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儿园上课前律动有什么用 律动教学的重要意义
利用学生残百来存的听觉锻炼他们自的触觉、振动觉,发展动作机能,培养学生对韵律的初步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即兴的音乐活动可以始自儿童音乐学习的第一天。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使儿童进入状态、引发兴趣,最终使他们能够出于自发、自然的情绪创造出自己的想象、表现,这是即兴音乐活动的目的。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即兴的音乐活动在儿童音乐潜能开发训练中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搜狗问问
(1)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实践扩展阅读
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度特色就是体态律动教学,体态律动的教学活动现在更趋向于综合化。在教学内容和版理论上通常分别阐述的视唱练耳、体态律动和即兴创作等,在教学实践中则往往是综合的、紧密联系的、互为影响和作用的。
柯达伊音乐教育的特色就是歌唱教学,但并不拘泥于歌唱这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将歌唱、动作、游戏、表演、即兴创作等形式相结合,给儿童的创造获权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和表现表达的机会。
❷ 体态律动教学的过程与原理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的教学原理及其过程
当人们在接受音乐熏陶的时候,往往会借助体态的运动充分地体验音乐,这种状态就是体态的律动,继而人们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内在的感知直至认可的状态。它不同于体育运动中的音乐陪伴,不同于在音乐下展开舞蹈动作。这一律动学重视的不是动作重现,抑或外在的形式状态。它注重重现音乐的重要要素,并将其融入身心,最终使身体节奏与音乐节奏契合,产生情感的交融。
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先需要倾听音乐的律动,继而才会跟随音乐发生肢体动作,并陶醉在音乐中,如痴如醉。这种活动过程是基于听觉与肢体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与肢体的协调与沟通。这一教学过程能够实现机体与乐感的碰撞,实现音乐、肢体、大脑、情感的内在融合。路易斯以及乔治对其教学过程与原理进行了细致分析,概括出了四个阶段,内容如下。
1.课题暗示与音响刺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活动为学生渗透音乐内容,或者借助表演将节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刺激。这一举措旨在向学生暗示节奏内容,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以及大脑,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继而会积极投入学习之中,为知识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2.相互作用以及初步反应
初步反应发生在学生接触音乐节奏之后,属于学生的主观意识。此时的反应较为单一,没有规则性和系统性,虽然动作较为粗略,但是它能够为进一步的动作发展做铺垫。期间,教师向学生强调动作发生的大致时间,肢体的摆放或是尺度以及平衡等问题。教师的语言提示主要出现在连续性较强的活动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灵活性均会出现提升。
学生在第二阶段的动作虽然单一,但是连续性有所提升。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学生自主的听觉判断与情感的融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时期会出现明显的提升,由于学生不断地转化自己的情感与思维,使其为自己的动作服务。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尊重学生的需求,分析学生对内容的吸收程度,确保训练项目适合学生。
3.改进反应以及表现
在改进反应的阶段,学生要进一步提升肢体动作,借助肢体展示音乐要素,并且要求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要有所完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动作的改进,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因此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观察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关键。为了增强学生的能力,教师需要对其不断地激励,更新学生的动作技能。学生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教师的激励以及技术支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动作内涵。
4.综合反应以及视谱
综合反应指的是学生的眼睛、听觉、肢体以及大脑的整体融合,体态律动学尊崇“经验先于抽象”,意思是动作体验是理论的前提。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的四个阶段是依次发展的,必须循序渐进。因此,读谱内容的教授需在改进反应之后。若是提前将其引入课堂,会导致学生过度重视乐谱的知识学习,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以及创新思维的塑造。
综合反应以及视谱旨在借助学生的视觉训练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强调音乐在动觉以及听觉方面的情感体验,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视觉符号借助肢体律动展现,细致的肢体变化需借助视觉的指向功能辅以完成。
二、借助律动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节奏本能蕴藏在每个社会个体的身体里,或深或浅,而且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节奏本能的发挥需要经过外力的激发与培养。同样,在音乐合唱指挥领域,学生的音乐潜能也需要教师的诱发,最终使其服务于音乐事业。听觉训练需要积极依附于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律动感。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实施肢体运动,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在具体的合唱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教授学生用手指挥,还需使其融入音乐的神圣领域中,激情饱满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学生要将音乐的激情直观地展示在指挥的表情、节奏以及动作之中。响度、音色以及节奏都属于音乐的重要特性,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以及能量大小都属于运动的重要特征,要实现音乐与运动的融合,就必须教授学生创建其间联系,感受音乐的情绪所在,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基于“经验先于抽象”,教学方法如下:第一步,训练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兴趣,展示自己的特点,将自己的能力储备在运动中全然释放,帮助学生发挥其功能;第二步,激励学生表达自我观点,收获相关见解,继而在外力的诱发下将见解实施推断。实践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实践更是学生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激发学生潜能的时候,必须谨记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若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对音乐律动的把握还不够积极,教师应该停止一切行动,尊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待学生的音乐激情迸发之时,继而进行潜能的挖掘,否则会事倍功半。教师可借助游戏活动,辅以自然节奏或学生肢体运动,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课堂情景,帮助学生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将学生的音乐积极性充分挖掘出来。
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在合唱指挥教学中的实施
1.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基于人的本能节奏展开的训练,旨在确保个体在合唱指挥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律动感与音乐节奏协调进行。在对学生合唱指挥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时,要求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将亲身体验设置为基础目标。开展音乐律动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身体器官,跟随节拍。
2.身体与头脑的调控能力
在合唱指挥教学中,教师需要训练学生对动作的协调和控制。针对合唱中的各种动作,学生要协调头脑与身体,并能够在各种动作的转换中正常进行。协调能力方面的教学,首先需要培养学生放松的心态,为多变的动作变换做好铺垫,同时也是为学生理解和感受音乐奠定心理基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尊崇的理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乐感,通过倾听音乐感受其魅力,继而使这种体验进入自己身体的方方面面,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实现全方位的观感体验,最终将感情的热血融入头脑之中,陶冶情操。由此可见,系统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能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的培训的理念,帮助学生实现本能意识与后天学习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在肢体的变化中展示自己的音乐情感。
如今,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在音乐领域以外的诸多领域都得到应用,如绘画领域、舞蹈领域等。实践证明,在实施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结合体态律动理念与课堂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全面、更科学。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积极融合体态律动,才会更有助于推动教学内容高效、全面地发展。
❸ 如何在一年级音乐课中进行游戏教学法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所教内容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般都是学习歌曲,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而音乐游戏就是动态化的音乐教学,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它是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
如何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游戏化呢?就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经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探索,总结出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然而,游戏却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而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游戏化,就是在游戏中,使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进行的,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我读小学时,音乐课还没有让老师完全重视,就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对课堂效率究竟有多高也没有认真研究过。我是一名有二十年教龄的农村音乐教师,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学校以前也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学生对于音乐课的理解就是唱歌,他们甚至把音乐课改名叫唱歌课。我开始尝试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我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讲,一堂课乱哄哄的。课后经过反思,反复实践,发现在音乐课堂中适当采用游戏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非常高。通过了解,我发现他们非常爱上音乐课,只是他们不知道音乐课除了唱歌外还会学到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因此,我在音乐教学中,把每个音乐要素的教授,都设计成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乐于接受,并且印象深刻,学得深,记得牢。所以,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我们要清楚音乐游戏具有哪些意义:
一、相对于其他学科,音乐课具有独特的学科性
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非常喜欢。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比如学生在认识do,re,mi,这三个音符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do,re,mi,三个卡片,我唱do,他们就举起卡片do,我唱re,他们就举起卡片re,我唱mi他们就举起mi,,并且分组进行抢答,优胜者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样反复练习,他们既认识了这三个音符,还掌握了他们的音高和先后顺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小青蛙找家》的游戏。在黑板上贴上三只小青蛙。把学生分成三组,当哪一组的同学表现最好,老师就让哪一组的小青蛙前进一步,在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或者回答问题正确就前进一步,最后看哪组同学的青蛙先到家,优胜者奖励一面小红旗。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
老师做的事就是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设计好音乐游戏,让学生扮演游戏角色学习音乐。如在《大鹿》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大鹿、小兔子、猎人等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的同时,他们的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并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游戏化,使儿童充满认知情趣,这样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的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
❹ 在音乐歌唱教学中,运用哪些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及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儿童的听觉和发声器官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使儿童的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有所发展,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笔者摸索了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之现场录放法
按一般心理,每个儿童都想了解自己唱得如何,都想听一听自己的声音,现场录放法是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演唱,老师把这一过程录下来,接着放给同学们听,然后大家一起指出他的演唱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加以纠正。采用现场录放法多用于唱歌课之后的巩固练习。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种手段能够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强音乐趣味性,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之课件激趣法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可以丰富并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音乐课件具有形象性、真实性、主动性、感染性等特点,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诱导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使教与学变得容易。如在歌曲《愉快的春游多么好》的教学中,屏幕上出现蓝天白云、春暖花开的画面,随着画面的推进,同时响起了歌曲的优美旋律,“花儿开了,鸟儿叫了,多么好;山变青了,水变绿了,多么好;迎着春光,来到田野,多么美;唱起歌来,跳起舞来,多么好。”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诗意自现,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同时也理解了歌曲所蕴含的意义。
音乐教学方法之启发提问法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提问总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递思想、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恰当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使课堂结构紧凑、气氛活跃。音乐教学中的提问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如:“这首歌曲中是几拍子?以前听过吗?”;另一种是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唱,逐渐体会,寻找答案。譬如:在教唱歌曲以前教师范唱的时候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在欣赏歌(乐)曲时思考“本曲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绪?”这类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投入到欣赏中,并针对老师提的问题去听,听赏后要能谈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评论,然后让学生根据大家评论的问题再完整地欣赏乐曲,教师则做补充归纳。
音乐教学方法之体态律动法
“体态律动法”是本世纪初由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1865--1950)首创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以加强对音乐的注意和记忆,达到促进学习者自我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达到音、舞不分家。当学生唱完或欣赏完一首歌曲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想象,编配简单的律动,并通过积极主动的表演展示学生对歌曲、乐曲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现。例如通过歌曲《娃哈哈》(维吾尔族)的音乐,表演新疆舞蹈的形象;通过歌曲《洗手绢》(汪玲曲)的音乐,表演洗手绢时的愉快劳动情景;乐曲《游戏》(李重光曲)表演儿童游戏时欢乐的情绪;乐曲《骑木马》(刘诗昆曲)表演骑木马时的动作等。
❺ 小学音乐的片段教学要注意什么 贵人指点我下
你说的应该是音乐欣赏的片段吧?小学的音乐欣赏课必须要抓住学生的亢奋点,用多种形式来激发他们潜在的音乐激情。举例说:如果在语文课上老师放一段音乐听,他们会十分有兴趣,为什么?因为是语文课啊,他们觉得很新鲜。但相反音乐课上听音乐,学生们大多表现很木讷,没什么热情,其原因就是因为是音乐课,听音乐就是在完成学习任务。
我说这些,其实就是想告诉你,要运用各种手段抓住学生眼球,让他们感到新奇有趣,发自内心地去听去学,适当使用一下学科整合,这其中的方法可就多了,具体要看你是教学哪个片段。
最后关键一点:老师给学生一杯水,你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不断更新的水。
我想你应该明白其中的意思,吃透教材,扩展教材,把这段音乐的背景、故事、传说====自己都要知晓,让学生充分得到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单纯地欣赏。
我说的可能太多了,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❻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儿童对音乐有天生的好奇感,当前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发展他们眼、耳、脑、口、手、脚并用能力,从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以得到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我们都有同样的感觉:乐队队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乐曲的记忆能力,比一般的同学要强;而舞蹈队员的节奏感,韵律感及体态语文超过一般学生水平,这就是参与了音乐能力培养的结果。
目前,我们使用的沿海版教材中有较强的实践性内容,如果我们注意了就能较快地将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演唱能力,演奏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在我多年来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音乐素质,我从如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利用器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韵律和演奏能力。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日本不但把一些乐器作为教学设备配备给学校,而且在音乐教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器乐曲,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可见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完《海鸥》这首歌后,除了让学生用口头演唱、用录音机听感受副旋律的作用效果外,,我还让学生用固定音高的乐器--竖笛进行演奏,这样一种实践练习,不但避免了学生在演唱两声部、副旋律时出现音准不稳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及音准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副旋律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学生既有兴趣,又明白易懂,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生动的东西。
加强律动和歌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质。
低年级的律动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达他们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有线条,有起伏,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达尔克罗斯曾说过:“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律动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质,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个性。但是律动教学也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操练,而应该从素质能力培养着眼设计教学,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在听音乐时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旋律。而孩子们的天性是玩耍。低年级学生有蹦跳的欲望,“律支”则是满足这种欲望的最好体现。例如“飞”的律动,从文字上非常理解,且容易做,简单来说就是这么起伏连绵的上下摆臂的动作,但从培养素质能力着眼,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飞,一般情况下,一般孩子都会飞,由于个人能力有差异,个性有不同,他们飞的形态肯定各不相同。那么,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作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有的像蝴蝶飞;有的像老鹰在空中翱翔;有的像小白鸽上下舞动。当音乐一停,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鸟儿们”在干什么?表演结果,孩子们为了互不碰撞能自觉注意保持空间距离,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人发挥了主动创造性,有个男孩勾起一只脚“金鸡独立”,我一问他,原来他想象自己站在电线上。兴趣盎然的。律动使孩子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更重要是是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个性和能力。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现行的音乐教材有很多歌曲或欣赏曲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生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创编动作。例如:学习《开火车》这首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抓住人或物的动作特征,特别是形态动词,自己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加以实践,使他们对音乐形象加深理解。同时又在感受着音乐的诸多要素,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地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它有利于孩子们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利用先进的教学用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处于直觉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常常只局限于看到事物的具体特点和外部联系,对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部联系的能力还比较缺乏,有总分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行动有趣、色彩鲜艳、动静恰当的画面,把静态知识作动态处理就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全过程。)
例如:我们在进行一些节奏训练、听音训练时,学生使用磁性线谱板,磁性线谱板上已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节奏型或听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听辨练习,老师拍出一条节奏题,让学生在磁性线谱板上摆出教师拍出的节奏;或找到老师弹奏的哪个音高,这样使抽象的节奏训练、听音训练变成可见的高\低\长\短,教师还可及时反馈信息,控制教学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我觉得对音乐的感知莫过于全身心投入到中,教学中,加强了唱游的体态律动,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加强了教学工具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音乐素质。
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学生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质。
要想使学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乐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来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乐素质素养。
专题性音乐活动
以集体组织形式进行,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内容多向性,活动形式有时代性的特点。如:“少先队队列歌曲演唱会”、“爱我中华”歌会,用诗和歌舞串联一起,以表演唱、齐唱、合唱来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真挚感情。在少先队员队列操练的音乐声中,不感受音乐美、队形美,也表现了少先队员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竞赛性音乐活动
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智力竞赛”,包括音乐知识测验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表演,反映学生获得音乐的信息量,巩固了音乐知识,又显示了自己的音乐特长,在学唱学习演奏的全过程中,磨炼意志和毅力,增强参与竞争的意识,自己的能力,为追求崇高的艺术目标而不懈努力。如“音乐墙报”展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布置,介绍国际、国内音乐信息,中外艺术家对社会对艺术的贡献,音乐动态、音乐游艺,最新音乐作品等,通过办报让学生长知识,增强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有通过举办卡拉OK独唱比赛,引导学生学好歌,唱好歌,同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
趣味性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活动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艺术实践中听、唱、奏、跳,兴趣得到满足,才智得到发挥,以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音乐猜谜”、“音乐游戏”、听音乐旋律猜歌名、辨别乐器的音色、即兴编舞等都是很好的形式。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使同学们在课内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得到艺术实践的锻练机会,以发展他们音乐的兴趣和才能。
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实践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❼ 为什么小学歌唱教学中要有体态律动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体态律动”这种音乐教学方法。更好地锻炼儿童的运动觉、内心听觉、即兴创造的能力,以及锻炼相关的节奏运动和视唱练耳。 研究的意义在于向人们介绍“体态律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更好更深刻的了解、掌握和运用。对“体态律动”的研究将有助于儿童的节奏能力发展,通过节奏运动使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抓住了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全身心地集中注意,锻炼儿童的灵敏反应,发展儿童的大脑与身体运动的协调性,遵循了儿童的自然发展原则,适应了儿童的实际能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综述 研究现状:国内外对“体态律动”进行研究的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1986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辑的《音乐教育参考资料》中,介绍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同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英国德赖维尔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入门》。
❽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的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乐器,把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体态律动不同专于舞蹈,它属是以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变化,以培养学生利用听觉获得轻松、协调自如得节奏感为目的。
体态律动的动作一般分为原地动作和空间动作两类。原地动作包括;拍手、指挥、摇摆、弯腰、说话、歌唱等;空间动作包括;走、跑、爬、蹦、跳、滑等。这些动作可以和身体的高、中、低位置结合,也可以用身体的头、身、臂、手、脚等各个部位,与歌声的动作、体感、表演等相互配合,以表示不同的节奏、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等。总之,身体的各个部分有如乐队中的各个乐器声部一般。但必须注意动作的整体性,并要按照预备、起奏、延续、恢复四个步骤进行练习。
❾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教学思想有哪些基本特点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1)立足于听(音乐),而且是以教师的即兴伴奏为主。
(2)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
(3)教学方式主要是游戏,发现个别学生松懈、涣散时,立即变换,永远处于新鲜状态。
(4)教师的音乐造诣,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诱导等各方面的"即兴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5)学生不论音乐基础高低,年龄大小,小之三岁儿童,大之音乐学院的学生及专业演员,舞蹈家,都适合上这种课。
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音乐家、教育家。1892年他任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大约在1900年左右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学说。他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音乐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乐的本性。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针对这一点,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法。他前后花了约几十年的时间从事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在他的艰苦努力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成功。今天他的方法不仅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广泛地用于舞蹈、戏剧、绘画、运动等方面的训练,而且还推广于音乐治疗、残疾与弱智儿童以及康复医疗等领域中,在五大洲都有专门的学校,培养该教学法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