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复习课有没有教案可以参考谢谢了!
三年级上册
什么是科学,科学家的故事,什么是平衡,物体平衡的条件。
常见的生物,生物的特征,常见的植物,植物的形态及生存环境,常见的动物,动物的形态及生活习性,兔子和萝卜的比较,人和黑猩猩的比较。
生物离不开水,不同食物含水的多少,认识常见的液体,观察水的特征,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水的压力和浮力,地球上水的分布,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常见物品的制作材料,纸的种类及性质,纸的发明及生产原料,天然纤维和人工合成纤维,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常见的金属物品,金属的性质,常见的塑料物品,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怎样提出问题,提出常见的科学问题,怎样选择能研究的问题,怎样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年级下册
观察土壤,土壤里的生物,土壤的成分,土壤的种类及性质,什么是腐殖质,动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的作用,破坏土壤的危害及保护方法。
种子的构造,种子萌发的条件,根的种类及作用,茎的的形态及作用,叶的形态及作用,花的构造及作用,植物的构造,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什么是固体,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常见物体的沉浮,物体的溶解和结晶,什么是液体,比较液体的性质,液体的沉浮和溶解,液体混合前后的变化,物体沉浮变化的原因,潜艇沉浮的原因。
常见的气象符号,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什么是寒暑表,测量气温应注意什么,制作雨量器的方法,降雨量的界定,风向和风向标,风力和风速计,什么是气候,四季对生物的影响。
人体的感觉器官,观察的作用,常用的测量工具,测量的作用。
四年级上册
空气占据空间,压缩空气的性质及应用,冷热空气的流动,自然界中风的形成,空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的性质,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测量水温的方法,热水变凉温度变化的规律,常见的热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比较,冷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冷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快慢,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快慢,水的常见形态,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物体的发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耳朵的构造和功能,乐音和噪音对人的影响,猜测班级同学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常见的食物,食物的营养及作用,怎样合理搭配食物,评价自己的食物搭配,人体的消化器官及食物的消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怎样对待加工食品,怎样注意食品的安全。
什么是排序,根据物体的特征排序,什么是分类,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四年级下册
什么是骨骼,骨骼的作用,人体主要的关节,体验关节的活动方式,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种类,体育运动对骨骼和肌肉的作用,骨骼和肌肉的营养和保护。
养蚕要注意的事情,蚕卵和蚁蚕的形态,蚕的不同阶段的形态,养蚕的方法,养蚕抽丝的历史,抽丝的方法,蚕的生长发育的特点,蝴蝶和蚕的生长发育比较。
什么是参照物,物体的相对运动,什么是运动速度,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运动方式,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载重汽车行驶快慢的原因,载重小车运动快慢的原因,摆的组成,摆的快慢的规律。
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常见的弹性物体,弹簧的弹性规律,什么是重力,重力对物体的影响,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规律,降落伞受到哪些力的作用,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原因。
什么是调查,常用的调查方法,什么是预测,预测常见的科学现象。
五年级上册
太阳的方向和高度,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日晷的组成及种类,制作简易日晷的要求,昼夜形成的原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时差比较,月相盒中的月相变化,月相变化的规律,昼夜对生物的影响,昼夜影响生物的应用。
光源的分类,小孔成像形成的原因,什么是反射,平面镜和曲面镜成像的原理,什么是折射,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彩虹形成的原因,光的分解和复合。
电路的组成,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导体和绝缘体,安全用电常识,什么是暗盒电路,探测暗盒电路的方法,磁铁的性质及相互作用,磁铁的应用,电磁铁的制作方法,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
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方法,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呼吸的作用和呼吸器官,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心脏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心脏和血液循环的作用。
什么是解释,解释常见的科学现象,常见的科学模型,模型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
什么是机械,常见的机械,什么是杠杆,杠杆的性质及应用,什么是斜面,斜面的性质及应用,什么是轮轴,轮轴的性质及应用,滑轮的种类,滑轮的性质及应用,什么是传动装置,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比较。
物体的形状与性质,物体的稳定性和牢固性的应用,不同形状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三角形结构的应用,桥梁的种类,桥梁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建造房子模型,古代和现代房子的比较。
种子繁殖,根茎叶繁殖,卵生和胎生,动物特殊的繁殖方式,人类生育的情况,胎儿生长发育的顺序。
岩石的性质及用途,岩石的形成,岩石和矿物的比较,矿物的性质及用途,地球资源的种类,保护矿物资源的方法。
大脑的功能,左脑和右脑的差别,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的分布、长短和个体反应速度,感觉是怎样形成的,感觉对人体的意义。
什么是交流,交流的形式及要求,什么是质疑,合理质疑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
什么是微生物,常见的微生物,怎样制作酸奶,细菌的的特点,霉的种类及生长条件,霉的功过,什么是细胞,不同生物细胞的特点。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形的种类,描绘地表形态的方法,探测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地震形成的原因,地壳变动对地表的影响,风化和侵蚀作用。
物质变化的种类,产生新物质的证据,铁锈的特点,铁生锈的条件,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常用的洗涤用品,洗衣的原理。
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月球相关知识,四季形成的原因,太阳系行星的公转和自转,什么是星座,认识银河,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探索宇宙的意义,生命存在的条件,人类探测地球以外生命的活动。
什么是假设,科学家提出的几种假设,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科学课中的实验。
六年级下册
生长变化的证据,测量身高和体重,青春期身体的变化,青春期心理的变化,人一生的三个时期,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评价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什么是遗传,生物的遗传现象,什么是变异,变异的种类,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遗传,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变异。
恐龙的发现,常见的恐龙,认识常见的化石,化石给人类的启示,达尔文的进化论,澄江生物群的发现。
什么是栖息地,生物之间的关系,沙漠生物的特点,草原生物的特点,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构成,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什么是能量,能量的种类,能量的转换,能量转换的特点,能源的种类,可再生能源的作用,节约能源的方法,利用自然能源和开发新能源。
什么是拓展,解释常见的实验现象,应用科学的意义,应用科学的事例。
2. 小学科学教师怎样备好科学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决”,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高深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科学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学校科学教师还是担任着科学教学兼其它学科的双重工作,因现实问题迫使老师重语、数,轻科学,与其说是轻科学,还不如说教师的精力有限,正因为如此,学生没有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效果,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老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平常还需做一个有心人。我认为科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作为教师不深入钻研教材,只是克隆书本和教参书上现成的观点,那只有当一辈子教书匠。要想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教师必须养成自我构建知识的习惯,指运用书本提供的知识背景和教师解读出的阐释性观点去生成新知。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科学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科学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二、备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采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在教学中达到预定的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教师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一是信息储备,二是相关知识准备,三是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四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同时,还要考虑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器材和资源。教师都没有深入钻研教材,也没有为一堂课作好准备,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四年级一册最后一个单元中的2课《分类》,本课分两大部分来开展研究活动。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分类;第二部分,让学生知道科学分类的方法,在课文P56页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就须理解作者编排这个内容时暗含的活动结构,一共分4点:1、寻找家庭成员的多种特征。2、确定家庭成员的相同特征。3、用相同特征来鉴别同类海洋生物。4、根据相同特征画出一个家庭新成员。备课中,我就用这4个导向去分析、理解,不管怎么分析,就是不能确定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因为在参考书上也找不到答案,心里没底怎么去引导学生学习呢?后来经过大量查阅资料,终于在《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这本书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一句话,这类海洋生物都长有6个朝向同一方向的脚,惊喜的是,原来教材上的这道题就是从这本书上搬过去的。
三、备学生的前概念。 什么是学生的前概念-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之前,老师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情感态度。一句话,就是我们说的学生的基础情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技能技巧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习科学的水平、能力基础上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重点引导,进一步去探究,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动手能力强、有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等方面较好的同学去当组长,让他去带领全组同学参与探究、研讨活动,这样的安排既让学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 为什么要充分探究学生的前概念?依据有5点:1、知识的构建性:知识通过新、旧经验互动来生成已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2、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不能以现成的方式打包,而且不能传递、复制。3、知识的社会性:学习共同休(师生共同建构知识)。4、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生对世界的理解。5、学生的前概念是教育活动的生长点,采用的方法:运用前概念策略,对学生进行学习前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平时的活动,提问的方式,交流对某件事或某事物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分析参照课标,确定要改变的前概念。当你把学生的前概念分析透彻了,才去考虑单元的教学设计和每课的教学设计。例如:三年级下册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单元内容:从哪些方面去认识它?固体软硬透明轻重 形状沉浮…… 液体颜色溶解(2)单元结构:固体--液体--沉浮(3)认识液体前概念:写出知道液体的名称。列出已知液体的性质。(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做实验:研究更多的性质。比较同体积液体的质量。研究不同液体的流动速度。研究不同液体在蜡纸上的形状。总结:方法越多,认识的性质就越多。
四、备好每一课的探究材料 布鲁纳有一句至理名言:“任何学科内容如果以一种智慧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作为科学教师深知科学就是构建实验的载体,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差异大,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特征,才能促进学生把抽象的思维变为思维可视化,什么是思维可视化?用图画的形式把自己心里想到的表达出来,实际是一个建构模式,也是学生高层次转化的过程。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大量的课后作业都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不但要认真准备,而且还要做到精心挑选。如:彩色结晶的分离实验,选择树枝十分重要,倘若随便搞一个树枝,那做出来的实验效果就不理想,做此实验,应该提示学生要挑选枝叉多的树枝,做出来的效果十分漂亮,再比如:液体的沉浮实验,你就不能选液体色彩接近的,应该选择色彩对比度强的,这些液体在实验后,看到的效果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十分好看。
五、备教学策略(方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一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厨,而是学生如何去思维,教他如何象历史学家那样去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有: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分析归纳,观察、演示、探究、验证假设,展示、互评、设计实验、知识拓展等方法,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开放式的,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化人生的能力,只要教师选择的教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加上运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多媒体及网络),合理的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六、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科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课程特点去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探究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交流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学,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同组的互助学习,同桌同组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在集体交流过程中,各组认真倾听,然后互评,这样,就防止了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