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政治教案 平等尊重你我他
平等尊重你我他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平等的内涵,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懂得什么是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教育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树立平等意识 学会尊重。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等和尊重的关系 尊重的外延。
导入新课:在我国历代的农民起义中提出了“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提出了民主、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其实,在我们当今社会里,人人都是平等的,都经该彼此尊重。今天我们学习第三框题
平等尊重你我他。
一、人生而平等(板书)
活动:周总理的故事
目的: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彼此尊重。
要求:阅读周总理与普通工人的故事,分组讨论:
1、周总理与普通工人的故事说明什么?
2、如何克服盲目的“优越感”与“自卑感”?
3、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树立平等意识?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尽管每个人的境遇和社会地位不同,但是人人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应该得到充分尊重。我们要向周总理学习,平等待人,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提问:我们能否以貌取人?你与人交往看重什么?为什么?
教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正确。我们的相貌是父母给的,我们不能选择,但是我们的言行是可以选择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是由我们自己做主的。我们不要因为自己有某些优势而自傲,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某些劣势而自卑,一个人美不美、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不在于相貌,而在于他的行为。
平等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我们绝不能忽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残疾人就是其中之一。
活动:平等对待残疾人
目的:认识弱势群体,平等对待那些处境不利的人。
要求:阅读材料,分析讨论:
1、你怎样看待个别同学的行为?他们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伤害?
2、社会上哪些人的平等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
3、在我们周围还有那些弱势群体?
4、要帮助的人,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二、尊重从我做起(板书)
如何学会尊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尊重他人(板书)
活动:一支铅笔的故事
目的: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富有尊严的个体,受到别人尊重是人的基本权利。
要求:阅读材料。思考企业家对小商贩表示尊重的内在原因。讨论对待不同类型的人,如何表达自己的尊重。
教师小结:人们需要相互尊重的,受到别人尊重是人的基本权利。尊重他人要求我们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等人、友善等人,充分理解他人。
第二、尊重社会(板书)
教师出示一些在公共场所不文明的行为,提问:这些人的行为正确吗?为什么?我们如何做到尊重社会?
学生回答,略。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尊重社会就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做到尊重道德,遵守法律。遵守规则时尊重社会的底线,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第三、尊重自然(板书)
提问:
1、如果你每天进教室,教室里纸屑遍地,桌凳横倒竖歪,你是什么心情?
2、如果你处在优美、安静的环境中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3、我们应该如何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什么?
教师小结:人类是离不开自然的,我们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也不能做自然的主人,要做自然的朋友,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清楚的知道了对人的尊重包括尊重人的生命、人格、隐私、选择;平等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了解了人人平等、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的重要性。我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位同学能够把这些正确的做法落实到行动中去,只有我们人人这样去做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课堂练习:见练习册。
『贰』 小班教案美德《尊重不同肤色的人》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鄂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8课第板块的内容——“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通过让学生了解三大人种的特征及形成的原因,知道不同人种由于肤色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一些不公平现象,进而了解不同人种都有杰出的人物,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从而树立不同人种互相尊重,人人平等的观念。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大人种特征、形成的原因,知道气候环境与人种形成的关系。
2、了解种族歧视现象,认识不同人种的杰出人物,让学生明白人种没有优劣贵贱之分,树立科学友善的人种观,能平等友好地对待不同人种。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学习重点:
了解人种的基本类别和特征;知道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难点:
明确世界上不同人种都是平等的,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与尊重,树立科学友善的人种观。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不同人种杰出人物的资料,填写“名人档案”;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
1、2008年我国曾举办过一场令世界惊叹的盛会,你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再来重温那场难忘的时刻(课件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盛况)
这么多的人他们都拥有灿烂的笑容,但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他们的外表、肤色、长相也不一样。我们该如何区分他们呢?
活动二:眼力大比拼
1.根据不同的肤色,你觉得可以把这些人分为几类呢?(出示截取的各色人种的图片)
2.科学家根据人们不同的外部特征,将生活在地球上的60亿人,主要分为了三个人种,即黄色人种、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
3.(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比比哪个小组的眼力最好?表格填写最完整?(表格内容填写: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在皮肤颜色、头发、眼睛方面的特点)
4.大家知道我们属于什么人种吗?(师介绍:黄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数居第二位的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7%左右。)
活动三:脑力大比拼
1.请大家看图片,为什么在同一地球上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
引导学生猜想: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2.让我们来到他们生活的地方,你肯定会找到答案。(课件出示:地球上的五带。)
简介地球上的五带、五带的气候特征以及生活在那里人的特点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在热带与寒冷地带的人们的特征。
3.猜一猜:生活在温暖地带的人们应该有怎样的特征呢?
4.同是黄种人,为什么靠近热带地区的人们皮肤的颜色要深一些,你知道原因吗?
5.小组代表交流。
6.小结:可见由于地域的区别造成了人种的不同,肤色的不同,与其他原因无关。
活动四:世界名人知多少
1.我们说过人的种类仅仅是由于地域原因引起的,不能因为任何原因歧视他人,每个种族都有非常优秀的人才。下面就进入世界名人知多少这一环节,请你们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吧!
2.其实每个种族都有非常优秀的人才,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不同肤色的人们呢?(创设情景,指导学生从具体的行为来说,不要说空话。)
3.补充种族歧视的视频资料。(令人感动的悲伤)
4.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5.刚才视频中,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认为黑种人低人一等,任意欺辱,这种现象就是种族歧视,在生活中它也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原来我们学到的战争时期,公园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虽然种族歧视现象是存在的,但是人们追求平等的梦想一刻也们有停止。(补充资料简介:“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的意义;1960年3月21日,南非德兰士瓦省沙佩维尔镇发生反对《通行证法》惨案。)
6.自读《手》,让学生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A、发达国家(西方)还有种族歧视。
B、肤色不同,心是一样的善良。
C、我们不能有种族歧视。
活动五:我眼中的外国人
1.不同人种在原来居住地是相对固定的,不同人种他们的肤色、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各不相同,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社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人们的相互交流交融越来越多,接触也越来越密切。比如在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外国人,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啊?
2.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文化,有冲突、有交融,就给种族之间的地位带来新的问题,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见到黑种人是什么感觉?见到白种人呢?
3.小结:人种只是外表不同,每个人种中都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都同样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作出自己的努力。并且人人都是平等的。现在地球上虽然仍然存在着种族歧视的现象,但我们要为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而奋斗,为世界真正的和平而努力。
4.欣赏奥运会主题歌曲《手拉手》。
板书设计: 黑种人
不同的肤色 黄种人 人人平等
白种人
『叁』 小学怎样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想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就要让学生先对老师感兴趣。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1、教师教学状态要保持最佳。
众所周知,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学生就会坐的笔直。相反,教师上课时萎靡不振,学生就会无精打采,东倒西歪。所以,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2、注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应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我平日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我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3、营造一个快乐的环境,把快乐带进课堂。
情感最具有感染力,教师不同情感的表现很容易波及学生,这是课堂气氛形式的重要途径,“把快乐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优势,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我们老师满腔热情,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保持亲切,和蔼的教学形象,相信老师带着微笑面对学生,学生绝不会哭丧着脸面对着老师,学生就是老师的最好的一面镜子。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保持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
小学生也有喜怒哀乐,他们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我尽量做到两点:(1)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2)把成功带给学生。在教学中,我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我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3、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不敢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于是课堂上老是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讲,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的接受知识。偶而有学生对某个问题举手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他不能接受,把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视为“异端”,大声喝斥,要么说学生是“胡思乱想”,或者给其扣上一个“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大帽子……好端端的一个直觉思维就这样被一棒子打死,长此以往这种“千篇一律,万生一面”的“同化”教育模式,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的思维天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应树立和谐教育意识,即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加强合作、同思考、共探索、鼓励提问、鼓励辩论、鼓励创见、关系和谐。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肆』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原则和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如何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新课标理念的贯彻。为此,本文就其内涵、原则和怎样对话作一探讨。
一、 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内涵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以对话理论来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语文教学行为也意味着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语文教学的流动过程,就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即体现着互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共同营造出一种对话教学氛围。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学为中心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整个教学体现的是语文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它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交往与对话,很少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权。
可以说,新课标提出的平等对话是对过去教师权威的一种反叛,是与独白相对的一种言语形式。其对话的关键词是“平等”,而“平等”强调的是人格意义的平等,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同等意义上的“人”,平等的“人”。因为从“知”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地位的高低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看,学生与教师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有个体体验,有独特的内心世界、有自主的选择权利,有自己情感倾向。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在平等交往中的对话。这种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还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分享,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每个人都有所“听”,有所“思”,有所“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在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中,围绕有关内容,进行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通过多向沟通,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这样就将过去“教师为中心”的师生之间的“我-它”关系,变成了师生之间的“我-你”关系。正如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可见,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仅在于去构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更在于在对话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协作、团结的精神和民主行为的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 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原则
1、民主、平等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方式的如何体现,将直接制约着师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学生的人格不平等,学生只是被动地学,很难被尊重。而新课标提倡教学平等对话就是要改变这一不足,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与传统的师生不平等教学状态相比,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则是在师生相互平等的前提下开展的。民主、平等就是语文教学对话的首要原则。教学中必须建立这样一种师生关系,给学生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提供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下有主动参与、对话体验的机会和愿望,产生师生和谐的对话场面。
2、沟通性原则。
沟通,是对话的基础。教学中能不能对起“话”来,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能不能进行心灵的沟通。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去体会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从而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成年幼无知、问题众多的人而强迫其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知识。新课标强调教学中的对话,突出的是师生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不仅仅是师生之间通过语言进行一般的交流和争鸣,更应体现的是师生之间在民主基础上进行的平等的心灵沟通,教师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这样,师生之间真诚地倾听,相互的包容,真正敞开自己的心灵,彼此在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在此愉悦的心灵的沟通中,使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走向心灵的深处,获得最佳效果。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就教学中师生对话的话题而言的。教学中对话氛围营造起来后,要使对话能够延续下去,对话的内容就应体现科学、适当,并有探讨的兴趣和价值。如果对话内容超越了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即难度过大、过高,学生难以展开对话,就会挫伤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如果对话的内容太低而缺少价值,就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吸引学生对话的兴趣。因此,要展开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师在话题的设置时必须从教学的实际内容出发,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找准师生能够相互沟通、深入对话的切入点,体现科学性,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乐于对话。
4、开放性原则。
要走进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教学的对话之中,就应该体现教学对话的开放性。教学中,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体现以下几个开放。一是对话形式的开放,形式自由。二是对话内容的开放,在把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话话题不能仅来自于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允许有自己的个体体验和理解。三是对话场景的开放,即教学对话不局限于课堂,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课堂结合,使对话在多元的开放性中体现其价值。
5、过程生成性原则。
语文教学的师生对话,虽然也关注结果,但关注的重点却在于对话的过程,关注的是这个对话过程中的学生的对话实践、对话体验,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构建,在构建中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对话的情景,提供对话的实践,提高对话过程的质量,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对话中不断地生成与发展,从而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怎样进行教学对话
(一)营造一个多元而真诚的对话空间
1、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
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师生进行对话的基础。前面已说过,教师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真诚、信任、互动的对话氛围。没有民主、平等、真诚就没有对话。要做到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放下架子,避免语言的霸权,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努力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平等的姿态和亲和的语言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到亲切;以热情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看法,让学生乐于对话,真正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
2、具有悦纳宽容的态度。
教学对话是通过交谈和倾听而进行的相互沟通。对话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将对学生的对话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对话中的悦纳宽容态度,可以使对话走向深入。“悦纳”体现的是一种愉快地接纳,在倾听学生的话语时不能漫不经心,不耐烦,而应认真倾听;而“宽容”则能在对话中容纳下学生不同的观点(即使是相反的观点),对极端的观点能加以巧妙地引导。同时,配之以认可的态势语言,让学生感到老师乐意与我对话,体会到对话的一种和谐感、兴奋感、愉悦感。在悦纳宽容的态度下,促进师生对话的和谐、持续地发展。
3、目中有全体学生。
教学对话中,教师目中应有全体学生,不能重视一部分,放弃一部分,不能关注一批,忽略一批,而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提供公平的对话机会。同时,要乐于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话,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乐于参与到对话中来。因此,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应该让学生感到在关注自己,没有忽略自己。这样才能使新课标中提倡的教学对话落到实处,健康发展。
(二)实施语文教学对话的途径
语文教学内容是多元的,教学对话也是多元的,自然教学对话的途径也是丰富的。
1、课堂教学对话是主渠道。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更是语文阅读教学开展师生“对话”的主渠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师生在教学中对话达到完满的效果,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各自与文本的阅读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后师生之间要善于借助文本这一中介,开放课堂,进行教学对话,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造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场所。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要高质量的完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巧设话题。
找准有价值的对话话题,才能搭建好对话的舞台,才能提高阅读质量。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话题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预设式对话话题,即教师根据学生对象和教学内容设计好对话内容。一种是生成性对话。即课前没能预想到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师生新的感悟和思维的碰撞临时形成新的话题,由此而开展对话。
王尚文教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内必然产生的效应。”为了使教学的对话更有质量,不论哪一种对话都应该设置好对话主题。如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疑点问题,尤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和学生在理解感受上的困惑问题。教师要善于设计“碰撞”点,激发对话期待,营造阅读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去深入地理解,必将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教学中设置的对话话题应突出趣味性、适度性、开放性、启发性的特点。话题的有效设置和特点的把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兴奋状态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智慧。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话题的设置尤其要注意动态的变化,在交互对话的碰撞中不断地生成新的话题。这样,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不断发展,才带来对话的真正价值。
(2)换位思考。
要想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去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跳动的脉搏,就应该在对话中进行换位思维,即让双方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说话、做事。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处在这样的年龄特点、能力层次会怎样看待问题?处在这样学段的学生有怎样的心理特点?会有怎样的承受能力?常常这样思考,就会在对话中心存宽容之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体验。设置话题时也就更具有针对性、可交流性和实效性。同时,让学生也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甚至根据情况让学生来设计课、上课,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话题,选择教学方式,借助这一过程让学生来体验教师角色。
通过换位思考,可以促成师生双方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使新课标中语文教学对话得以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因为对话实现了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变得兴奋、活跃,主动参与程度就会大幅度提高,思维就会被激活,就能达到语文对话教学的目的。
2、借助写作进行心灵对话是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强调的是过程,而这个过程不要仅仅局限在狭窄的范围里。写作是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倾诉与释放,是师生沟通的书面形式,这正为师生心灵对话搭建了一个大舞台。教学中要把握好这一对话的“园地”,去共同耕耘,获得丰收。
要做到这一点,要提倡学生自由作文,鼓励个性化,形式不拘,如周记、随笔、读书札记等。让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对生活的认识得以倾诉,对读书的体会得以抒发。学生一旦释放、宣泄和自我展示,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喜爱,并得到积极的回应。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就应该利用这一平台,以平等的交流者、欣赏者和热心读者的身份出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学生的心灵,以自己的真诚去感受真诚,用欣赏的意识去捕捉学生作文中可贵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精神上的满足,以增强学生作文的信心,以实现人格对等上的灵魂交融以及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灵对话。同时,教师应是学生心理疏导的知心朋友,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和认识误区,或抚慰、或点拨、或疏导、或交流,给以真心的关爱。这样的对话就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写作时,心目中就有了一个朋友,一个可以倾诉、宣泄、交流的值得信赖的朋友;这样,学生就会喜爱写作,就会乐于敞开心灵,抒写真情,与老师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写作教学对话过程中,就会逐步提高他们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3、生活教学对话是有效途径。
新课标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学习与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对话的过程,不能忽略学生的课外生活。语文课外活动是“对话”教学的生活舞台。教学对话中,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既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还要善于把学得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观察、调查、影评、文学沙龙等),注入时代的活水,调动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这样,师生之间就能以文本和生活为中介,进行生动而丰富的对话,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碰撞,并通过这些又将对话者的视野引向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从课内到课外,又从课外到课内,形成一个不断循环而又始终开放的语文教学对话过程。真正在平等对话中增长知识,共同发展。
语文教学师生对话的途径是多样的,只要有语文现象的存在,就可进行对话。
当然,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并不是忽略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者,在交往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教育资料的选择加工以及对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进行‘激活’,使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诱导学生参与其中”(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有一位大师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这话很值得品味。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对话,就是一种思想的交换。只要我们认真体会新课标相关精神,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互动对话,畅所欲言,师生就能共享知识,共同发展。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新课标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新理念就会显现出最大的价值。
『伍』 如何营造平等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一、教师学生平等对话,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二、教师学生之间和谐 教学过程宽松、愉快。
三、教法多样,课堂协调统一。
四、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好学生。
五、师生互动,达到和谐统一境界。
『陆』 怎样才能做到教育公平让学生在一个公平的教学课堂中学习。
阳光课堂的内涵概括为六个字:公平、高效、发展。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公平。教师应在课堂上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老师爱的阳光。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过程中一个具体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体现教育公平呢?
一、在教学心理上体现公平
教师的心理期待和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本着“五个手指都不一样长”的意识,摒弃以成绩的优劣和学生个体差异(家庭、性格、表现、相貌等)有意无意所作的心理期待和暗示,改而以个性发展的均等观照每一个学生,给有着不同特长的学生以相关的特有期待和学生参与机会均等公平的心理暗示,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与教学氛围。
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公平
教学中,我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尊重学生差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开放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公平受教育的可能。如练习题的安排应注重模仿性练习、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开放拓展性练习等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作业要难易适度、多少适量。
三、在课堂的动作行为上体现公平
1. 教师应该在站坐行走上给予学生一个为人师表的表率引导作用。端正、挺拔、向上、有朝气的站姿对全体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的站位又直接体现着教师的公平意识;端正、优雅、稳当的坐姿,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自然、大方、协调的行走姿势则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整洁、得体、大方的衣着,合适、淡雅的打扮,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评价,学生的心态。这些都可以体现起码的尊重学生、尊重自己的教育公平精神。
2.教师的眼神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眉目传情心!心中有生则满眼是爱。一般来说,教师正在讲课时,眼光应延及每个学生且顾盼神飞;当教师与学生亲密接触时,教师的眼光应和蔼、亲切、且目光交融;当教师正在处于严厉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的眼神应严厉且直视学生。
四、在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交流中体现公平
1.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注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又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2.设计多样、多层次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思维含量低的、较高的、高的多层次的问题,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程度,让全体学生平等地享有“思维权”“表达权”。
3.协调师生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的多重对话。
五、在“有效学习时间”的调控上体现公平
表面上看,课堂时间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是相同的时间对每个学生成长的实际意义却是不同的。整节课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受到教育的程度就高,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受到的教育程度就低。因此,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加强课堂常规管理等方式尽可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受到公平的教育。
六、在教学评价中上体现公平
1.要对不同学生学习活动目标进行不同的定位,应尊重学生基础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预定不同的目标,以此衡量学生的表现。
2.评价时不能只看到学生表现中好的一面,更不能只看到差的一面,要全面地看待问题,并做出主要以激励性与矫正性相结合的评价。
总之,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在人格、尊严上是绝对平等的。教师要在人格、尊严上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但人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的教育环境中人所能享有的教育资源也是不均等的,因此教育的公平又是相对的。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唯有克服自我意识心理和行为表现上所体现的偏见和不公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树立公平对待学生的意识,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并随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在教学过程和结果上无限接近公平。
我们的口号是:给一点阳光,让孩子在课堂上灿烂起来!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对一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余维武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民主平等观念的深人,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的觉醒,也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的提出,教育实践中的公平问题遂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是,以往的相关讨论和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的制度或者政策方面进行的.而很少从微观的层面进行探讨。实际上,很多教育实践中的公平问题发生在微观层面。本文即试图运用伦理学的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对一个常见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微观分析,期望能引起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一、一个供思考的案例: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布置完学生的课堂练习,柯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趴在桌子上酣然入睡的几个学生,心里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在讲课的过程中,这几个学生一直在睡觉。但只要他们不影响同学们上课,柯老师就不想花时间去管他们。
柯老师是某初级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还担任班主任工作。学校每个班的学生人数有六十多人。由于近年学校招收了大量择校生,故班里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程度最低的连小学毕业的水平都达不到。如何在教学时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这一直是柯老师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柯老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每周要担负18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客观上她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有更多的精力给这些学生补课;同时,现在学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升学率。不管人们如何诟病,在唯文凭是举的东方社会里,升学率是一个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柯老师和她的同事们都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危机感。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柯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常常是超负荷地工作。必须赶在时间的前头!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柯老师们常常要加快教学进度。在这种情况下,柯老师很难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指导学习水平最低的学生身上。虽然,出于一个老师的责任感,柯老师还是尽可能指导他们的学习。但由于差距实在太大,成功的希望实在太过渺茫,这几个学生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故柯老师的努力收效甚微。于是在上课过程中经常出现听不懂的学生在聊天的现象。柯老师不得不经常花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而这又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与进度。柯老师很烦恼,同学们意见也很大,但柯老师也知道,要求这些听不懂的学生每天静静地在课堂上坐上几个小时也不可能。思虑再三,最后柯老师不得不采取某些妥协。柯老师与这几个学生约定:只要他们不影响大家上课,他们在课堂上做什么都可以,并且把他们的座位调到教室后面。这几个学生看上去很高兴地答应了:免去枯坐的痛苦,这正是他们所希望的。
于是,从此之后,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幅有趣的景象:柯老师与其他学生在认真地上课,而这几个学生则在做着他们喜欢的事:看小说、漫画,或者干脆趴在桌子上酣然入睡。大家似乎井水不犯河水,各得其所。
又一节课。布置完作业,柯老师看着教室后面那几个自得其乐的学生,心里不无愧疚地想:幸好学校最后还是会让他们顺利毕业的。想到这,柯老师沉重的心似乎轻松了一些。
二、对案例的分析
(一)从公正概念出发的分析
如何评价柯老师的做法?在这里,无疑是一个关系到分配教育资源的问题。为了分析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引进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在于同等地对待同等的人,不同等地对待不同等的人。
亚里士多德所谓同等地对待同等的人,其意思是,在相关特征上情况相同的人有权受到相同方式的待遇。例如,两个处于同一学习水平的学生应该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如相同的师资条件,同等的教育设施,相同的受关注程度,同样的参与学习,表达与交流的机会等等;另一方面,这意味着人若在相关特征上各不一样,则应受到不同的待遇。在这里,每个学生都理应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享有自己能从中受益的教育资源。判断是否公正的标准是,学生是否从所给予他们的教育资源中受益。基于此,衡量分配给学生的教育资源是否公正的标准,不在于教育资源的多少,而是在于是否恰当,这种恰当包括资源的数量、质量、类型,提供的方式等是否能让学生从中受益。如果提供给学生的教育资源数量足够多,但却超越了他目前所能接受的水平,从而造成了他学习上的挫败感,这同样不能说是公正的。
在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确定什么是相关特征的问题。就与教育所涉及的特征而论,我们通常认为学生的能力、需要及兴趣等等是相关的特征。这又引出了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分配(待遇)怎样与相关特征发生联系?通常我们会假定能力差异与一个人所受教育的类型与数量有关。但是,我们应该怎么来决断向能力不一的人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资源?例如,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能力低的学生理应比能力高的学生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但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能力高的学生理应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因为他们能够利用更多的教育资源。
学生不能自己决定拥有自己所要或所需的教育资源。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怎么去抉择学生所应享有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我们能否这么认为:由于此人具有某种特征,他或她就应当受到某种教育。无疑地这样的思维方式只有在各种需要从不发生冲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但同样无疑地这样理想的条件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从两种相冲突的理论出发的分析
从公正的概念出发来讨论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似乎难以得出一致的观点。即使我们在原则层面可以达成一致的理解,但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实施,这种理解往往就产生了分歧。
为了继续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换一种视角。在这里,我们试图引进结果论者与非结果论者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如何判定柯老师的做法?结果论者认为,必须根据促进最大多数人最大的善的原则,作出关于怎么分配资源的决定。如果付出几个学生的福利能够换取全班的平均福利的提高的话,则这样的交易不但允许,而且需要。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付出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
结果论者同样也可以用诸如受益能力这样的相关特征来解释柯老师的做法。结果论者认为,如果我们根据受益能力分配教育资源,就会把它们投向给人人创造最大的善的地方。无疑地,在结果论者的眼中,柯老师的做法是最经济,收益最大的。为什么要把过多的精力投向那些丝毫没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身上呢?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柯老师曾经的努力业已证明了这一点,而且由于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向这些没有升学希望的学生,势必影响到对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的关注程度,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升学。说不定,在这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中间某些人,就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这需要柯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来保障——而失去了升学的机会。这对于他们无疑不能说是公正的。相反,如果柯老师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身上,就很有可能大大提高他们升学的机会。况且,柯老师似乎也用不着为自己如此的做法而愧疚。给那些学习水平最低的学生以相对的自由,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吗?这样看来,功利主义者的主张是明确无疑的:只要能够提高绝大多数人的福利,牺牲少数人所应享有的福利不但是允许的,而且需要。为了保证那些有希望升学的学生能够升学,牺牲少数几个没有希望升学的学生所应享有的教育资源是值得的。况且,这几个学生也自愿放弃自己所应享有的权利。实际上,就算他们不是自愿放弃的,照功利主义者的观点看来,他们也必须放弃。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即这种放弃或交易可以达到何种程度?功利主义者的回答其实非常简单:只要能够保证班上绝大多数人升学的机会,则这种放弃或交易可以随便到任何程度。这种程度是没有限度的,也与自愿无关。只要有需要,就必须作出这种牺牲或交易。就是这样。
那么,非结果论者又是如何看待柯老师的做法呢?非结果论者首先关心的是每个人的尊严与价值都应得到同等的尊重。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宗旨。每一个学生的尊严与价值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应得到同等的尊重。从这点出发,非结果论者认为,任何用一个孩子的教育同所有人的福利作完全以至广泛的交易,都没有对那个孩子独一无二的价值给予恰当的尊重。这种尊重势必要限制用少数人的福利同绝大多数人的福利作交易的程度。但这个限度是什么?为了分析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引进罗尔斯的一个观点。
约翰·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一书提出了一个差别原则:只有当不平等有利于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时,这些不平等就是可容许的。否则,则是不容许的。把这条原则与前面所述同等地尊重人这一观点结合起来,我们就有从处境不利者的角度判断不平等的必要。我们思索应采取的做法,都应该能表明处境不利者同他或她所能成为的处境好的人是一样的;现在的任何不平等都必须表明是为了造福所有的人(包括得利少的人)。
用这些观点衡量柯老师的做法,我们就会要求对柯老师的交易作出限定。是的,所有的人都应被看成是有价值的目标,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价值都应受到同样的尊重。不能因为少数几个学生完全没有升学的希望就放弃他们;不能为了保证班上大多数人的升学而牺牲少数人的教育权;不能因为他们影响教学秩序就把他们安排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即使他们自己乐意那样做——实际上,当他们年长成人,一旦他们觉醒过来,一旦他们有朝一日认识到他们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一旦他们醒悟自己并未享有按他们的权利所应享有的教育资源,一旦他们意识到他们成了教师交易的牺牲品,他们会怎样看待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他们或许会从中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为了一个貌似合理的目的,可以随便牺牲某个人的福利,这种牺牲可以随便到任何程度。并且把这个观念迁移到他们的生活与工作领域中去。不能为了保证班上大多数人的升学而牺牲少数人的教育权。总之,照非结果论者的观点看来,柯老师的所有的理由都不成其为理由。每一个人的价值都应得到同等的尊重,不管他有没有升学的希望。因此,柯老师必须去关注这几个能力低下的学生,尽最大可能使他们获得最大的进步。或许,无论如何他们都升不了学。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道路并非仅有升学一途。他们能够进步到他们所能达到的程度。这种进步或许就为他们日后离开学校后的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这里还是有一个问题。柯老师抽出多少时间和精力用在这几个学生身上才是合理的?如果我们的责任就是为处境不利的孩子谋求最大的福利,那么柯老师所花时间与精力实际上是没有限制的。只要这几个学生不断进步,只要班上其他人不落在这几个学生后面,他们就在事实上有权排斥其他学生而无限制地占有柯老师的时间。这样的结果确实又是不公正的。它要求我们乐意以全班学生的重大进步与少数几个孩子的少量进步作交换。这不可能是公正的,但它确乎又是前面诉求过的原则所要求的。
所以,似乎有必要作一个修正,这就是,有必要限制用少数几个人的进步同绝大多数人的进步作交易的程度。如果这种交易影响了班上绝大多数人的进步和升学,那么这种交易就必须停止,即使这种交易继续下去会使这几个学生得到提高。尊重每一个人,既要使这几个水平底下的学生获得他们所能达到的进步,又要保证班上绝大多数人的进步和升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他们所能达到的进步,这似乎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结果。但是,柯老师能做得到吗?我们目前的教育能做得到吗?尽管心存疑虑,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确实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三、结语
从上述对有关案例的初步分析,我们可看出,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公平,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发生在教育实践的宏观层面,也发生在教育实践的微观层面。对这些问题,单纯从不同的概念,不同的理论出发,我们似乎都可以作出有力的证明;但是,面对异常复杂的教育实践领域,这些概念和理论的解释力往往又显得苍白无力,或者是在原则层面上虽可得到一定的共识,但是一旦落实到实践层面,往往就出现了分歧。可以这样说,我们不仅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也需要具有足够的实践智慧,耐心、谨慎、热情地不断地创造条件,才有望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复杂的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见过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已经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教育设施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低于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
我国教育的不公平有很多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就存在则会城乡、东部和西部巨大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大,也直接变现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也是教育不够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财政由政府负担,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尚不晚上。同时,长期存在于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观念也成为阻碍教育公平步伐的阻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同时,教育关系着一个人的就业、个人发展等等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够实现教育公平,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
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就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积极行动。
首先,要积极谋求教育公平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教育公平需要政府政策的复制,要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各教育部分和学校的学校制度研究哟啊将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作为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实现教育公平的新形式。
其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减少差距。
我国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投资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这就更加加剧了优先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倾向。为此必须从政府投入和社会融资等多方面努力,耨球更多的资金投入。同时,公共教育资源要想农村、中西部气度、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退工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再次,建厂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最后,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立和形成遍布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沟通,促进学习途径、虚席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努力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条件。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全社会从多方面共同努力。之忧教育部门和学校、家庭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同时简介国外实现教育公平的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才能够逐渐实现教育的公平,促使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