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定位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
目前,我县中小学校在各级教科研部门立项大、小课题100多个,尤其是小课题研究开展后,掀起了一股“教育科研热”。我们在对这种“教育科研热”肯定的同时,也应对这种“热”作“科学”的分析。中小学教师所开展的教育科研是否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所进行的科研具有同
样的性质,承担同样的任务,采取同样的方法?这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定位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可能流于“形式”,导致一种“科研浪费”。
(一)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由于教育科学理论揭示了教育现象的一般本质与规律,因而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但又由于教育科学理论并不能预测每一特定的教育情境,因此从教育理论到实践,就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即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的环节,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
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开展的科研有不同的性质。如果说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作用就在于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中小学教师开展的研究工作,是整个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解决如何把理论运用于特定教育情境的研究。这一研究环节就中小学而言,必须也只有中小学教育实践者才能承担。
(二)主要任务是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角色决定。由于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育人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在于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
特定情境。不可重复的教育情境,使教育实践者不断地面对独特的教育情境和教育问题,对理论无法预测的特殊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教育实际工作者必须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用科研的术语说,就是要通过教育科研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缺乏标准答案。教育实践者,面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需要通过研究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正是在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上,科研工作与育人工作统一了起来。
(三)以行动研究为主
所谓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通过提出改进计划、并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讲求理论与实际问题解决的结合,这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性质。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1、发现问题。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鉴定问题。根据理论对教育实践情况进行诊断,明确问题症结所在。
3、文献研讨。赖以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
4、设立假说。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的现象作出一种猜测性的陈述或假定性的说明。
5、拟定计划。根据科学理论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如此循环往复,
行动研究案例(小学科学)
1、两次月考成绩不佳——发现问题
2、确定“如何增进学习兴趣”为最重要的问题——界定
问题
3、搜集有关文献,并阅读———文献探讨
4、决定进行学习兴趣的研究 ——拟定计划
5、测验并分析,发现缺乏实验、讨论和户外活动——搜集资料
6、提出每周两节实验、一节讨论,每二周一次户外活动——设立假说
7、进行新的科学课教学活动——实施行动方案
8、再实施测验了解实施效果——评价实施效果
9、若结果有效,则继续实施方案,反之则修正方案——修正方案与再实施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圈又都包括着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Ⅱ 农村小学教学目标如何定位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对教学目标有了新的定位,称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紧密联系,不能分割”。这样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出发,在课程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全面、具体、系统地考虑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点,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多维、立体的动态目标。教学目标引领着师生的教与学,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常把重点仅仅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或是照搬参考中给出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会出现 目标定位过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1、理论是先导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目标定位的先导。这就要求处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相关理论,把理念吃透,用理念指导教学,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同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中要尊重教材但不“唯”教材,要考虑到农村小学学生的具体情况,再生教材,把教材当成活的资源来使用。2、兴趣、习惯培养是关键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社会氛围的影响和知识视野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受到影响,因为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某些潜在能力的发展,是他们将来成才的起点。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得学习兴趣,是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本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较,城市学生整体来说学习习惯相对较好,这与家长的教育直接相关。由于农村大部分都是多个子女的家庭,所以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就不会像城市家长那样精心、专一;加之现在好多孩子的家长忙于工作,孩子都留给老人照顾,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无暇顾问,学生来到学校只靠老师单一的教育和引导,任何一个小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会与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3、知识、技能培养是重点 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仍然是农村小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也要注意能力的渗透与培养,注意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进行两基训练的同时,也得到其他方面的提高。另外要抓好典型例题,典型例题往往是这一章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可能包含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并且具有较好的训练思维和各种能力的作用。4、忌“拿来主义”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行为中,经常感觉到新课程的目标定位吃不准,每一册的板块内容又比较多,往往是一个单元刚刚起步,学生刚刚有点感觉了,没几节课时又换了一个新的知识。因此,我们经常会寻求网络、教参等途径来进行目标定位,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出现目标缺失或者变得含糊。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每个单元教学划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目标有所不同,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制定的目标才能突出重点,又能全面照顾学生的发展。
Ⅲ 求小学教师的职业定位分析。。。
第一:看你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教学、教务、管理)
“适合”的工作有三个考量标准:
●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
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要符合个人职业兴趣,能够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志趣,并且个人的能力(包括通用能力结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能够满足工作需要,达到工作标准。也就是说,个人通过努力能够胜任工作,工作反过来也能够为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有效平台。
●个人发展空间
适合的工作应该让从业者看到个人的发展空间、事业发展的前景。也许这个工作并不是职业者的终极目标,但是它能够让职业人明确从这个工作中能得到的锻炼机会和晋升范围。
●薪资待遇
工作的薪资待遇能够客观体现个人的职业价值,即使在职业人实施职业转型、职能转换过程中出现价格起伏,这个起伏也应完全在职业人的接受范围之内。
第二:如何找到适合的工作?(你的职业方向定位)
找到适合工作有两大步骤:
●自我分析
既包括心理学层面的客观评价,也包括对以往经历的价值点评估。这些信息实质上是进行个人职业定位的元素,比如个人的人格特征、性格特点和兴趣类型等,它们对确定职业基本方向有着核心指导意义。另外,要对个人的教育背景、工作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要从以往的职业行为中获取职业价值点。然后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整合个人的专业技术、学识、能力和(工作与行业)经验等,在职场中寻找到适合个人兴趣、认可个人职业价值的职种、职位。这个复杂的流程才是真正科学客观的职业定位。
●落实切入点,实施生涯规划
明确了切入点,就要付出一切努力实现它。只有实际的工作才代表着个人的职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计划,个人的职业行为将处于盲目状态,极有可能为了"高位高薪"偏离了发展道路。
个人与工作如果能够高度契合,个人、公司和社会无疑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当社会体制还无法完全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个人对自己真正适合什么工作、如何获得适合的工作等基本问题缺乏概念,那么将会在今后的社会、职场中被逐步淘汰。所以,必须找到实际的"适合"工作载体,才能不断向职业成功迈进。
根据以上分析,最后我们给小王的建议是:对他来说,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工作如果缺少兴趣与热情是不能长久的,而如果去从事营销方面的工作,相对于相同起点但专业更对口的其他大学毕业生来说,他理论知识的缺乏一定会削弱竞争力,从而增加就业阻力。因此,去干编辑或记者这类与文字相关的职业或许是较好的选择。当然这只是个建议,他也可以根据更深入透彻的分析来进行更为长远的规划。
Ⅳ 小学数学如何定位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订出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Ⅳ 小学二年级学生,角的定义应该怎么定位
角的静态定义
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angle)。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角的符号
角的符号:∠
Ⅵ 如何定位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如何定位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制约因素;它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合理设计,语文三维目标应遵循什么原则?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什么行动策略?本人试着从以下内容进行论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它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而它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和原则及实施,也必须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实际,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 二、制订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 教学目标设定要全面。 第二, 教学目标设定要合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应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植根于文 本,不拔高、不牵强。 第三,教学目标设定要灵活。一方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把教学目标定得太窄、太死,要具有灵活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要随机调整,甚至让学生参与到确定教学目标中来,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学习过程中实际需要的变化,注意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第四,教学目标设定要适当。即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层次性目标。 三、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什么行动策略? 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的,这是一种新理念的体现。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入教学目标并放在突出的地位,这是过去教学大纲从来没有的。这既可以说是对过去语文教学弊端反思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在深入课堂之后,就明显感觉到,在具体的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中,对三维目标的表述却存在着共同的问题。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要求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针对具体课文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实问题。我们必须看到问题,找准对策。为此,下面从表述的角度,就三维教学目标表述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表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表述三维目标,直接反映出教学设计者的观念问题、方法问题。从教学实施中,最普遍的问题是下面两种。 1.表述的传统化,忽略方法与过程。 先看案例: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 (1)了解文意, 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积累一些重要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在这里,我们从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只看到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把握什么、积累什么,突出的是知识与能力上的要求,而没有过程和方法的注入。目标中,“要求了解文意, 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达到这一的目标,不清楚;“把握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如何达到“把握”?通过什么途径?是通过揣摩语气,还是分析语言,或者是通过与其他文章的比较?都不清楚。这些最关键的东西都未能在教学目标中表述出来。这与传统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没有任何区别。这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与传统教学目标表述中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融入其中。而传统注重的是知识的掌握, 知识的学习是孤立的,未同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种教学目标设计的定位表述,可以看出往往只重视的是结果,而忽略实现结果的过程,这必然造成教学上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 2.表述上的繁杂与分割 请看案例: 《秋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诗歌的朗读能力。 (3)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加强诗歌的朗读技巧训练。 (2) 重视对诗歌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 (3) 通过音乐、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提高效果。 (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诗歌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3)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从上面目标的确定和表述上来看,虽然全面,但是问题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三维目标分割开来,没能将三者有机渗透、融合。事实上,在教学中三者是无法分开的;二是多而杂,一篇文章共确定了11个目标,一般说来,在课堂上是难以达到的,不够符合教学实际;同时,表述中其内容还有重复之嫌。在很多学校中,这样的确定和表述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比较普遍,值得探讨。
Ⅶ 什么是当代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有四类角色:1、社会角色:教师作为促进民族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角色。2、学校角色:教师作为学生家长、教师同事、教学管理员等角色。3、课堂教学角色:教师作为“教学专家”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4、自我职业角色:自我职业认同和自我角色重塑。
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
之前有回答过老师的这个问题,都是心里话,所以想跟老师分享一下,
分数都是做出来的- -我觉得、、
我小学初中都是竞赛班里的、反正成绩越好的都是练习做很多的人、
像我们华杯赛、一等奖的都做了N本辅导书了、
然后就是上课的那种态度吧、像我们学生的角度、
老师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不会去叛逆老师的、
哈哈哈、都是我的个人见解啦。
慢慢讲么、细节多说几遍、题目多做一点、
有时候下下狠心、当时恨你了、毕业的时候会感激你的、O(∩_∩)O
Ⅸ 小学科学谁的本领大的教学在整个学科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相关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术谱系、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是该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是立足点,也是方向标。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引言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作为“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学习领域)的“建议模块”(课程)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其后不久,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指南》再次明确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列为其中的课程建设项目。由此《设计》正式作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序列的一门独立课程首次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来看,《设计》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序列中的一门独立课程,属于“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这一特定的学习领域。设计既是艺术的,也是技术的。教学设计既是社会科学,也是教育艺术,但显然都离不开技术学的表达。设计既包括物化的产品,也可界定实现物化的过程,也离不开物化的前提思考。它是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创新的精华集成,主要涵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常识、基本理论和小学语文各教学模块、教学环节以及相关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训练等内容。从流程上包括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的呈现与实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呈现的结果,也是行为的方式。
依据学术谱系和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育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传统的积淀和升华,也是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应用和转化;《设计》既是语文教学的经验积累和学术提纯,也是语文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二者互相吸纳―包容―整合的结果。周庆元先生曾将其表述为“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应当归入科学范畴。
在科学分类中,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在其论文《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提了出来,教育学从此才有了自己鲜明的界碑;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首次完成了系统的教授学;法国教育家卢梭首次用文学作品反映教育问题,他的《爱弥儿》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讲授。在卢梭的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由此可见,19世纪初,教育学才独立地成为一门科学。20世纪初,中国语文教育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并且“当时,为了培养师范生当语文教师,在教授教育学时附带传授语文教授法”(韦志成《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详见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新中国的学位制度建立之初,在教育学门类中就设有教材教法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授予学位。因涉及文理各科,就分散在各个学科实行评议,但又因其特殊性,实在难以评议,因此教材教法研究的学科评议就形同虚设。直到1983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相关会议上,由顾明远先生提议才把教材教法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放到教育学评议组,并把名称改为学科教学论。这个提议得到刘佛年的支持和学位委员会的批准,随后在专业目录调整时教材教法正式更名为学科教学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原来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又析分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两门课程,以上事实表明,“语文教授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设计”,客观反映了其流变进程,同时也大致理清了学理归宗。因此作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上源有两个,一个是本土的语文学科教学论,一个是“中用”的现代教育学。
《设计》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等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等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综上所述,从课程性质来看,它是一个跨门类、多学科的、边缘交叉的多维立体课程。从课程类别上看,它是理实一体的综合课程。从专业设置上来说则是核心和集束课程。从课程实效上来说是关键和显用课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定价值
《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显用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富于时代特色、具有特定内涵和完整构架的小学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包括了课程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诸多理论内容,也特别关注理论的实践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各项活动。其特定目标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应知层面,了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策略、常识和流变;②应会层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常规和方法,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并能自省、评价;③愿持层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强烈的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对小学语文教学高度认同,对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有着真挚的感情。总而言之,该课程主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方法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兴趣。
《设计》是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保证与客观要求。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和把握、对语文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对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以及最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才能得以整合实现,并且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是最能直观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根据当前初等教育阶段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中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学生,都应当通过《设计》的学习,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胜任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小学其他课程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特色,培养出具有突出特长的、为基础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 《设计》整合了《小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理论结晶,吸纳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教学设计,更重视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探索高效的设计与实践,更强调语文教师的主体意志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视野,更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流变,教育资源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各个环节与层面的综合生成,从而表现出对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更多的个体尊重和人文关怀。它特别关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陈述和设计效果,从广大的论理层面聚焦设计甚至逼近应用技术。充分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培养既有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在未来工作中有着终生发展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
《设计》课程的确立,必将提高相关教育科研的热度,终结其莫衷一是的乱象,为小学语文教学储备足够的正思维和正能量。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语文独立设科百年来,探索不止,争论不断。比如“语文”、“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的内涵概念和语用指称含混不清,其限制性、规定性、自律性也需要明确,通用的概念界定是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理论探讨的前提条件。设计的命题指向、教学设计的时空界定依然众说纷纭,还有语文教学的流派风格乱花迷眼……虽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层实践与理论建树也有许多可贵之处,但依然需要进行规范。有些可不是见仁见智的学术争论,而是关乎是非曲直的根本问题。如果错失良机,语文教学设计还要走上一段弯路。惟有借教育部此次顶层设计的契机去浊扬清、披沙拣金,才能革故鼎新形成共识,为《设计》的学科建设廓清雾霾,迎接小学语文教育的灿烂阳光和大好前景。
《设计》是来自顶层的科学设计,肩负为生命奠基伟大使命、担当为民族复兴的神圣职责。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的起步阶段,又是母语学习的关键期,正是夯实基础的黄金阶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甚而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一是源于高校教师的偏见,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儿科而不屑作大投入;二是缘于小学教师的局限,多数没有扎实系统的语文教育学的学术修为;三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基层的教研和高端的成果难以共享,形成凝滞板结的局面。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语文教学饱受诟病在所难免。现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施行双导师制,打破高校和小学的壁垒,再加上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这给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注入了活力,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福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因此会有明显改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肯定星火燎原,春笋蓬勃。
Ⅹ 小学数学课中教师如何给自己定位
一、新课程中教师要建立全新的角色。
教师不单是要教教材,而是要读懂教材,理解编者的真正意图,转难为易。新课标的出现有助于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不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在教学课堂中,更重要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教师要改变自己传统的课堂角色,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倡导者、引导者、鼓励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由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课堂上我们不单是教数学知识而已,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让他们学会在课堂上当主角呢?那就要教师想尽方法去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课程中教师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内容需要教师转变新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倡导”,包括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包括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有效地“激励”学生。
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要的。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在师生的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与教师进行对话,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善于谈话的人只是提问,并倾听。有效的“激励”可得到学生的信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对于学生对给予鼓励的言语,您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
教师进行了“有效教学”,再结合“自主—欣赏”、“互动—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新课程可以得到更好的实施。
三、新课程中建立新的课堂教学。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从钻研教材的角度讲,教师还应从教材的变动中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正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创设有趣的情景引入。
学生对于故事比较有兴趣,所以我们可以进行故事情景的引入去吸引他们的注意,或是进行有效的“提问”,进行对话式的沟通,耐心地“倾听”,培养学生谈话沟通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常设置情景,例如故事的引入或是能吸引他们注意的挂图等,在引入的过程又需要他们去自主提问题,发现问题。
(3) 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自主—欣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到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自主学习者,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组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理念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倡导建构性的学习,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4) 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互动—合作”。
“互动—合作”是以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为中心,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启发、指导及学生相互间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会学习,尤其是帮助学生创新性人格和创新性学习生成,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集体成绩为主要评价为依据。
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参与教学,包括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教学活动、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等,有利于学生自我感觉、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的增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互动—合作”中,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团结合作,有利于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合作交流中,成员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尊重,虚心听取他人见解,有利用培养虚心和宽容的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厌学情绪的消除,还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达到学习目标的兴趣,巧妙利用维护学生的自尊和树立学生的信心,并增强其集体荣誉感。
(5) 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探究—创新”。
探究中文顾名思义就是探索究源,教师要通过“探究方法的训练”来培养儿童探究的能力,按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上设置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或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等多种方式提出问题,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对假设进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然后师生互动研讨、归纳反思,最终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探究—创新”的教学策略用图示表示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与预测)—探究求证(搜集信息,验证假设)—互动研讨—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要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教学以小组为单元进行探索活动,具备小组探究一些特点,要重过程又要重结果。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依靠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严密,教学方式新颖活泼、灵活多样,也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前,我们必须走进新课程,而不是让新课程走进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为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容的事,根据新课程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你会有很多的收获,你也会越来越喜欢这份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