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浅议怎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的性质这样定义:“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什么是人文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即人文精神。”《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精神是这样解释的:“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认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发扬人文精神,充分体现美术课的人文性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走进童心世界,保护儿童兴趣的萌芽。
教师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我热爱本职工作,自觉地去辛勤耕作,认真地实践。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这才是教育的宗旨: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心底是那么的无邪,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理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对学生的创作从来不等闲视之,或给予积极的肯定或合理的建议,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和美术活动中。
例如在上三年级美术上册《梦幻中的城堡》一课时,课前导入课时我绘声绘色的讲《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假如女孩子是白雪公主,男孩子是王子,你居住的城堡会是什么样子?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时期,于是非常踊跃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孩子们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回答真是异彩纷呈、奇异古怪。接着让孩子们用各种形式去表现梦幻中的城堡就顺理成章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了…….。正是因为我挖掘了儿童内心感兴趣的东西,才开启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作为美术教师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是多么的重要啊!
人们都不喜欢每天给你板个面孔的人,何况是孩子。俗话说得:“给孩子只能给心不给脸。”实际上这句话没有任何道理。板个脸你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吗?不了解孩子你如何驾驭孩子?在学了一天的数学语文之后想必很累,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做到将微笑带进课堂,一个微笑能化解凝固的课堂气氛,一个微笑会带给孩子无限的亲切感拉近你和孩子的距离,一个微笑会使教师的讲解更具吸引力,一个微笑更能带给学生对学习的愉悦感。微笑为我和我的孩子之间搭建了一条通向艺术的桥梁。
人文的关怀使我真正走进了童心的世界,保护了儿童兴趣的萌芽,使我发现了一个奇异而有趣的思想殿堂。
二、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我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对儿童的艺术创造充满热情,充满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在指导儿童时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以孩子为本这是我教好孩子的前提。
三、细心细致的做好学生作业的有效评价,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我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作品展示,由孩子们欣赏讨论。在每一堂课之前,我都要对前一节课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的原则是表扬每一个学生与众不同的创造,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美术课程评价我以《课程标准》的评价原则为宗旨,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长此以来,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那就是学生希望得到肯定更加努力,创作更具自由性,个性得到了发展,对美术的爱好逐渐形成,学生爱好美术,上起课来更加轻松!
四、寻找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进行创作,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心理学》告诉教师:“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流畅、抑扬顿挫、快慢适中、说话有趣味,才能引人入胜,适度的表情和手势动作,可增强讲授内容的情绪感染色彩。”在教学中,我始终铭记心理学告诉我们的这些道理,善于抓住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每堂课的讲解我将自己想象成鞠萍、董浩,用孩子般天真、活泼的语气,丰富的表情进行讲解、交流……,结果吵闹的孩子们即刻静了下来,一双双眼睛凝视着我,思维随着我抑扬顿挫的语言在课堂中飞扬、驰骋…。学生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作为教师我善于抓住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了儿童对绘画的兴趣。这难道这不是人文关怀精神在教学中的体现吗?
五、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将爱投注于每一个学生。
自信是儿童进行美术创作的动力,是美术学习的心理基础。试想让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进行美术创作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又怎么能谈到孩子个性的发展,又怎能谈到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又怎能谈到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总看到一些对自己不够自信的孩子,三年级有一个孩子叫陈杨,长得胖乎乎,上课时总是慵懒地坐在哪儿,作业时懒得思考懒得动手。没少挨老师的教训却依然如故。和周围学生了解情况后,我认为陈杨这类学生得到的鼓励和肯定太少,长此以往导致了一种心理影响,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认为做什么都不行,甚至自卑。学习上养成了一种懒得思考、懒得动手、得过且过的习惯。怎么办?我首先要树立他的自信。我一直在寻找机会……。一次上课意外的发现他听得很投入,于是我不失时机的表扬了他,对于我的表扬他感到有些意外,因为这些赞美的词似乎与他无关,那一节课他始终格外认真……。我的第一步棋下成功了,我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他给足了面子!改变了他给全班同学认为什么都不行的印象,帮他树立了尊严。第二步棋该树立其自信了!我等待着下一个机会……。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表现的也还好,但总没有能拿出来有折服力的作品,终于在上《地球的新生》这一课时,陈杨的作品很有创意,那天我让全班同学欣赏他的作品,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和表扬。孩子当时脸上掠过的一丝惊喜和难以掩饰的快乐我看在心里喜在眉梢。通过这次表扬无形中告诉他别人行你也能行。我成功的在所有同学面前树立了他的自信!通过这次事件他完全在同学面前昂起了头找回了自信。剩下要做的工作就是巩固阶段。当老师的都知道像陈杨这种孩子极其不稳定,容易依然故我或妄自尊大,于是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从纪律、学习态度、作业各个方面言语中肯的鼓励他。再上美术课时他早已是端端正正的座好,并十分认真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积极的将作品拿来请我指导,以前那个不自信慵懒的陈杨不见了。现在的他自信而又上进!正是因为我重视了学生的尊严,以人为本,尊重了他这个独立的人的价值,才赢得了孩子巨大的转变!
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作为美术教师如果在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更应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丰子恺先生说: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使我们为感亲切。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让我们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把人文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美术,还儿童一个率真的童年!
② 新课改中怎样进行小学美术教学
和谐的师生共事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和睦相处,有效地进行沟通,有助于减少和防止课堂问题的发生,有助于营造让学生感到愉悦、快乐的课堂气氛。而平等和谐的共事环境,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具体要体现在我们的教学、教法、评价当中去,实则难矣!特别是美术课堂。那么,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做好中小学美术教学呢?
(1)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共事环境。和谐的师生共事环境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形成的稳定、持续、比较融洽和亲密的关系。这主要靠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来建立,其中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热爱、注重、理解、宽容学生,经常关注学生,创造亲密交往的机会,捕捉沟通时机。如给学生写信或写便条;迎面遇见学生,主动打招呼;留意困难学生;主动与学生交谈;了解、记住和称呼学生的名字;与学生分享玩笑与幽默;学生进入课堂时友好地与他们说话等。然而,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的构成和运作是由不同的人(教师和学生)来实现的。其共事的效果与共事的师生间的和谐程度息息相关。因此,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真诚合作,和谐共事是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2)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新课改中如何营造让学生感到快乐、兴奋的美术课堂气氛,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方式和师生关系的状况。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防止“一言堂”,营造“群言堂”。
要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清楚有哪些不利于和谐的因素,有的涉及一个学生的品德修养,有的属于学生的性格兴趣。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不妨设身处地的多为学生着想,经常换位思考,多想学生的长处、困难等。人各有长,各有所短,与学生相处,不必求全责备,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失误,鼓励学生提意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作为教师必须摒弃一切偏见杂念,去掉个人陋习,待学生以诚,善于容人,善待学生,以自己的诚心取得学生的信任。
(3)探究就是探索和研究。探索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求本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究式教学方法是经历探究的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为目标。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贯穿于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可以是一个探究性过程。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得出的结论也许是错误的,但这个论断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潜心实验、独立思考而得出的。为了得出论断,学生投入了热情,动用了自己所有的感知系统和知识储备。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探究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会获取知识,提高洞察世界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陶冶科学思维品质,并体验到自己解决问题后的成就与荣誉感。所以,探究式教学不但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念。
(4)对学生进行评价机制的改革。传统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方式的固定化和评价标准的唯一性往往只能对学生学习做出“终结性”评价。想有效展示学生的思维状况更需要进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指的是其结果能够指导以后的教学与学习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考核一名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这种评价通常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更多的帮助学生表现已知的而不是未知的知识。而且学生也可以创造一种特定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具体而言,对学生的评价应多采用多元形式。既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外增加“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交互评价”、“实践中评价”。把学生引导到学习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学习中发展。如撰写美术感受小论文,评价名家名画,美术作品画展,创新美术作品,美术作品反馈小结,学习态度反馈小结,设计教室和学校环境,办黑板报等形式。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了解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但对学习的过程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而且对学习具有强化作用。
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共事环境,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方向。
③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工作的评价应该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中小学美术课如何评价 ?评价在美术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恰当的教学评价,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一节课下来的学习状况,找出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而这种评价在小学美术课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评价方式是否得当,评价过程是否经常及时,评价语言是否专业精当,评价结果是否多维互动。是关系到一节美术课成败的关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评价应做到“四要”。
一、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
学生的学习习惯、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同,教师评价的方式也不尽一致。要采取多种形式、多把尺子评价学生.以增强评价的可信度。
1.整体评价。整体评价是促进整个班级正确认识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的评价方式.这种方法一节课中不宜多用,但是有存在必要,_尤其是一个美术教师往往担任同年级好几个班的美术教学,这种评价有助于兄弟班级间进行竞争,全而提高孩子们的绘画水平。
2.分小组评价。一开始分好组,就鼓励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进行比赛,同答好一个问题、画出一幅好画、非常遵守课堂纪律,都及时地给他们组加一分,这就明确了评价标准,最后的优胜者还能得到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小小奖励!这样,每节课孩子们都觉得新鲜感十足.他们就会很专注于课堂.就连最容易乱的手工课,他们也有条不紊,最后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个别评价。个别评价时,经常是就课堂上问题的一问一答式或者就学生的某一幅作品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面向那些优秀的孩子,应该把更多的鼓励肯定的话语送给那些弱势生们,他们一次精彩的回答.一次绘画作业的进步,都应该及时地、肯定地给予他们正确的评价,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及上进心。
二、评价过程要及时经常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年轻的女老师让孩子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读课文,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老师没有及时地更正。而我想,美术课上。如果孩子在起形阶段出现的不足老师不及时更正的话,那么这一幅画画下来,这种错误就没法再更正了。在绘画课上,为了避免孩子们出现构图方面的问题。就在画之前就强调了构图的重要性以及好构图的标准,但在学上们自己实际作画期间,有的学生仍然把本是画面主角的几个好伙伴画得过小,以至于整个画面看起来成为一幅以风景为主的画,出现了喧宾夺主的问题。并鼓励孩子重新构图作画,孩子在新的构图中更正了前面出现的错误.最终画出了完整的紧扣题意的画。因此,及时的评价非常重要。
三、评价语言要专业精当
要注意美术语言来评价,让学生从小树立一种正确的美术学习观,让学生们在欣赏生活、欣赏作品时有一双美术的眼睛。因此,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比如这幅画好,好在哪?要具体到构图、形象、线条、色彩,是用怎样一种视角来画的,甚至主题思想等等。在评价时还应尊重学生程度差异,用学生的眼光去解读学生作业,优生提高标准,好巾求异,优中求新:中差生降低要求,寻找进步点,发现闪光点。
四、评价结果要多维互动
1.学生评。主要采取互评和自评的办法。学生们的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展示.或者贴到黑板上进行对比展示.然后让学生们进行互相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提高品评美术作品的能力,从而吸取其中的优点为已所用.以带动自己的绘画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展示作品毕竟有限.课堂上还有一大部分学生的作品不能放到讲台上进行评价,这时候,可以采取学生自评的方法。让自己找出画面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在以后的绘画创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
2.教师评。在互评和自评中,可以穿插老师的评价。最后的总结性评价也非常关键,主要应以激励的话语来进行,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④ 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层面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该倡导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⑤ 如何做好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学习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学设计提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还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过去的单纯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加大。学生学的很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就必然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设计时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使学生的能力等不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就等于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课程内容的改革,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改革做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改后目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新误区 教师们普遍认为,新的课程观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和评价要求也都能认同,教师们对新课程的实施有着高涨的热情,但是缺少的还是一些具体的可供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操作简便又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有个别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在教学中习惯于要在学生中分个你高我低,习惯于教师 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误解自主学习,忽视教师主导。有的教师上课在没有作具体指导、具体要求的情况下,便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这种自流式的教学,缺少教师启发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艺术探求的机会,缺少思维的启迪,缺少想象力的开发,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不明显。 2.误解能力培养,忽视双基落实。为了强调自我表现,有的教师将美术学习等同于游戏,忽视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标准》的精神,认为新课程不以传授美术知识、技能为目的,而要降低美术作业的难度,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活动方式,于是出现了课堂上学生兴高采烈、热热闹闹,但整个教学即没有难度也缺乏美术学科的内涵,不能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现象,背离了《标准》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还要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我们知道教学的难度通常指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或操作技能上所难以达到的程度。 教学的深度通常指学生对美术本质规律的认识程度,具体又表现在对各种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主题内容及其文化意蕴的认识程度。三者之间,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作品的主题内容,比较忽视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深层的文化意蕴。 但遗憾的是,我们有的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停留在引导学生只是关注作品内容的表现,如画的是什么(风景、景物还是人物),画了什么故事,或作品的题目是什么。一旦作品的主题内容与题目相符,就产生一种看懂了的满足感。可以认为,这样的观赏很肤浅,没有深度。因此,要提高学生对美术及其作品的理解深度,仅仅停留在主题内容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及其文化意蕴两个纬度进行探索。 当然,新美术课程的知识不仅仅指制作美术作品的技能,还包括美术与文化、美术与自然相关联的知识;而技能也不仅仅指制作美术作品的技能,还包括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技能,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技能,运用美术知识技能于其他学科学习中,或解决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技能等等。 4.误解合作探究,忽视活动成效。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没保证,任务没有分工,有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任务繁重,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误解了合作探究,忽视了活动的成效。参与者少,旁听者多。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这种活动目的性差,有活动没有体验,没有反思。缺少活动实践的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教师对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的实践指导不够。 小组学习,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得不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5.误解学科综合,忽视视觉审美。个别教师由于过于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出现了知识容量过多、时间不够、学科特点不明显,而匆匆过场的现象。教学时因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处理欠妥,有时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技能要求,有时又忽视了学科知识的落实,教学指导只重表面现象,缺少对学生视觉审美的感受和体验,美术课上的不伦不类。 新课程实验区大多数学校的美术教室,还没有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施,尤其是农村学校,即使该校有着素质较好的美术教师,有了相应的美术课件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对于以视觉审美为主要特点的美术学科,其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就更大。 6.滥用现代媒体,忽视传统手段。有的美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还只是停留在把计算机当作普通的打字机和投影机使用,对计算机强大的美术功能效果,对相应美术软件的应用和开发知之甚少。有的教师有了课件后,就忽视了对传统美术教具的使用,缺少了对实践操作的示范和指导。电教媒体引入课堂,用好了,能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但媒体毕竟是手段而决非目的,为媒体而媒体的做法,不但吃力不讨好,还会弄巧成拙。 上述误区导致了我们的教学设计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传统的美术课,同学们似乎已经习惯在书桌前写写画画。这次,孩子们听我说这节美术课要由教室搬到学校操场的沙坑里上,顿时欢呼起来,他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从教室里飞了出去。
⑥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思考与练习答案
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并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创造了新契机。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更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重新整合的机遇,美术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美术教育焕发出新活力。
⑦ 小学美术课型分为哪些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指的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经典美术作品及其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
美术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设计,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特点,按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四个学习领域:
①“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它的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美术活动,如所有的绘画种类、雕塑形式、工艺中的部分手工活动、民间美术中的劳作活动等。其中涵盖美术的基本造型要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肌理、质感、色彩、构图等)。
②“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它的内容包括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电脑美术设计等。传统工艺美术主要包括基础图案、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结工艺、纤维工艺、纸工艺、泥塑和陶艺以及各种民间美术工艺制作等。
③“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它的内容包括欣赏、鉴别和评述(美术评论美术批评)。
④“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它的内容包括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分三个层次: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三层次不同程度的交叉与重叠。
按着表现形式来看,包括绘画、书法、摄影、雕塑、泥塑、摄像、剪纸、设计、篆刻等。
按着作品的来源来看,分为经典美术和大众美术。
(7)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理念扩展阅读
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广泛性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和立体空间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各门类。
而中小学美术教育除涉及到以上各门类外还不同程度地编写了美术欣赏、美术史、书法、篆刻、手工制作等课程,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归纳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几个板块。
2,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除了传授美术技能基础之外,还可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3,侧重培养学生素质
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我国的美术教育应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点。
小学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还是在课堂里,学校的美术教育除了传授美术的基础教学外,还应向学生展开全面的人生素质教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向他们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等。
⑧ 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师生面貌焕然一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渐趋理性化和人文化,学生的自主地位和自主意识、能力不断增强,成果丰硕。但新课程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有出现。从客观上讲,出现这些问题大多是正常的、通过努力可以调整和改变的;但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敷衍了事。
要知道,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由此可见,审美能力是一种专门训练所产生的特殊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常言说:功在课前,效在课内。课前的功夫,我们一定要做足、做充分。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图片和文字,恰当评估学生现有的审美知识水平,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制订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整体地看待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目标纳入到整体教学目标之中。既给审美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又使教学目标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优化组合,不得厚此薄彼或随意替代,以求互补增效,强化教学目标指向的全面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多方位开发资源,进行大胆、灵活、务实的审美预设,精心设计好审美活动。这些是能成功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保证。
二、激发兴趣,开拓思维。
兴趣是进行审美活动的源动力。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欣赏完书本上的范图后,出示自己利用废旧纸盒、彩纸、瓶盖等材料制作的海洋怪兽。由于立体的海洋怪兽具有较强的“真实感”,给学生以多方面的视觉及心理冲击,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教师由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师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材质、色彩、造型和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观感和兴趣出发,不拘成见,打破常规,努力开拓思维空间,大胆进行审美想象。结果,学生妙语连珠,美不胜言。
另外,教师可通过故事、猜谜等方式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真实可感的美丽“情境”,由外到内地给学生以情绪感染,学生则会兴趣渐浓,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教师也可大胆引进广告、建筑、家具、时装等生活中鲜活的、美的形象作为欣赏内容。因为它们的时尚、现代和新颖,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学生兴趣盎然,审美活动也就能应时展开。教师还可针对某一件美术作品,抛出颇有争议的两种观点,请学生做评委。学生为了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一定非常乐意多方去寻找有力的证据和理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审美欲望被迅速激活,变“要”我欣赏为我“要”欣赏,迫不及待地“走”入作品细细品味。通过教师的引领和激烈的辩论,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生命意识等都会得到切实提高。
由此可见,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的审美活动就会从“他主”变为自主,从自发走向自觉,其境界和效果都不可同日而语。
三、精选内容,丰富形象。
人类美术文化博大精深,在有限的美术课堂教学时间内,要让学生学会审美,具备起码的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就要积极实施“名著课程”,尽可能向学生展示人类美术文化的精品。因为经典美术作品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窄化欣赏范围,还要兼顾到大众美术和民间美术,努力做到宽泛与精到、大众与经典相统一,切实体现审美教育的人文性、多元性和时代性。
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发各种美术资源,采取各种方式,努力让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丰富学生审美形象的贮存,积累并提升学生的审美经验,以促进学生逐步向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过渡。
1、专题欣赏,点上深入。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过程中,巧妙引用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考古发现、介绍欣赏方法的短文等,在交流讨论中,把学生引领进那神秘而遥远的时代,多方面直观感受先民强悍的生命、丰富的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充分领略先民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大胆阐释作品内涵,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引导学生建立、丰富先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拼搏抗争的艺术形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指导学生欣赏现代建筑时,笔者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片资源,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受现代建筑的丰富性,再自主选择喜欢的建筑,从材料、技术、结构、造型和环境等方面进行自由评述,在学生啧啧赞叹现代建筑标新立异和协调统一的时代美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大大丰富了学生头脑中关于现代建筑艺术的形象,完善了学生艺术形象结构,提高了学生对现代建筑的欣赏能力。
2、内部整合,面上拓宽。
我们除了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专题欣赏外,更多的应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领域的学习,采取美术学科内有机整合的优化策略,挖掘学科内部潜力,开发潜在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审美教育“扩容”,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随堂欣赏,使欣赏活动或隐或显、因地制宜地渗透到美术各学习领域活动的各个环节,所谓细水长流,注重审美熏陶,努力丰富学生的审美形象贮存,大大增强审美活动的时效性。
如,笔者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采用多种绘画方式和材料,大胆表现自己喜欢的有趣的太阳和月亮,具体表现一些丰富而有趣的细节,并尝试编个关于太阳和月亮的美丽小童话,讲给自己的同桌听听。笔者指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动脑想、用口讲的方式,把文学与美术有机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了画面形象的美、语言声音的美和故事情景的美,从种类、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优化、完善了学生的审美形象结构,体验到了创造美的成功和快乐。
此外,笔者还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可爱的浮雕小泥人,美丽的盘子装饰教室的课业活动,将审美内容合理分解和重点细化、深化,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审美活动,丰富视觉形象,增强了学生用美术作品美化居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3、欣赏展览,有效补充。
平时,我们可利用重大节日、学校的重大或日常活动(如艺术节、迎新春书画笔会、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等),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观赏在展版上、橱窗中陈列的师生优秀美术作品,相互交流,指导学生撰写观后感或赏评短文,可以大大丰富学生头脑中美的形象的储存。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参观访问,学习佳径。
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博物馆、美术馆,观赏馆藏文物,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若能访问一些知名画家,参观画家工作室,当面请教,则一定受益非浅。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的绝好途径和机会。
四、亲近自然,发现真美。
如,笔者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近观绿树红花,抚叶闻香心醉;聆听鸟歌虫曲,俯看鱼翔浅底;远眺蓝天白云,青山绵延如龙。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家乡美景,面对缤纷亮丽的色彩,学生被深深陶醉了,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格外兴奋,赞美声不绝于耳。笔者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后,启发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景物最美?为什么?” “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的心情怎样?请你对大自然说一句心里最想说的话。”学生热情高涨,各抒己见。通过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和开放式的心灵对话,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发现、欣赏自然之美和亲近自然的内心需要得到了满足,内心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的同时,教师还要启发、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关注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不断增强学生欣赏生活美的意识和能力。
五、遵循规律,感悟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审美教育规律,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的审美程序和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多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索、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审美活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审美活动的要求,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螺旋递进关系,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形象和审美经验。如在低年级,主要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之美,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到中年级,可逐步要求学生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学习用短文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关注美术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认识材料的形状、色彩、质地、性能和作用,并适当学习国内外美术史的知识,对中西艺术进行感悟和对比分析,学会写一些短小的赏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桥时,笔者启发学生联系宋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桥梁建造的历史背景(课前查找、收集有关资料)来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桥梁设计的独特和建造水平的高超。基于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世界地理、历史的知识,笔者热情鼓励学生将凡·高的《吊桥》与宋代木桥进行比较,从桥梁的设计风格、造型、材料和建造工艺、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中西艺术的对比分析,深入感悟桥梁建筑艺术之美,并学习写出简短的赏析短文,大胆表达自己对中西桥梁艺术的感受和认识,使学生对中西桥梁艺术的特点和风格的差异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充分领略了中西绘画迥异的绘画风格和迷人魅力,增强了学生的多元美术文化观念和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尊重意识。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审美经验的不足,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并不都能尽如人意。对此,教师要有正确、清醒的认识,理性处置,给学生充分的参与、历练的机会和时间,保持耐心,热情鼓励,而千万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教师可采取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加强感悟交流,体验审美快乐,积累审美经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和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⑨ 普通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
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小学美术课的教材内容,小学美术课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怎样上好一的节课。如何正确评价一堂课。教师根据小学的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三个课程内容讲课模拟教学,分别进行一至三课时的训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案的编写学习训练。学生们进行课堂模拟教学演练学习。二种学习训练办法,一是讲课,二是说课。教师结合学生的教学模拟讲课进行评价。
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中学美术课的教材内容。中学美术课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怎样上好一的节课。如何正确评价一堂课。教师根据中学的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三个课程内容讲课模拟教学。教学效果
(9)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理念扩展阅读
学习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只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来学习美术,感悟美术、理解美术,才能真正体验美术的精髓,学好美术对于训练学生观察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好处。
还可以提高自己对艺术的修养和欣赏能力,很有美感地进行色彩搭配 (比如衣服穿着上运用色彩对比与和谐知识)等;通过绘画还可以表达事物的另外一种方法,也可以为留住少年时代记忆另一种方式;还有工艺制作,如制作贺卡可以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标志设计体验自己设计的成就感。
⑩ 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都有哪些教学建议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美术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美术思维的形成过程,使美术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好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耳能听、亲眼目睹、亲身可感,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指出:“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因此,如何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美术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摆在每个美术教师面前的课题。现就结合我教学实际对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的意义及重要性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更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小学生,教学中他们常常无法长时间的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来听教师讲课,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未能勾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时,运用一些必要的电教手段,通过色、形、声来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浩瀚大海中奇妙生物,然后问:喜欢它们吗?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众说纷坛,教师于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讨论。在学生急欲求知时,老师出示海洋中各种生物动画,从而使学生目睹感悟海洋生物的形状,色彩,以及海洋的神秘,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和表现的欲望,确实有“投石激浪”之功效。又如:在教学《我的太阳》时,我利用童话故事的短片导入,让学生对太阳有个新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结果学生画出的太阳有“彩色的太阳”“爱学习的太阳”“哭泣的太阳”“编小辫的太阳”各具特色,千奇百怪,让人看了真的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既突出了“心中”的特点,强化了学生的视觉效果,增强了信号对学生头脑的刺激,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
(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美术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美术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思维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把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直观,更加清晰地展示美术思维的形成过程。如:二年级学习《纸拖鞋》时我根据本课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小王子”很爱美,每天都要换一双拖鞋,想请你们给他设计一双拖鞋,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他自豪的给你们展示了他穿过的拖鞋(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拖鞋,纸拖鞋)。然后问学生,这些拖鞋用什么做的呢?它们是怎么做的呢?做出这样漂亮的纸拖鞋需要什么条件呢?能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打算给小王子做一双什么样的拖鞋呢?老师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白点”也就是老师根据需要给学生留下再创造的空间。这样,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带进了课堂,拓宽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再创造能力。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线》一课时,屏幕上先出示城市夜景的激光光线图,然后通过媒体演示,是从一个点向空中射出。然后,学生对线的概念理解这个难点就通过刚才动态的演示化解了,再用不同色彩分别在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可通过闪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端点;接着通过演示一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一条直线;接着同样的方法出现曲线,波浪线,折线……再把这些线用生活中大自然中的景象展现出来。通过一系列的动态演示把抽象的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