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童话课文怎么教
小学童话课文怎么教?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质。童话之于儿童,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也就是说,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并且幻想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在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作品,比如常人体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拟人体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两只小狮子》等;国外著名的拟人体童话:《丑小鸭》、《乌鸦喝水》等;超人体童话:《七色花》、《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在童话作品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作为“文学”的童话,教师理应遵循文学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文学之“美”充分显现出来。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得以实现。 这样,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习主体内在的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 综上,我们可尝试运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读——体会文学语言美 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感——体悟文学情感美 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 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他们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因为,审美熏陶、道德感化、理性思考都与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而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三、演——感受文学形象美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演”,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 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他们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四、思——领悟文学意蕴美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美。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解读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不可轻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强求统一答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字信息上,而更要关注文学接受过程中学生可能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五、讲——初识文学表达美 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练习讲童话。比如,可以先从复述入手,指导他们先学会合理的展开故事情节,进而融入情感,加入表情色彩。 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去续讲童话,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独立编(讲或写)童话。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有助于他们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六、品——品味多彩的生活美 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或观看)过的童话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与品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去阅读(或观看)一些优秀童话作品。教师了解并利用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影视、网络所接触到的大量童话作品,通过讨论与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美,进而逐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Ⅱ 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中童话教学怎么写啊3000字左右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
摘 要:童话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忽视了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使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小学语文教学功利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二是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化就是不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反思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 ,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
Ⅲ 关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有哪些书籍
夏洛的网,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爱的教育,海底回两万里,小公主。答爱丽丝漫游奇境,三国演义,水浒传,八十天环游地球,雾都孤儿,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神探神尔摩斯,鲁宾逊漂流记,汤姆叔叔的小屋,彼得潘,很多啊。我趁网上打折时买,确实不错。
Ⅳ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质。童话之于儿童,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也就是说,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并且幻想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在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作品,比如常人体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拟人体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两只小狮子》等;国外著名的拟人体童话:《丑小鸭》、《乌鸦喝水》等;超人体童话:《七色花》、《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在童话作品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作为“文学”的童话,教师理应遵循文学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文学之“美”充分显现出来。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得以实现。 这样,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习主体内在的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 综上,我们可尝试运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读——体会文学语言美 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感——体悟文学情感美 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 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他们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因为,审美熏陶、道德感化、理性思考都与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而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三、演——感受文学形象美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演”,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 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他们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四、思——领悟文学意蕴美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美。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解读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不可轻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强求统一答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字信息上,而更要关注文学接受过程中学生可能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五、讲——初识文学表达美 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练习讲童话。比如,可以先从复述入手,指导他们先学会合理的展开故事情节,进而融入情感,加入表情色彩。 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去续讲童话,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独立编(讲或写)童话。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有助于他们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六、品——品味多彩的生活美 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或观看)过的童话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与品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去阅读(或观看)一些优秀童话作品。教师了解并利用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影视、网络所接触到的大量童话作品,通过讨论与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美,进而逐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Ⅳ 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与童话的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这是因为儿童文学(所谓儿童文学,是指专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与阅读经验的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18岁以下的广大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优质优美的精神食粮,使他们感悟文学之美、母语之美,无疑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共同的文化担当与终极目标。
早在上个世纪初叶,现代语文教育一经在中国兴起,便与儿童文学结下了难解之缘。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民十左右(即民国十年,1921年),儿童文学的高潮就大涨起来。所谓新学制的小学国语课程,就把‘儿童文学’做了中心,各书坊的国语教科书,例如商务的《新学制》,中华的《新教材》,《新教育》,世界的《新学制》……就也拿儿童文学做标榜,采入了物话、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故事、传说、历史故事、儿歌、民歌等等。”儿童文学是当时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的热门话题,“教师教,教儿童文学,儿童读,读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讲演儿童文学,编辑儿童文学,这种蓬蓬勃勃,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可惊可喜”。因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直至三四十年代,儿童文学一直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联。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同时也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叶圣陶先生(1894—1988),曾就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作过相当精辟的论述:“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做的。”叶圣陶在这里说的“当时”所编的国语课本,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他为上海开明书店编写、由丰子恺插图,曾经引起教育界轰动、产生深广影响的8册《开明国语课本》。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分家”的现象还是在20世纪后半叶发生了,这种“分家”的严重后果至今还难以消除,其中的突出现象是:今天极大多数中小学语文教师已不知“儿童文学”为何物,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没有儿童文学的构成,不知道哪些作家作品是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更不知道如何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作品,即使有的还是响当当的“特级教师”。
所幸的是,进入新世纪,随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肯定与传播开来,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又重新被语文教育界所“发现”和“接受”。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及新课标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就是使儿童文学重新走进语文教材和校园文化建设。以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就占了总篇目的80%以上。历史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螺旋式回复上升。
如何找回失落的儿童文学
随着儿童文学被语文教育界重新肯定与推广,如何养成、提升广大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如何理解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包括儿童文学能否成为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儿童文学如何走进学生与课堂、儿童文学的具体文体又该如何进行教学等等,自然都是今日语文教学研究必须面对和加以探讨的课题。为了回应教育界的需要,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列为其中的子课题,希望通过这一具体课题的考察、探讨与研究,能为今日语文教育界提供有关这一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今天的这本《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正是该课题组经过将近三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应该进行以儿童文学为资源的文学教育,这种文学教育在课程组织方式上不应该采取分科教学的方式,而必须强调文学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衍生结构的目标模式是这种文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模式,强调文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学生自身经验世界的丰富和发展。以衍生结构为基本目标模式的文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组织方式、教材设计形式,并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儿童文学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本书的研究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为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尤其是文学课程的建构提供具有积极参考价值的建议与对策设计。
儿童文学是小学阶段儿童主要阅读的文学作品,在教育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人们已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该书第二编从文学本位价值、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语文学科价值四个方面构建中美小学母语教材的价值比较体系:然后分别从以上各个方面阐述中美两国母语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异同,并运用儿童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存在的不足。本书提出,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价值功能,必须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幻想性和形象性的想象世界;增加作品的情感因素;增添作品的叙事成分,注意作品意蕴的多样性,区分作品所属类型。
如何将儿童文学资源转化为语文课程资源呢?本书还着重关注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儿童文学转化为语文课程的途径与方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今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在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因而如何加强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已成为推进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与“关键词”。
课题的第四编文体教学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四家出版社的小学语文低年级实验教材为研究对象,对各家教材选编童话的数量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四家出版社小学低年级语文实验教材童话选编数量明显增多,有的教材一册中选编的童话就达十余篇。从各家出版社选编的童话作品看,既有脍炙人口的优秀童话,也有为灌输知识、道德教训而编写的“伪童话”,后者往往直接造成童话文学性的流失。其次,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材料,发现目前童话教学中存在重思想轻艺术、重客观轻主观等问题。有鉴于此,本编从教师讲授、儿童接受、传授内容、传授过程等四个方面对小学低年级童话教学提出了基本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提升现今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质量。
课题的最后一编为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曹文英副教授跟踪调研了河北邢台地区所属一市四县(邢台市、邢台县、沙河市、广宗县、内邱县)十多所各种类型的城乡小学,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随堂听课、教师专访等形式,考察当前小学儿童文学教学的状况,获取了第一手珍贵信息。课题组在具体调研的基础上,对造成小学儿童文学教学落后现状的原因进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改进措施,认为大力加强我国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从源头上抓好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极其重要的课题。本编虽然只是对我国北方一个地区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调研,但所揭示出来的问题具有较大的普遍性。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与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实施,一个儿童文学全社会推广与应用,特别是在广大中小学校推广与应用的活动,正在各地普遍展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必将更加“亲密接触”在一起,儿童文学必将更加深入走向广大中小学校,走进亿万未成年人的精神生命世界。
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对其有何促进作用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 ,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
一 内容功利化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出于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反拨, 80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将工具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突出了"双基"的地位.教材编制也采取了以知识与能力为中心的逻辑序列,这种转变对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朝科学化方向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较大的片面性.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
[ 1 ].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向503收稿日期: 2009 - 12 - 15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8QJJ006)作者简介:李宣平(1969 - ) ,男,湖南茶陵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 ,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 《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成人文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虽然"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东渐,人的价值,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与确立,作家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但一些作品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训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童话教学道德教化也是对我国"文以载道"文艺理论无意识继承的结果.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学校教育都非常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要求文学创作"发乎情,止乎礼义".到宋代的程朱理学更是将道推到至高的地位,认为"文皆从道中流出"(朱熹《朱子语类》) .清代桐城派始祖方苞认为,文章要阐明"义理".古代小学的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的内容也是以道德劝诫为主.这种"重道"的传统通过几千年的承袭还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理积淀,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在创作童话作品,对童话作品选编和进行童话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只是具有教育功能, 它还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
[ 2 ].所谓认识功能,就是通过阅读童话作品,可以学到自然和社会知识,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如果着眼于知识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关于青蛙的生长过程知识,即由卵子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而是常识课程的任务.因此,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次要功能.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 形式表演化童话作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话作品时,喜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实践证明,如果使用恰当,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其中的形象.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 3 ]将童话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可算得上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能有效地弥补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文内容的补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滥用表演的现象,他们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好看,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表演只是做给旁人观看的.在还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有的表演许多学生参加,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表演得热热闹闹;还有的教学中,让每个学习小组轮番上台表演,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记住台词,思考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加入自己的想象练习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小鸭子,青蛙,大鱼,大乌龟,大白鹅.表演化还有一种表现:一些教师将童话作品制成多媒体课件完完全全搬到屏幕上,声,光,色,形样样精美,颇为热闹与好看,但整个课堂缺乏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与学生深度的心灵交流,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童话教学中,应根据童话作品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Ⅶ 浅谈小学语文中童话教学的资料来源有哪些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
摘 要:童话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忽视了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使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小学语文教学功利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二是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化就是不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反思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 ,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
一 内容功利化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出于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反拨, 80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将工具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突出了"双基"的地位.教材编制也采取了以知识与能力为中心的逻辑序列,这种转变对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朝科学化方向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较大的片面性.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
[ 1 ].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向503收稿日期: 2009 - 12 - 15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8QJJ006)作者简介:李宣平(1969 - ) ,男,湖南茶陵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 ,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 《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成人文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虽然"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东渐,人的价值,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与确立,作家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但一些作品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训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童话教学道德教化也是对我国"文以载道"文艺理论无意识继承的结果.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学校教育都非常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要求文学创作"发乎情,止乎礼义".到宋代的程朱理学更是将道推到至高的地位,认为"文皆从道中流出"(朱熹《朱子语类》) .清代桐城派始祖方苞认为,文章要阐明"义理".古代小学的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的内容也是以道德劝诫为主.这种"重道"的传统通过几千年的承袭还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理积淀,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在创作童话作品,对童话作品选编和进行童话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只是具有教育功能, 它还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
[ 2 ].所谓认识功能,就是通过阅读童话作品,可以学到自然和社会知识,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如果着眼于知识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关于青蛙的生长过程知识,即由卵子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而是常识课程的任务.因此,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次要功能.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 形式表演化童话作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话作品时,喜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实践证明,如果使用恰当,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其中的形象.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 3 ]将童话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可算得上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能有效地弥补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文内容的补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滥用表演的现象,他们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好看,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表演只是做给旁人观看的.在还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有的表演许多学生参加,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表演得热热闹闹;还有的教学中,让每个学习小组轮番上台表演,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记住台词,思考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加入自己的想象练习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小鸭子,青蛙,大鱼,大乌龟,大白鹅.表演化还有一种表现:一些教师将童话作品制成多媒体课件完完全全搬到屏幕上,声,光,色,形样样精美,颇为热闹与好看,但整个课堂缺乏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与学生深度的心灵交流,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童话教学中,应根据童话作品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Ⅷ 如何搞好小学童话教学
“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幻想,幻想贯穿着整个童年的生活。”童话体裁课文发生以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深爱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它能让孩子们在理想世界里畅游,这正好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爱幻想的天性,为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但是现今我们很多教师教学童话时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他们往往抓住一两句话大做文章,意图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好多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学童话,是完全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兴致全无,教学效果也甚微。所以提高童话教学实效性是发展中低段学生阅读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建议采用“听、读、演”教学模式,以便更大地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让小学生真正地走进童话,感受童话中的真善美,提高学习童话课文的实效性。 一、以听激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们所教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瑕的孩子,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发育成熟,但他们的感性思维丰富,他们爱唱、爱跳、爱动、爱表现。他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故事中白马王子的英勇,白雪公主般的美丽,魔镜的魔力,圣诞老人的智慧和法力。要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教学童话课文过程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激起学生的兴趣可采用听故事的形式。一次班会上偶然发现学生对听看故事饶有兴趣,于是我决定在讲授《巨人的花园》前先录制好《聪明的小裁缝》课件给学生讲这个故事。有精彩图片与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的。故事的结局是凶狠的巨人自食恶果。这时我发问:孩子们,如果当初巨人知错了,他以后的日子会如何呢?今天老师也跟大家一起读一读另一个巨人的故事,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同时勾起孩子气的好奇和兴趣,课堂就在孩子们浓郁的兴趣中展开了。紧接着我让孩子们在音乐的衬托中听听课文,在听之前要求孩子们要认真听,听完说说:你听懂了什么呢?你觉得巨人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便能大致了解课文内容。音乐的衬托下,加上之前故事的精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童话故事曲折有趣,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朴。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尤其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在朗读教学中,不妨像电视动画片里的配音演员那样,把语言的音调作一些有趣的夸张,学生会兴趣盎然。不要怕模仿不像,只要燃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想读书的激情,把握好字里行间的感情就行了。我们可以运用了富有变化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水平自然而然就可得到很快的提高。提高朗读的实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努力: (一)充满童趣地读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灰黑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一段对小蝌蚪群体娇态的描述,迎合着儿童对小蝌蚪新奇、好玩的情趣。朗读时要语音亲切丰厚,语气新奇谐趣。具体地说,“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三个短语的朗读速度要逐个加快。这样,不仅可以使儿童听者对小蝌蚪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形象,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小蝌蚪妩媚多姿、新奇有意思。自然地沉浸到喜闻乐听的情趣之中去。 (二)分角色地读 童话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读法,其中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还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意义。如在学习《去年的树》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所扮鸟儿、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等角色的恰当语气,并在读之前适当提示:鸟儿在寻找大树时的急切、失望以及寻找到“大树”时和即将离开时悲伤的语气;“树根”、“门先生”、“小姑娘”要读出难过和同情的语气。使学生在这样的反复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感受到鸟儿对朋友最真挚的感情。又如《黄鹂和山雀》课文中小黄鹂对老黄鹂所说的话例:“妈妈,给我吃,给我吃!”,读音要细而高,以形象小黄鹂的小;读的速度要快,以形象小黄鹂急切要食的神态。对于小黄鹂与山雀所说的话:“山雀阿姨,您怎么吃树皮呀?”要用细而高的语音读,以表现小黄鹂幼稚、短见、多奇的特点。对于老黄鹂所说的话:“这是卷叶虫。这种害虫真狡猾。它吐出比,把嫩叶卷起来,自己躲在里面吃叶肉。”和山雀所说的:“孩子,你们不知道。这不是树皮,是梨椿象。它们专门偷吃果汗,坏透了!”读音要低而混厚,速度要慢一点儿,以形象“长辈人”坦诚稳重,识多见广,和声善气。这种灵活恰当的语音变换,可以使文章中角色的个性明朗,给儿童的感受真切、新奇、深刻,使之越听越爱听。
Ⅸ 小学语文如何进行童话阅读教学
“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幻想,幻想贯穿着整个童年的生活。”童话体裁课文发生以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深爱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它能让孩子们在理想世界里畅游,这正好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爱幻想的天性,为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但是现今我们很多教师教学童话时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他们往往抓住一两句话大做文章,意图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好多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学童话,是完全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兴致全无,教学效果也甚微。所以提高童话教学实效性是发展中低段学生阅读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建议采用“听、读、演”教学模式,以便更大地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让小学生真正地走进童话,感受童话中的真善美,提高学习童话课文的实效性。 一、以听激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们所教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瑕的孩子,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发育成熟,但他们的感性思维丰富,他们爱唱、爱跳、爱动、爱表现。他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故事中白马王子的英勇,白雪公主般的美丽,魔镜的魔力,圣诞老人的智慧和法力。要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教学童话课文过程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激起学生的兴趣可采用听故事的形式。一次班会上偶然发现学生对听看故事饶有兴趣,于是我决定在讲授《巨人的花园》前先录制好《聪明的小裁缝》课件给学生讲这个故事。有精彩图片与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的。故事的结局是凶狠的巨人自食恶果。这时我发问:孩子们,如果当初巨人知错了,他以后的日子会如何呢?今天老师也跟大家一起读一读另一个巨人的故事,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同时勾起孩子气的好奇和兴趣,课堂就在孩子们浓郁的兴趣中展开了。紧接着我让孩子们在音乐的衬托中听听课文,在听之前要求孩子们要认真听,听完说说:你听懂了什么呢?你觉得巨人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便能大致了解课文内容。音乐的衬托下,加上之前故事的精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童话故事曲折有趣,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朴。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尤其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在朗读教学中,不妨像电视动画片里的配音演员那样,把语言的音调作一些有趣的夸张,学生会兴趣盎然。不要怕模仿不像,只要燃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想读书的激情,把握好字里行间的感情就行了。我们可以运用了富有变化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水平自然而然就可得到很快的提高。提高朗读的实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努力: (一)充满童趣地读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灰黑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一段对小蝌蚪群体娇态的描述,迎合着儿童对小蝌蚪新奇、好玩的情趣。朗读时要语音亲切丰厚,语气新奇谐趣。具体地说,“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三个短语的朗读速度要逐个加快。这样,不仅可以使儿童听者对小蝌蚪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形象,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小蝌蚪妩媚多姿、新奇有意思。自然地沉浸到喜闻乐听的情趣之中去。 (二)分角色地读 童话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读法,其中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还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意义。如在学习《去年的树》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所扮鸟儿、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等角色的恰当语气,并在读之前适当提示:鸟儿在寻找大树时的急切、失望以及寻找到“大树”时和即将离开时悲伤的语气;“树根”、“门先生”、“小姑娘”要读出难过和同情的语气。使学生在这样的反复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感受到鸟儿对朋友最真挚的感情。又如《黄鹂和山雀》课文中小黄鹂对老黄鹂所说的话例:“妈妈,给我吃,给我吃!”,读音要细而高,以形象小黄鹂的小;读的速度要快,以形象小黄鹂急切要食的神态。对于小黄鹂与山雀所说的话:“山雀阿姨,您怎么吃树皮呀?”要用细而高的语音读,以表现小黄鹂幼稚、短见、多奇的特点。对于老黄鹂所说的话:“这是卷叶虫。这种害虫真狡猾。它吐出比,把嫩叶卷起来,自己躲在里面吃叶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