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发布时间:2021-01-23 19:08:21

⑴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呼唤着数学教育的改革。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首先最主要的问题是搞清传统的“应试教育”与现代的素质教育的区别:前者是选拔教育,也是“淘汰教育”;后者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加强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真正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给学生创造合适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为了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我们要积极开动脑筋,例如:在讲十几减九这节课时,给学生营造的是卖气球、风车、猜谜、套圈的场景,使学生沉浸在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极大地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争相发现和提出问题,取得了比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重视实践操作,增强创新思维意识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增长才干,发挥创造性。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观察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能初步体会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学生操作、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展开争论,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计算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 发明家”,品尝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参与创造的能力。
三、面向全体 ,分类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在课堂练习当中,要加大训练的份量。大体讲,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
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教材中带星号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四、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 五、渗透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⑵ 浅谈小学数学课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全部工作的目的在于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提供“支点”,“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让我们的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以主动的方式实现人生的发展。根据学校发展的已有基础和新的任务,在秉承办学理念的前提下,我们将现阶段的发展主题确立为“真实和美、主动发展”;其核心内涵就是“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主动发展”。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来谈一谈自己点滴经验: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师生情感的投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良好土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教师尽可能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跟老师想的一样”。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师生之间应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一种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学生的自住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学生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地学习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其次,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并接受教育。
同时教育必须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规律,开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并加以有效的规范、科学的组织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时间上要有宽度、在活动上要有广度、在内容上有深度。
新课程对于21世纪数学内涵的阐述。明确指出数学是探索生活的多种关系,这个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教师重视的是过程,策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不仅仅是结论,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了让学生大段背诵公式、定义、法则,一遍遍地复述解题步骤,用这种机械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速度。而新课程倡导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就是“做数学”比“说数学”更重要,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在我校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环节中,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探索知识或结论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接受现成的结果。此时,学生更多地表现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主动感悟知识背后的认知过程、理清其中的认知线索,还透过具体的学习场景中感悟认知主体的生命体验,包括主动探索时遭遇的困惑、搜寻信息时的尝试、寻找到线索时的喜悦、解决问题时的快乐。通过探究发现、质疑问难、体验欣赏、合作交流等活动,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过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展开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激励学生去做数学,从而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每节课无一例外的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而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种封闭系统,也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品质,“圆的周长”这节课的处理上,我没有过分强调课的完整性,而把整个重心都放在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上,那就是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时间去操作、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提示圆周率的含义。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并且在数学活动中采取了“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拟定了数学活动清单
a)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b)动手实验:量出实物圆形的周长与直径,并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相加、相减、相乘和相除,)
填写实验研究报告表。
c) 观察讨论:比较各个数据的特点,寻找规律。
d)得出结论并表达陈述——(周长总是研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都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索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观念下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往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并且学习的核心是“学习的参与”,不是教师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学本身是一种探究过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探究知识发生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是发现的前提。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注重思维的过程胜于结果,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寻求答案,发现规律。
3、联系学生实际、有效创设生活情境、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表现为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自觉地意识到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积极配合教育者的施教活动。并且,学生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去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使新旧经验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素质结构的建构与改造。
同时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只有联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才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节内容时,我苦于不能让学生感受“毫升”、“升”,理解容积的意义,上课之前我发现教室书柜下角落里有很多学生喝过的各种饮料罐,灵机一动就把这些“健力宝”、“娃哈哈”、“百事可乐”……都变成了我学习容积的材料,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平时从来都不举手发言的学生这次破了例,我也很激动,在交流反馈的环节中我让学生估计饮料罐的容积,并且通过商标上的数据进行验证,这一活动让课堂推向了高潮。再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内容时,我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猜猜每个“分数”表示的含义。学生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很多当时新闻媒体很热门的话题,从这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数据入手,学生兴趣盎然,并且在活生生的事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不是凭空编造的,它是人们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反映。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这些知识是从那里来的,在生活实际中有那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时,要创设一个开放的、可以让学生投入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有兴致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种情境要用学生可感可理解的事物作为平台,让学生的个人经验世界得以拓展,让人类的精神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欲望。
例如在五年级下学期《长方体正方体认识》这单元教学完后,为了避免复习中枯燥的重复,我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理复习》做了创造性的设计。
案例片断:师: 王老师想送小外孙一份生日礼物:金鱼。要给小金鱼什么样的形状呢?生:长方体或正方体。师:形状我们选定了,可以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除了要考虑它的形状还要考虑什么呢?生1:要考虑需要多少材料?如需要多少玻璃?生2:鱼缸的大小,也就是它的容积;生3、鱼缸的占地面积。师:同学们提得很好,老师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做这个金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表面积)

2、如果给这个金鱼缸四周贴上防雾透明玻璃纸、一共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纸?(四周的面积)
3、如果在这个金鱼缸的四周玻璃与玻璃的粘合处镶上铝合金制
品的边条起加固作用,你认为一共需要多长这样的边条呢?(棱长总和)
4、把金鱼缸拿回家放在客厅的桌面上,占取桌面的面积是多大?(占地面积)
5、这个鱼缸最多可以装多少升的水?(玻璃缸厚度不计)(容积)
6、给这个今鱼缸加入深5dm的水、再往鱼缸内放入几条金鱼和几块珊瑚石、现在测得水深5.2dm,请你根据测得的结果、算出所有金鱼和珊瑚石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7、如图想将2个同样的金鱼缸用硬纸包装,不计损耗,至少需要多少硬包装纸?(包装问题)
学生在这节给“给小金鱼安一个合适的家、做一个金鱼缸”的数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棱长总和、占地面积、容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包装问题等有关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并且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超越教材,创设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课外收集、查询教材中没有的,而自己又感兴趣的信息,那么,他们将会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不但他们的“智慧、心灵和双手”将会得到满足和发展,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也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价值。
因此在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都应精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4、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除了要设计一些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下面这个案例就是教师很好的悟透教材的生长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的成功案例。
教研室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全区上一节公开课。活动主题是:“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课题是《圆锥的体积》。在这之前我听了好几节《圆锥的体积》的公开课,教学设计都很常规化。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般在教学这节课时,都能顺利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什么突然要去比较圆柱、圆锥体积的大小?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不得而知,做这个实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个数学活动,根本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曾先前无意中在《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启发,所以我对教材的编排做了适当的改编,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圆锥的体积》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知。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师问: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说: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接着课件动画演示,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请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教师接着设疑:请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1/2的关系,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1/3的关系,还有的学生猜想是1/4的关系,到底是1/2的关系,1/3的关系呢?关系,还是1/4的关系呢?

师:要想知道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该怎么去做呢?(老师拿出空心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观察交流)有学生说:可以用圆锥盛水往圆柱里倒水试一下;学生这样说,我简直乐开了花,顺势引导学生明确需要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接着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给的材料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做实验来验证的必要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趣味性设置悬念,创设矛盾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刚才我说的《圆锥体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这一过程。猜想——验证——归纳这样的一种思维方法学生并不缺乏,但要运用起来就很困难,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典型课例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且能从中感悟,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本节课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教师遵循了“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由此看来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改编,创造性地驾驭,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启发学生思维,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并且学生的情感在认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在合作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沟通,品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分析,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老师力求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催化剂和兴奋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千方百计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在学习中就有动力,其主体作用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同时增长智力和提高能力。
上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些做法,观点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从教近二十年,参与学校主体教育实验,感悟颇多,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树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教育教学上得一条思路。让我真正明白在课堂实践中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境激趣-----自主探究----交流反馈-----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都应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指导思想,都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受、猜测、验证、观察、思考、发现、交流、归纳等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获取数学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成功。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而每一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会开拓”高素质人才。

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需要。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为根本追求,所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如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独立思考的一个好方法,它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利用课件创设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然后提问,现在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桃子?从而引出0和3相乘的式子。这样生动有趣的引入,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也会引起学生的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笔算乘法”时,如果只是讲解怎样列出竖式计算,再做练习,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售货、付款的游戏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元、角、分的笔算乘法。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有了疑惑,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善问、会问,在疑问中去探索、去发现。如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说出一些0除以一个数的例子,有的说0÷2=0、有的说0÷5=0……这时,有个学生说0÷0=0,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质疑“你说得不对,0÷0也可以等于1,因为,根据商×除数=被除数,0和1相乘也得0。”“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趁机让学生围绕0÷0=?这道题展开讨论,最后,同学们发现,当0作除数时,0除以0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因此,最后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树立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决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培养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要做到“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决不能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就大胆放给学生。”因此,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没有按例题提供的解题方法讲解,而是利用学生手中的数学课本,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知道课本封面的周长?经过讨论,结果学生得出了多种解法,在肯定学生的每一种解法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就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空间,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搞好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⑷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常常是事半功倍。反之,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情况下,才会对学习有兴趣。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学生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对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动手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使学习过程中有具体的形象,且作为抽象思维的支柱,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其教学目标中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充分营造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自主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协作能力。知识经济呼唤人的相容于合作。合作是时代的需要,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在交流时前面同学汇报,下面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加以补充提高。
4、质疑问难
问题是科学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问题。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就应该: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着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现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集中,积极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尝试,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⑸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主体逐渐由教师转变为学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学习要求,进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本文阐述了学生主体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不断开发其潜能,使其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一、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无论做什么事主动和被动总是有一定区别的,学生学习也是如此。传统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上讲下听”是主要教学模式,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让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发展。就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地区仍然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很多教师认为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学科,教师可发挥的空间很小,只能依照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只要学会各种数学技能就可以。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讲解,完全不理会学生的学习状态,即使学生不想听不愿学也是强行灌输,不但教学质量低下而且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认识到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开展就会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为中心和重心,从而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实施策略
1.转变观念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才能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掌控,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要坚持“两个凡是”:凡是学生可以独立进行思考探究的教师绝不大包大揽;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取得成果的教师绝不提示。例如在学习“千克与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生活经验入手,以问题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平时都有去超市买东西吧,在你买水果时,你怎么知道它具体多重呢?”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回答:“上面标签有写。”教师接着问:“那上面写的是什么呢?是多少克还是多少千克呢?”学生回答“都是写的多少千克。”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大家想一想千克和克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就会开始想并积极回答:“千克比克大”,“大家都喜欢千克不喜欢克”……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作出肯定,并引导学生想一下千元和元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是通过设问的形式逐步引领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2.营造氛围
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一个集体行为,不是凭借个体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学生周围生活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完全自由独立的学习氛围,以此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自由独立的学习氛围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想说、敢说,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增强自身能力。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要做到一视同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并且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看法表示肯定,以此不断增强其自信心,促使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平行和相交”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特点,然后说:“老师发现我们黑板上下两个边就是两条平行线啊,你们没有发现吧,老师观察得仔细吧!”看似是一个简单问题,但是教师以小学生也有的“炫耀”口气来说,学生就会“不服”进而就会被“激将”,主动寻找和思考身边存在的平行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激将”学生主动思考,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3.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小学生逻辑思维还不成熟,很多时候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想象不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去”,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而且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负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设置情境:我们都有五个苹果,老师吃了一个,老师与你们相比苹果数可以怎么说呢?学生就会回答我们比您多一个或者是您比我们少一个。教师接着问:大家都知道夏天温度高冬天温度低,那冬天温度都是怎么表示的呢?学生会回答零下多少度。师:那如果将苹果换成温度的话应该怎么说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此时向学生解释负数这一概念。情境的设置可以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更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三、结语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教师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并根据学生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⑹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全部工作的目的在于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提供“支点”,“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让我们的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以主动的方式实现人生的发展。根据学校发展的已有基础和新的任务,在秉承办学理念的前提下,我们将现阶段的发展主题确立为“真实和美、主动发展”;其核心内涵就是“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主动发展”。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来谈一谈自己点滴经验: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师生情感的投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良好土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教师尽可能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跟老师想的一样”。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师生之间应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一种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学生的自住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学生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地学习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其次,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并接受教育。
同时教育必须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规律,开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并加以有效的规范、科学的组织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时间上要有宽度、在活动上要有广度、在内容上有深度。
新课程对于21世纪数学内涵的阐述。明确指出数学是探索生活的多种关系,这个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教师重视的是过程,策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不仅仅是结论,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了让学生大段背诵公式、定义、法则,一遍遍地复述解题步骤,用这种机械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速度。而新课程倡导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就是“做数学”比“说数学”更重要,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在我校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环节中,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探索知识或结论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接受现成的结果。此时,学生更多地表现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主动感悟知识背后的认知过程、理清其中的认知线索,还透过具体的学习场景中感悟认知主体的生命体验,包括主动探索时遭遇的困惑、搜寻信息时的尝试、寻找到线索时的喜悦、解决问题时的快乐。通过探究发现、质疑问难、体验欣赏、合作交流等活动,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过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展开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激励学生去做数学,从而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每节课无一例外的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而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种封闭系统,也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品质,“圆的周长”这节课的处理上,我没有过分强调课的完整性,而把整个重心都放在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上,那就是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时间去操作、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提示圆周率的含义。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并且在数学活动中采取了“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拟定了数学活动清单
a)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b)动手实验:量出实物圆形的周长与直径,并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相加、相减、相乘和相除,)
填写实验研究报告表。
c) 观察讨论:比较各个数据的特点,寻找规律。
d)得出结论并表达陈述——(周长总是研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都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索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观念下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往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并且学习的核心是“学习的参与”,不是教师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学本身是一种探究过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探究知识发生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是发现的前提。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注重思维的过程胜于结果,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寻求答案,发现规律。
3、联系学生实际、有效创设生活情境、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表现为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自觉地意识到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积极配合教育者的施教活动。并且,学生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去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使新旧经验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素质结构的建构与改造。
同时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只有联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才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节内容时,我苦于不能让学生感受“毫升”、“升”,理解容积的意义,上课之前我发现教室书柜下角落里有很多学生喝过的各种饮料罐,灵机一动就把这些“健力宝”、“娃哈哈”、“百事可乐”……都变成了我学习容积的材料,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平时从来都不举手发言的学生这次破了例,我也很激动,在交流反馈的环节中我让学生估计饮料罐的容积,并且通过商标上的数据进行验证,这一活动让课堂推向了高潮。再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内容时,我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猜猜每个“分数”表示的含义。学生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很多当时新闻媒体很热门的话题,从这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数据入手,学生兴趣盎然,并且在活生生的事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不是凭空编造的,它是人们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反映。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这些知识是从那里来的,在生活实际中有那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时,要创设一个开放的、可以让学生投入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有兴致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种情境要用学生可感可理解的事物作为平台,让学生的个人经验世界得以拓展,让人类的精神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欲望。

⑺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21世纪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和现代思想早就被广大教师所认识。但是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而又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独立思考能力差,因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并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使其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人自制一个圆柱体容器,上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拿自制的圆柱体容器装满沙子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当三次装满时,老师提一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圆锥的体积应当怎样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推得出:高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那么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1/3.从而学生自己推算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锥=1/3Sh。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难理解”的畏难情绪,对数学不感兴趣。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激励学生的参与动机,而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没有根据小学生既好奇、又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让学生参与的情景,争做学习的主人。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发挥学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应该恰当地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心理,创设数学情景,激励学生的参与动机。
三、创造条件,参与机会
让学生自己实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例如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测量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学生边操作边探索测量的方法,结果学生自己找到了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既可以用“0刻度线”对准起点,也可以用“1”、“2”等其他刻度线对准起点。
四、分层教学,体验成功
由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优等生智力发展快,后进生智力发展较迟缓。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和提问注意上、中、下兼顾。难度较大的题,让优秀生回答,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用他们的思维去启迪其他学生;较容易的问题,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全体学生在各自“临近思维发展区”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人人体验成功,从而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的欲望。在知识的掌握上,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12×4”一题,要求学生掌握其中最基本的一种计算方法即可,而对优秀生则鼓励其不断探索,发现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使其不断体验成功。
五、改变评价,学生参与
发挥长处,积极评价。教学中小学生的闪光点主要在课堂回答中表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发言时,无论回答得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告诉他们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的开端,是勇敢的表现,千万不能讽刺、嘲笑,而要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保护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8+3”一题时,大部分学生想到了用加法,可有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说:“老师,我还可以这样算:把3分成1和2,8+1=9,9+2=11。”我首先肯定他的想法,表扬他肯动脑筋,使其心理上产生成功感,然后引导其发现这并不是最佳方法。
六、坚持启发,发挥主体
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为主体,实施素质教育。预提到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勤于动脑,积极思维,自觉努力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以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研究问题,发现规律,提出见解,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七、优化教学,体现主体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接着老师指导地设问: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来计算?然后让学生操作进行割补,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老师引导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讨论、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讨论、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一过程既让学生掌握了转化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课间,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习规律的展示过程,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数学教学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尝试成功的愉快。真正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发展,使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内容摘要】: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联系学生实际、有效创设生活情境、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关键词】:主体作用 主动性 自主性 能动性 创造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全部工作的目的在于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提供“支点”,“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让我们的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以主动的方式实现人生的发展。根据学校发展的已有基础和新的任务,在秉承办学理念的前提下,我们将现阶段的发展主题确立为“真实和美、主动发展”;其核心内涵就是“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主动发展”。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来谈一谈自己点滴经验: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师生情感的投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良好土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教师尽可能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跟老师想的一样”。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师生之间应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一种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学生的自住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学生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地学习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其次,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并接受教育。
同时教育必须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规律,开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并加以有效的规范、科学的组织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时间上要有宽度、在活动上要有广度、在内容上有深度。
新课程对于21世纪数学内涵的阐述。明确指出数学是探索生活的多种关系,这个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教师重视的是过程,策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不仅仅是结论,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了让学生大段背诵公式、定义、法则,一遍遍地复述解题步骤,用这种机械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速度。而新课程倡导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就是“做数学”比“说数学”更重要,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在我校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环节中,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探索知识或结论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接受现成的结果。此时,学生更多地表现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主动感悟知识背后的认知过程、理清其中的认知线索,还透过具体的学习场景中感悟认知主体的生命体验,包括主动探索时遭遇的困惑、搜寻信息时的尝试、寻找到线索时的喜悦、解决问题时的快乐。通过探究发现、质疑问难、体验欣赏、合作交流等活动,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过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展开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激励学生去做数学,从而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每节课无一例外的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而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种封闭系统,也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品质,“圆的周长”这节课的处理上,我没有过分强调课的完整性,而把整个重心都放在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上,那就是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时间去操作、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提示圆周率的含义。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并且在数学活动中采取了“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拟定了数学活动清单
a)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b)动手实验:量出实物圆形的周长与直径,并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相加、相减、相乘和相除,)
填写实验研究报告表。
c) 观察讨论:比较各个数据的特点,寻找规律。
d)得出结论并表达陈述——(周长总是研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都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索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观念下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往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并且学习的核心是“学习的参与”,不是教师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学本身是一种探究过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探究知识发生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是发现的前提。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注重思维的过程胜于结果,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寻求答案,发现规律。
3、联系学生实际、有效创设生活情境、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表现为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自觉地意识到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积极配合教育者的施教活动。并且,学生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去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使新旧经验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素质结构的建构与改造。
同时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只有联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才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节内容时,我苦于不能让学生感受“毫升”、“升”,理解容积的意义,上课之前我发现教室书柜下角落里有很多学生喝过的各种饮料罐,灵机一动就把这些“健力宝”、“娃哈哈”、“百事可乐”……都变成了我学习容积的材料,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平时从来都不举手发言的学生这次破了例,我也很激动,在交流反馈的环节中我让学生估计饮料罐的容积,并且通过商标上的数据进行验证,这一活动让课堂推向了高潮。再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内容时,我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猜猜每个“分数”表示的含义。学生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很多当时新闻媒体很热门的话题,从这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数据入手,学生兴趣盎然,并且在活生生的事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不是凭空编造的,它是人们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反映。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这些知识是从那里来的,在生活实际中有那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时,要创设一个开放的、可以让学生投入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有兴致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种情境要用学生可感可理解的事物作为平台,让学生的个人经验世界得以拓展,让人类的精神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欲望。
例如在五年级下学期《长方体正方体认识》这单元教学完后,为了避免复习中枯燥的重复,我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理复习》做了创造性的设计。
案例片断:师: 王老师想送小外孙一份生日礼物:金鱼。要给小金鱼什么样的形状呢?生:长方体或正方体。师:形状我们选定了,可以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除了要考虑它的形状还要考虑什么呢?生1:要考虑需要多少材料?如需要多少玻璃?生2:鱼缸的大小,也就是它的容积;生3、鱼缸的占地面积。师:同学们提得很好,老师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6dm
教师出示:
8dm 4dm
1、做这个金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表面积)
2、如果给这个金鱼缸四周贴上防雾透明玻璃纸、一共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纸?(四周的面积)
3、如果在这个金鱼缸的四周玻璃与玻璃的粘合处镶上铝合金制
品的边条起加固作用,你认为一共需要多长这样的边条呢?(棱长总和)
4、把金鱼缸拿回家放在客厅的桌面上,占取桌面的面积是多大?(占地面积)
5、这个鱼缸最多可以装多少升的水?(玻璃缸厚度不计)(容积)
6、给这个今鱼缸加入深5dm的水、再往鱼缸内放入几条金鱼和几块珊瑚石、现在测得水深5.2dm,请你根据测得的结果、算出所有金鱼和珊瑚石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7、如图想将2个同样的金鱼缸用硬纸包装,不计损耗,至少需要多少硬包装纸?(包装问题)
学生在这节给“给小金鱼安一个合适的家、做一个金鱼缸”的数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棱长总和、占地面积、容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包装问题等有关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并且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超越教材,创设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课外收集、查询教材中没有的,而自己又感兴趣的信息,那么,他们将会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不但他们的“智慧、心灵和双手”将会得到满足和发展,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也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价值。
因此在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都应精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4、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除了要设计一些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下面这个案例就是教师很好的悟透教材的生长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的成功案例。
教研室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全区上一节公开课。活动主题是:“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课题是《圆锥的体积》。在这之前我听了好几节《圆锥的体积》的公开课,教学设计都很常规化。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般在教学这节课时,都能顺利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什么突然要去比较圆柱、圆锥体积的大小?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不得而知,做这个实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个数学活动,根本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曾先前无意中在《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启发,所以我对教材的编排做了适当的改编,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圆锥的体积》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知。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师问: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说: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接着课件动画演示,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请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教师接着设疑:请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1/2的关系,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1/3的关系,还有的学生猜想是1/4的关系,到底是1/2的关系,1/3的关系呢?关系,还是1/4的关系呢?
师:要想知道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该怎么去做呢?(老师拿出空心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观察交流)有学生说:可以用圆锥盛水往圆柱里倒水试一下;学生这样说,我简直乐开了花,顺势引导学生明确需要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接着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给的材料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做实验来验证的必要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趣味性设置悬念,创设矛盾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刚才我说的《圆锥体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这一过程。猜想——验证——归纳这样的一种思维方法学生并不缺乏,但要运用起来就很困难,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典型课例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且能从中感悟,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本节课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教师遵循了“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由此看来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改编,创造性地驾驭,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启发学生思维,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并且学生的情感在认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在合作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沟通,品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分析,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老师力求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催化剂和兴奋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千方百计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在学习中就有动力,其主体作用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同时增长智力和提高能力。
上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些做法,观点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从教近二十年,参与学校主体教育实验,感悟颇多,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树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教育教学上得一条思路。让我真正明白在课堂实践中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境激趣-----自主探究----交流反馈-----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都应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指导思想,都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受、猜测、验证、观察、思考、发现、交流、归纳等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获取数学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成功。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而每一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会开拓”高素质人才。

⑼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研究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动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环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主动参与的积极最高,实践能力最强。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关心、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使用如“谁愿意说……”,“谁想补充……”,“请你讲一讲……”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形成师生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的碰撞,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创建民主、宽松、友好、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教学中,针对疑惑或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师生间只有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出愉悦的氛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最强烈。”因此,教师就要深入学生,合理选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一)“兴趣”——激发自主学习。
(二)“质疑”——诱发自主学习
三、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