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简要叙述,在案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体现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哪些理念
自2课程改革以来,作为实施学校素质教育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把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把提升学生学习技能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教师必须要把教学新理念落到实处,下面谈谈本人在课改中的几点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用学生语言、心态去教育学生,传授知识。 我们的教学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往的时候,教材怎么编写,教师就怎么教。而如今,我在教学时,都仔细学习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有针对性的取舍,灵活多了。教师也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密切注意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善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爱动手、敢动手、敢动脑。教师要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二、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每个学生都有着探求和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的迫切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向学生展示小学数学中的充满趣味的操作性内容,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所发生的问题,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加以联系,通过对相关内容内在联系的分析、整理、归纳。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活动中,还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科学地分析身边的数学规律.从而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消除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畏难情绪,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改变评价方式,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评价方式单一,使学生畏惧老师,不敢说真话。现在评价多元化。学生、家长也可以评价老师。老师的评价语言也变得丰富了。另外,我放低身段,做学生家长的朋友,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取得学生心理上的信赖,学生乐于和你交谈,倾诉。如今,学生非常喜欢我的课,课上可以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学习知识。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与家长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取得了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力支持。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使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Ⅱ 1、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偏远山区,其实还是难以推进,速度较慢的一项工程内。但是有些老师和管容理者始终认为,我们实施新课程从根本上没有摆脱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是新课程是在旧教育思想与观念中不断继承发扬与创新的结晶。加拿大教育专家迈克
Ⅲ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掌握哪些技能
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如同 医生的临床和律师的辩护活动一样, 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 表现的特点。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树立新形象,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 业要求和技能:除了前面提到的尊重、引导、反思、合作之外,学会 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 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一、 学会关爱 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热爱学生是教师 爱心的集中体现。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爱首先要尊重。要尊重学 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判 断和个人意愿。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关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 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 民主平等, 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 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 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 更喜爱前者。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 戴和信赖;而当教师对学生随意品头论足时,学生的内心正在对教师 做出相应的评判;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自己的人格必然会 在学生的视线中失落。师爱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爱好学生是任何 一个教师都容易做到的,难能可贵的是对差生的爱心:学生看起 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 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如果你讨厌学生, 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而要想激发对差生的感情,就要换下有色眼睛,睁大眼睛去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的因 素,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暗示、肯定。一量这片良苦用心、趋势的 感情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就可能产生出巨大的力量,甚至创造出奇 迹。 爱要有度。溺爱当然不行,要做到爱得有节、严得有度。爱 到恨的程度更不行。我是为了学生好,而这样的好心却 常常办出一些损害学生人各,甚至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事情。恨 铁不成钢,不打不成材等陈腐观念,导致家庭和学校时常演绎 出一些教育的悲剧。实际上棍棒只能造就奴隶,棍棒威慑之 下造就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应对未来。鞭挞儿童,是教 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 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贵备中解 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 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 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 生。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慈祥和宽容;教师应有好心,但更 要有一个好结果。 二、 学会理解 学会理解,才能学会关爱。理解不仅是认识手段,而且是人的存 在方式。误角是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理解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当前充满误解的教学是扭曲学生心灵的教学。教师的言行,要考虑儿 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考虑学生们的想法和感受。要用孩子的眼 睛看世界,而不能把我们的认识和想法强加给孩子。学会理解,特别 要理解哪些学生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他们往往被戴上坏帽子: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其结果往往直接影 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 三、 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教育艺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 会宽容,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习惯一个世 界,多咱声音,尤其是对学生缺点错误的宽容性。英国科学家麦克 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 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是画出 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 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发现 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期望我们 的孩子都能有麦克劳德的幸运。 孩子们犯错误时, 他们迫切想得到的, 是宽容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正处在身心 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 过失,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他们正 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学会宽容,教师 要学会期待。期待,就是不能奢望学生一口吃个胖子。教师要以 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 期待的老师,就能最大限度地宽容、理解、善待学生,就永远不会对 学生说你不行;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 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学会了期待,教师就 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 望一蹴而就,就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学 会宽容,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前面已经 谈到了。 四、 学会给予 给予,当前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能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主动发展的 教育首先是具有选 择性。因此教师要学会给予,要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和余地,让 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这个空间绝不仅仅是时间,教学仅仅给学 生留下充足的复习和作业时间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独立思 维的过程。如果把已经还给学生的时间,再按教师的要求安排得满满 当当,学生依然是傀儡。给时间,还要给权利、给机会、给任务、 给困难。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一书中讲得好,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 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 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 自己向前走。 五、 学会分享 作为参与者, 教师要学会分享。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 共同的拥有。 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 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 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 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学会范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学会分享,还要学会欣赏别人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 之处,它会带给我们非常单纯的满足、愉悦和欢乐。我们不见得喜欢 我们所欣赏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对别人表现出的真诚的 赞扬和欣赏会使用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阳光、温馨和美丽。因此教师 一定要学会欣赏、赞扬自己的学生。 六、学会合作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单兵作战。在新课程实施中, 合作学习的要求以及综合课程的出现, 首先对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提 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 合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之间密切合作, 可以相互提供支持, 启迪灵感; 共享智慧、减轻负担;示范合作,促进成长。其实,即使在以往,一 个成功的教师,也必然得力于同校长、同事、家长,特别是同学生的 密切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 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 新课程特别要求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 程。合作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做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与教师具有 同样独立人格的人。 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 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学习好、也是教师教好的前 提。 七、学会选择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学会选择。社会的进步伴随着愈来愈多的 选择的机会和 可能,民主化、个性化的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学会选择成了人们必备的素质和能 力。学会选择,才能与时俱时。要让学生学会选择,作为引领学生进 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和顾问,教师必须首先学会选择,才能让更多的孩 子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表现,让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 悦中,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教 师首先要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选择教育的途径和 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从而具备高度的判断力和鉴 赏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八、学会激励 光荣与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成长需要激励。成功教育,收 获的必是教育的成功。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 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 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荣誉。一些教师只把眼光牢牢地盯在分数上,成功 变为少数学生的专利,大部分的学生则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许多 孩子说,老师从来就没有夸奖过我,却时时面对着老师有意无意 的暗示:你们不是好学生。我们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 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很好,再试一 试,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差远啦,别骄傲,一味 地警诫和责难,会使成功的喜悦化为乌有,甚至失去再做新尝试的勇 气。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屡遭失败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否 定;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长中学生的实际。体验成功, 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 是形成追求新目标、 新成绩的最重要的动力。某学校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心目中的荣誉称号, 并自己确定本学 期获得该称号的标准。期末,教师对达到标准的同学进行奖励,极大 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这种激励方法,令人感慨而又敬佩。九、学会IT 学会IT 这里说的IT也就是信息技术,随着 21 世纪的来临,以计算 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 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素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 能行证,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必须首先掌握信息技术。 掌握信息技术, 是现代教育的必要手段; 给学生创造最有利有信息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 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 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 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 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 具。 十、学会创新 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 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教材、照本宣科的时代过去了,教师 的劳动必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新课程的实施,期待创造型的 教师来完成。 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就不可能有新的课程新的教育; 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发 展,才会永远体验到职业的内在欢乐与尊严。中小学教师的创新,并 不是指要有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新的发明和创造, 而是希望教师能够 谋略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 新的解释, 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策略和教学风格。
Ⅳ 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在琼中县各小学轰轰烈烈的开展,教育局负责新课程改革的付永东副局长提出了许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作为一名多年主管学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我认为要想全面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新课程改革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根据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情况和以往本人的教学经历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应如何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一.教师一定要把握新的数学课程教材特点,决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新的数学课程教材主要特点是既要联系社会生活,又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还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社会上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突出方法性、体验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并结合学科主要知识,精心策划练习和精心设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同时要介绍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学科知识,转变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提升,逐步学会学习,努力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校大部分是农村学生,由于他们地处山村,因此特别要注意这些山村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知识发展水平,加强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评议、调查、研究创作等学习活动,强化学科知识的应用,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养成,努力实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我在网络教学视频中看到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这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上课时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一个学生上讲台来拿,可是该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去拿,显然费了很大的力但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我认为这位老师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观察、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合作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数学的探索性思维在教学中的最高点,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我认为在我们这种农村学生多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假如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那么学生的整个心理活动就会处于主动的状态,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地去学习并真正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及基本规律。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因为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能让学生从知识型转化为智力型,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综合地思考问题。比如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里的一题多解,它需要思维的广泛性,所以教师必须多让学生多动脑筋,多去想想,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思维能力的习惯。另外,适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形成学生良好思维能力一种好的方法。所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学会用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并将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单独列出了具体阐述。对每一位数学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现象,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又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有在教学中科学、合理、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Ⅳ 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促进课程改革
一、教师培训到位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保证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广大教师的认同参与的程度。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师角色,革新教学方式等。要使广大教师与新课程的要求适应,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培训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和保证。
二、领导重视,社会支持。
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初期,领导就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区课改实验工作。
三、精心组织,扎实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项牵动全局的综合工程,为了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区教育局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区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顾问、教育局长为组长的区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5个工作组,即行政决策组、实验主管组、科研总结组、宣传报道组、专家指导组等,对课改实验进行专项指导。并要求我区各初中、小学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来领导和实施本校的课程改革,把课程改革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理念先行,重视感悟和体验。
在这次学科培训中,在省教研室领导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我们十分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各位专家的讲学也总是把教育理念的更新放在首要位置。
五、强调实效,重视调研和考核。
在课程改革的学科培训中,我们十分关注教师实实在在的提高,关注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为此,我们事先做好调研,事后做好考核。
六、滚动提高,重视总结和积累。
在课改教师培训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师培训的主阵地还在于校本培训。需要不断滚动、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总结和积累。培训结束后,我们各学科都写出了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Ⅵ 新课改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4、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6)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成长体会扩展阅读
置综合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分科课程中,一个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而在综合课程中,一个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这对习惯于传统分科教学的教师而言是很难适应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东鳞西爪,把许多知识信息机械地甚至牵强地拼合起来,从而导致知识的琐碎化。
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成功地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地整合起来,这样就很可能导致综合课程形同虚设。
另外,如果教师本人从未体验过综合课程,那么他们实施综合课程的难度将更大。这就要求师范教育的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会,这是实施综合课程的必要条件。
当务之急是综合课程的师资培训要到位,要帮助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认识和解决综合课程的诸多问题,提高教师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和信任。
第三,管理的问题。要在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业考试上充分考虑综合课程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实施综合课程的外部环境。
Ⅶ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注意什么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一些基本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观念主要包括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师观。教师构建新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1. 学习观
一般说来对学习有两种认识,一种叫作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另一种叫作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的学习观简单地说就是“学习就是行为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上,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外在刺激与头脑中反应建立的实质联系。外在的刺激即是习题、题目。学生的反应就是解题的方法。认知主义的学习观,用两个字概括是“理解”,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这是学习观的问题,也是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对学习观的不同认识。但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即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用建构主义的语言来说,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文本在课堂中就是教材,有时不仅指教材,是指更广泛的对象。学习者在课堂中主要是指学生。学生与教材的交互作用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是怎样理解交互作用。所谓交互作用,是教材对学生有影响,学生对教材也有影响。这怎么理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材如果不去读,就是死的,没有生命力,学生去读教材,是学生赋予教材以生命力,就是激活教材。那么学生怎么激活教材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以原来的经验来解释教材中的内容,建立起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建构。建构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地发生变化。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发挥了一个基础的作用。
2. 教学观
教学是一个相当基础的概念。老师们都给学生上课,但“什么是教学”,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说得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在这里,我想介绍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观发生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作了相当详细的陈述,我将其概括为:“师生互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文本的互动。所以,在教学中有两个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在这两个互动中,师生是共同发展的。这种教学观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
3. 教材观
现在正在建设新的教材,但对于教材是什么、教材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都正在讨论之中。过去认为课本是教学之本,教材是“圣经”,教师根据教材来教是绝对没错的。而课程标准中提到,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缩影,而不是教学的“圣经”,不是一定要按照教材去做,而且,教师有责任进行课程剪裁,使教材符合学生的情况。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
4. 教师观
讲到教师,我们想到的总是“奉献”。“红烛颂”用红烛比喻教师是不恰当的。首先,这个比喻没有看到教师在奉献的同时自身也在发展,而且奉献越多的教师发展得越快,奉献的经历也是发展的经历,付出与回报总是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比喻没有看到这一点。这次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和新课程一起成长,新课程的推广一定会造就一批名师。要让教师和新课程一起成长,这是一个新的教师观。另外,怎样看待教师的角色、看待教师的发展,怎样看待教师的作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不再提了呢?是不是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了呢?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了呢?教师是课堂中的领导者,这是教学工作本身的规律决定的。教师的领导作用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发挥领导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领导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果这一点没有看到的话,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作用。过去过于强调教师作为管理者、讲授者的职能,现在是强调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职能。课程标准中提出这一点,意义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领导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我国的教学理论上,这四个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我们理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很重要的。
二、大胆实践,推动教学改革
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要建立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一些研究和实践。
1. 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对一期课程的反思也使我们认识到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被动接受式的教学。小学数学学科中被动接受式学习有这样几个特征:
(1)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有些教师对学生十分负责,总是教师讲授得过多。另外,存在着一种“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和教学的现象,即类似于打乒乓球,教师只接乒乓球台上的球,而不接界外的球。对学生的回答,只肯定那些与自己教案相符的答案。课堂上表面是一问一答,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想法没有得到表达,因此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情况也反映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问题。怎样克服这种情况是值得思考的。
(2)“过度练习”所谓过度练习,是指不合适地安排练习活动。这不是量的多少的问题,而是不合适。讲到练习,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这一点是肯定的。但关键的是要进行有效的练习,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使练习题发挥作用。第二,“熟能生厌”。即不合适地、过多地安排练习,会使学生形成负面的情感体验。这种不适当的练习就会使学生形成一个负面的情感体验。另外,我们的一个调查发现,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普遍比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降低。这是否与我们的练习有关呢?我想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第三,“熟能生笨”。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做一些应用题,教师告诉学生数量关系,方法是什么样,让学生模仿,做很多,再模仿,再做。这个过程,其中有思考的含量,但在很大程度上,老师是让学生记忆解题方法的过程。而实际上这是模仿的过程,而不是思考的过程。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减少学生创造的空间。这样看来,题海战术主要是记忆的战术,而不是思考的战术。它会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下降,思维能力降低,这就是“熟能生笨”。有这样一句话:“教学就是讲到懂,练到懂,考到懂。”这个做法就是模仿,提高了成绩,但没有发展思维。过度练习的本质,不是思考,而是缺乏互动性,这种过度练习恰恰背离了数学的本质。
(3)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这样的机会少,课堂活动比较单一。教学改革就是要探索怎样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主动的发展。
(4)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课堂中学生真正表达自己意见和理解的机会不多,整个课堂的环境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老师说,课堂不是在组织学生讨论吗?我调查过,公开课一般都有许多讨论,但它讨论有这样几个特点:时间短,不超过两分钟;讨论是被动的讨论,并不是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除了被动的讨论外,学生在课堂中被动的情况太多了。被动的表扬(“你真棒!”)和被动的接受表扬。在教学中缺少的是教师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与合作,真正地把学生作为主体,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真诚的交流。
(5)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开放性不够学生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现成的一些标准答案。
被动接受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很明确的,应对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教师成为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被动接受式的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学得很苦,特别是高年级;教师教得很苦;但有时效果不理想。问题症结是被动接受式教学。因此我们提倡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2. 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研究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实践这八个字。因此,课堂教学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实际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研究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在研究中,我们要研究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后再看学习结果的改变。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也就说,要以学生为本。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要求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驾驭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剪裁。有效地进行课程剪裁,这是校本课程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要处理好教师和备课或者教案的关系。备课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和基础。真正互动式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因此不能完全把教案作为本本,完全按照教案做。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
第二,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实施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就要把空间和时间给学生留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自主是有效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在上海听过一节课:复杂分数的比较。这节课可以说是上得非常的“好”。教师表达非常清楚,提问非常清楚,板书非常清楚。印象特别深的是这位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正好铃声响。这节课上得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课后专家讨论这节课,认为这节课学生没有参与,没有活动的空间,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配合教师的。这种表现即是打乒乓球式的教学,一个特点是从来没有界外球。而实际上,上课是看学生的投入,看学生的思考过程,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一节课要有三个“看”:第一是看学生是否被调动起来了;第二个是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第三是看学生思考的层次。教师应该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领导课堂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2)关注发展
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理解发展呢?我们认为,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领域。第一,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基本学力是指学习的能力。第二,个性与品德。第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概括说,第一块叫作“基础”,这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发展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的发展,是发展的载体。第二块叫作“品德”,是发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人;第三块叫作“思维”,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注重学生“大智慧”的发展。所谓大智慧是指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大智慧,日前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大智慧作为一个目标,这已经成为国内外的一个共识。如果所有的教师都关注学生的思考,一定会为教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风气。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所谓情感,就是指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每一个孩子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到动脑筋的快乐。态度,指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指对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价值观与数学教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有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课程、教学活动都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显性的课程,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第二是隐性的课程,即数学活动背后渗透的价值观,渗透的教育。例如,我在徐州听课的一个例子。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要为妈妈买一束花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你们帮我选择一下。在这个例子中,显性课程是计算数学问题,隐性课程即渗透了一种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我们社会、我们民族所提倡的,而最近一段时间,这种价值观似乎是淡化了。但这个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很自然地把这种价值观渗透进来。课堂中我们应该把一定的价值观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有价值观隐含在内的。有一个教师让孩子比较最贵的游艺活动的价格,显性知识没问题,但隐性价值的处理是不恰当的。现在一些新教材中很注意隐性价值观,例如,环保问题、奥运问题、关心他人的问题等,向学生渗透一种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在课堂中要把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与数学教育联系起来。新教材现在有四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渗透了价值观的培养。
关注教师的发展。我们认为教师的发展大体有三个阶段,第一叫作“新教师”,在该阶段,教师主要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二叫作“有经验的教师”,是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比较自如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三叫作“专家型的教师”。我们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展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只是很少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进行研究与反思。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参与研究,研究的方式是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有许多学者提出“反思型教学”,反思型教学就是教师的反思。教师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开展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实践与反思的过程。
(3)关注过程
首先要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三个思考层次的合理组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创意和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讲。这样才能做到“精、准”,这才是有效的教学。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
目前对关注过程的教学也有不少研究。例如,HANDS ON的活动,称为“动手做”,主要是法国和美国的数学课、科学课中所运用的策略。基本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HANDS ON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交流。
三、学会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广大教师加强研究。研究的基本方式是行动研究,就是从实践到反思,然后再进行实践。广大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实现自主发展。我们在下文中提出一些可以进行研究的角度。
1.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教,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为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教。目前,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人们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数学教育具有时代的特点,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双基”训练达到科学的平衡。
2. 如何激励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统一的固定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因此,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荡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新时代要求公民具有理性精神。数学学科是理性沟通与思考的重要工具。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独立思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3. 如何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
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社会的意义。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
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并处理由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的机会,有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4.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讨论了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习参与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受业者,而是一个积极投入其中的参与者。没有学生的投入,教学是不会发生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课堂不再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强调学习数学是一名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名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应该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提多一些问题,多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少一些现成的结论。教师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要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位来加以安排,认为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下,学习才会发生。
5. 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体会到,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构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会做人,获得今后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生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本身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变量,而且也是重要的学习产物和素质。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行为的改变过程,而且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方式和学习取向形成的过程,这些态度和取向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学生怎样投入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在小学生的这种学习过程中品质是重要的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学生对学习活动兴趣的形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倡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丰富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喜欢数学和数学学习的学生多起来。
我们已经指出,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是紧密结合的。“知”、“情”结合是良好的课堂教学的一个特征。使学生感到“愉快”并不是指一味地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而是指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快乐和克服挑战性问题后的精神满足。因此,教师要注意把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达到“知”、“情”互促的目的。
6. 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的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领域。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本书也举出了一些案例。我们认为,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当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应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获得实际经验,进行数学思维。要把活动和思考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些实践活动具有广泛的范围。如,户外活动、制作活动、利用实物探索数量和图形意义的活动、调查活动、应用活动、综合知识的活动、探究活动、提出新问题的活动等。小学数学教学要加入制作、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数量和图形的意义,丰富学生对它们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儿童尝试新的方法,进行合作交流和大胆探索,强调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好数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的能力。
7. 如何适当体现课程的弹性
从学生如何学习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学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数学教学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动向。小学数学教学既要体现统一要求,又要具有适当的弹性。学校数学课程要安排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数学活动。例如,探究数学的某个内容或者专题,有关数学的实际活动,应用数学的活动,数学史的有关专题等,都可以是选择学习的课题。学习的程度也应有一定的弹性。学生的选择学习中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如,补习、补充、发展、深化,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使数学课程具有弹性。
8. 如何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的趋势。这是近二十年来数学教学改革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研究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问题。不仅要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而且要注意加强数学和其他科目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允许在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他问题。综合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数学教学设计要从数学应用广泛性这一特点出发,要注意数学应用具有多科性、数学可以解决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数学与自然、语文等学科有关,是学习这些学科的重要基础。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是不必要的。相反,数学可以从这些科目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从而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并从它们那里吸收丰富的营养,特别是语言发展是理解力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研究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制定工作计划,通过课程综合工作,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另外,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只是涉及数学的一招一式,还可能涉及到其他知识与能力,应用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活动。数学能力与许多一般能力应该协同发展。如合作、实验、分析、推理、观察、交流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在兴趣,并适当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综合地运用各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他们自己思考判断的能力,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培养以问题解决、探究活动为主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正确看法。
9.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探究
小组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举出三种。第一种是小组主题讨论。在小组主题讨论时,每人负担一项工作,如主席、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课题学习。第二种方法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指针对某一项主题,模拟真实情境,由小组成员分别担任情境中的各个角色。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通过模拟情境解决应用问题的讨论。第三种方法称为“头脑风暴”的讨论。请各组成员尽量把想到的点子写下来,越多越好。然后一一讨论各组所提出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各种观点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引发学生讨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