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师评职称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
1986年,为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国家在中小学教师中实施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在编中小学教师大概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最愿意从事的工作之一了,从每年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的人数就可以看出,竞争的激烈程度了。可能很多人对于教师的晋升之路不是非常的清晰,为了教师这一职业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其实让教师变得更有价值的其实是教师职称。
其实,想要真正的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于教育事业,那提高老师的薪资、福利待遇,放宽职称评定的标准,让踏实付出的老师得到实在的肯定,是非常必要的事!
㈡ 学历对中小学教师评职称有什么影响
1、教师评定职称时,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的优势是:研究生2年评中级,而本科生则需要4年。
2、教师职称设置从正高级职称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
3、中级职称评定条件(至少满足其一):
具备博士学位;或者具备硕士学位,并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2年以上;
具备学士学位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或者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并在小学、初中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
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并在小学二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
(2)职称对小学教师的重要性扩展阅读:
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
一、拥护党的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爱与责任的意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三、身心健康。所谓身心健康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
㈢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什么作用
1、这是一项重大的人才评价制度创新,也是国家在教师节献给园丁的礼物,对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更多中小学教师可以评正高职称了。
3、这次改革,将现行的中学、小学分立的职称制度统一等级和名称,设置相当于教授和研究员的“正高级教师”职称,为的正是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4、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就能更好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证。
5、改革的举措都指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均为尊师重教的大手笔。
㈣ 很多中小学教师为啥都热衷于评职称呢
有新闻报道称,很多中小学老师都热衷于评职称,看完这则消息,我很欣慰也很忧虑。中小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先锋,更多注重的是实践教育,而不是学术研究型领域,所以说教师争相去评职称,一方面我欣慰的是启蒙教育也转入到研究型轨道,并且有标准化模式;而另一方面我也很忧虑这种非正常现象。现在很多高校研究机构等都是通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进行评职称甚至有的爆出以论文论英雄这样一种荒诞说法。
第三,教师热衷评职称可以提升自己声誉以及校园影响力。众所周知,我们对于那些有职称的教师往往心存敬畏之心,把他们奉为权威,觉得他们非常有能力和学识,对他们倾佩不已。职称通常是老师的一种能力和才华的体现,也能侧面体现了老师的社会地位。
㈤ 中小学教师的职称除了拉开工资差距,还有什么作用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比的作用是什么?
中小学教师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学职称一般有中教三级、二级、一级、高级(高级职称、副教授级)、特级(一种荣誉);小学职称一般有小教三级、二级、一级、高级(相当于中级职称)。
中小学教师评聘各级别职称(职务),除必须达到上述标准条件,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标准条件:
(一)正高级教师。
1.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成果突出;
2.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
3.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4.在指导、培养一级、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本教学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
5.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
(二)高级教师。
1.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能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比较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教书育人成果比较突出;
2.具有所教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3.具有指导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
4.胜任教育教学带头人工作,在指导、培养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5.具备博士学位,并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2年以上;或者具备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或者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并在小学、初中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三)一级教师。
1.具有正确教育学生的能力,能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比较丰富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经验,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2.对所教学科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并结合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学效果好;
3.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
4.在培养、指导三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一定成绩;
5.具备博士学位;或者具备硕士学位,并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2年以上;或者具备学士学位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或者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并在小学、初中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或者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并在小学二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
(四)二级教师。
1.比较熟练地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能够胜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教育效果较好;
2.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所教学科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正确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效果较好;
3.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4.具备硕士学位;或者具备学士学位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见习期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或者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并在小学、初中三级教师岗位任教2年以上;或者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并在小学三级教师岗位任教3年以上。
(五)三级教师。
1.基本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
2.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材教法,能够完成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
3.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并在小学、初中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或者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并在小学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
㈥ 教师职称除了影响教师个人收入外,还有哪些作用
众所周知,教师职称无论是对于教师个人成就而言,还是对于实际收入而言,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老师兢兢业业多年,到退休了都还不能评上职称,实属悲哀。而有些教师年纪轻轻就可以评上职称,享受较高福利待遇,这对于老教师而言,实在是不公。职称本是未来体现专业技术人才价值,调动工作人积极性而设立的一种制度。不同职称的职工之间,即便工作内容一致,他们的待遇也千差万别。如今,职称制度在事业单位中乱象丛生,常常会曝出“送礼评职称”等潜规则。职称制度不但已经丧失设立时的初衷,更是成为了中小学管理的大麻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针对职称制度适当进行改革,是必然之举。让职称回到它原来的位置,让工作好坏决定工资的多少。这样不仅有利于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投身教育事业,提高教师工作水平,从而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更事能够带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信心,坚信一份付出一份收获,而不是混吃等死过日子。有能力的老师,可以不断追求更高职称,就像追求高文凭和荣誉一样。
㈦ 废除中小学职称工资,让教师安心从教,这样的举措有何现实意义
我觉得这样子能回到教育的本身,不论是对学校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的成长都是有很大作用的。在最初的时候老师的工资和他的职称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那么在教师的队伍当中,就会形成了一股很强烈的提职称的风气。很多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成果,不惜一切代价,比如说只管学生们的成绩,而不考虑其他任何的因素。这项措施的发起能够有力的改变某些教师的价值观。让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上,而不是评选职称上。但同时也要考虑,如果说职称和教师的工资没有了关系,那么教师如果因此降低了收入,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补偿呢?不能让教师既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又得到了不成正比的收入,这一点同样是不可取的。所以说如果教师的职称和他的工资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一定要从其他方面来提高教授的收入。毕竟人都是很现实的,没有绝对的情怀,如果连温饱都解决不了,那么何谈自己能够好好工作呢?
㈧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多大意义
第一, 统一中、小学职称系列,让中、小学教师都有了晋副高甚至正高的机会,这一条在四个要点中是最实惠的。但是,从我们这个地区已经实施的情况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说的试点),虽然在小学教师中设了副高职位,但远比中学的指标少得多,小学和中学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小学有了正高,让人惊喜“中小学教师中也有了教授级教师”,但这“教授级教师”可谓凤毛麟角,以东营市为例,近三年来只组织审报过一次正高职称,全市的上报指标为十几人,结果只有5人通过评审。因此,用副高职称去激励小学教师、用正高职称去激励中学教师,若岗位设置体制上没有改变,则很难对大部分的中小学教师有吸引和促进作用。
第二, 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这一点中“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对于被倾斜范围内的教师当然具有意义,问题是怎么倾斜,是降低条件,还是增加名额,并不明确。不管怎样,对我们农村教师来说,倾斜要比不倾斜好得多。至于评价标准的问题,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完全可以做到,降低它们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即可。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其实一直是这样提倡的,可究竟怎么评价,具体操作起来就会发现理念和现实完全是两码事。师德怎么量化和分级;实绩指的是什么,对于教师而言当然不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是能体现“素质教育”的那些东西,是什么,怎么评,还有兼任管理工作的管理业绩怎么评价;实践经历除了教龄以外,能够列入评价还有哪些。以我多年的主持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推荐的工作实践看,教师们非常希望的是有一个量化的评价标准,说白了,希望职称是“算”出来的,而不是“评”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理念无法操作。
我突然想起了近几年来一直提倡的中、高考制度改革,主要的一点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标准。但从具体实施看,这种所谓的改革完全等于零。直到现在,录取学生的依据只有分数,其它的根本无法落实。
第三, 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公示结果、接受监督是必须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老师们最痛恨暗箱操作了,将这样的内容也列入“改革”有点可笑。至于同行专家评审,这里的“同行”不知具体所指,但正如我上面所言,只要是“评”,很难保证其公正,所谓的“专家”也不行。多少年来,凡纳入中、高级职称评审范围的,无一(一点也不夸张)不到市、省找关系走评委的后门,已经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评委是外行当然不行,不是专家也不行,真需要改革的,不是哪些人评审,而是怎样评审,甚至需不需要评审的问题。
第四, 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我们这里,2007年以来评、聘已经分开了,但具体操作起来,很难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例如前、后勤的岗位设置问题,分级竞聘的问题,而这些具体的实践问题国务院是管不那么宽的。
㈨ 中小学教师职称的意义在哪儿!
评职称现在是越来越难,条件攒够了还有年份的限制,更坑爹的是限制条件年年都在变,今年费尽心思弄到的明年可能就不算数了。而即使你条件都够,还有名额限制!而条件无外乎就是各级优质课、各级竞赛辅导奖、论文、班主任奖、其他奖励。我的感觉是优质课和辅导是需要自己努力可以得到的,班主任、文明班级、教师节表彰等奖励是学校看老师表现给的,需要既有工作表现也有人缘。至少需要得这些奖,你不能太消极怠工,太不负责任,教学成绩得还行,这无形中就推动了老师自己向积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