
实践证明,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滋润人心的巨大力量。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市场经济的浪潮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真挚、纯洁、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号召力、推动力,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成长,还可以抵御这种负面影响。同时对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把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选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德育目标和德育发展方向的内容。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德树人,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那我们的学生将沐浴在师德无限魅力的阳光雨露中健康地、快乐、阳光地成长。
二、在生活中用行为魅力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敬业精神、工作作风、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德树人、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平时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废纸、垃圾就自觉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学生弄歪的课桌椅等,久而久之,学生受到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乐于助人的品格观念。
三、在家校沟通中教育学生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处于初始和基础的地位。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德行的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
长召开家长会、要求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年终召集学生家长代表召开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会议,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交流,使家长不陌生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家长监督学生在课外的表现,教师定期检查学习成果。这样使学校与家长形成了良性的互动,让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当中还是在社会上都可以规范自身的行为,使学到的东西不会"左耳进、右耳出"。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教育的整体性。
四、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熏陶学生
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不能只依靠教师的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学校要从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建筑物墙壁、一景一物、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积极的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温馨的提示、热情的激励、丰富的知识、典型的个案、优美的校园形成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的行为养成服务,组成教育的合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而言之,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学生自身的长期努力和教师不断的督促引导及家长的积极配合、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健康快乐阳光自信的成长。
『陆』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开放的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新的课程改革一大亮点就是学科教学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要关注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下面我就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几个小片段,谈一谈自己在落实德育目标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提供给各位老师一起探讨研究,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一、现身说法,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思想品德课程中最基础的目标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而在座的各位骨干教师的人格形成过程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宝贵教学资源。我们经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学习过过程中,如果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点,相信离我们德育目标的落实也就不远了。关键是如何做到“亲其师”?我在这方面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结合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与学生一同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也就是“现身说法”。每位老师都有过自己的中学时光,回想那时的我们,有着和学生们类似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也有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那么就将自己的这些故事、这份感悟再加上成人的理性的思考来引导我们的学生,它比起一些名人的事例,来得更加亲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到平等、信服,。
比如在学习《生活处处有情趣》这一项目时,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雅情趣,摒弃庸俗情趣,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大部分学生此时对“什么是情趣”,只是从资料中查来的一些抽象语言,了解得不是很透彻,更不要说德育目标的落实了。针对这一难点,我想到了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收集树叶标本。于是就将自己这些年来收集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树叶标本以及利用这些树叶做的卡片拿到了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讲述自己在每片树叶和卡片背后收获到的快乐、亲情和友谊。但丁说“一看见花,我就放慢了脚步”,对于美的事物大家是相通的。看着一片片普通而又美丽的叶子,听着老师成长的故事,聪明的学生马上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情趣”,用学生自己的话来总结,那就是:通过做这些事情,让自己体验到快乐。学生们的思维也就豁然开朗起来:有的学生谈到了父母的生活情趣,有的学生说到了自己。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很多同学感受到高雅情趣的熏陶。最令大家感触的是,在谈到庸俗生活情趣时,有一名学生勇敢地剖析自我,也来了个现身说法。他讲道自己在小学四、五年级时沉迷于网络游戏,连续在网吧呆了三天,花费了两千多元钱,身心疲惫,自己的手也变成了“鼠标手”。在大家看着他的“鼠标手”发出笑声的同时,更发人深省,有些同学不自觉地偷偷看了看自己的手,相信那一刻“摒弃庸俗情趣”的课标要求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同样的,教师用自己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引导我们的学生,学生也会“随”老师的。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最喜欢老师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的故事,老师同我们交流的是表情,是心灵,我们感到可以敞开心扉与老师平等对话,也受到了教育。”
二、课堂教学与主题班会相结合,拓展德育空间
所谓主题班会,它主要是围绕一个专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组织领导、采取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靠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一些有着班主任经验的老师或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很多时候,班级召开的主题班会内容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异曲同工,甚至于有时班会内容就是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所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就是一致的。有时思品课一个项目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课堂学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较好地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可能就对德育目标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这时,与之相对应的一堂好的主题班会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提供了拓展的平台。
例如:“关于交往问题”“如何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是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迫切需要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的教材设计了《友谊伴我行》这一单元,其中《让友谊之树常青》这一项目着重从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宽容、关爱、帮助这七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应该说这七个方面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还有很多话要说,还有一些困惑没有解决,产生情感上的迫切需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一次名为“友谊之树常情”的主题班会召开了。首先是一段诗朗诵和小品表演,学生们以自己的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明他们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交往中所遇到的具体困惑和烦恼;然后进入全班活动的中心环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大讨论,针对刚才呈现出的具体问题,寻找各种解决的具体方法,由
『柒』 如何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一代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国家教委制定的义务教育大纲中要求在小学课程中,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三者摆在同等地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看法,以正社会风尚、民族品格。 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为归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他们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的思考,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因此,以生活为途径,构建思想品德的大课堂,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针对同学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 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因为德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用自觉的实践最终来落实和完成,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骆风先生提供的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分析专著,分析表明,这些博士生的父母学历并不高,但是,虽然他们对子女的学业无法直接辅导,可是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子女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子女终身受益。为此,我们是不是该认识到,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三、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养成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和途径协调作用的结果,尤其需要长期实践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定型,即反复的行为实践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行为定势,凡是成熟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深有感触地谈到他重视塑造学生行为习惯的做法与体会:他每接一个新班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是不特别钟情于分数,也不忙于强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坐姿与站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他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拳头产品,很多学生从这项产品中终身受益。 四、以活动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思品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必须全面改革小学思品教学,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为前提,以活动为载体,实施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开放的教学形式,从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把思品教学从基本封闭的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比如通过搞情境感受活动 游戏体验活动、动手制作活动、模拟操作活动、行为操练活动、表演欣赏活动信息交流活动、自我展示活动、选择辨析活动、谈话辩论活动、观看影视录像活动、运筹对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变革知识客体的能力,联系生活建立新型的生活观的能力;发展学生自己的自立性、创造性,形成参与、合作、竞争意识,锻炼应变能力;用活动促进学生独立人格发展,强调和突出未来社会对人素质的综合性、全体性要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渠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总之小学思品教育要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学生是这一世界的主体,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为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服务。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使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能力得到提高。努力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习中发展潜力,健康成长。
『捌』 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两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身立
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二、改进教法,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唯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好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要确定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讲《集体力量大》一课,有关蚂蚁王国得探子报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
式,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
情,取得胜利.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爱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应给予精讲,及时进行释疑解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老师应引导学生对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及时查缺补漏.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
“走出去”就是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
“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如:组织时事政治报告
会,帮助学生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问题进行比较全面了解,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邀请校外辅导员、公安、司法部门人士来校作法律知识讲座,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理解,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水平.
四、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考思想品德考试方式的改变
(即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现在的全开卷考试),有的老师和学生
家长就认为,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由原来死记硬背变为现在连记都不用记了,老师上课只要勾勾划划,考试时替学生准备好充足的材料,学生只要把资料、书籍带全、就万事大吉了.开卷考试确实减少了大量死记硬背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学生
的要求,相反,为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试题增加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力度,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在考试中要想回答好开放性试题,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广博的知识,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表达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不注重理解、不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开展实践活动、不拓展知识面,考试中要想回答好开放性试题、综合性试题,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开卷考试并不是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而是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在方法观念上对学生进行辅导.如何进行辅导?第一,引导学生切实转变观念.通过一定的题型训练,使他们懂得开卷考试并非降低了要求.相反,必须加强对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联系社会生活以及自己的思想、行为、校园生活等实际来分析说明问题,并且能有条理清楚地表达、叙述和论证问题等.第二,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个人行为的集中表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培养各方面的品质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为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和提高能力,必须做到:①课前做好预习,自拟课文内容提要;②认真听课,听课中大胆质疑,并辅导他们做好听课笔记;③课后进行归纳整理,学会综合运用图表法、比较法、逻辑推理、归纳等方法.第三,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还应注意关心时事、社会热点,把它与所学知识相联系进行分析,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使他们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玖』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握几个基本准则。
首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如:针对学生中存在不团结、相互妒忌、关系紧张的情况,我及时进行解决、引导,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彻底化解矛盾。体育课上,××和××两位同学因玩羽毛球产生争吵,相互贬辱,甚至动起手脚来。解决这类学生的矛盾,首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来教育他们。在这一点上,我列举了学校曾经发生的一宗因学生矛盾而造成双方家长动手打架的恶性事件来教育。通过事例引导他们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过错和鲁莽。经过教育,他们都作了自我批评和检讨,表示改正和彼此要向对方道歉的决心。他们的行动,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团结的同学,使这些同学也深受感染,互相搞好团结。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多样化。所谓多样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样:
课堂讲解——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根据教材,并联系实际补充丰富德育资料向学生讲授,着重抓住德育目的,讲清人物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道理。
课堂讨论——在讲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专题活动——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
第三,思想教育要有坚持示范性。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小学生有着模仿的习惯这一特点,相反地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如:教师道德修养中有“为人师表”的要求,然而,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讲究卫生”、“爱护公物”、“讲文明”等德育要求时,教师本身的品德将影响着学生,学生会产生比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坚持示范性,不然对学生的教育便会削弱力量。
第四,加强学生教育工作,首先要优化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所谓优化,是指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另外,课外要设计练习,留置作业。练习题要从实际出发,紧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品德与生活课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让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学习一个品德形象,接受一个品德道理,其形式是多式多样的。让他们在校能够做个好学生,在家能够做个好孩子,在社会能够做个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