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鱼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鱼儿]
放寒假了,要利用假期时间好好的充实自己,所以到东图的新华书店买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鱼儿。到了那里一看,老师的辅导书太多了,左看看,右翻翻,觉得每一本书都挺好,可是我也不能都买回家呀。突然眼睛一亮,看到了吴正宪老师的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就爱不释手的看起来。发现真不错,就决定买这本书,回家慢慢的消化。
记得吴老师说过: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带着对吴老师的尊敬细读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如何从一招一式的背后去挖掘深刻的道理,完成从教学技术到感悟教学规律的升华,真正提高执教能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如何让每位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数学学习等等。它不仅为我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也通过一些名师的教学片段,让我又重温了大师们的风采,下面就谈谈我读这本书前两章的一些深刻感受和收获: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16种教学策略:1、进行学情调研的策略。2、制订教学目标的策略。3、设计探究学习的策略。4、设计合作学习的策略。5、提问和理答的策略。6、追问的策略。7、利用生成性资源的策略。8、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9、促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10、比较的策略。1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策略。1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13、渗透转化思想的策略。 14、渗透对应思想的策略,读后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鱼儿》。15、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16巧妙运用数学史知识的策略。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都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少走一些弯路。
第二章的第一个策略使我印象深刻——提问和理答的策略。提问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课堂离不开提问,但如何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呢?如何能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后面对学生的回答又应该如何回应?怎样理答?我想这都是我们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愿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的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就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提问的策略,即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而提问,使学生开动脑筋;利用追问使学生理解概念本质;为了解学生需求而提问,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通过反问和追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四种提问策略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传授了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还有就是理答的教学策略,说实话,当我刚刚看到“理答”这个词语时,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理答”对于教师来讲可能是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或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所采取的回应方式。教师的理答应该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文章也像我们介绍了三种理答策略,即教师要学会等待,促进学生反省和深思;重复学生的语言,突出教学重点、转向,扩大学生的参与广度。最后还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提问与理答”的几点建议,有画龙点睛般的将前面的策略加以升华和总结,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另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还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精彩的课堂教学实录,将枯燥的理论于生动的课堂相结合,牢牢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我想如果让我去读一本理论书籍,就像前一段时间王飞老师推荐的《概率论的起源》、《第一次数学危机》,内容非常的丰富,可是我感到读的时候很吃力,需要反反复复的去推敲里面的文字,还需要在网上找资料,才可以读懂一点,说实话,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硬逼着自己去读,去理解。就如同我们在课堂上单调的教授是一样的,失去了调动兴趣的原动力,所起到的效果也将是不理想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兴趣,教师亦是如此!这本书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实录,简单明确的教学对比,让我真真正正的将理论上升到了实际,将理论结合到了实际,更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文章中汇集了吴正宪、赵震、潘小明、徐斌等多位教学大师的课堂精彩片段设计,也有一些同课异构的教学分析,还有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对比课堂教学,让我能深切感受到书中的理论生于课堂,长于课堂,也能为课堂教学的提高而服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鱼儿〕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⑵ 小学数学教师应看些什么教育理论书籍
《大夏书系·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推荐理由:
亲爱的老师,我们知道,从踏回上讲台那一刻起,答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就一直是你孜孜以求的梦想,但梦想何以成真呢?本书作者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他结合自己多年来给教师培训的鲜活案例以及曾潜心研究过的名师特征,用八个篇章,即名师篇、教学篇、课程篇、育人篇、学习篇、教研篇、艺术篇、发展篇,细化走向优秀之道,为你娓娓道来“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的秘籍。书中的案例、技巧和方法,都来源于作者数年的课堂实践和理论研究,既令人倍感亲切又无比实用。
《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简约数学教学》等等,内容都不错
⑶ 小学教育专业的应该读哪些书
小学教育专业的应该读书目
一、基础篇(30本)
(一)教育类:
1、《学记》
2、《论语》
3、《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傅任敢译
4、《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
5、《中国古代教育史》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
6、《外国教育史》戴本博
7、《给教师的建议》(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8、《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 /意大利)
9、《爱弥尔》(法国)卢梭
10、《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
11、《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
12、《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美)帕默尔
13、《家庭作业的迷思》(美国)艾尔菲·科恩
14、《什么是教育》德国/雅斯贝尔斯著
15、《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洪兰
16、《论教育》(美国)爱因斯坦
17、《教育常识》李政涛
18、《儿童发展》(美)劳拉•E•贝克
19、《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英)爱恩·戴维斯 爱恩·格莱格瑞 尼克·麦克基恩
20、《周国平论教育》周国平
21、《做一个有策略的教师》孙志毅
22、《家庭教育》陈鹤琴
23、《爱的教育》亚米契斯,夏丏尊译
(二)人文类:
24、《推开哲学的门》傅佩荣
25、《窗边的小豆豆》(日本)黑柳彻子
26、《谈美》朱光潜
27、《世说新语》刘义庆
28、《红楼梦》曹雪芹
29、《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30、《追风筝的人》(美国)卡勒德·胡赛尼
二、拓展篇(70本)
(一)教育类:
1、《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2、《童年的消逝》:(美)波兹曼
3、《儿童心理学》(皮亚杰)
4、《收获幸福的教育》(美国)瑞克•波斯纳
5、《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冯恩洪
6、《儿童的人格教育 》(奥)阿德勒
7、《做教师真难真好》钱理群
8、《吓人的国粹教育》柏杨
9、《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冯恩洪
10、《学生第一》李希贵
11、《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
12、《教学设计原理》加涅著,皮连生主译
13、《夏山学校》(英国)A•S•尼尔
14、《学校在窗外》黄武雄
15、《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李新玲
16、《种籽学苑教育手记》李雅卿
17、《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国)雷夫•艾斯奎斯
18、《不跪着教书》吴 非
19、《做一个书生校长》程红兵
20、《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平
21、《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夏雪梅
22、《光有爱还不够》【法】克洛德•阿尔莫
23、《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刘波
24、《了解你的学生》(美)威廉•格拉瑟
25、《教书,不简单》曾纪洲
26、《冬去春又来》铁皮鼓
27、《教师的境界与教育》陶志琼
28、《做整个的校长》祝卫国
29、《名校和名校长的诞生》陈华
30、《帕夫雷什中学》(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31、《三问分数》丛立新,黄华
32、《让教师期待星期一》(美国)戴安•霍吉斯
33、《老师的谎言》(美)洛温,马万利译
34、《移动的学校》(中国台湾)李崇建
35、《没有围墙的学校》(中国台湾)李崇建
36、《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
37、《教育诗》(苏)马卡连柯
38、《向孩子学习》孙云晓
39、《孩子们!你好!》(苏)阿莫纳什维利
40、《多元智能》(美)加德纳
41、《不做教书匠》管建刚
42、《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布鲁克莫尔德等著
43、《教师如何做研究》郑金洲
44、《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
45、《叶圣陶教育名篇》叶圣陶
46、《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刘新科等
47、《课堂教学社会学》吴康宁主编
48、《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刘铁芳
49、《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二)人文类:
50、《孟子》
5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52、《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53、《国学的天空》傅佩荣
54、《顾随诗词讲记》顾随
55、《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李家同
56、《本能的缪斯》(挪威)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
57、《陶行知传》周毅,向明
58、《布鲁克林有棵树》(美)史密斯
59、《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彭歌、陈敬
60、《理想国》柏拉图
61、《中国的智慧》韦政通(台湾)
62、《我的阅读观》朱永新
63、《过去的教师 》商友敬
64、《蒋勋说红楼梦》蒋勋
65、《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鲍鹏山
66、《飞吧,乔舒亚》(英国)克里斯托弗·福斯特
67、《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
68、《苏东坡传》林语堂
69、《教师阅读地图》魏智渊
70、《科学的历程》吴国盛
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鱼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鱼儿]放寒假了,要利用假期时间好好的充实自己,所以到东图的新华书店买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鱼儿。到了那里一看,老师的辅导书太多了,左看看,右翻翻,觉得每一本书都挺好,可是我也不能都买回家呀。突然眼睛一亮,看到了吴正宪老师的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就爱不释手的看起来。发现真不错,就决定买这本书,回家慢慢的消化。记得吴老师说过: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带着对吴老师的尊敬细读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如何从一招一式的背后去挖掘深刻的道理,完成从教学技术到感悟教学规律的升华,真正提高执教能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如何让每位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数学学习等等。它不仅为我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也通过一些名师的教学片段,让我又重温了大师们的风采,下面就谈谈我读这本书前两章的一些深刻感受和收获:书中详细的介绍了16种教学策略:1、进行学情调研的策略。2、制订教学目标的策略。3、设计探究学习的策略。4、设计合作学习的策略。5、提问和理答的策略。6、追问的策略。7、利用生成性资源的策略。8、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9、促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10、比较的策略。1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策略。1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13、渗透转化思想的策略。14、渗透对应思想的策略。15、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16巧妙运用数学史知识的策略。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都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少走一些弯路,读后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鱼儿》。第二章的第一个策略使我印象深刻--提问和理答的策略。提问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课堂离不开提问,但如何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呢?如何能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后面对学生的回答又应该如何回应?怎样理答?我想这都是我们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愿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的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就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提问的策略,即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而提问,使学生开动脑筋;利用追问使学生理解概念本质;为了解学生需求而提问,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通过反问和追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四种提问策略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传授了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还有就是理答的教学策略,说实话,当我刚刚看到"理答"这个词语时,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理答"对于教师来讲可能是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或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所采取的回应方式。教师的理答应该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文章也像我们介绍了三种理答策略,即教师要学会等待,促进学生反省和深思;重复学生的语言,突出教学重点、转向,扩大学生的参与广度。最后还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提问与理答"的几点建议,有画龙点睛般的将前面的策略加以升华和总结,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另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还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精彩的课堂教学实录,将枯燥的理论于生动的课堂相结合,牢牢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我想如果让我去读一本理论书籍,就像前一段时间王飞老师推荐的《概率论的起源》、《第一次数学危机》,内容非常的丰富,可是我感到读的时候很吃力,需要反反复复的去推敲里面的文字,还需要在网上找资料,才可以读懂一点,说实话,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硬逼着自己去读,去理解。就如同我们在课堂上单调的教授是一样的,失去了调动兴趣的原动力,所起到的效果也将是不理想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兴趣,教师亦是如此!这本书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实录,简单明确的教学对比,让我真真正正的将理论上升到了实际,将理论结合到了实际,更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文章中汇集了吴正宪、赵震、潘小明、徐斌等多位教学大师的课堂精彩片段设计,也有一些同课异构的教学分析,还有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对比课堂教学,让我能深切感受到书中的理论生于课堂,长于课堂,也能为课堂教学的提高而服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鱼儿〕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⑸ 有人知道小学数学方法技巧书籍吗推荐几本!
现在教师资格证考试都是全国统考,没有专业要求,只有学历要求内。学历要求:一般大容专及以上就可以考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面试:结构化问答+试讲+答辩),可网上购买同名教材。考试时间:笔试(2017年11月4日),面试(2017年1月~6-7日),具体时间参考准考证教师证认定:成绩通过后会有合格证书,凭合格证书,身份证,毕业证,普通话证书等相关材料申请认定(具体参照认定简章),经过体检就可以拿到教师证书注:笔试单科成绩有效期2年,小学教师证面试时才选择科目。
⑹ 小学数学教师该读的书籍有哪些(还没有进高级呢)
数学教学相关的杂志,教育心理学,经典的课例
⑺ 有什么适合小学数学教师适合看的数学书
《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数学教学设计》、《学习与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论》是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范文贵。本书主要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小学数学学习理论等内容。
2、《小学数学教育学》是1993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镜清。本书是中小学学科教育学丛书中的一本,它既面对实际工作者,也面对教育理论工作者;既对教师,也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既对师范院校学生,也对业务教师,它可作教材,也可供进修研究之用。
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叶季明编著,本书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心理学原理和数学科知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阐述。全书共分五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探究了如何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四大内容领域、数学知识类型和数学课堂的基本环节来开展教学设计。
4、《数学教学设计》奚定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以数学课堂教学观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探索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与实践问题。写作上紧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鲜活案例,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5、《学习与发展》林崇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毕业生,教育科学硕士、博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副所长、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教委教育评价专家员会委员,等等。
(7)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书籍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
⑻ 推荐给小学数学教师一本书,读书汇报会时用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李晓梅(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3)
摘要: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正确评价教学效果。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一) 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⑼ 小学老师关于教学方面的,可以看些什么书
《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