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曲争议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由大别山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改编而成,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它的诞生地有多种版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引起了各地之争,有江西说,四川说,湖北说,安徽说和河南说。
关于这首民歌的归属地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歌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中标注为“江西民歌,焕之曲”;《民间歌曲概论》(宋大能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版)也认定是江西民歌;《中国民歌》(第3卷,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将之认定为安徽金寨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将它作为湖北民歌(鄂东北红安县)选人;而在《中国传统民歌400首》(柳正明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87年版)中,编者将之认定为河南新县民歌;《中国音乐词典》中没有认定它是属于哪个省份或地区的民歌,只确认它“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别山地区。系土地革命时期有些县、区成立苏维埃政府时。据民歌《八段锦》填词传唱而成”。曹锦华的文章《(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何地民歌》认为:“不难看出《八月桂花遍地开》确系商南民歌,歌词作者是罗银青,曲调是地方民间《八段锦》调,作歌是1929年8、9月桂花盛开的时候,它是河南商南民歌……”《党建杂志》刊登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八月桂花遍地开》乐谱下面的标注是“革命民歌,焕之编曲”,并认为“这首歌是1929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用当地的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贺文忠在《大别山上一首震撼人心的歌》中认为,“1929年正值大别山桂花盛开的季节,为庆祝鄂豫皖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立,《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在新县柴山堡(今新县陈店乡)诞生并首唱”。潘传柏在《大别山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民歌的特征》一文中认为,“《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利用了传统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就是1929年8月在新县卡房成立工农民主政府的庆祝大会上产生的”。至此,这首民歌的归属共有江西、安徽、河南、湖北四种说法。
由于是由大别山的民歌曲调改编,所以排除江西说和四川说。仅大别山革命老区就有“河南新县说”、“河南商城说”、“湖北红安说”和“安徽金寨说”等几种版本。很难说这首歌属于哪个狭隘的地方,史料记载,此歌最早传唱是在河南新县陈店乡成立光山县苏维埃政府的大会上。
这是一首庆祝苏维埃成立的歌,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原名就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1929年8月,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陈炳煌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会上,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将这首歌曲传唱到川陕苏区。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人士将《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为不同版本的合唱曲,还被改编成二胡、琵琶等器乐曲。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把这首单旋律民歌改编成一首丰富的民歌合唱曲。1964年,李焕之再度把它改编成女声合唱曲,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以女声合唱加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一时间此歌红遍全国,最终变成红色经典歌曲。后来,此歌又被选入中小学等音乐教材。
翻开《豫南革命史》(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编著,董雷、刘新民编)、《新县革命史》(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等党史、革命史著作,上面都清晰地记载着: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柴山保人民载歌载舞,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人民多么兴高采烈,作者多么激情澎湃!那曲调,轻快明朗,那歌词,充满胜利的豪迈!因此,这首歌一经唱出,便立即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为各个革命区域派来观摩的代表所喜爱,他们纷纷记录传抄,把它带回自己干革命的地方,去鼓舞群众,团结群众,掀起新的革命高潮。
激动人心的时刻总是令人最最难忘,惊天动地的大事象刻刀把那点点滴滴刻进了参与者的脑海。于是,几十年过去了,经历者对当时的细节还念念难忘。
51年过去了,革命老前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戴季英还清楚地记得:“《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柴山保当地人作的。是谁作的,不知道,不是从外地传来的。那时因为要复写、油印搜来的歌,我们特委几个人都亲自看看改改。我和曹学楷、戴克敏、郑位山都参加修改过。”(根据1980年5月新县县史采编组录音整理材料,该材料现保存在新县文管会档案室。)这位刚正不阿的革命老人,当时正任鄂豫边特委委员,亲自参加了柴山堡根据地的创建,亲眼见证了光山县苏维埃政权的成立。那场景是激动人心的,留在老人心中的记忆也是深刻难忘的。连哪些人参与修改的细节都记得那样清楚。看到这样的记载,我们热泪几乎都要夺眶了。
53年过去了,著名作家、革命家,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老前辈于1982年5月又回到了新县,他走进当年的办公室,泪流满面,当即赋诗:“三年征战在此地,劫后重来无故人。”
“多少英雄尽瘁去,山河依旧露深情。”多少往事涌上了他的心头。在新县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室里,他见到橱窗内陈列的土地革命时期的手抄歌本,看到上面《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立即回忆起其中的歌词,并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听说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据当年访问者记录材料)。
64年过去了,1993年5月,中国信阳第三届茶叶节,阔别故乡46年的李德生将军回到了故乡新县陈店乡。他站在木城寨下,回忆当年参加革命的经历。说:“1929年,我参加了儿童团,当儿童团长,拿着红黑两色的木棒,站岗放哨。特别是当地成立苏维埃的时候,来的人很多,热闹得很呐。大家敲着两人抬的大鼓,唱着自编的革命歌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后来,我参加红军,长征了,我们走到哪里,就把这首歌唱到了那里。这首歌,最好听了。”(笔者当年亲自参与接待工作,亲耳聆听了将军的回忆。)
72年过去了,2001年7月,商城籍作家余英茂来到了新县,他采访了92岁的红军失散人员周凤山。余英茂问她会不会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还记得当年演唱的时间和情景吗?周凤山老人激动地连声说:会会会!会唱!你听着啊!老人于是一边拍手,一边唱了起来: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毕竟年龄太大了,周凤山唱得很慢,唱到后来几乎一字一顿。余英茂怕老人累着,劝她别唱了,她好象没听见一样,继续唱着,……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周凤山还向采访者回忆说,1929年当地苏维埃政权成立时,她是一名宣传员,她说:那时我领着大伙儿唱,把山都震响了!人人都会唱,小孩儿也会唱……。(材料见2001年7月13日《郑州晚报》,笔者当年也亲自参加了采访活动)。
时间,时间!人们的回忆都在指向一个时间,1929年8月(农历)那个桂花盛开的时间,那个鄂豫皖苏区第一个县级政权苏维埃政权成立的时间。
八月桂花,这不是一般诗歌的比兴,后来这首歌在流传中人们还根据自己成立苏维埃的时间作过修改。
新县党史专家陈士农告诉笔者,1979年3月,他到卡房公社征集革命史料时,访问了一个84岁的老党员邓永言,土地革命时期,邓永言曾任光山县弦西区(今新县卡房乡)第二乡苏维埃差派委员。邓永言回忆,在区乡建立苏维埃政权时,唱过《八月桂花遍地开》,但当时对第一句歌词作了修改,唱的是三月桃花遍地开。邓永言说:因为我们弦西区建立乡、区政权时都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农历二、三月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弦南区(即柴山保地区)建立乡、区及光山县苏维埃时唱的。因为他们是头一年(即1929年)农历八、九月建的。那时桂花盛开,所以唱'八月桂花遍地开'来庆祝政权成立。邓永言老人的回忆很具体,也很有说服力。
还有,还有很多人的回忆,都把时间指向1929年8月。
那么,这首歌是谁写的呢?
戴季英十分肯定地说:它产生于柴山保当地。有一些老红军战士回忆说歌的词作者是一个叫岱觉先的老私塾先生。岱是湖北省红安县檀树岗人,他的几个儿女都参加了共产党,大儿子岱左明还是黄麻起义的领导者,岱觉先也深受革命影响,因而填词创作了桂歌。
成仿吾的回忆说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但他不知道名字。河南省商城县用比较肯定的语气说这位姓王的作者是该县爱好文艺的革命烈士王霁初。
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同意。为什么?还是时间,是时间告诉我,王霁初不可能是这首歌歌词的原创者。
只要我们不能否定戴季英等革命老人对1929年8月这个时间的回忆,只要我们不能对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成立时间予以否定,那王霁初就不可能创作了这首歌曲。
王霁初是一位爱好文艺的革命烈士。王霁初搜集整理创作过许多革命历史民歌。王霁初也应该搜集到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因为他的爱好和特长,他还应该为这首歌的流传作过贡献,但我仍要说他不可能创作这首歌。因为在1929年8月这个时间,王霁初还没有参加革命。
还是来看看王霁初的简历吧。王霁初,生于1893年,逝世于1932年,他本是商城县西大街王家大门楼中的一个少爷。他的大伯父王礼堂是清末举人,作过清辽宁省海城县令。清朝灭亡后,王礼堂受到张作霖赏识,被张作霖封为东北四省剿匪督办。王礼堂官场得意,但有一项遗憾,膝下无子,于是,立了自己的亲侄子王霁初为继子。王礼堂还通过关系和财物,在东北为王霁初谋了个县长的职位。可这王霁初心思根本不在官场。他从小喜欢唱戏,甚至达到了痴迷程度。就在王礼堂为他谋到了县长职位,走马上任的关口,他竟不辞而别,到北京当票友唱戏去了。王礼堂气疯了,派人从北京找回王霁初,不管怎么打骂,王霁初就是不改爱唱戏的初衷,并寻机从东北逃出,回到老家商城。此后,王霁初还曾组织戏班子外出唱戏,还写出了一篇《艺术论》的文章。1929年12月25日,红军打下了商城县城。王霁初走出了王家大门楼子,也融入到欢庆的群众之中。可红军把这个大家子弟关了起来。关在牢房中的王霁初却写了歌颂红军取商城的歌:民国十八春,红军打商城……。此时,打下商城的红军要建立苏维埃政权,政权里也需要文化人,就把王霁初放了出来,动员王霁初参加了革命,并让他担任红日剧团团长。1932年10月,王霁初随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不久,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由王霁初的生平我们就不难看出,在柴山保地区开始唱《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时候,王霁初并不在柴山保,也还没有参加革命,无论从他的经历和感情,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热情歌颂苏维埃的歌曲来。 我们很想怀念为革命牺牲的王霁初烈士,可是,真实就是美!我想王霁初如果泉下有知,也会同意这句话的。
故商城说亦站不住脚,红安县也认为是1929年至1930年七里坪列宁小学教员王霁初根据《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亦站不住脚。
在这里。大多数研究者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八月桂花遍地开》属于民歌范畴。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作的集体性,它的作者往往就是众多的演唱者,这是民歌区别于专业歌曲创作的基本特点之一。所以,我们是否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去考证具体作者,值得反思。应该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长期的传唱中逐步形成的,改编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也不可否认,像王霁初、吴靖宇、陈世鸿、罗银青等人在这首民歌的最初产生阶段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当时鄂豫皖苏区的历史状况看,1929年5月6日商南起义(又称商城起义、立夏节起义或丁家埠起义,河南商城县的南部地区简称商南,笔者注)爆发,建立了以商南斑竹园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地处湖北、江西和河南三省交界地区。佛堂坳当时即属商南,今属安徽金寨县果子园乡。1932年,红四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国民党政府随即在此设立经扶(河南光山、罗山及湖北红安、麻城之交界地区,1947年改称新县,今属河南)、礼山(河南罗山及湖北红安、孝感、黄陂之交界地区,1952年改称大悟县)、立煌(河南商城、固始及安徽霍山、六安、霍丘之交界地区,1949年改称金寨县,今属安徽)三县。一个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化频繁,一些村镇在不同的年代隶属于不同的省份。这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所造成的。而同时,现有相关的文章著作也都拿不出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证明这首民歌到底是产生在哪个地方,多以相关人士的回忆和作者的主观推测作为依据。并且现有文章中所引用的回忆记录,当事人多以自己所在的省份说话,明显带有个人主观性和狭隘的地方主义倾向,因此文章的观点难免失之客观公允。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以行政区划地作为这首民歌的归属地划分,本身就存在着容易产生矛盾争论的缺陷。继续纠缠下去,终究也是难有定论。
最重要的是,民歌“是在演唱、流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也不例外,这可以从它的不同版本中歌词和旋律曲调都有所不同可以得到印证。所以,《八月桂花遍地开》具体的作者和创作过程是无从知晓的,也没有必要死钻牛角尖。由此,我们可以转换划分标准,以民歌流传的地域来界定歌曲的归属地之争(此类划分已有先例),认定它是根据大别山地区的《八段锦》改编填词而成,最初流传于大别山区,所以应属大别山地区或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民歌。这样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可以避免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的干扰和各种纷争。
2. 闪烁的小星教案拖班
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春天 第二课 可爱的动物 第三课 童趣 第四课 音乐会 第五课 牧童之歌 第六课 爱祖国 第七课 老师的歌 第八课 爱和平 第九课 家乡美
新课标人教版第五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童年 第二课 草原 第三课 友谊 第四课 放牧 第八课 爱鸟
新课标人教版第三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问声好 第二课 时间的歌 第三课 童话故事 第四课 跳起舞 第五课 爱劳动 第六课 我的小绵羊 第七课 小小音乐家 第八课 幸福生活
新课标人教版第一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好朋友 第三课 祖国你好 第五课 静静的夜 第六课 爱劳动 第七课 小精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第一册全册教案.·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其多列》、《跳绳》、《国旗国旗真美丽》、《同唱一首歌》、《动物说话》、《我有一只小羊羔》、《小宝宝睡着了》、《闪烁的小星》、《洗手绢》、《大家来劳动》、《小青蛙找家》、《小蜻蜓》、《法国号》、《布娃娃弹琴》、《火车开啦》、《躲猫猫》、《龙咚锵》、《新年好》 欣赏:管弦乐《玩具兵进行曲》、管弦乐《口哨与小狗》、小组曲《快乐的一天》、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人教版五年级第九册全册教案.·简价: 《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 《西风的话》 《愉快的梦》 《看龙船》 〈排排坐〉《我的小绵羊》
人教版三年级第五册全册教案·大树桩有几岁 甜甜的密密 小白船 小骑兵之歌 蓝蓝的天 山谷静悄悄
人教版三年级第六册全册教案·我们的田野 水晶般的心 嘀哩嘀哩 还要睡吗 小牧笛 鹰 太阳公公月亮婆婆 八月桂花遍地开
3. 如何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知识化。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注重的主要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和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虽然获取了相应的书本知识,学会了如何演唱一首歌曲,但素质却没得到全面发展,没有发挥音乐教学陶冶情操,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机械化。为了达到纯知识传授的教学目的,教师采用机械的方法,以教授为主,用大量的练习让学生进行重复行的机械学习,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教学形式单极化。本来教学是双方共同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双向影响过程;而当前教学的形式变成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呈一级化态势。整个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影响、支配和要求,学生只能接受要求并配合[1]。
(四)一直以来小学音乐教学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接受知识;学生无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才能,甚至会发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等。
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学习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论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采取启发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
所谓的“启发式”是指在老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和想象,在不离开音乐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再创造。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呢?首先,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音乐作品除了能给人以教育启迪之外,它有一种独特的、感人的魅力——人们的感情和思想可以在乐声的熏陶中尽情地、自由自在地驰骋!这里就需要教师利用有关的素材、背景材料、作者的创作个性、作者创作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等给学生做最生动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如:在介绍作品《剪羊毛》时,教师在介绍作品内容上要体现澳大利亚人民剪羊毛时的热烈欢腾,同时还要生动的将澳大利亚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介绍给学生,由此引导学生参与作品结构的分析,由学生来主动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自觉进行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还有在教授《儿童团团歌》过程中把组织教学部分中的了解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知悉程度部分放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多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学生的生活去了解他们对要讲授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在自身的认知范围内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起学生认知的主动性,然后再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案,那么我此次教学中简单易懂的让学生了解所教歌曲的内涵这一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我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教学中我进行了该想法的实践,经课后反馈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二、音乐的理解具有多样性,要采取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做到求同存异。
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质内涵是把课堂教学看成“施教—学习”行为,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不同主体为中心的活动耦合起来的全方位开放的“人—人”自组织系统[2]。
不同的个体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如陈刚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中的B段,同一段音乐有人理解为是描写劳动之余,一对青年男女在翩翩起舞,从而迎来了更多的青年男女共舞的场面。再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开始句,有人理解为“命运的叩门声”,也有人理解为“贝多芬对命运的挑战和反抗”,这就是音乐理解的多重性,那么一个音乐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音乐如何变为每位学生脑海里的形象呢?作曲家的思想情绪如何才能与学生的情思连接在一起呢?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我们如何在开放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想象呢?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但是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的指导不能够深入下去,我在此次音乐课教学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好学的就快,有的不好学的慢,怎样合理安排课程进度,让每个学生进步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也是课堂突发现象出现的原因,在此次音乐教学中通过分组表演很容易发现了一些同学相比较其它同学学的慢,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但是课堂的时间很难让这些同学有较大的改进,这就需要教师去关心学生,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多去了解这个学生的生活、爱好、家庭,根据这些在平时的活动中予以针对性指导,并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小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对于不同的理解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给予肯定的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按照一般的认识进行音乐理解的统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把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学习良好的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我的空间,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合理创设问题,探究式教学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在有意义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就首先要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3]。
问题情境创设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学的启发模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学生真正理解教学知识,将间接知识内化”。[4]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方法,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如在教授《八月桂花遍地开》一课时,我们利用电脑技术制作红军队伍行军的情境,制作相关教学道具,由学生进行该歌曲主旨的扮演,同时配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使同学们很快融入到了红军在反围剿胜利及领导全国人面进行革命运动的场景,增强了对课程的理解,激发了小学生热爱求知的天性,促进了音乐延伸知识的学习。在教授《儿童团团歌》时通过编创表演,进行名为游击战的节奏练习,模拟枪声杂乱,儿童团员用鼓声和鞭炮声迷惑敌人,机智勇敢的吓退敌人的场景,主要教会学生模仿鼓声、枪声、鞭炮声,形成节奏声势,并组织分组编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三种声响的配合,或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入其它声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顺应音乐教育发展潮流。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采用的是“主流中心模式,”即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中心。50年代后是“民族附加模式”,它以主流中心为基础,把各民族音乐附加,例如我们学习音乐理论基础概念: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都是西方的,把它作为音乐解释的框架去学习和研究其它民族音乐。到了21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多民族模式”和“民族国家模式”。[5]
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育阶段,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的音乐认识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要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掌握全面的音乐基础知识,能够根据音乐多民族、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将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深化、创新,融入民族的、民族国家的音乐解释标准和框架,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授通过体现民族和民族国家的特点,乃至通过民族和民族国家的风俗人情、地理风情的演绎,形成适合于每一课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教授方法,最后形成一个多元的,兼容并包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突出音乐的民族特点,使小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音乐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音乐教育是与多个学科相联系的,这种联系需要挖掘、利用。音乐教育与语文和历史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歌词在表达形式上是诗歌,歌词的背景很多事历史典故,运用这些联系来做好音乐教学要加强跟该科目老师的联系,可在其课堂上讲授音乐教学所需要的材料,通过教师之间的配合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按照传统的方法教授,无非是老师按照西方的乐理知识进行讲授、示范、学生跟唱练习直到会唱这首歌,但是由于缺乏民族的因素,使得同学们对这首歌曲的认识和理解职能停留在老师讲授的层面,无法继续深入,但是如果采取民族的教学模式,就要求老师研究彝族的语言、人情、彝族节日、服饰等彝族独特的风俗文化,在此基础上借助电脑、影视作品,凝练彝族音乐的独特因素,开展主题创作表演活动,在针对性的活动中讲授该歌曲,得到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普遍对彝族的音乐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融合自身的认知进行主题表演。
4. 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是谁的作品
早在1992年6月,河南和安徽共同编写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中,如此表述:“为了表达广大劳苦群众翻身得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喜悦心情,共产党员、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于1929年10月(农历八九月间),在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创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
按此说法歌曲诞生在商城县,河南商城似乎获得版权。但这里有个历史上的行政区划问题:1933年以前,商城县南部习惯称商南,包括斑竹园、吴家店、果子园、南溪等地,但1933年这些地方被划归了安徽省成立煌县,现在属安徽金寨县辖区。因此安徽金寨有足够的理由称《桂花》的诞生地。
此时关于歌曲的作者,商城人另有异议。1982年5月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在新县革命纪念馆回忆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听说他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基于此,他们认为是商城县革命烈士王霁初创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 王霁初 是商城县城西大街人,这样商城就完全摆脱金寨,毫无意义的成为版权所有者。
5. 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的背景怎么样的
正象桂花只能开在八月一样,《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革命歌曲只能诞生在新县。这是不可争辩的时间告诉我们的不可争辩的事实。
《八月桂花遍地开》(下称桂歌)是鄂豫皖地区大别山民歌,这是它的曲调确立的。因了这曲调,安徽的金寨县、湖北的红安县、河南的商城县和新县都曾说这首革命歌曲诞生在自己那里,因为这曲调所借用的原民歌《八段锦》(又称《小小鲤鱼跳龙门》)是流传在整个大别山的民歌调。也正是因了这曲调的地域性,才使江西和四川的革命老区在争这首歌的诞生地时,最终被中央党史部门所否定。
那凭什么我就敢那么肯定它诞生于新县呢?是时间,是无法改变的时间。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啦,亲爱的农友们啦,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这是一首庆祝苏维埃成立的歌。这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原名就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
翻开《豫南革命史》(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编著,董雷、刘新民编)、《新县革命史》(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等党史、革命史著作,上面都清晰地记载着: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堡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陈炳煌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柴山保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激情满怀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庆祝工农民主政权的成立!”
会上,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人民多么兴高采烈,作者多么激情澎湃!那曲调,轻快明朗,那歌词,充满胜利的豪迈!因此,这首歌一经唱出,便立即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为各个革命区域派来观摩的代表所喜爱,他们纷纷记录传抄,把它带回自己干革命的地方,去鼓舞群众,团结群众,掀起新的革命高潮。
激动人心的时刻总是令人最最难忘,惊天动地的大事象刻刀把那点点滴滴刻进了参与者的脑海。于是,几十年过去了,经历者对当时的细节还念念难忘。
51年过去了,革命老前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戴季英还清楚地记得:“《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柴山保当地人作的。是谁作的,不知道,不是从外地传来的。那时因为要复写、油印搜来的歌,我们特委几个人都亲自看看改改。我和曹学楷、戴克敏、郑位山都参加修改过。”(根据1980年5月新县县史采编组录音整理材料,该材料现保存在新县文管会档案室。)这位刚正不阿的革命老人,当时正任鄂豫边特委委员,亲自参加了柴山堡根据地的创建,亲眼见证了光山县苏维埃政权的成立。那场景是激动人心的,留在老人心中的记忆也是深刻难忘的。连哪些人参与修改的细节都记得那样清楚。看到这样的记载,我们热泪几乎都要夺眶了。
53年过去了,著名作家、革命家,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老前辈于1982年5月又回到了新县,他走进当年的办公室,泪流满面,当即赋诗:“三年征战在此地,劫后重来无故人。”
“多少英雄尽瘁去,山河依旧露深情。”多少往事涌上了他的心头。在新县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室里,他见到橱窗内陈列的土地革命时期的手抄歌本,看到上面《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立即回忆起其中的歌词,并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听说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据当年访问者记录材料)。
64年过去了,1993年5月,中国信阳第三届茶叶节,阔别故乡46年的李德生将军回到了故乡新县陈店乡。他站在木城寨下,回忆当年参加革命的经历。说:“1929年,我参加了儿童团,当儿童团长,拿着红黑两色的木棒,站岗放哨。特别是当地成立苏维埃的时候,来的人很多,热闹得很呐。大家敲着两人抬的大鼓,唱着自编的革命歌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后来,我参加红军,长征了,我们走到哪里,就把这首歌唱到了那里。这首歌,最好听了。”(笔者当年亲自参与接待工作,亲耳聆听了将军的回忆。)
72年过去了,2001年7月,商城籍作家余英茂来到了新县,他采访了92岁的红军失散人员周凤山。余英茂问她会不会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还记得当年演唱的时间和情景吗?周凤山老人激动地连声说:"会会会!会唱!你听着啊!"老人于是一边拍手,一边唱了起来:"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毕竟年龄太大了,周凤山唱得很慢,唱到后来几乎一字一顿。余英茂怕老人累着,劝她别唱了,她好象没听见一样,继续唱着,"……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周凤山还向采访者回忆说,1929年当地苏维埃政权成立时,她是一名宣传员,她说:"那时我领着大伙儿唱,把山都震响了!人人都会唱,小孩儿也会唱……"。(材料见2001年7月13日《郑州晚报》,笔者当年也亲自参加了采访活动)。
时间,时间!人们的回忆都在指向一个时间,1929年8月(农历)那个桂花盛开的时间,那个鄂豫皖苏区第一个县级政权苏维埃政权成立的时间。
"八月桂花",这不是一般诗歌的比兴,后来这首歌在流传中人们还根据自己成立苏维埃的时间作过修改。
新县党史专家陈士农告诉笔者,1979年3月,他到卡房公社征集革命史料时,访问了一个84岁的老党员邓永言,土地革命时期,邓永言曾任光山县弦西区(今新县卡房乡)第二乡苏维埃差派委员。邓永言回忆,在区乡建立苏维埃政权时,唱过《八月桂花遍地开》,但当时对第一句歌词作了修改,唱的是"三月桃花遍地开"。邓永言说:"因为我们弦西区建立乡、区政权时都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农历二、三月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弦南区(即柴山保地区)建立乡、区及光山县苏维埃时唱的。因为他们是头一年(即1929年)农历八、九月建的。那时桂花盛开,所以唱'八月桂花遍地开'来庆祝政权成立。"邓永言老人的回忆很具体,也很有说服力。
还有,还有很多人的回忆,都把时间指向1929年8月。
那么,这首歌是谁写的呢?
戴季英十分肯定地说:它产生于柴山保当地。有一些老红军战士回忆说歌的词作者是一个叫岱觉先的老私塾先生。岱是湖北省红安县檀树岗人,他的几个儿女都参加了共产党,大儿子岱左明还是黄麻起义的领导者,岱觉先也深受革命影响,因而填词创作了"桂歌"。
成仿吾的回忆说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但他不知道名字。现在河南省商城县用比较肯定的语气说这位姓王的作者是该县爱好文艺的革命烈士王霁初。
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同意。为什么?还是时间,是时间告诉我,王霁初不可能是这首歌歌词的原创者。
只要我们不能否定戴季英等革命老人对1929年8月这个时间的回忆,只要我们不能对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成立时间予以否定,那王霁初就不可能创作了这首歌曲。
王霁初是一位爱好文艺的革命烈士。王霁初搜集整理创作过许多革命历史民歌。王霁初也应该搜集到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因为他的爱好和特长,他还应该为这首歌的流传作过贡献,但我仍要说他不可能创作这首歌。因为在1929年8月这个时间,王霁初还没有参加革命。
还是来看看王霁初的简历吧。王霁初,生于1893年,逝世于1932年,他本是商城县西大街王家大门楼中的一个少爷。他的大伯父王礼堂是清末举人,作过清辽宁省海城县令。清朝灭亡后,王礼堂受到张作霖赏识,被张作霖封为东北四省剿匪督办。王礼堂官场得意,但有一项遗憾,膝下无子,于是,立了自己的亲侄子王霁初为继子。王礼堂还通过关系和财物,在东北为王霁初谋了个县长的职位。可这王霁初心思根本不在官场。他从小喜欢唱戏,甚至达到了痴迷程度。就在王礼堂为他谋到了县长职位,走马上任的关口,他竟不辞而别,到北京当票友唱戏去了。王礼堂气疯了,派人从北京找回王霁初,不管怎么打骂,王霁初就是不改爱唱戏的初衷,并寻机从东北逃出,回到老家商城。此后,王霁初还曾组织戏班子外出唱戏,还写出了一篇《艺术论》的文章。1929年12月25日,红军打下了商城县城。王霁初走出了王家大门楼子,也融入到欢庆的群众之中。可红军把这个大家子弟关了起来。关在牢房中的王霁初却写了歌颂红军取商城的歌:"民国十八春,红军打商城……"。此时,打下商城的红军要建立苏维埃政权,政权里也需要文化人,就把王霁初放了出来,动员王霁初参加了革命,并让他担任"红日剧团"团长。1932年10月,王霁初随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不久,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由王霁初的生平我们就不难看出,在柴山保地区开始唱《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时候,王霁初并不在柴山保,也还没有参加革命,无论从他的经历和感情,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热情歌颂苏维埃的歌曲来。
时间啦,时间,你就是这样的无情!我也很想为"桂歌"找到确切的作者,我也很想怀念为革命牺牲的王霁初烈士,可是,我又坚信这样一句名言:“真实就是美!”我想王霁初如果泉下有知,也会同意这句话的。
桂花馨香应时开,“桂歌”流传永不衰。我愿,这首大别山的革命历史民歌越唱越响,永唱不衰!我愿,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新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6. 小学音乐课教案
你是这个版本的么:
第八课 童 心 教 学 目 标:
1.童心与童趣是连在一起的,他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我们要珍惜这有限而宝贵的“小孩世界”,使其如春天一样充满生机。让我们尽情地歌唱这充满朝气、欢乐的时刻。
2.用现代舞为歌曲即兴伴舞,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渲染这充满诗意的童心世界。
教 学 重 点: 1. 音乐的感悟,情绪的调动。 2. 即兴表演能力的培养。 教 学 难 点: 1. 音乐中附点节奏的加强与巩固。 2. 现代舞及打击乐器伴奏的创编活动。 教 学 内 容:
7. 如何改进音乐课堂教学
“小学音乐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教学大纲的引言中这样提出:“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课”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总喜欢片面地和“唱歌”划上等号。纯粹地把音乐课当为“唱歌课”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在今天,如何上好音乐课,使之造就和培养更多的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人才,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担任三、四年级音乐科教学一年来,我从优化小学教学这个整体目标出发,把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音乐的综合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处理好音乐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一、通过发声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为唱歌教学打基础。
发声练习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的发声方法,纠正学生错误的歌唱习惯,是通过发声练习这个过程来完成的。针对学生在唱歌中喜欢“喊歌”的情况,在课堂中我通过示范诱导学生练习轻声唱法,强调学生不能喊歌,并根据不同歌曲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练声曲。如四年级上学期的《水花花,泥花花》这一课,歌曲里面的“>”和“”记号很多,表现了孩子们在雨中的高兴劲儿的特点,在发声中,我采用了
这首三年级的发声练习,通过学习顿音以及休止符的唱法,为接下来学唱歌曲做准备。又如在进行二声部歌曲学习时,选用一些二声部练习曲,使学生在发声练习中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为和谐、均衡地唱好二声部歌曲打好基础。就这样在课堂中采用不同的发声练习曲,避免了单调、枯燥的练习,也使学生在发声中既巩固和提高了唱歌技巧,又对嗓音起了保护作用。
二、通过练习把音乐课的各种技能综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中,发声练习后是学习乐理知识或复习旧课、视唱练耳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把学生的乐理知识结合课本中的歌曲编成练习,进行小竞赛。如三年级下学期的《水晶般的心》一课,其中学习的音乐知识是圆滑线“”,为了不使学生把圆滑线与连音线混淆,我把带圆滑线,连音线的乐句编成四小题,让四个小组进行比赛,判断哪一句是用了圆滑线,哪一句用了连音线。这样学生在做练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能把学到的知识及时进行反馈,在学习歌曲中唱准连音线和圆滑线下面的音。在复习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让学生自编律动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感受到热烈而欢快的欢庆胜利的气氛。在进行视唱练习时,除了要求学生唱准音高外,乐曲的节奏也很重要,在视唱前,我把视唱谱的主要节奏编成多声部节奏,让学生在拍打节奏中把视唱曲的节奏牢固地掌握,为唱准视唱曲打下良好的节奏基础。在进行听音练习,我用了比赛的形式,比比哪一组的正确率高等。在课堂中采用各种练习,小游戏,竞赛,能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发挥,音乐地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通过歌唱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唱歌是音乐艺术中最能为儿童接受和喜爱的一种形式。在唱歌教学中,除了合理地发声练习,准确的音准和节奏外,还应通过分析歌曲的背景、歌词的意思,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歌曲的艺术形象,从而准确地唱出歌曲的感情。如在学习歌曲《记住江边的大树》时,我通过讲解放军叔叔抗洪抢险而英勇献身的伟大事迹,从而使学生了解了歌曲的内容,进一步使学生懂得了“高高的大树”是解放军叔叔的光辉形象,从而有感情地表达了歌曲的情绪。如在学唱歌曲《甜甜的秘密》时,我通过讲述学生探望病中老师的故事,使学生懂得歌曲中浓浓的师生情,让学生以真挚地情感表现歌曲。如在学习歌曲《闪亮的水晶心》时,我先让学生朗读歌词,并板书:
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水晶”、“太阳”、“花朵”、“红星”、“火炬”等词语的深刻内涵,从而富有感情地唱这首歌,通过学唱这首歌,教育学生要像赖宁一样有一颗美丽闪亮的水晶心。
四、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活泼乐观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
音乐作品的欣赏不像欣赏绘画、文学作品那样可以通过视觉去感知、去理解。在进行欣赏教学时,要求学生理解和感受这些作品。除了必要的介绍之外,更应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如在欣赏丁善德的《扑蝴蝶》时,我让学生不打开课本先听一遍音乐,想一想音乐描写的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感受、联想。在想象和理解中,有的学生说音乐很活泼、跳跃;有的说有趣。这时候,我再对音乐进行介绍,学生再次欣赏时就能充分理解这首钢琴曲了。
五、通过乐器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让器乐进入课堂不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如让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电子琴为歌曲伴奏,既能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使学生有了一点“成功感”——自己能为歌曲伴奏。
一年来的实践,使我感到,要把音乐课上好,教师应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多在课堂上多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为“培养更多的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人才”而努力。
8. 小学音乐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春天 第二课 可爱的动物 第三课 童趣 第四课 音乐会 第五课 牧童之歌 第六课 爱祖国 第七课 老师的歌 第八课 爱和平 第九课 家乡美
新课标人教版第五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童年 第二课 草原 第三课 友谊 第四课 放牧 第八课 爱鸟
新课标人教版第三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问声好 第二课 时间的歌 第三课 童话故事 第四课 跳起舞 第五课 爱劳动 第六课 我的小绵羊 第七课 小小音乐家 第八课 幸福生活
新课标人教版第一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好朋友 第三课 祖国你好 第五课 静静的夜 第六课 爱劳动 第七课 小精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第一册全册教案.·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其多列》、《跳绳》、《国旗国旗真美丽》、《同唱一首歌》、《动物说话》、《我有一只小羊羔》、《小宝宝睡着了》、《闪烁的小星》、《洗手绢》、《大家来劳动》、《小青蛙找家》、《小蜻蜓》、《法国号》、《布娃娃弹琴》、《火车开啦》、《躲猫猫》、《龙咚锵》、《新年好》 欣赏:管弦乐《玩具兵进行曲》、管弦乐《口哨与小狗》、小组曲《快乐的一天》、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人教版五年级第九册全册教案.·简价: 《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 《西风的话》 《愉快的梦》 《看龙船》 〈排排坐〉《我的小绵羊》
人教版三年级第五册全册教案·大树桩有几岁 甜甜的密密 小白船 小骑兵之歌 蓝蓝的天 山谷静悄悄
人教版三年级第六册全册教案·我们的田野 水晶般的心 嘀哩嘀哩 还要睡吗 小牧笛 鹰 太阳公公月亮婆婆 八月桂花遍地开
9. 有谁提供《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教案给我
教材分析:题材体裁,内容形式,结构背景,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引导内法等,教学准备:容CAI等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a.课前准备,b.师生问好,二,导课,情景展示图片,学生观看思考回答,三,进行新课,a.出示课题,b.教师采用图片法,叙述法,启发式,引导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c .学生个别先掌握内容,分组掌握内容,全部掌握内容,学生在教师引导配合中掌握内容,d.本节课内容丰富,难易安排合理,形式新颖不拘一格,结构紧凑不拖沓,分层分部分版块,e.学生在教师引导配合中掌握全部知识内容,实现 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f,拓展延伸,四,二度创作,五,小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