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我认为如果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传授,这种一贯来只有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的欣赏课的现状也许会有一些改观: 一、通过游戏加深印象。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美术欣赏课中穿插一些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完成欣赏目的,这不正是“寓教于乐”这一师生都能接受的最好形式吗?在“中国民间玩具”这一课中,我课前收集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玩具。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游戏,通过学生的游戏、观察,每一组派代表说说玩具的特点:有的甚至边说还边把玩具的特点演示给大伙儿看,惹得学生都乐开了怀。经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有了更深的印象。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对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堂好的欣赏课有时就像一个优秀的故事,在开头设下悬念,然后在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也要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一步步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和认知,最终达到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的目的。在“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中,我特意准备了一幅毕加索的“和平鸽”,不用老师解释学生都知道这幅画的名称,但没人知道它的来历,我就提问:为什么要用白鸽来象征和平?它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表达了画家当时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结果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有的说鸽子的白色代表纯洁,象征和平;有的说画家一定是个爱好和平的人;有的说此画出现以前可能刚打完仗(此画是在二战结束后产生的)。最后由我补充: 这是毕加索在50年代为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版画,以鸽子为题材,被人们称为“和平鸽”。 毕加索还是一位雕塑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探索精神,给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以很大的推动。在整个一堂美术课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而且个个神情专注。 由此可见,提问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能引导学生对问题探个究竟,增强对课程的注意力,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外出实地考察法。 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南京春游,我就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观看明孝陵的各种石像:石像的主人是谁?它们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学生在春游过程中,就有目的地对这些庞大古老的石像群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并且在自己感兴趣的石像旁还留了影。回来后,我便把本在最后一课的“走进博物馆 ——江苏古代陵墓石刻 ”提到前面来上。经过学生实地的考察,大家都各抒己见:有的说,武士的石像刻划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微闭的眼神给人一股凛然正气;有的说,巨大的石头大象给人以安定和睦的感觉,它代表着皇权的稳固与威严;而有的说,明孝陵里边的文臣武将的石像表明皇帝死后还想独揽大权,让大臣来敬畏他,保护他;还有的说,各种石像掩映在山林之间,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让后人为古人这种独特的安排而感叹不已;还有的说,一些漂亮的石兽是古代人民臆想出来的,如麒麟、辟邪等,我对古人这种伟大的创意敬佩不已,等等。经过大家的各抒己见,我从学生自信的言语中感到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学生完全能将书中所要刻意传授的东西转化为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力,这远比教师枯燥的说教来得更加有益,也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通过操作促进理解。 有时要让学生了解被欣赏的作品,光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产生的印象不仅肤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如在欣赏“走进博物馆——非洲雕刻”这一课时,如果光就形体的讲解,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就会离实现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因为非洲在学生的印象中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概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作品的实际模仿与操作,我们才可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非洲人民的勤劳、智慧与非凡的想像力。我引导学生在模仿中了解非洲作品的一些风格和特征,使他们知道人物塑造时变形夸张的特点,体会非洲人民浓郁的民族特征和生活气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譬如:有的不纯粹是人物形象,它既是人像又加入一些动植物的造型,这可能是他们崇拜的国王或图腾造型;有的将人物和动物造型揉在各种生活用具中,使用具更加美观、富有创意;有的则表现一家人和睦相处的生活情节。通过学生自己的制作,使他们更了解非洲的民间艺术,也是他们打开世界艺术之门的金钥匙。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
『贰』 怎样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
给4点建议:
1、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应让学生先明确作品内容,即这件作品包括哪些形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物?先从整体上对作品有个把握。观察并不是一味的欣赏,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动手,或临摹作品,或进行创作。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亲自在观察中尝试美术的创作,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人有优点和美的因素,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即可容易掌握。
2、分析。所谓的“挑战”大多是从分析开始进行,是鉴赏美术的关键步骤。这里的分析不同于以往的形、色、构图等方面的直接分析,而采用改变作品原貌,如可以将画面分解,改变原有位置,分析原作品构图的合理性,或者改变大小、色彩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讨论等方法得出结论,并结合教师在多媒体的教学,学生对作品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效果会更好,课堂会更生动有趣。
3、解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所认为的分析阶段中对原有作品的改变好或不好的地方,都要充分的阐述理由,要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分析阶段的比较,学生会加深对各种概念的理解,同时逐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而解释阶段通过阐述理由与辨说,既可以巩固相关的知识,又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评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注意引导和鼓励,不要为学生代劳。评价这种“挑战”不仅培养学生鉴赏能力,还要让他们敢于说真话,勇于探索,不怕挫折,富于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解决问题能力。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真理与智慧,真理与智慧永远是蕴藏于知识的背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去挖掘探索,才是最理想的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勇于实践,总结更有效、更实有的教学方法,使美术教学之路愈来愈宽畅。
祝你成功!
『叁』 怎样上好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美术欣赏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上,是最重要的一环.可小学美术欣赏课往往会由于教师一个人的自唱自弹或者乏味的幻灯片展示,而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缺乏真正的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在美术教学中,提高欣赏教学的地位,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如今美术欣赏课在新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比在旧教材中多一些.配套课件中的欣赏部分所展示的作品,数量多,质量好,有很高的代表性.可见欣赏的重要性已经为人们共识.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并不属于专业训练,但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相关修养.简而言之,于读书,开卷有益.与美术,多赏为好.无论是美术欣赏课,还是日常课程中的欣赏环节,都是对课堂美术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如何在欣赏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达到欣赏教学之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充分认识儿童现有知识,展示种类恰当完整. 在欣赏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有的作品非常出色甚至是名家作品,而学生还是会说出自己认为的缺点来.这在有些时候是独到的,而更多时候很明显是受学生见闻有限的影响.且,直观感受与语言表述具有不同等性①.很多时候,受学生表述能力发展的限制,儿童所说出的观感并不能准确的代表所有的主观感受.两个学生同样评价一幅画说,“很漂亮”.而实际上他们认为的漂亮也许大相径庭.只是他们难以将这分别有的洞天表述出来.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的认识儿童的现有知识和现有技能水平.这并不难,虽然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而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知识还是从老师这里得去的,提供足够宽松的环境与足够充分的欣赏知识,会很快看到他们独特的理解.了解他们的表现手段,他们的表现内容,与他们的认识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注意观察,了解他们能够知道的,他们愿意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理解,他们还理解不了的等等. 从而,指导教师选择在欣赏课上所展示的作品,展示作品的方式,提问引导的方式等等教学方法的设计能够,恰当的,完整地体现出学生们的审美趣味,借以达到发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的目的. 二、 要贴近学生实际 教案实用好用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提不起劲看,就是认真的同学,也没有了欣赏的激情,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另外,学生一直以为,欣赏的作品是大画家画的,我们没有这样的水平,对范作有距离感. 找到了在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动态、想法,我们就可以对症药了.如在教学《漫画欣赏》一课中,本来课本中的范画就少,学生早就看过几遍了,没有新鲜感,更何况,书本中的范画儿童味不足,时代感也不强,在备课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充满童趣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漫画,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欣赏,使学生感到很有吸引力、新鲜感,学生欣赏的兴趣就又提上来了,记得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怎样才能拉近欣赏作品与学生的距离感呢?在欣赏作品中,可以有意选一些上一届学生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这样,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上一届同学作品,只要我们认真学,一定能超过他们.促进学生在欣赏中自信心的形成.如:在三年级《纸版画欣赏》一课中,特意选了几张套色纸版画,给学生欣赏,并且讲明这是上一届同学的作品,起先,在欣赏时,学生们发出了感叹:比书本上的都好,最后,学生会想:上一届同学都做得这么好,相信我能做得更好,下课时,再问学生:你们制作的纸版画能超过他们吗?学生能毫不犹豫地回答:“能”. 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好欣赏对象可以说是一堂欣赏课成败的关键.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堂好的欣赏课有时就像一个优秀的故事,在开头设下悬念,然后在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也要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一步步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和认知,最终达到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的目的.在“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中,我特意准备了一幅毕加索的“和平鸽”,不用老师解释学生都知道这幅画的名称,但没人知道它的来历,我就提问:为什么要用白鸽来象征和平?它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表达了画家当时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结果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有的说鸽子的白色代表纯洁,象征和平;有的说画家一定是个爱好和平的人;有的说此画出现以前可能刚打完仗(此画是在二战结束后产生的).最后由我补充:这是毕加索在50年代为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版画,以鸽子为题材,被人们称为“和平鸽”. 毕加索还是一位雕塑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探索精神,给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以很大的推动.在整个一堂美术课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而且个个神情专注.由此可见,提问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能引导学生对问题探个究竟,增强对课程的注意力,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让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有滋有味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美术,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比较单纯、真诚,能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想象力与创造力特别丰富,对画画非常喜欢.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好时机. 用哪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设问、小故事、小品、展示教具、录音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如:在三年级《纸版画欣赏》中,首先问:你知道纸版画有什么作用?学生会猜出很多孩子气的答案,这时,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学生就会很投入,直到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为止.这就是设问激起了学生欣赏的欲望.用录音引人,效果也很不错.如:第十一册的《革命历史画欣赏》一课中,首先播放开国大典的录音,后请同学们想象开国大典的盛况,然后出示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比一比,找一找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优点时,感受可就更深了. 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但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欣赏内容,采用不同的激情方法.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
『肆』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欣赏.评述”应当采取哪些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材划分为“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在我们通常的课堂教学中,会产生“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对欣赏课的重视的态度,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坐享其成的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新课程理念强调“启”和“导”。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
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每个同学运用美术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伍』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
美术学习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大致内可分为容创作和欣赏两类.美术学习中,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欣赏·评述”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为此笔者通过三个方面:让专题欣赏课“动”起来、让随堂欣赏课“活”起来、让现场欣赏课“静”下来,来阐述怎样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效果,并实现引导学生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评述”能力的目的.
『陆』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一般有哪些题材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材划分为“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害担愤杆莅访缝诗俯涧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在我们通常的课堂教学中,会产生“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对欣赏课的重视的态度,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坐享其成的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新课程理念强调“启”和“导”。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
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每个同学运用美术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柒』 如何丰富小学美术欣赏课学生的评述语言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还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淡化、忽视了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的培养。也就是说,美术欣赏课几乎没有,即使有也几乎是教师“一人言”、“注入式满堂灌”的欣赏课。因此,作为一名青年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率,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激发学生对美术表现的向往与追求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也持不欢迎的态度。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效果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美术是一门情感艺术,美术欣赏课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修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大美术视野,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而且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以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作为一名青年美术教师,我深感美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深刻有力的,是最直接、最易接受的,并且也是切实可行的。
通过实际教学工作,我觉得欣赏课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美术的审美特性出发,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美术作品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审美经验和审美享受,从而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提高欣赏的水平,并获得审美的愉悦,得到美的陶冶。美术还应和音乐融合,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在课堂上,将欣赏的作品配上音乐,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可以更好地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许多美术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理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不深,决定了他们欣赏的层次比较浅,不能理解、分析和感受作品。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热情,教师除了介绍作者以外,再介绍一些与作品相关的背景,往往能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让他们学会了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展开创作的双翅自由飞翔。
欣赏课中,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就能给学生一片绚丽的天空,学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创造的主人。但教室、教材、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用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
小学美术欣赏课也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规律。要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首先,选好题材和内容是“前提”。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以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在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题材。把所有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也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其次,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关键”。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会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在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例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课件的演示,请学生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此外,也可以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还可以从色彩、线条以及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地体味,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做准备。这样的欣赏课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第三,规范教学流程是“保证”。
欣赏课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达到介绍作品背景和作品内容的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受能力。欣赏教学过程须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要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大致的环节可分为: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和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和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是“外力”。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2、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新课程体系十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是探究性学习得以实行的保证。引导学生美术欣赏,正是引导学生去开发和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课程资源有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之分,我觉得我们还有待于校外资源的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他们能体验创造的乐趣,丰富创作的素材,提高审美能力。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小学美术欣赏课不仅促进了学生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还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青年美术教师,我将以上述认识为起点,在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来组织学生开展美术欣赏教育,让艺术之花永远盛开在孩子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