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小学语文中为什么要建立评价机制
课堂参与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必然环节。所谓有内效参与是指容在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一节优质有效的语文课,应该使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倾听、发言、观察、思考、交流并有所得,有所发展。
然而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我们仍可以看到:一节课下来学生发言很活跃,可发言的总是那几个人;课堂上“一问一答”较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倾听、记录;小组讨论时,成绩好的同学看侃侃而谈,而学困生一脸呆滞、茫然或是兴趣缺缺;学生只是就老师所给的问题进行思考、
② 小学生评价机制
小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小学生质量综合的实施是一次通过建立一整套比较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方法,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的实施。正确地实施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有利于干部教师更新观念,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 综合质量评价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评价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教育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学校育人活动始终。思想品德评价必须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1、 思想品德评价标准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
(1)要为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礼仪常规》、《校规》、《校训》等教育活动相结合。
(2)要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如:三月五日“学雷锋”,三月八日“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进行兴趣特长关心集体的教育)“七一”党的生日(进行热爱党、尊敬国旗,热爱祖国教育)等。
(3)要与学校的各项传统教育活动相结合。如:“五自教育”、“争做先进集体教育”、“小能手展示教育”等。
(4)与主题班队会相结合,针对班级品德发展的弱项精心设计活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使之向着评价目标发展。
2、 操作方法:
首先复习评价方法,接着可让教师引导学生简单议论,近期学校中班级所开展的活动,进行评价标准相对照工作,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最后集中进行小组、集体评价。在教师、同学、家长,本人的综合评价中,得出全面、客观的结果,为每个学生指出努力方向,从而提高评价实效。
(二)如何开展知识能力评价
1、 知识能力评价做好几个结合
(1)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A:诊断性评价,指开学初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上一学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了解,进行情况分析,指出主要成绩和不足,把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掌握的现状,并对自己制定小目标,师生共同的增设学习质量而努力。
B形成性评价是指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状况的评价,其目的就是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强化、调节、矫正,使计划和方案不断得到完善达到预期目标。
C总结性是指教学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检查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并对评价对象做出鉴定性评价,以确定学生成绩和发展水平。
2、 一般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
(1)教师安排:学科评价工作要有一定顺序,要依据学生的年级特点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表到里,从能够接受到乐于接受,到主动参评。
(2)学科评价的一般性要求做到一般的处理,充分发挥学生自评的优势,对于重点的评价要做到重点带一般的作用,重点评价的内容是随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及学校教学重点的转移而变化。
(3)对于学科重点评价的内容教师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操作内容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心,明确努力方向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3、 学生评价和广大教师参与相结合
实施学生知识能力评价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每位教师都担负着全面育人的任务。共同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评价的任务。
(1)广大任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同时,抓好“两头”的学生,并以“点”来推动“面”的工作。
(2)在学科评价中广大教师要注意收集信息,积累资料,使学科评价更有实效性。
(3)形成评价网络,调整评价方案,对重点评价项目和一般评价项目的确定,集中评价的时间、频率、随机调整评价方案。
(4)各任课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师的记分办法,使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结合起来。
4、 知识能力评价和考试内容方法改革相结合。
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从学习习惯,平时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相互关系中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的全貌。从而做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判断,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
考试改革中需注意的问题
(1)在内容上:既要考察知识,又要考查多种能力,对学生既要考查在考卷上能够反映出来的质量,也要考查试卷上难以考查的质量(如:朗读、演讲、动手操作、创作等多种能力)。
(2)在方法上:既要重视期末成绩,又要重视平时学习成绩,改变一张试卷定学生优劣的现象。
(3)与教学改革同步:在学习活动中,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将学习习惯,上课听讲,发言等学习习惯的表现纳入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之中,真正地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③ 教师评价的发展体系
新课程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 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是: [5 ] (P 114)
学校领导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 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 实施同事之间的评价;由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配对, 促进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 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扩大交流渠道; 制订评价者和评价对象认可的评价计划, 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 注重长期的发展目标。
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其基本理论假设是分不开的[6 ] (P105) :
其一, 对于教师而言, 内部动机比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主要的激励作用来自自我激励, 外部压力可以迫使他们达到最低的标准,但很难使他们达到优良的水平。
其二, 教师是一群具有学习能力的专业人员, 应该或者愿意改进他们自己的工作表现, 寻求专业的发展。当教师获得足够的信息与有用的建议后, 他们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水平。
其三, 作为专业工作者, 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热情。如果工作所需的条件能得到满足的话, 他们就会爆发出极大的创造力, 以改进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 提高他们教学、科研的水平。研究表明, 教师中大多数都有强烈的事业心, 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们发展比判断他们工作的等第更有意义。
为此, 在新课程实施中, 评价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 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 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 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制订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 向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 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 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④ 如何完善中小学教师评价 激励机制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张建生 一、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是遵循国家的总体教育方针、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按照一系列的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发展变化、对整个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估的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评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界普遍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对于中小学的具体科目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只有评价项目制定正确、评价标准科学、评价活动实施恰当,才能有效地通过评价的诊断机制,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问题,分析构成问题的各个要素及其主次关系,进而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公正、客观、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转变、更新专业认知领域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既有的落后的教育观念,按照新的标准确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多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教师更好地将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科的具体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科学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也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为教学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一个客观、合理的依据。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指的是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在总的指导思想上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考查教师是否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认真研究落实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再其次,要考查教师是否具有较全面的学科知识,是否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第四,要考查教师是否重视恰当的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注意点拨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2、发展性原则。有些学者把这一原则看作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原则,因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理所当然地追求学生的发展。那么,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也必须以发展作为参照系。在 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在当前水平基础上的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这一转变,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变为评价“将来”和“发展”。‘诚如加德纳指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考试往往用来找出人的弱点而非长处”,而发展性评价希望被评价者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 ① 评价 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开放性、多元性原则。课堂教学行为不是僵死的毫无悬念的模式,由于参与双方尤其是学生一方所具有的巨大的创造力,不可避免了决定了课堂教学中会有大量的不确定性。意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框定评价所有的教学行为肯定是不恰当的,这就必然要求评价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开放性本身一体两面的是评价的多元性,多元性的评价又、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价值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等。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概念、程度等做价值判断,并把这一判断描述出来。但是定性评价有时候表述出来会让他人有不确定的感觉。‘所谓定量评价,就是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确定成具体(量)化指数,然后按照指标说明打分,通过测算,统计出分数,参照分数和查阅图表等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得出基本结论。’ ② 随着评价理论和测量技术、理论的发展,定量评价在课堂教学 评价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很多东西难以进行量化显示,定性评价又是必不可少的。 5、差异性原则。在教育领域,差异是处处存在的。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时,就避不开这种差异。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因素很多,有客观的,比如:城乡差异,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差异,先进教学设施和落后教学设施的差异,优秀生源与普通生源的差异。还有主观上的差异,如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风格的差异以及教师之间的性格差异等等。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既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一般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形成自己教学的特长乃至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三、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不同步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方面的评课要求。这一评课要求,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概括,它是对过去在凯洛夫教育学课堂教学五环节基础上形成的评价标准的实质性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内在运行机制,并在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基本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 从20 世纪末期开始,我国开始新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1999 年,国家颁布《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紧锣密鼓的在两年内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8 个科目的新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对教材内容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整,统编教材不再一统天下,各地纷纷组织编写本省市的地方教材,广大一线从教人员对新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然而,教学评价的发展却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由于传统评价标准巨大的惯性作用,以及评价理论自身发展的相对缓慢,直接导致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的不同步。新课程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鼓励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人的全面发展。而既有的评价标准却大多以工具性追求代替价值追求,重视知识体系的讲授,忽略学生人格、情感的培养。评价的目的只是对被评价 者的过去进行鉴别,而不是为了帮助被评价者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2、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不够好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理想的研究范式,但是目前两者结合的不太密切。由于定性评价的主观性和价值偏向性,在实际操作中受评价者自身因素影响太大,有时候甚至陷于盲目,而且没有相应的消除干扰的对策。我们认为,定性评价不能脱离定量评价,没有定量研究做基础的定性研究是不可靠的。而定量评价时,各项指标的权重是否分配合理,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3 具体操作中的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 由于评价者自身素质问题、程序组织问题甚至个人好恶等影响,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有时候出现以偏概全、平淡肤浅、敷衍了事、只褒不贬等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变成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指亲自参加或体验教学实践活动并能有针对性的做出一些评价和对评价结果做相应的解释工作的人。④目前的 评价主体是教师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其他教学人员,这个组成结构显然还不够完善,理想的成员应该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业务负责人、各级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务管理人员,还有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这样的组成结构,强调的是评价的多角度性,强调评价中的对话与交流,强调以前评价中所缺乏的人文因素。 5、评价的发展性连续性不够强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对现状的鉴别向对未来的发展转化,因此,教学评价有必要体现其内在的发展性和连续性。但是目前评价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是对单一某次课的评价,它只能表现出教师当前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而不能反应被评价者过去的表现,也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无论对教育研究来说还是对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来说,都是一个不利因素。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组成要素及权重: 对课堂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视角来分析相关因素。比如从信息学的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科书和教师、学生都是信息的载体,教师是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一方面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知识信息、语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随着这一进程不断做出反馈。信息的交换和输送的能力及效率,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因此,师生间的交流是否顺畅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高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培养主体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最后都归为一点: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尺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考核师生双边活动效益的主要渠道。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从以下几个要素去考虑: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教和学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价值取向。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课堂教学的指针,它制约着其他要素,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它的权重0.15. 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1、目标的制订:要看是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和习惯。这就要求目标明确、恰当。 2、目标的落实:主要看教学重点难点能否正确判断和把握、教学方法能否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是否始终围绕目标进行,以及学生达到所预期目标的程度。 具体评价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1) 教学活动开始就要给学生明确预期的目标 (2) 目标要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具有弹性,充分考虑差异性。 (3) 设计目标要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的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际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本身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备一定的广度,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多少。教学内容的权重0.30. 对此项指标的评价,要围绕一下几点来思考判断: 1、 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做全局把握,合理安排,重难点突出。 2、 教师是否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 3、 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4、 教师能否把内容生动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三) 教法与学法。权重0.20. 1、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性因素之一,方法本身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服务,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李秉德教授在《教学论》中曾经指出:对以语言传递信息的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对于需要直接感知的内容,可以用演示法;对于技能课,可以用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还有适合欣赏的陶冶法,适合探究内容的发现法、探究法等。此外,还要讲究各种方法的结合。 其次,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要面向全体学生,避免只面向中等生甚至少数优秀学生。要确保所有同学都受益,这是因材施教的要求,是教学差异性的要求。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造力。 2、学的方法是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对学法的考虑几乎是忽略不计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评价重心应该从“评教师”扩展到“评课堂”,这样学生的学法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我们的评价视野。引入对学生学法的评价,是对以前教学评价标准的深化,也是对以前教学评价标准内容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教学评价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学法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推究其中的规律,然后再与学生交流探讨,适时点拨。二是靠学生自己的探索。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多门学科的学习,听过多个教师的讲授,再加上大量的练习和考试,会逐步感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权重0.2 教学过程是处理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教学环节组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更加强调教学进程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是结果教学,它的最高意义在于一切课堂教学环节都面向最终结果,在授课结束阶段通过主讲教师的总结得出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结论。这个过程中教师基本上唱独角戏,即使不时有学生的问答也不过是点缀或铺垫,都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新课标提倡采用过程教学,这个过程则相对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主张教师的权威性,在整个过程中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懂得知识形成的基础以及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人文关怀,伴随着各种价值观的碰撞。 课堂教学进程的评价也从四个方面去进行: 1、考察课堂环节是否活泼而不死板,充实而不空洞。看环节与环节之间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2、考察是否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探求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摸索方法的过程。 3、考察是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是否注重对学生做出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4、考察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情况。主要看学生参与度。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呢?到目前为止,对学生参与度大多是用描述性的模糊表达法,比如说“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这种描述往往因缺乏具体支持载体,说服力不够。没有亲自听这节课的人很难从这种描述中了解真实的课堂情况。因此,研究“学生参与度”需要明确具体的方面,比如:是否能围绕教学内容主动提出问题?问题的质量如何?是否足够具体鲜明的针对性?是否主动参与信息的获取、处理、汇总与交流?学生对课堂作业的态度如何?是否认真、主动完成? 6 7 6 7这些因素的明确,对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效果。目标、过程、方法的最终归宿是效果,效果也是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进程的综合反映,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显性和隐性结果。以往的评价多采用教学效果这个概念,更多的评价着力点还是教师。新课程下的效果评价重心应该向学生转移,学生的表现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最终的衡量标尺,也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尺。但是这个转移,绝对不同于以往的通过学生成绩来论英雄。我们认为,教学效果的评价,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否把注意力、兴趣投放在所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中,这是课程情感态度体验和培养的过程;要考察学生是否明白要做什么、为什么去做、怎样做?要考察学生能否与他人有效合作,培养社会化的人格;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自己的预期目标、教师的预期目标的符合程度如何等等。当然,在评价效果时,要坚持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 (六)课堂教学取向 课堂教学取向,是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的发展取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这一关键要素的行为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教学行为是我们观察、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时要重点关注的。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现在许多教师在备课时认识到不仅要备教材而且更要备学生,但从教学实际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往往是:“备教材”主要是记住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备学生”就是如何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答案”却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视就是给予否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 的过程。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也就是从重学生学会转向重学生会学,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视对答向重视对话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话” 意识。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 4.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认为教师是知识之源,儿童是等待教师灌输知识和智慧的空的容器的观点在信息时代已经站不住脚。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转载
⑤ 什么是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一、评价目的和原则
一目的
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多元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反思等促进评价主客体发展的功能,帮助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原则
1、发展性原则,必须关注教师发展的要求,将教师的参与、变化和发展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评价过程成为全体教师主动、终身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成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
2、全面性原则,既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也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提高,既要评估教师的工作业绩,又要重视教师的工作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群体协作,共性发展,又要尊重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个体差异。( 散文阅读:www.sanwen.net )
3、多元性原则,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建立以教师自评为准,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多向沟通的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方法,途径多样化,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岗位工作评价方式,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4、可行性原则,既体现评价目标的共性要求,又考虑到地域环境和学校条件的差异,探索利于教师自评和他评的评价方法。
二、评价内容
1、职业道德。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乐于奉献;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和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信任和尊敬。
3、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习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求真务实,恿于创新,严谨自律,热爱学习。
三、评价方式和途径
一教师自评(权重占60%)
应用自评量表、数学反思日记、阶段性工作总结、个案分析或成长记录等自我反思方式,与可比对象比较,调查问卷,调查交流或问题诊断等分析他人对自己评价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经常地反思,自觉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给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如何,客观地分析别人的评价意见,确定自我发展目标,实际可持续性发展。
二同事互评(权重占10%)
应用教学人案分析和研讨、说课、听课与评课、述职测评或展示成长记录等交流方式,调查问卷或互评量表等调查方式进行,要求建立教师教学个案研究制度,以教研组或年段为单位进行互评,互评应持真诚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形成团结氛围,促进共同成长。
三领导评价(权重占10%)
应用面谈、座谈会、评课或教师述职等交流方式,日常观察、常规检查记录或教师成长记录等调查方式进行,要求领导评价时要实事求是,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关注教师个体差异和工作特点,体现人关怀,注重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和进步,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实现自我发展。
四学生评价(权重占10%)
应用问卷调查、学生作业、学生素质测查或个别征求意见等调查方式,座谈会、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师生对话等交流方式进行。要求评价前应让学生了解评价目的、内容、过程、程序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评价工具,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讲真话、实话,适当顾及学生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不同接纳程度,以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为准。
五家长评价(权重占10%)
应用调查问卷等调查方式,家长开放周、座谈会、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和热线等交流方式进行。要求评价前要适当进行培训,让家长了解评价目的、内容、过程、程序以及工具等,针对家长的城乡地域、文化素质等差异,设计相应的评议工具,要信任家长,要正确引导家长客观、动态地评价教师,鼓励家长讲真话、实话,适当顾及家长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不同接纳程度,有分析地看待评价结果。
⑥ 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
一、 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 所谓教师评价,就是通过对教师素质及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的测量,评判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提高其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教师评价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它可以判定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并引导教师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到了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 首先能正确地评判教师的工作业绩,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教师评价,可以评判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忠实地履行了他应尽的职责,是否完成了规定的教育工作任务,是否达到了教育教学要求。这样,对每位教师都作出符合个人实际的评判。同时,发现教师在其基本素养以及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创造各种条件帮助教师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便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从而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为教师队伍管理提供客观的材料,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评价能反映出所有教师工作的实际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教师工作的优劣,全面而科学地显示教师之间的差距, 从而为分析整个教师队伍的现状,树立先进的典型和鞭策落后的人员提供有利的保证。教师评价的结果可以运用到教师聘任、教育教学工作安排、教师人员调动与配臵等方面,防止只看教师学历高低或者知识水平而忽略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现象产生。在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学校领导必须了解每个教师的情况,包括教师的各方面基本素质,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表现以及实际教育教学效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教师发展战略;在实际的教师管理工作中,才能对教师因人指导、因人要求,才能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评价机制的有效运作,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提高了工作质量 1.评价中注重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教师评价中,比较多的是将教师进行分等与排队,目的是将教师分成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几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作出奖励或处罚。在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对评价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意识到教师评价的对象--教师并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评价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原来对教师工作的简单鉴定、认可、判断、证明和区分,而是注重为教师提供信息、咨询和改进的建议。如我们在教师工作评价中,既有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等指标,又有工作方法、工 作态度、工作成效等指标,形成"态度、能力、实效"三维一体的评价机制。使教师通过评价找出问题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而评价指标本身对教师今后发展也有一个导向作用。当然,评价结果也为我们考核工作,奖励或处罚提供了依据。 2.评价中注重定性与定量、内部与外部、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随着评价机制的逐步规范,我们感到教育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原来我们广泛运用的定量方法,并不能充分反映一个教师的实际情况,许多评价内容不能用数量关系予以清晰的表示,一味地用定量方法进行评价会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我们在运用定量方法开展教师评价的同时,采用一些定性方法。如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这样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给教师一个切合实际的评价。在完善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内部的层级评,而且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社会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进行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等。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样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更能发现问题,评价更客观,更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案。这样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对平时工作的促进作用。 3.评价中注重师德表现,评价结论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 教师素质是教师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在评价中,必须注重教师素质的评价,而在教师政治素质、业务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各项素质中,我们强调师德表现,将师德评价作为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前提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我们在教师 评价中注重发展性指标。发展性指标主要侧重于教师的现实状况、取得实效与以往情况相比较,目的是为了鼓励教师不断进步,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发展性指标的评价内容,主要分为态度、能力、水平与工作实绩。其评价的等次主要分为进步、保持、退步三种。通过发展性指标的评价,让教师进行纵向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同时帮助教师找出自己基本素质方面的薄弱部分,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达成共识,教师评价的结论不在于判断一位教师过去工作的成败,而旨在指明教师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教师评价中,对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结果我们都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包括个人特点、教学条件、学生状况等进行分析,寻找一个能被评价教师接受的结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 三、若干思考 1.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评价如何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使评价更加符合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2.评价的差异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点形成的。不仅在不同的年级、班级任教的教师有差异,在不同的学科任教的教师有差异,即使是同一 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工作中也会存在差异。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教学条件,选用或创造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评价中如何根据其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
⑦ 如何建立完善的小学教师教学评估评估制度
指导思想:
根据《教师法》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法规对教师考核工作的要求,不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适应人事制度改革,符合社会与家长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针对校长提出的“讲质量,创精品,争一流”治校目标,制定我校教师的评估条例。
评估意义:
1.教学行为符合学校的总体目标和价值取向。通过评估达到:追求工作质量,对工作要求不仅仅是做完,而是要做好,是要精益求精;形成精品意识,教师对每一项周期性的教学常规工作要精致化,向深度发展,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重复上;力争一流业绩,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争先意识和业绩意识,业绩是教师工作态度的具体反映,是工作能力的明确指标。
2.符合学生的要求和利益。通过评估,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使命,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努力创设有益的环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尽心尽责。
3.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通过评估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总结和诊断教师的教学工作便于调整和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获得成功。
4.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通过评估比较公正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尊重教师的劳动,体现优质优酬的价值原则。
5.认真履行教学常规。通过评估,明确教学常规要求,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整体教学实力,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处于全县乃至全市的前列。
评估原则:
1.过程性原则。评估不是终结性的,而是教师教学工作全程评估,评估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
2.目标性原则。评估要体现学校的治校目标,教学要求。反映学校的工作导向,评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3.激励性原则。评估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发现教师工作中的成绩,肯定教师的工作价值。
4.公平性原则。评估要做到公平公正,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在评估的方法手段上尽可能科学合理。
5.民主性原则。评估要结合教师本人对自身的评价,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完善评估方案。
6.可操作原则。评估的指标要明白清晰,设计合理,便于操作统计,同时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
评估途径:
随机与定期相结合:通过学生座谈会,教师学生评教,听课,查阅教案及察看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等等途径进行随机评估。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
1.工作态度。遵守师德规范,理解认同学校的职责和目标,对工作积极认真,善于合作,热爱关心学生,富有进取心。
2.教学能力。掌握所从事教学的相关知识并不断学习深化,在实际教学中自觉履行教学常规,主动改善教学方法,课堂驾驭能力强,善于了解学生,不断发掘自身潜力。
3.教学业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家长比较满意。各级各类考试和竞赛取得优良成绩,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发表论著,在各级各类评比和竞赛中成绩优良。
具体要求见评估表中的指标。
评估人员:
由主任教师和教研组成员组成考核小组。同时还有教师本人、学生及家长的参与。
评估方法:
1.学期结束前三周下发评估表由教师自评,学期结束前两周由德育处会同教导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对教师一学期工作进行评估。
2.评估小组或统一评估,或者独立评估各自定量,最后合计取均值。
3.每一项的分值均为该项目最高分值。
4.自评分为参考值,以考评小组评估为主。针对本学期特殊性的工作考评,有校委会议决定考评方案。
5.在一个评估项目中,如有重叠得分,取该项的最高值。
评估等级:
以评估教师总人数为基数,总分名列前20%者评定优秀A等。总分为20%者之后至95%之前者评定良好B等,总分为最后5%者评定一般C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或有严重教学事故者经校委会议讨论评定不合格D等。
后续措施:
评估结果与学期奖、评先、评职和聘用等挂钩。对评为A等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对评为C等和D等的教师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评估材料作为教师业务资料存档。
若帮到请采纳,谢谢
⑧ 教师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基于发展者自身现实状态与过去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对发展者以评价学生的某次学习活动为例,评价这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