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学数学课堂的研修反思
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参与和参与的多少。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大量实践也证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与“学”当做师生之间“理解”与“交往”的过程,应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尊,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或同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举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时,应立即肯定:“你们真行”。当学生回答错时,应该鼓励学生说:“你再仔细想一想,老师信任你,仔细想之后肯定能答出来”。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亲切交流,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学生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乐此不疲,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自觉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三、 创设活动情境,提供主动参与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与挑战性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结构,创建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思考,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主人。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喜爱做游戏的特点,将学生带入情境图中,参与情境中的游戏。
例如:我在教学“我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节课时,一开始,便以“超市”为基本活动情境中,让学生上台买货,在买卖对话中,了解并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的数量关系。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本节所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必须根据顾客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样,使整节课都融入到活动中,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学生既要动脑编题、动手计算,又要动口表达意图,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让学生仿佛就生活在一个数学世界之中,使学生体验到主动参与的无限乐趣。这样教学,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会了要学的知识,而且还全身心的体验数学,获得了乐趣,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四、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这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关键。
(一)通过动手操作来参与。
皮亚杰曾经说过:“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可见让学生亲自操作,参与实践活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时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的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先把三角形转化为熟知的图形,再推出面积计算公式,之后便让学生操作学具。结果,大多数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以及正方形,但也有学生用一个三角形剪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结果,大家从操作中都得出了相同的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自己推出公式,不但理解得深,记得牢,而且训练了动手操作的技能,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充分地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通过小组讨论来参与。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就更多了,他们可以围绕一个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进行合作研究,然后提出小组意见在全班讨论、交流,同时对其他组的意见进行评价。这种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往往能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力,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毋容置疑,小组讨论学习的确是一种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很好的教学方式。
例如,“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三张同样长短的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在分别取其中的1份、2份、4份涂阴影,并把涂阴影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之后,教师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观察操作结果,看看三张纸条涂色部分大小怎样?这说明三个分数的大小怎样?2、比较式子1/2=2/4=4/8,想想由1/2到2/4、1/2到4/8,你发现了什么?3、想想由2/4到1/2、4/8到1/2,你又发现了什么?4、你能用商不变的性质,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明这一规律吗?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能动的探索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来。
(三)通过同桌互说来参与。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后,给机会让同桌学生说一说操作过程;公式推导后,说一说推导过程;概念理解时,让学生口述一下概念的关键字及本质特点;解答应用题时,说一说解题思路或方法。如较复杂的乘、除法应用题解题方法是:1、找准单位“1”的量,确定运算方法;2、找准对应关系;3、列出算式进行计算;4、检验。这样的口述让同桌互说,在互说中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对每个学生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五、加强参与指导,让学生学有方法。
要想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决不是放任式的学习,而是适时点拨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教师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还应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如果学生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化归”思维方法,那么在教学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就会利用这种思维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迁移。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学生通过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
六、创设成功情境,激励再次主动参与
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动脑、动手,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玩一玩,拼一拼”活动课上,我让学生用所学的简单图形拼自己喜爱的图形,并把它献给自己最喜欢的人。活动时,所有同学都投入到紧张的活动中,对他们拼出每一种图形,我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并鼓励他们拼出更漂亮的图形。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从而不断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优劣是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来决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知识内化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参与中培养兴趣,学会方法。学生有了兴趣、掌握了方法,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他们的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才能更加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2.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说过:“课堂教学如果摆脱不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那么‘不管教师教得如何出色,讲得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 学习是学生的权利,教学是教师的义务,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 培育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使学生自愿参与。
素质教育观认为:情感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而且更是教育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
1、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学生。要多与学生交心,理解学生的困难,要乐于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如多和学生平等对话;将微笑带入课堂;正确对待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等。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使学生感到我们的老师是和蔼可亲的、平等相待的。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乐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正常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地,真实地展示自己,充分发表自己在学习活
的感受和体验,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只有这样才能,我们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去探究新知,去发现规律,去创造学法,去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
2、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向的互动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应该开放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局面,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以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同样的行为参与活动,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富有变化的语言,配合生动形象的手势去感染学生,实现情知交流。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学生提出的想法不要简单判断,要认真倾听,仔细分析。即使有错也要分析其中对的成分,并引导到正确的想法上来。同时要加以鼓励。尤其是我们的学困生,我们更应注意到他们获得的微小的成功。这样他们就会产生高层次的愉悦,就会产生更强大的动力使他们争取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二、要创设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
事实证明:人只有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才会乐于参与、而且积极性很高,并争取成功。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无论在什么环节都应采用一定的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努力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1、以游戏、动画故事、猜谜语、设置悬念、结合生活实际等引入新课。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引入。在故事的叙述的同时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组算式:8÷2=4 16÷4= 48÷12= 480÷12= 让学生计算、观察、讨论他们之间的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眼看、耳听、手动、脑想,使他们用多种感观投入学习。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是课前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圆柱体,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圆柱体的拆、合、比等方式去探索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形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体底面的圆的周长、圆柱体的高的关系。从而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3、采用竞赛、板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直观、灵活、生动的电教手段,拓宽练习的面,丰富练习的形式,缩短练习与练习之间的时间差,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情景,让学生的感官都积极动起来。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长期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习惯。
三、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1、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去质疑、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巧妙设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质疑、思考。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探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是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来计算的?怎样转化的?那我们今天要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又可以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来计算?如何转化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学动中具的拆、拼等形式主动去探究新知。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参与。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揭示,知识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规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法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设计一些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研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一定的点拨,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等。如:给学生创设观察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图表、演示、板书的观察去发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自己去探究其中的规律,关系;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多在小组内、班上与同学、老师一起互评互议,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登台讲解等,以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素质。
3、因人而异,尽量让学生参与。由于学生的智力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客观上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将问题与学生对应,让学生去探究,发表意见,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让每个学生学到一定数学,让每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四、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更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上课应如何做,如何自学,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一定的研究方法,一定的思考方法等,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些参与的方法,他们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挖掘学校及周围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的全方位参与创造条件;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能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最具有生命活力的地方。
3.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论文摘要】
1.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
弗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有着极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他认为数学学习主要是进行“再创造”,或者是他经常提出的“数学化”。按照他的观点,这个“化”的过程必须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去完成,而不是任何外界所强加的。“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给所有学生以充分表现智慧与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2.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追求价值是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内在动因。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认为,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品格和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即教学具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这些基本价值的实现应是学生主体的需要,而教师则要在教学活动中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学生求知欲的天性上,给学生提供一种愉快的环境气氛,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使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4.“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观
“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教学模式是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理论,构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科教学特点与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激活思维、发展元认知能力为重点,以坚持双主体二元互补为原则,实现以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发挥学生主体潜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教师的主体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其中“主体引导”的核心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去追求,主动去获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主体参与”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操作行为,落实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学生活动的实现过程。“参与意识”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这里包括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安排的一些显性活动,如研究性学习、讨论问题等。但是更大程度上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隐性思维活动。“参与水平”是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表现了学生的参与水平。具体操作为:
4. 如何让小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民主和自由的体现。积极参与是个情感问题,是解决学生愿不愿学习;而有效参与是个认知问题,是解决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着。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巧设活动,营造学生参与氛围。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这种经验和体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构建的过程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而活动的基本属性是主体的参与,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和探究,主体的参与决定着活动的始发、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因此,数学教学要要以活动为主线,巧妙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促进师生和生生的交往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教学“比较轻重”时,教师设计了看一看、掂一掂和称一称三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看一看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掂一掂是利用了学生的触觉,称一称是让学生亲身体验。 二、创设民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主在课程实施中最直接的体现是学生能够平等的参与。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和蔼可亲为特征的新教师形象,与学生平等相待,友好交往,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民主应该体现在整个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发挥了民主,学生才可以充分地、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学生才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只有教师的心里与学生的心里彼此协调一致,让自己 的行动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才能维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主动参与;只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着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知识的热情渴望和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才能完全在一种平等、自由和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三、加强操作,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这个活动,往往要从大量的实例、操作和数学材料中归纳出数学概念、公式、规律等。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逐步放手学生自己操作、试验,参与到整个数学活动中去,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和对新知识是探索去发现和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即培养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如教学“认识分数”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折一折、量一量、做一做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认识分数的数学活动,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内容。 四、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参与效率。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自己把要学生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景,给学生创造的自由和空间,引领孩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但教师的引导决不是对学生的放入自流。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就不同,这就需要求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充分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条件,积极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而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效率的高低,关键在教师的系列化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参与方法的指导。只有教师真正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参与,使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多,思维活跃起来,获得大量的学习策略,学生有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才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效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为学生的参与交往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与机会,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交往有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侧重于解决情感态度的积极参与和侧重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有效参与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快乐中探索,积极有效的参与数学学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
5.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要点之一是促使学生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氛围中,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主要从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五、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几方面去做。 正文:
素质教育的要点之一是促使学生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氛围中,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谓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同等的人格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条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产生对话的欲望,课堂才能实现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师生之间这种平等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
二、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对于刚入一年级的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他们观察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逐渐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8块月饼,平均分给小军和小丽,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4个手指。接着问6块、4块、2块。最后教师说现在只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军和小丽,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赋予知识声、形、色,能使知识由抽象变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复杂变为简单。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能形象逼真地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加课堂教学密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全身的各个器官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习、主动思考、会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课堂上首先要使他们学会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专心听讲。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我在教学中,当一个同学发言后,总是让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说的话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找到优点和不足。其次要让学生学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五、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大多是枯燥无味,因而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环节。例如:我在上“周期现象的规律”时,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增设了一个游戏环节。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我们就捉他。小组内每人依次说一个字,谁说到最后一个“他”字,就被淘汰。然后让小组汇报谁是第一个被淘汰的,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一说他被第一个淘汰的理由。整个游戏活动学生们充满了兴趣,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
总之,教师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时,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另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6.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去积极构建普遍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
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与人共同生活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
7.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摘要: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门槛,学习时间、方式和要求的骤变使他们处于不适应状态,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对学习缺乏主动和持久的耐性,表现在课堂上为被动,不专心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设计并实践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重要和有趣的,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本文从培养一年级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和教给学生发言的方法和要求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了如何激发一年级小朋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这个问题。 关键词:学习观 学习兴趣 发言 主动参与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催化作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仅应该担负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任务,更应该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小学阶段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还很稚嫩,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学习数学还依赖教师、家长,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普遍存在着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 二、主要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学生的心理需求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便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并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研究的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8. 怎样引导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全过程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素质形成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往往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和学生素质的培养。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呢?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我就结合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感兴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认识钟表》一课中,老师可以借助课件演示钟表的形成过程,出示“生活中的好朋友”---各种各样的钟表,让学生在听、看的过程中,走进钟表的世界,对钟表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发学生想了解钟表知识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练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找朋友的游戏”和“乘车游戏”,融钟面知识于游戏中,使学生在玩的过程巩固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其次,用好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这节课教材特别注意选取了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小朋友起床”的情景作为教学主题图。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由观察小朋友起床,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图中钟面的特征。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获得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四个特点:
1.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借助不同样式的钟表情境,问学生:“看到这些钟表,你想到了什么?”“你知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戴手表?”(师出示7时钟面后)“这是李老师早上出门的时间。看看钟面,你知道老师几时出门吗?你怎么看出来的?”这些看似比较随意的问题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第一个问题利于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对钟表的认知情况,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钟表的作用,通过第三个问题,教师可以较好的了解到学生对钟面时刻的认知情况,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发现钟面上的一些特征,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提高。
2.问题要有层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这节课教学整时时,教师对例题中的8时、3时、6时三个整时刻的问题设计应有层次,不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认识8时)师出示8时的钟面,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它表示几时,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认识3时)师出示3时的钟面,问:你知道是几时吗?请你们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与这个钟面相同的时刻,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
(认识6时)师:晚上6时的时候,李老师可能在吃晚饭。你能用钟面表示出这个时刻吗?
这三个问题循序渐进,有坡度。随着这个“渐进的问题阶梯”,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的发展,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时刻,在学生教老师、学生教学生,学生独立动手拨以及说说拨拨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操作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会认也会拨整时刻,进一步感受整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系。
3.问题应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完例题中的8时、3时、6时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不同时刻,提问:“观察这些整时刻,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少数学生可能会发现整时钟面的特点,但又不善于表达。这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问“仔细观察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你发现了什么?”,在这样问题带有启发性,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发现整时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系,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4.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这节课中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任意的拨钟,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在“乘车游戏中”思考下一个小时是几时,我的车票是什么时刻上车等等,还可以以课本为主提出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恰当的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三、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促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并在其间得到经验,通过已有经验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过已有“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钟面,感受时针与分针。利用儿童爱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积极思考、大胆表现的机会,如:
8时电子表会怎样显示?照着拨出黑板上的时刻3时,自己独立拨出6时,探究整时刻钟面的特点等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四、创设参与与交流的空间,促学生主动发挥。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一起观察钟面,在组内交流认时刻、拨时刻的方法,共同探究整时刻钟面的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中,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主动发挥。
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在这节课中,老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掌握新知,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不断的激励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及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要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