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国学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与国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注入国学元素,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教育
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及各种形式的国学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应有体现。小学语文中所遴选的优秀国学内容,正是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窗口和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呈现方式及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注入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国学元素在现代教育中应具有的文化教育意义。 一、什么是“国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国学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由此可见,国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
通过对现行的人教版一至六学年全套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做一个粗略统计,可以看出,一到六年级的十二本教材中,包括选读部分在内,共有课文四百二十一篇,其中国学内容四十篇,国学占课文总量的百分之九,此外,更有大量国学内容遍布在课文后面的“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部分。这些国学内容分布于课文及课文后的知识拓展部分,使小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学部分,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它不仅体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更是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厚资源,是实
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三、国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入
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人格,使青少年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能增强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何有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积极向上的国学元素呢?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又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助推器”,增加学生的识字量,积淀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是人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根据这一规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以记忆、积累为主。新课标提出的一到六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古诗文一百六十篇(段)的要求,正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小学年龄特点和智力特点而提出的。诵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体悟诗文的情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形象和意境。所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和人格培养的目的。
2.故事熏陶。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国学经典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含义,学生听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也消除了反复诵读产生的枯燥感。因此,我们应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琴棋书画。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包括琴棋书画、民俗风情等在内的国学元素,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用音乐、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孩子,让孩子浸润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能增加民族文化素养。这些对于国学的深入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心理学家认为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国粹,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无意识的超境界幻觉,并能唤起平时被抑制的记忆。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国学精粹,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对孩子们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更广泛的影响。
4.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鼓励小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外,还可以组织以国学为主题的夏令营,或以家庭为单位带孩子出去游历,增长见闻。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应为孩子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利用假日带孩子游历名胜古迹,寓教于乐,让他们在了解祖国历史的同时陶冶情操,用心去感受千百年的文化气息。名胜游历不仅能使孩子们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秀美山河的
热爱,从而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怀濡染。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多元一体”的。
国学最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之一,就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开展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教育实践,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在实践当中我们要让国学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走进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德行的养成。要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纪宝成.国学的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6-04-05. [3]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❷ 在小学接收传统的国学教育好不好
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版,应让学生大量权背诵,一方面增大积累,熏陶感染,奠定根基;另一方面,则利于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实施国学教育,不仅顺应了时代需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虽然现在诵记的国学经典他一时可能不易明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他们应会对其有较深的理解,就会有顿悟的收获,民族文化的精髓就会深深的扎根于他们心中。
❸ 在小学开设国学课有什么好处
国学从伏羲至今,已经几千年了,虽然经过历代统治者改造有些东西不适合现在,但精版华还是在的,学东西要权先学做人,国学教我们齐家治国平天下道理,教我们从自然中学习的道理,教我们厚德载物的道理等等,西学太暴躁太功利了,一味的学习西学只会让国人失去那种纯真和智慧。。。。所以,从国家来说,是到了文化回归的时候了,对社会来说,到了文明回归的时候了,从个人来说到了修养回归的时候了。。。。这些东西国学都有的。。。。
❹ 如何有效的将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中
如何把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渐提高,社会文化事业日益丰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国人对文化教育需求的逐渐增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振奋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起了国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这两年高考中,提高语文考试分数至180分,加强当前孩子对国学的学习,在正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掀起了国学教育的热潮。
一、什么是国学教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国学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过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国学教育”的内涵,也因此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这里要探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就是狭义层面上的含义,即对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教育。通俗地来说,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意义
1、国学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国学中的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这些优美的词句被万口传诵,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已经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用一辈子。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等蒙童教材,可以教授学生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2、国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得功利主义盛行,人文精神衰微,在日常的对青少年教育中,偏重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不否认思想品德课程的正面引领作用,也不否认以现代科学为学科基础的心理咨询的疏导作用,但我们更看重的是文质兼美的流传千古的国学对学生人格精神的滋润,国学教育就如同杜甫老先生笔下的春雨,对启迪学生的心灵和健全学生的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弟子归》,便于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弟子归》中的讲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讲的就是一种为人的规范,一种处世的准则。首先是“孝悌”,“百善孝当头”,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谦恭有礼等。再如《论语》、《孟子》中的思想,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途径
面对国学教育的热潮,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进行国学教育,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1、要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
语言文字是国学的载体,是学习国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学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国学教育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近几年我校为了弘扬国学文化,每期开展词语听写比赛,来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通过比赛,孩子们的基础更扎实。
2、要诵读国学经典文章
中国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记载的,国学诵读,切不可忘记“经典”。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一周诵读至少三首古诗,每月上一节以古诗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中国这个向世界贡献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度,竟然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四书五经了,竟然只能从一些流行歌曲中才能感受到古典诗词之美妙。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实在是我们这个曾经以君子之风、任侠之气为荣的国家的不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担负起国学教育的重任。在我们学校,教导处给不同年级安排了不同的 经典诵读课本,每天早上我校书声琅琅,沐浴在浓浓的国学氛围里。
3、要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
目前国学教育中,偏重于诵读,忽略了理解国学的内涵。针对小学生这一群体,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活动。当学生所掌握的古诗词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分类整理:哪些是描写自然景观的,哪些是描写人文景观的,哪些是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的……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既可以复习记忆中的诗句,又为运用诗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就理解了诗句的内涵。同时针对国学中一些晦涩难懂的部分,语文教师可以侧重宣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美德的故事,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苦学”等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为了更好的弘扬国学经典,我校每年都会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形式多样,有朗诵、诵读、情景剧表演、武术等,孩子们积极投入到这项比赛中,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又能提高一个平台让孩子们展示自己,因此深受领导及家长的好评。
总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的国学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国学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国学教育跟着潮流来,又随着潮流走。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国学文化回归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必须拓宽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新途径,开展新国学教育。
❺ 为什么国学对小学教育的促进作用
国学实际上是近代从日本传过来的一个外来词,最初指的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百多年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在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国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包括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所有中华文化,因此季羡林先生曾经提出过“大国学”的概念,饶宗颐先生提出过“华学”的概念。
其次,小学教育实际上需要一种“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民国时期周作人曾经提出过此类概念),而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儿童本位”的文化,非常强调对幼童的教育,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说的就是要加强对未开蒙儿童的教育。
小学生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是有的,不过我们国家现在仍然需要加强的是师资的培训以及授课内容的与时俱进。
❻ 什么是小学国学教育
先说什么是国学,一般而言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教育指的是指对对象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的引导学习,融会贯通,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当下达到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狭义的指的是对孩子通过经典诵读等手段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分三个阶段走:(一)从孩童四五岁诵读〈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背诵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二)诵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三)积累了一定量的汉字后,读古典名著。
国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❼ 为什么要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
几年前开始,《弟子规》大热,不但在成年人之间,更多的是在教育领域。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上学前,让孩子一字不差的背诵《弟子规》、《论语》等传统古典经典就是让孩子接受了国学教育了。但很多孩子上学之后反而不喜欢学文言文,试问,你的孩子背熟了《弟子规》,去真的明白理解了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了么?
国学教育不是“跟风教育”,不必要求孩子完整地记诵,不必要求他认得每个生僻字。诵读经典就是给予孩子一种美好的语境与语感。国学经典中的一些篇章在大学语文中还会出现,孩子还小,理解力有限,因此不必强求记诵。有时,徜徉在那种美妙的语境与语感中,孩子就会得到极大的启发与愉悦,等他大了之后,重读这些典籍,会有“回到外婆家”的亲切感,他在文化传承上的寻根之旅,自然有了收获。保有孩子的兴致是十分重要的,一旦需要阐述经典,就学一学电视上的于丹吧——她阐述论语,是对着成年观众,尚且用古今中外的故事来串连,何况我们面对的是3到7岁的孩子。
不能把国学启蒙“狭义化”,国学启蒙不仅仅是记诵经典,它还包括对一应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艺术家们,在谈到传统艺术的衰落时无不痛心发问:我们可以扶持一切:让国宝级的艺人授徒,给演出宏大的背景,在电视上普及这种艺术,把所有的演员养起来……但是,观众在哪里?事实上,一切传统艺术,包括皮影、京剧、古琴、剪纸、昆曲等等,要振兴,要传承,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喜欢它,对之情有独钟,如此,文化艺术的根,才强壮、健旺起来。因此国学的相当部分,是让孩子们懂得欣赏这些民族性的艺术,有“心神相通”的领会能力,这才是传统艺术活在民间,而不是被做成博物馆中的标本的首要条件。在日本,有文化有修养的家庭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能剧”的欣赏能力,让孩子练**书法,教孩子怎样穿隆重的和服……家长认为学**这些东西,可以非常流畅地表述一个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而我们的孩子,既不穿汉服,也不会欣赏京剧;既不会写毛笔字,也不会欣赏天桥杂技……这里面的差距,当然与升学无关,却根深蒂固地影响了孩子的未来的幸福感与自得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
在孩子幼时,国学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孩子稍大,国学教育才演变成探究性学**,有了孩子个人的兴趣和方向,因此在学**过程中,过早地替孩子定方向,反而会泯灭其兴致。 孩子幼时,国学教育可以相当地“游戏化”,也就是要让孩子边玩边学,不要让他感觉在强制性地学一些距他的生活很远的、无用的东西。要让孩子手舞之足蹈之,全身心地参与进来。在台湾,唐诗宋词都是拿来唱的,一面唱一面还鼓励孩子摇摆身体,加上舞蹈般的动作,每个孩子都兴奋不已;一开始让孩子唱京剧,小孩都没兴趣,老师让每个孩子都勾上半张“花脸”,好么,课堂之热烈堪比嘉年华化妆游行,孩子们也很快爱上了京戏;台湾的孩子连打太极拳,也配上诗经唱诵,你别说,还真是与身体的韵律配合得很好,因此经典怎么学,也是有方法的,要尽可能从孩子的心理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学**。 国学教育的小环境带来的即时成效,当然可能被大环境中的反向价值观浇灭,但决不能因此就对国学教育的前景失望。因为有种子,才会有春天。 学了儒家典籍中的《孝经》,孩子就自然而然地把父母的利益放在自己之前?学**了经典古籍中讲述“信义”的故事,孩子就恩能够在任何场合下不说谎话,信守诺言?如果你指望国学启蒙有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你多半会失望。很多父母都承认国学经典之所以成为21世纪的教子热点,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多数人**以为常的价值观,与经典的讲述是“满拧”的;学经典,就是找回失落的宝藏。由此我们知道,在孩子学**的过程中,“倒春寒”的现象很可能出现,孩子随时可能受大环境影响,随时对经典提出质疑,比如“古人这样想,这样做,是不是太傻了?”“事实上谁能做得到呢?”“如果我这样做了,别人却不这样做,我不是吃亏了吗?”国学启蒙的阻力始终会存在,而此时,父母坚持下去的信念十分重要,就像前面一位妈妈所说的,“国学是中药,它的药力来得当然慢,但一旦出现,就可能比较持久。”个人的力量都无法影响大环境,就像你不管有怎样的本领都无法阻止倒春寒一样,但我们可以毫不灰心地深埋下种子,我们应该相信,种子越多越有生命力,最终到来的“成长的春天”会越盛大。
当孩子升入小学中高年级之后,随着功课的加重,国学启蒙的渗透将变得越来越艰难,“因为国学对孩子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东西,而且它的内容,也很少纳入应试的体系。 ”
❽ 国学经典如何在小学课堂中实施教学
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主要载体,与国学经典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文教学时,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进课堂时,
如何有力促进语文学科的补充,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开展教学研究,积累经验。
❾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国学教育的立场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可以启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国学,教给了老师和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同时,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也正是因为此,“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成为了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指导作用。
二、国学教材
小学教材中的内容,除了富有时代感外,还有许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课堂教学,不仅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大门口,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小学(1~6年级)学习的国学内容:
1. 古典诗词专题
1~4年级侧重于五言绝句;5~6年级侧重于七言绝句。
2. 国学经典
1年级上册、下册《弟子规》;2年级上册、下册《三字经》;3年级上册、下册《千字文》;4年级上册、下册《笠翁对韵》;5年级上册、下册《增广贤文》;6年级上册、下册《幼学琼林》。
三、小学国学教育的教法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们能与古代英雄、圣贤、伟人们对话,能领会到古诗词、三字经、对联、文言文的魅力。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将国学启蒙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或某一个细小的环节之中。有课前导入、课中渗透、课后提升等教学方法。利用早读、午休等时间每天安排10分钟国学经典诵读,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别教授不同内容的国学书籍,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由语文教师具体组织,背诵内容是课题组在提前准备好的“一周一诗一语一言一经”内容(即一首古诗、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句三字经),并将其书写在前黑板的专栏中,供学生们一周背诵用。对于国学课程的实施并不是单一的读、背、诵。比如在中华经诗美文,要求学生掌握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时候,我便采用了故事会的形式,这样的组织形式学生喜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更加兴趣盎然。对于古诗的诵读,可以是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汇报诵读、展示诵读、个人诵读、合作诵读、表扬诵读等,同时给学生补充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扩大他们的视野和诵读积累。
四、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如今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眼里视作掌上明珠,一方面个性特征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立身处事方式、方法和风格的相互影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对小学生教育内容的一个重组成部分。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不仅提升了孩子的文学能力,还可以提高自身素养,更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国精神。国学讲求“和”的理念,认为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适当、适度、适中的范围之内,才能和谐。又比如,国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思想、民族优秀品格和高尚道德追求,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养;“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目标理想等。因此,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和中心开展国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国学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总之,“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须从根基抓起。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竭尽全力,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己任,为国学教学开辟出一条通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