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英语国培预期研修成果怎么填写
1预期目标 举办或参加学术会议:举办或参加国内或国际会议几次. 实验结果。
3,国内先进,校内首创。
成果水平:国际领先:将证实什么推测或结论。
2. 人才培养:培养研究生、本科生的数量..
『贰』 如何使网络教学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相整合的研究中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要鼓励各个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
小学英语学科有其显著的学科特点,也有其突出的学科要求,比如语言学习必要的听说训练,比如语言学习必要的交际训练,再比如语言学习必要的环境与情境等等。从学科特点及要求上看,小学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其突出的必要性,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
本课题的设立强调整合的“有效性”。在评价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术,用多少、用多长时间的信息技术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有效”为唯一准绳,对于那些“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的现象,我们是持反对意见的。作为本课题的实验教师,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领会与认识本课题,研究与实施本课题,摒弃“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的现象,摒弃“技术学习与课堂教学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关于有效性的分析:
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工具,融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理论、实践、方法及策略之中;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认知的工具,融于小学英语学科学习的理论、实践、方法及策略之中,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乐于使用信息技术,并真正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来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我们所处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要素,同时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带来教育教学领域新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就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何广泛、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全方位、多角度与学科教学整合,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有知识、有素养、有能力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从北京市的发展角度来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市中小学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初步搭建了网络化的学校环境。我们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可贵的机遇。不容质疑,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全面提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迎接未来挑战,是一项紧迫的教改课题。
现实依据:本课题组组长是我校校长、法人代表赵文红同志。赵校长是市级骨干教师,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强。本课题的具体负责人系我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教科研工作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材料和经验,在“九五”期间曾承担国家级课题《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课题的研究工作,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市区级奖。其他成员中有市级骨干、区级学科带头人1人,校级骨干5人,有6人参加过市级课题培训,其余人员均参加过区级培训。关于课题的研究成果曾经多次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或在论文评审中获奖,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教育教学经验,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我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十五”期间曾承担多外国家、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因此可以这样说:我校具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干部、教师也有决心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三、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有效性整合的研究,探索并总结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可推广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整合的基本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3. 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优秀教师。
4.通过本课题研究,丰富学校的教学软件资源库,开发一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教学软件。
5.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方面的素养与综合的信息技术素养。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内容融合方式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融合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如:传统信息技术媒体录音机的有效性使用;如何利用多媒体资源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网络教室中融合方式的有效性探索等。
3. 利用广域网实现家校教育课内课外、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整合。如:教师研究如何利用广域网实现教学的远程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广域网实现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等。
4.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融合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如:如何使学生更有深度及广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课堂学习。
5.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方面的素养与综合的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的研究。
6.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性整合资源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综合研究内容: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工具,融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认知工具,融于小学英语学科学习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设立强调整合的“有效性”。在评价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术,用多少、用多长时间的信息技术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有效”为唯一准绳,对于那些“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的现象,我们是持反对意见的。作为本课题的实验教师,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领会与认识本课题,研究与实施本课题,摒弃“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的现象,摒弃“技术学习与课堂教学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实验班级为各年级段的2班;对比班级为各年级段的1班。通过前测,我校同年级段班与班之间各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教师配置合理,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实验条件。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实验教师创造性的工作为切入点,在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力争实现师生的双自主发展。为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整合的策略与方法,我们将发挥学校优势,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现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2、实验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观察法: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理论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
五、研究过程步骤与步骤
研究过程:
(一)领导重视,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及时予以积极的指导。
1.成立者课题专项小组,以校长赵文红为组长,副校长祝友军、主任丁建芳为副组长,做好理论指导实践引领。由英语学科及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师做骨干开展实际研究。
2.加强资金投入,强化软硬件环境。学校于2007至2009年先后为计算机教室更新设备,新建多功能大厅,为各班配备多媒体设备,使学校硬件水平有质的提高;学校每学期为专任教师购买课改及教学相关书籍,力争使每位教师每学期有一本专业读物,不断提高教学业务素质;中心校为青年英语教师搭建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与市区教研中心联系,由教研员为青年英语教师作专项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研讨交流,快速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研究能力。
(二)教师加强学习,全面深入理解整合
1.强理论学习,以“建构”理论指导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而来的,这种发展脉络符合教育技术的发展,也符合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建构元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建立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创建的协助者,学习与教师的关系也由:“向教师学”转变成“和教师一起学”。
通过学习,英语组教师逐步明确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知识工具。而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正是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网络的自我构建。
2.《课程标准》论证课题
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适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已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启发思维,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发挥指导作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这些目的要求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又为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热爱和私扬祖国文化等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学习与论证,英语组教师明确了课改的目的与方向,课题研究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能更好地促进《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达到了《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的与要求。
3、信息技术培训,加强整合的进程。
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设计控制课程教学的流程是整个教学的主导力量,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是为教师提供一个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导入模式,使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避免深奥的计算机技术吓走他们。因此,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学校分期分批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及其它电脑操作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们的信息素养。
教师们学会了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及网页的能力以及运用整合搜索,亲的教学方法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师素质,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整合从理论出发与活动相结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科学的整合,就是要鼓励各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情感鼓励工具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同时将传统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即优化课堂教学。
整合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的发展。
点面结合,发挥研究课、公开课的示范作用。我校每学期都和区信息中心合作开展研究课活动,英语组都要推出两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课公开课。开课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准备,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教师提高观摩、评议,也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继而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探索,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效果。
(四)整合从实践出发与反思结合
从2007年开始我校组织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全组教师根据我校的英语现大辩论,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能力为目的,根据外语学习规律,积极创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PPt课件,网络课件,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观念、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发展、研究、讨论等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创设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多向、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的论文、案例成果。
研究步骤:
(一)选题论证与确定阶段:2006年6月——7月(两个月)
2006年6月——7月:研究方案论证、子课题申请
(二)第一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两年)
2006年9月——2007年1月:研究方案的进一步论证;撰写具体的、可行性的研究报告;
2007年2月——2007年4月: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2007年5月——2007年7月:自学与组织学习相结合,深入领会本课题的主旨,为本课题的开展打好理论基础;
2007年9月——2008年1月:实验教师确定研究子目标,布置布点课;
2008年2月——2008年7月:实验教师小结本阶段研究成果,撰写并交流研究论文。
(三)中期评估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半年)
总结上本阶段研究成果;
追踪重点教师及重点班级;
完成课题的中期评估报告,为下一阶段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四)第二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09年2月——2010年7月(一年半)
2009年2月——2009年7月:实验教师自主进行子目标的研究,可运用理论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2009年9月——2010年1月:布置第二阶段课题布点课;完成第二阶段布点课;
2010年2月——2010年7月:实验教师小结本阶段研究成果,撰写并交流研究论文。
(五)形成最终成果和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半年)
完成课题研究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软件集锦;
完成课题研究优秀课堂实录集锦;
完成课题总研究报告。
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一)研究成果
1、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
从预初时部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比较差,不敢说也不会说,到现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流利地开口说英语。在家长开放日和公开课上,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赞扬。
2)学生的成绩取得进步
在质量监控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班的学生成绩变化比较明显,其中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学生的优秀率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大部分的优等生进步更为突出,而差等生的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
3)学生信息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任务布置,引导学生从网上收集信息,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重新利用。使学生具有了一定收集、整理、利用和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2、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课题组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今,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能较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将信息化社会的生存需求融入到现行的教育活动中去,尽快地适应了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
『叁』 小学英语课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的相关ppt
谈新课程下的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开展教科研活动
摘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传统的“ 教书匠”向“ 科研型”“、学者型”转变, 教学任务繁重的小学英语教师更应该把教科研活动作为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工作负担的有效途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让教科研走进课堂, 利用自身优势, 创造一线教师的教科研特色,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科研的实效性。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英语教师; 教科研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 对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等一系列新面孔, 教师必须由传统的“ 教书匠”向“ 科研型”“、学者型”转变,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最佳教学途径, 谋求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和自我监控, 促进自我成长, 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这一点对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来说也不例外, 尽管我们的困难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大。自2001 年秋开设小学英语以来, 通过对我市小学英语教师三次大规模的调查, 发现师资情况非常严峻, 近50%的教师只经过短期英语培训, 70%的英语教师是兼职, 80%的小学英语教师跨课头, 很多学校都是一名英语教师同时担任三、四个年级的课, 甚至还有几个学校共用一位英语教师的现象。面对如此严峻的师资情况和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迫切要求, 如何让我们年轻的小学英语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 有效地开展教科研活动呢?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研究, 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大处着眼
大处着眼即充分认识教科研活动对我们教师成长的重大作用。虽然广大教师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 而并非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教育专家, 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教师以往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要在短期内把握好新课标、新教材,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教学研究, 尤其对我们年轻的小学英语教师来说这种方法更为重要。“ 磨刀不误砍柴功”, 虽然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任务重, 负担多,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进行有效的教科研活动,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调整自己, 创造教学新经验, 探索教学新策略、新方法, 在繁重的教学中实践我们的教科研成果, 不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使我们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工作也更轻松, 更愉快。
二、小处着手
小处着手即教师教科研的微观化, 教科研在许多教师的脑子里是十分高深的学问, 总认为自己是一线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进行那些理论研究, 其实他们是把教师的科研模式与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研究混为一谈, 教师的活动范围是在自己工作的学校之内, 教学研究的重点只能在教学的细小环节, 比如“ 提问”, 比如“ 答疑”,比如具体一课的教法等等, 即研究内容要微观化, 让自己的研究过程同时也是自己的教学过程, 并不会增加额外的负担, 研究的课题就是要完成的某项工作的全部或一部分。研究的成果首先是使自己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自己的教学负担得到了减轻; 别的教师来学习, 这种成果便得到推广, 你的教科研便有了更大的意义。例如辽宁省东港市的小学教师姜兆臣发现小学五、六年级仍过不了常用字的识字关, 就和另外两个老师一块研究, 用我国“ 千字文”“、三字经”的思路, 把常用字全按现代语法词汇, 编成“ 四言”“、五言”“、七言”体裁的课文, 让本校的小学生去学, 结果学生不仅识字速度大大提高, 小学毕业生即兴作文水平还超过了初中一年级水平。姜兆臣的研究受到中央教科所的关注和帮助, 定名为《韵语识字法》。现在不仅全国31 个省市广为传播, 而且传到海外, 成为外国人学汉语的手段。所以题目小并不能说明研究没有意义, 试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汉语拼音在音标教学中的正迁移研究》哪一个更适合教师作
三、善于积累
科学研究最珍贵的是第一手的实践资料, 作为一线教师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专家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摘下科研的神秘面纱, 把日常教学工作与科研结合起来, 用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光来看平时的工作, 注重积累, 研究素材。实际上对教师而言,其科学研究就是在平时较为深入地观察、思考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效果, 及时地作出必要的记录。到一定时间之后, 再去分析研究这些一手材料, 用一些与之有关的理论解答一些问题, 或提出一些问题。无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之外单独搞研究。如对《大班教学下小学英语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活动》的研究, 这本来就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也是关注的一个热点, 如果我们把平时的观察及所使用的一些方法进行记录和不断总结, 也许就会发现某种规律,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教育科研时也因有自己的丰富资料为基础, 而使科研进行得更顺利, 效率更高, 结果更有说服力, 研究更有意义。
四、注重实践
目前, 教师的教科研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实效性差, 一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把参与教科研作为一种时尚, 或仅作为自己职评、评优等得分的需要, 这样的“ 教科研”, 往往只有形式而没有实效, 另一个弊端是教科研成果异化, 许多教师在课题研究中, 一谈到成果就是写论文, 把论文等同于成果, 导致教科研课题研究缺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实质性研究过程, 这样的研究对教学工作的改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实际上, 教科研论文是“ 写”不出来的, 而是“ 做”出来的。“ 做”而后成文, 才是科研论文。因此“,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等, 这类文章不是科研论文, 浅谈、深谈都是“ 谈”“; 观第三届全国小学英语优质课有感”等, 这类文章也不是科研论文, 感想、体会都是“ 想”“;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等, 还不是科研论文, 你见、我见、大家见, 都是“ 见解”。不“ 做”是出不来科研论文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面铺开, 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面临着许多复杂和深层的问题, 我们必须让科研走进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 也只有更多的从课堂教学着手,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 才能有效展开, 才能达到改进实际教学工作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减轻我们教学负担的目的, 因此我们的教科研活动一定要注重课堂实践, 真正“ 做”出而不是“ 说”出“、想”出、“ 见”出其成效。
五、团结合作
这里的团结合作主要指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学校进行教科研的基本途径之一, 也是教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方式。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信息和经验通过同伴互助式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并使其价值最大化。比如: 课堂教学中的小灵感、教授某个难点的小窍门或英语学科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等等, 这些点滴经验在孤军奋战中是享受不到的, 而在同伴互助中却可实现彼此的互补共进。同时, 帮带式的同伴互助还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实现教师的整体提高。因此, 我们势单力薄的小学英语教师更应该发扬同伴互助的团结合作精神, 搞好我们的教科研工作。
六、完善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 提出了这样的中肯建议“: 要做的事很多, 首先应一点一滴地积累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智慧。我建议你每月都要购买三种书籍:( 1) 关于你所教的基础知识的那门科学的书籍;( 2) 关于作为青年人楷模的那些人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 3) 关于特别是儿童和男女青少年的心灵的书籍( 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这就是说教师要主动地学习, 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与自己工作有关的知识, 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不断的思考中矫正自己的教学航向, 其实这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教科研开展的有效形式之一, 只不过科研主体是由教师个体来承担的, 科研对象则是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对教学反馈结果的关注, 一方面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一方面又记录一些有用的信息, 并在工作的每一阶段结束时思考总结这一阶段工作, 反思成功和不足。通过对这一段的教学资料和教学思想的整理来促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由于小学英语教师少, 有时有问题他们连个切磋对象都没有, 因此这种自我完善, 自我提升的教研形式在小学英语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想我们教师的教科研, 不是专家的教科研, 特别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科研, 其实很简单, 就是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那样, 像他们一样学会思考, 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不断把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点点滴滴的的想法和感悟记录下来, 常常去发现和总结。这样, 我们就一定会在轻松愉快的教科研中成长起来的。
『肆』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得与失
(一)研究内容的前瞻性与开拓性
在我国,“提高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实践与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课题研究的范围大,研究难度高。目前,国内尚无先例借鉴。课题组认真考察了国内外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的得与失,根据研究方案对“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国外小学外语教育历史演变和现状”、“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论教材建设” 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作了成功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与科学性
该课题除整体上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外,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经历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循环阶段,对项目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课题界定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切合实际,研究方法选择科学,研究过程扎实,研究结果真实可靠。
3.研究成果的丰富性与原创性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承平教授在本研究的核心成果《小学英语教学论》中对本成果的价值作了下述评价:
五年来,傅小平老师独立主持了“提高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实践与研究”教改课题,她深入课改实验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间,她撰写该课题系列论文8篇,分别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求索》等省级、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其中,“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成果丰富,原创性强。其成果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1.革新传统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构建了高师“小学英语教学论”课程新体系。
该研究通过构建全新的高师“小学英语教学论”学科的教学新体系,为从源头上解决小学英语教学效率低这一难题找到了有效途径。
2.革新传统教材,为实施高师“小学英语教学论”教学新方案提供了保障。
研究以当前小学英语教改动态为参照,及时调整高师教学计划,编写了“小学英语教学论”教材,为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培养、培训的教学新方案提供了保障。
3.构建了小学英语教学与科研的实践操作体系。
本研究通过全面探索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操作体系,为职前职后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本保证。
上述几个方面表明:该成果从高师小学英语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育模式的革新以及教学科研理论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其研究成果源于实践,原汁原味,创新程度高,学术水平较高,应用价值较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较高程度上填补了我国高师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空白。
『伍』 小学英语推进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和成效有哪些
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避免采用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提倡任务型教学途径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小组学习的环境里学会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例如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等等,从根本上能改善课堂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合作学习比竞争学习和个体学习能产生更大的成功、更积极的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美国教育学者布莱总结到:“学生们在讨论时比听课时更集中注意力,更活跃,更深思熟虑。”库利克也认为“学生的讨论小组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比听课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二)教学实践拒绝“低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认同,“双向五环”优质高效课堂中“合作学习”也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它的有效运用成为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在各年级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走了样,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在听课过程中审视其他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多问题又会凸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我们怀疑: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这种状态下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的教学实践拒绝“低效合作”。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与互助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在实施《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双向五环”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 “旁观”、 “旁听” 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 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
1.调查分析目前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的调查研究。
运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
2.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成因的分析研究。
对调查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通过理论学习、归纳总结、教师访谈、课后交流反思等方法分析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成因。
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的研究。
为学生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实施有效的组织;学生应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技能,树立自信心,大胆参与课堂小组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题理论依据
1.合作学习是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教学中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师生、生生及全体学生间的互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并以小组集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2.《新课程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安排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间互帮互助,分工工作,交流、分享成果,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
3.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在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2.文献资料法。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3.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陆』 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对话课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一.课题名称。
《小学英语合作探究学习》
二.课题的提出。
构件“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成为我够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后,全国各地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增无减,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对“自主、合作、探究”的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存在缺陷,一般表现为:
1.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
2.重视精讲多练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3.重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但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4.重视城镇学生的学习研究,但较少考虑农村广大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心理特点.
这些现象是造成我校“学困生”、“厌学生”渐多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有效地转化上述“两生”,整体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英语教学论等为理论基础。
2.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围绕构建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英语科的教学目标。①英语知识教学目标;②英语能力培养感情;③英语情感陶冶目标
2.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原理。①文件法规,文献资料;②英语科教学原理;③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获取知识、提高英语水平的途径。
3.英语课堂教学程式。①构建思路: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手段,探究是目的;②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③课堂流程:A、情景交际 B、集中识词 C、新知呈现 D、模仿操练 E、综合运用。
4.英语科教学评估。三个转变:①评价主题从“重教”转向“重学”;②评价内容从“重形式”转向“重效果”③评价重点从“教师讲评”转向“学生自评”。
研究的重点:英语课堂教学程式。
研究的难点:如何帮助“学困生”、“厌学生”转向乐学会学善学,如何鼓励全体学生主动地进行合作性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应用研究课题,其进程为:研究——实践——改进——提高,良性循环,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主要是:①文献研究法②教学实验法③分析比较法④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地解决了我校“学困生”、“厌学生”,教学质量不够理想,英语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构建出适合我校的较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
2.分期目标及其表达形式
本课题取得了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
①初期成果(准备阶段):课题调查论证、课题研究申请书、申报立项、研究总体方案、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②中期成果(研究与实验阶段):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案例研究报告、教改心得体会文章、教学论文、阶段总结。
③最终成果(总结与验收阶段):实验课教学模式展示、教学成绩展示、教学论文、结题报告。
220XX年小学英语课题组研究总结
我校开展《小班化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人文评价”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此期间,实验工作得到了教研室钱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得到了实验学生家长的支持。经过我们小学英语课题组3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本学期实验工作进展顺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设计评价奖章
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的点点滴滴进步,我们设计了体现不同等级的评价印章。
其次,设计评价手册《成长的足迹》
设计了评价手册《成长的足迹》,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手册共分两大部分:一是挑战自我,二是才艺展示。评价手册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根据需要已经进行了三次修改。
第三,制作班级形成性评价表格
对于一个有四十多位学生的班级,适时评价,并让每位学生快速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显然比较困难。为此,特制作班级形成性评价表,张贴于教室内。我们几位实验老师设计了不同风格的小组竞赛表。
课题自开题至今日已经由课题的准备阶段过渡到实施阶段。我们通过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评价,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了一些变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原先有所提高,有了更加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我们实验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几方面都明显好于其他班级学生。连续两年的期末考试,实验班的合格率、优秀率都高于其他班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部分。通过一年的实验,我们进一步加强了课堂评价。我们是通过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来进行的。通过自评,不断反思,形成有效的、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取长补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设计了学生课堂学习习惯记录卡,通过对学生在课上能否经常主动回答问题,能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能否集中注意力听课,纪律如何,能否主动提问,能否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等多方面来评价学生,学习习惯记录先由学生自评,然后交给小组长评价,再让老师来评价。同时定期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每节课都展开小组竞赛活动,表现好的得到奖励。为了控制班级纪律,纪律差的小组将扣掉一定的标志。课堂上还要评选“表演明星”、“听课之星”、“发言明星”“进步之星”等等。获奖者会在评价手册上得到奖章。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又锻炼了他们的个人能力。通过以上几种措施,学生学习习惯、课堂纪律明显好转,学习气氛浓厚,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作业评价
每节英语课后会布置一定的英语作业。作业的形式比以前也丰富了很多,有强化基础知识的听说读写作业,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表演会话作业,有拓展延伸的手抄报作业,还有开拓视野的实践性作业。作业内容让学生记在作业本上,家校配合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完成之后,老师、家长在评价手册上对作业完成情况写上一些评语。进一步采用动态作业评价体系。作业完成好的,每次会得到一个good 印章,积累到一定数量会换得一个excellent 印章。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的作业情况,采用了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的多元作业评价方式。
3.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我们通过课前准备评价,课堂表现评价,作业完成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现在英语课前,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准备好英语课本,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进入学习状态。课上绝大多数学生注意力集中,思考积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踊跃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质疑,积极发言讨论、交流并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经过家校配合,大多数学生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
『柒』 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课题分工怎么写
【课题研究】《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巩全 王红梅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初中课程门类增多了,而且每一学科的内容也接近科学的体系,因而逻辑性也越来越强;从学习方法态度上来看,初中生比小学生更需要有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不仅要主动地安排学习计划,而且要学会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由小学生的“他律”自然过渡到初中生的“自律”。因此,为了使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得到顺利、快速的衔接过渡,让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迅速顺利地适应初中的学习,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校凭借六年级在初中上课的上课模式进行了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对六七年级进行衔接教育的最佳理论体系、教学规律及基本模式。
2.发展学科间的联系,教会学生把知识作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延伸学科体系,拓展学科面,选择或设计出语文、数学、英语、心理活动课的衔接内容,尝试编写新课程目标下的校本教材。
3.培养多样化能力。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学科内容的重组和有机整合。找准学科内容上的衔接点,研究知识衔接点的简单渗透层次、整合层次、创新思维层次 ,重视对知识的系统性的研究,拓宽知识的横纵向迁移,在知识内容层面降低过渡的坡度.
2.学习方法的衔接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恰当的学习方法,是衔接研究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学习心理的衔接教育。应把握学生心理的变化,适时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确立远大理想。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了解把握学生在青春期前后的特征,结合课堂进行合理疏导和引领,让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并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 观察法:通过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表现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更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
3.对比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适应情况进行对比,获得实验效果。
4.采用文献法,收集有关的学习资料,作为借鉴和参考。
5.采用经验总结法,筛选和总结教学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
1.统筹安排,整合优势
我校利用与小学同院,教委统一管理的优势,采取了逐步过渡的办法,把小学六年级搬入初中,这六年级就由小学毕业班变成了初中预科班。这一整合,为我们在教学内容、学习习惯方法等方面要做的衔接工作,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2.提前介入,多管齐下
首先,选定教师,听课教研
确定了教师人选,学校又制定了相关听课教研制度。衔接教师到小学听课不能少于15节;在此期间,与四、五年级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教研交流。通过听课和教研,提前“立体”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掌握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小学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
其次,沟通家长,家校同向
学校制定了家长看课制度。每月学校有两天是家长开放日。在这两天里,家长可以到任何一个初中的班级进行看课,了解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科目及作息制度,以便妥善调整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其次,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课程和主题家长会的渠道,给家长上好学生小升初的重要一课。
(二)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月)
1.学习理论,制定方案
组织有关教师进行研究理论的学习,研究新课标的要求,找到衔接教育的薄弱点,制定各科的研究计划,为搞好衔接提供切入点。最后组织教师研究队伍,初步制定衔接教育研究方案。
2.转变观念,减少梯度
衔接教师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阶段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要在六年级“预科班”抓好“双基”的同时,着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学习、复习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运用不同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的梯度减小,逐步向初中的有效教法过渡,形成“扶—导—放”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让学生变厌学为爱学、变苦学为乐学、变拙学为巧学,以尽快适应初中教学的要求。
3.学科教学,注重衔接
①预科班的课程的整体安排与小学一致,只是相对英语这个薄弱环节,我们除安排三节正课外,又加了三节突出英语特色的活动课。
②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是模块式推进的,而初中的知识点是系统化前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老师了解小学的知识点与初中知识点的衔接,在课堂中,注意引领和指导。教学中渗透主体三维概念,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空间。
③语文学科的学习,更多注重的是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写字教育、基础知识教育、阅读教育和作文教育,并积极将新课程理念付诸于课堂教学中。
(三)总结验证阶段(2015年1月——2016年1月)
通过研讨、剖析、验证、评估,逐渐完善研究成果。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1)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2)优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衔接教育研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通过研究,我们总结了从五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自觉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②独立完成作业;
③打好写字基础,做到字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地写;
④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课堂上要大胆发言;
⑤在学习上要有你追我赶的竞争精神。习惯的培养要从低年级抓起。
(二) 衔接教育研究探索出了学生学习的途径
在语文方面,除了字写端正清楚以外,普通话要说得准;多引导学生踊跃发言;鉴于学生作业中错别字较多的现象,应加强默写、听写的训练;要加强朗读训练和课外书的阅读指导;对于作文教学在语文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应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数学学科加强了计算能力的训练。学校多次组织了口算比赛,不断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正确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借助教具、多媒体等进行形象的教学,突破学生空间思维的难点,建立形象思维的空间。
英语学科在小学阶段主要追求口语的训练,保证学生能读准每个音。更重要的必须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三)衔接教育研究探索出了教师的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
(1)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一个衔接点: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
第二个衔接点:由“数”到“式”的过度。
第三个衔接点: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
第四个衔接点: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
(2)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3)学习方法的衔接
教师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
(4)学习兴趣的衔接
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参与状态,防止学生兴趣减退,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提高参与质量。
语文学科:
研究出了十大衔接:1.注重了阅读、鉴赏的衔接教育。2.注重了学生学会记课堂笔记、整理笔记的衔接教育。3. 注重了学生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衔接教育。4. 注重了学生分模块学习与积累的衔接教育。5.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6.寻找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措施。 7.温故知新,适当复习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 8.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 9.展开读写双翼,做好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衔接。 10.发扬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把写日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
英语学科:
1.教材的衔接。实验教师认真分析小学教材和初中教材特点,找出小升初衔接的一些薄弱知识点,进行梳理,编排,逐渐摸索出一整套系统、合理的衔接教材,有承上启下学生的作用,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初中英语学习。
2.教学方法的衔接。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外,更要让学生夯实基础,加强读写练习。为此,我们展开多种形式的单词默写大赛,让学生重视背诵,重视听写。
3.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衔接.小学学生的学习内容简单,大纲要求低,学习方面不注重积累与背诵,课下学习的氛围差。因此,抓好中小学英语教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科: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3.发挥了“父母讲堂”的辐射作用;4.协同班主任与家长,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5.加强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编写出了适合学生学情的小升初衔接教材语文、数学、英语和心理共四本。承担的《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在潍坊市初中“百校十题”的实验与研究中荣获一等奖。心理教案《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在潍城区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三等奖。《以六年级为衔接点,打好小升初过渡金桥》在潍城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燎原奖中获一等奖;考美花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解决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获山东省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获潍城区教科研培训中心校本课程三等奖;论文《学会方法,养成习惯,搞好小升初衔接教学》获山东省教科所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12.12,《小升初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荣获潍城区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素质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理论得到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3.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1.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是学校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且每一届的学生的特点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
2.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能单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级这两个层面,必须扩展到整个中小学阶段,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