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一、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缺少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很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可以量化的知识目标落实情况,三维目标的落实只是稍带一笔,或者有的教师根本没有提及,大多的老师停留在教课本,缺乏生活化的德育渗透。
二、部分教师的备课备得不够充分。新课程标准理念时刻更新,部分教师忙于常规教学,忽略了《课程标准》及不断更新的教材的参悟,老教案延续用或者教案老套路,对教学安排没有随着新课改标准和新教材的更新而更新,课堂教学形式更新,教学理念老旧,课堂教学效果是老调新唱,没有根本性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教案是一面,课堂教学又是一面,使得备课与教学两层皮,教师对于教学心中无数,在课堂的有效时间内无法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有的甚至造成一节放任课,经年累月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四、调入的新教师经验缺乏,容易盲目效仿。
五、课堂教学开放性差。多数教师习惯于讲解结论性、事实性、固定化的知识,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研究已经麻木,出现教学策略听喝或流于教学习惯,缺乏主动探究。
⑵ 对小学语文老师的课怎么评价
1、不知道你说的是哪里的小学!
2、不知道你是说的是那部分课程!
3、不知道的这个评价的作用(给谁看的)?
首先、没给地区的教学大纲是不同的!教科书也是有区别的!
其次、现在的老师都是跟着教育局的规定在教学!是否真正尽职尽责,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再次、知识点讲解是否明晰,授课课堂状况是否活跃,学生接受能力
总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评价在于教学质量!
⑶ 学习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评价方案后查找到的教学问题有哪些
工作所必须的条件性技能和技巧。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解读教材基本功,运用信息技术基本功,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功,心理健康指导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等。(一)解读教材的基本功“中小学教师,其专业能力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他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的价值角度、人文熏陶的角度、难度的把握角度、坡度的设置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价值观的教学要素来。这种能力必须成为教师的基本功,它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的确,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是教师上好课的第一要务,而且,教师必须从教育和学习的角度来解读教材。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让今天之所学为解决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奠定基础,储备势能。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荀子曰:“知而不行,虽敦必困。”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养不在于知识的数量,而在于充分地理解、娴熟地运用你所知道的一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帮助学生建立起课文与课文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甚至是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之间存在着的普遍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为教学过程的顺畅展开奠定丰实的基础。(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功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得到老师们的关注和重视,大家明晰地体会到它对教育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是至关重要的,是教育的支持系统中一个独特的构成要件,它对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益,改变师生的学习交流方式,拓展获取知识的渠道,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在优化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具有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交流、创新的能力。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度的信息敏感力,能在大量信息中进行选择,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能为自己所用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理论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中对教师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其次,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网络以及进行课件制作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三)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功课程开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自然地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努力寻找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结合点。如何联系、联系哪些生活和社会实际,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质量指标的主要凭借,但既定的教材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这就需要教师的驾驭和取舍。要寻求教材以外的各种“材料”,例如平时阅读积累的,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得的,从互联网上搜集的,用教材和各种非教材“材料”的整合,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把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和交流”引向纵深,使课堂上有思维的碰撞和交锋,在“碰撞和交锋”中产生新的问题,力求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程最终是要通过教师具体的教育活动转化成实际课程,教师既要重视学科课程,又要重视选修课程;既要重视显性课程,又要重视隐性课程;既要重视预成性课程,又要重视生成性课程;既要重视国家课程,又要重视地方和学校课程,而对后者,应该给以特别的和足够的关注,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教师不应该只做既定课程的单纯执行者,而应该积极地投身于课程改革中,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开发者,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对学科课程,教师应根据种种具体情况加以“微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重组,应善于挖掘,善于扩充,善于超越。要关注其他学科,关注现实生活,使课程资源变得丰富鲜活起来。这些,应该是现代教师应该具有的意识和能力。(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基本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是新时期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等作为全面施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意识及行动。一位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完美形象,使学生心理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获得教化。另外,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意识,会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自觉性,就可能采取多途径,讲究教育方式方法,以及通过自己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育人。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障碍,学会处理一些心理问题,科学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五)教学评价基本功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的指挥棒,没有有效、科学的教育评价,就很难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推进。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学生与教师评价的思想,需要教师在学生评价方面,除了掌握传统上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量化的、终结性的评价方法和技能之外,更需要学习新的质性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堂教学的综合评定上,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什么内容,还应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不仅要关注学生得到什么样的知识结论,也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不仅要观察学生表现的优劣,还应留意学生学习欲望、情感、态度、价值是否得到提升;不仅要有选拔和竞争,更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修正与发展。这不仅是转变观念的问题,是否具备这样的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从操作上来看,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能力直接关系教学效果。优秀教师从来就是激励成功的大师,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这样的激励大师。激励是一门艺术,也是新课程思想的具体体现。体态、动作、表情、语言,无声的、有声的,都可以激励学生。可如今,课堂上却常听到干瘪空洞的评价语言:“你真有天赋”“你非常聪明”等。甚至有的整堂课在“棒、棒、棒!你真棒”这样毫无内涵的评价语声中淹没。从中,可看出教师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语言贫乏,二是思想苍白,三是文化缺失。这方面的基本功在教师队伍的整体上都是十分欠缺的。(六)教育科研基本功 教育科研功,这是教师更高、更深、更具有内力的素质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着今天乃至未来的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传统的经验型“教书匠”将逐渐退出教学舞台。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强力呼唤。因此,重视教科研,练就教育科研功,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这盘棋中的重要一着。同时,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目标,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来检验,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矛盾,需要教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形成认识。总之,新课程需要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也是对基本功的一个挑战。
⑷ 小学数学学科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哪些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提升人自身的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要求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也在世纪教育的浪潮中酝酿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长期的提炼和创新修改中,一步步地在向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靠近,而这也将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接下来,我将结合这次国培学习的收获和在新的课改要求下,谈谈小学数学在教学实施方面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些与时俱进的课标要求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的工作准则。而这些要求要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实施过程的改革就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转变教学策略,优化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需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和“学”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出和谐的关系,打破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在做中学数学”的主体性地位的转变。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适当地从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的数学价值观,这也是体现数学价值性的有效方式。故事导入、数学游戏、生活案例、直观演示和模拟表演等都是创设数学情境的有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应当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学生自身认知基础上搭建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创设出的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必须体现在能引出新旧知识的碰撞,能唤起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思考,能辅助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地位。现今教育者对于新型课堂,特别是合作交流式学习课堂的探索越来越重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和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等等,都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突出成绩的探究和尝试。例如,我所在地区所试行的“生本课堂”、“有效课堂”、“阳光课堂”等就是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的很好探索。它的宗旨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设置前置作业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获取知识,通过课堂展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和即将学习的新知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中激发探究知识的激情,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这样的一个过程使我们的学习成为一个自主获取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性活动,有助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结合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的导向是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而要体现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的发展就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来体现。钱学森曾发出世纪之问:“中国何时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可谓是任重道远。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起点,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在一开始就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因此,站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数学是一门能很好地训练孩子思维的学科,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思考、多应用,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实际出发,从小培养孩子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体现多尺度、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善教法学法,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还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习结果评价重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查漏补缺,优化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进而改善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此外,评价方式也要求多样化,例如,利用评价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定量评价与常模评价方式相结合等。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公平、公正对待,尊重客观实际,注意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的评价艺术。保证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不仅仅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做出评价,这也将从侧面给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最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需要。
鉴于小学这一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体现出来,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差异性的体现是教学过程必然会呈现出来的特征,而合理地处理好学生差异性的发展需求,是满足不同学生知识需求,实现自身在数学上的适当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我们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培优补差”,它是弥补现今教育体制的不足、实现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直接体现。补充后进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扩充知识接纳能力强的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以提升成长空间,真正实现个体差异性的发展需求。
在不同的形势下,我们的课改在长期不间断地进行着,而相伴课改进行的还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的足印。这一切的尝试和体验都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身影。而这一切的努力和探索都是为了将我们的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一个可以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新台阶。
⑸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评价学生
一、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并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才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学生评价和反馈。例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利用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促进学生朝既定的学习目标迈进。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师生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自己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刻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所发现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结构、最喜欢的一本书、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等。另外,成长记录袋的内容还可以设计成包含学期开始、学期中和学期结束三个阶段的学习材料,材料要真实并定期加以更新,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与教师共同确定。事实上,让学生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的整个过程与其中所收录的内容一样重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树立负责的态度。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中,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某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如: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对数与代数内容的评价,应结合具体情境,考察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评价,要结合直观素材和生活情境评价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对统计与概率的评价,应结合生活情境考察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和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试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或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例如:用一根长为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围出不同的长方形,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这些长方形排列,是否能发现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猜测到当围成一个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
⑹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评价是一项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的评价制度.以此促进新课改的实施.并促进课堂教学体系牟完善.因此,特制订如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一.观课形式
1.领导和教师随时进教室观课,对其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每位教师每月出一节公开课,村小学以校为单位,中心小学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
3.每学期选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上观摩课,全镇小学教师参与听课和评价.听课教师认真填写<课堂评价表>在会上进行交流,以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二.评价办法
1.评价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
2.实行多向评价.除领导,专业人员外,更强调同行的参与,在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家长.学生参与,以全面了解各种信息.
3.评价方法多样,采取研讨.访谈.观察.问卷.测验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评价不但要评教,而且要评学,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5.评价不但要对现状作出诊断,而且要关注改进和发展,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6.出公开课的教师,在听取听课教师的评价后,要在两天之内写出教学反思交于主管领导.
三.评价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评价标准要客观,不带随意性.
评价学生要客观,不带偶然性.
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
2整体性原则
树立全面评价的观点,进行评价.
3.指导性原则
明确评价的目的要于帮助师生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要切合实际,既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又要注重终结性评价.
⑺ 如何完善中小学教师评价 激励机制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张建生 一、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是遵循国家的总体教育方针、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按照一系列的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发展变化、对整个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估的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评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界普遍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对于中小学的具体科目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只有评价项目制定正确、评价标准科学、评价活动实施恰当,才能有效地通过评价的诊断机制,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问题,分析构成问题的各个要素及其主次关系,进而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公正、客观、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转变、更新专业认知领域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既有的落后的教育观念,按照新的标准确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多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教师更好地将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科的具体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科学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也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为教学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一个客观、合理的依据。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指的是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在总的指导思想上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考查教师是否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认真研究落实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再其次,要考查教师是否具有较全面的学科知识,是否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第四,要考查教师是否重视恰当的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注意点拨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2、发展性原则。有些学者把这一原则看作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原则,因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理所当然地追求学生的发展。那么,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也必须以发展作为参照系。在 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在当前水平基础上的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这一转变,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变为评价“将来”和“发展”。‘诚如加德纳指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考试往往用来找出人的弱点而非长处”,而发展性评价希望被评价者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 ① 评价 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开放性、多元性原则。课堂教学行为不是僵死的毫无悬念的模式,由于参与双方尤其是学生一方所具有的巨大的创造力,不可避免了决定了课堂教学中会有大量的不确定性。意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框定评价所有的教学行为肯定是不恰当的,这就必然要求评价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开放性本身一体两面的是评价的多元性,多元性的评价又、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价值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等。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概念、程度等做价值判断,并把这一判断描述出来。但是定性评价有时候表述出来会让他人有不确定的感觉。‘所谓定量评价,就是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确定成具体(量)化指数,然后按照指标说明打分,通过测算,统计出分数,参照分数和查阅图表等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得出基本结论。’ ② 随着评价理论和测量技术、理论的发展,定量评价在课堂教学 评价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很多东西难以进行量化显示,定性评价又是必不可少的。 5、差异性原则。在教育领域,差异是处处存在的。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时,就避不开这种差异。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因素很多,有客观的,比如:城乡差异,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差异,先进教学设施和落后教学设施的差异,优秀生源与普通生源的差异。还有主观上的差异,如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风格的差异以及教师之间的性格差异等等。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既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一般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形成自己教学的特长乃至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三、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不同步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方面的评课要求。这一评课要求,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概括,它是对过去在凯洛夫教育学课堂教学五环节基础上形成的评价标准的实质性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内在运行机制,并在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基本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 从20 世纪末期开始,我国开始新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1999 年,国家颁布《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紧锣密鼓的在两年内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8 个科目的新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对教材内容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整,统编教材不再一统天下,各地纷纷组织编写本省市的地方教材,广大一线从教人员对新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然而,教学评价的发展却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由于传统评价标准巨大的惯性作用,以及评价理论自身发展的相对缓慢,直接导致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的不同步。新课程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鼓励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人的全面发展。而既有的评价标准却大多以工具性追求代替价值追求,重视知识体系的讲授,忽略学生人格、情感的培养。评价的目的只是对被评价 者的过去进行鉴别,而不是为了帮助被评价者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2、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不够好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理想的研究范式,但是目前两者结合的不太密切。由于定性评价的主观性和价值偏向性,在实际操作中受评价者自身因素影响太大,有时候甚至陷于盲目,而且没有相应的消除干扰的对策。我们认为,定性评价不能脱离定量评价,没有定量研究做基础的定性研究是不可靠的。而定量评价时,各项指标的权重是否分配合理,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3 具体操作中的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 由于评价者自身素质问题、程序组织问题甚至个人好恶等影响,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有时候出现以偏概全、平淡肤浅、敷衍了事、只褒不贬等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变成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指亲自参加或体验教学实践活动并能有针对性的做出一些评价和对评价结果做相应的解释工作的人。④目前的 评价主体是教师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其他教学人员,这个组成结构显然还不够完善,理想的成员应该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业务负责人、各级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务管理人员,还有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这样的组成结构,强调的是评价的多角度性,强调评价中的对话与交流,强调以前评价中所缺乏的人文因素。 5、评价的发展性连续性不够强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对现状的鉴别向对未来的发展转化,因此,教学评价有必要体现其内在的发展性和连续性。但是目前评价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是对单一某次课的评价,它只能表现出教师当前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而不能反应被评价者过去的表现,也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无论对教育研究来说还是对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来说,都是一个不利因素。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组成要素及权重: 对课堂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视角来分析相关因素。比如从信息学的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科书和教师、学生都是信息的载体,教师是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一方面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知识信息、语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随着这一进程不断做出反馈。信息的交换和输送的能力及效率,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因此,师生间的交流是否顺畅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高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培养主体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最后都归为一点: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尺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考核师生双边活动效益的主要渠道。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从以下几个要素去考虑: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教和学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价值取向。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课堂教学的指针,它制约着其他要素,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它的权重0.15. 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1、目标的制订:要看是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和习惯。这就要求目标明确、恰当。 2、目标的落实:主要看教学重点难点能否正确判断和把握、教学方法能否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是否始终围绕目标进行,以及学生达到所预期目标的程度。 具体评价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1) 教学活动开始就要给学生明确预期的目标 (2) 目标要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具有弹性,充分考虑差异性。 (3) 设计目标要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的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际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本身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备一定的广度,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多少。教学内容的权重0.30. 对此项指标的评价,要围绕一下几点来思考判断: 1、 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做全局把握,合理安排,重难点突出。 2、 教师是否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 3、 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4、 教师能否把内容生动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三) 教法与学法。权重0.20. 1、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性因素之一,方法本身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服务,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李秉德教授在《教学论》中曾经指出:对以语言传递信息的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对于需要直接感知的内容,可以用演示法;对于技能课,可以用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还有适合欣赏的陶冶法,适合探究内容的发现法、探究法等。此外,还要讲究各种方法的结合。 其次,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要面向全体学生,避免只面向中等生甚至少数优秀学生。要确保所有同学都受益,这是因材施教的要求,是教学差异性的要求。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造力。 2、学的方法是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对学法的考虑几乎是忽略不计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评价重心应该从“评教师”扩展到“评课堂”,这样学生的学法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我们的评价视野。引入对学生学法的评价,是对以前教学评价标准的深化,也是对以前教学评价标准内容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教学评价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学法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推究其中的规律,然后再与学生交流探讨,适时点拨。二是靠学生自己的探索。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多门学科的学习,听过多个教师的讲授,再加上大量的练习和考试,会逐步感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权重0.2 教学过程是处理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教学环节组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更加强调教学进程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是结果教学,它的最高意义在于一切课堂教学环节都面向最终结果,在授课结束阶段通过主讲教师的总结得出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结论。这个过程中教师基本上唱独角戏,即使不时有学生的问答也不过是点缀或铺垫,都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新课标提倡采用过程教学,这个过程则相对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主张教师的权威性,在整个过程中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懂得知识形成的基础以及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人文关怀,伴随着各种价值观的碰撞。 课堂教学进程的评价也从四个方面去进行: 1、考察课堂环节是否活泼而不死板,充实而不空洞。看环节与环节之间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2、考察是否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探求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摸索方法的过程。 3、考察是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是否注重对学生做出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4、考察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情况。主要看学生参与度。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呢?到目前为止,对学生参与度大多是用描述性的模糊表达法,比如说“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这种描述往往因缺乏具体支持载体,说服力不够。没有亲自听这节课的人很难从这种描述中了解真实的课堂情况。因此,研究“学生参与度”需要明确具体的方面,比如:是否能围绕教学内容主动提出问题?问题的质量如何?是否足够具体鲜明的针对性?是否主动参与信息的获取、处理、汇总与交流?学生对课堂作业的态度如何?是否认真、主动完成? 6 7 6 7这些因素的明确,对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效果。目标、过程、方法的最终归宿是效果,效果也是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进程的综合反映,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显性和隐性结果。以往的评价多采用教学效果这个概念,更多的评价着力点还是教师。新课程下的效果评价重心应该向学生转移,学生的表现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最终的衡量标尺,也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尺。但是这个转移,绝对不同于以往的通过学生成绩来论英雄。我们认为,教学效果的评价,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否把注意力、兴趣投放在所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中,这是课程情感态度体验和培养的过程;要考察学生是否明白要做什么、为什么去做、怎样做?要考察学生能否与他人有效合作,培养社会化的人格;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自己的预期目标、教师的预期目标的符合程度如何等等。当然,在评价效果时,要坚持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 (六)课堂教学取向 课堂教学取向,是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的发展取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这一关键要素的行为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教学行为是我们观察、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时要重点关注的。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现在许多教师在备课时认识到不仅要备教材而且更要备学生,但从教学实际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往往是:“备教材”主要是记住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备学生”就是如何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答案”却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视就是给予否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 的过程。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也就是从重学生学会转向重学生会学,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视对答向重视对话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话” 意识。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 4.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认为教师是知识之源,儿童是等待教师灌输知识和智慧的空的容器的观点在信息时代已经站不住脚。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转载
⑻ 评价教师教学有那几个方面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对组成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一概而论。
由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教学任务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质量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表现为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要求
1、 明确多次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以解决评价的方向性问题。
2、 明确每次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具体目标。
3、 明确为评价而准备的条件。
4、 对评价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
评教作用
1、激励作用
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
2、调节作用
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使师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学的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修订计划,调整教学的行为,从而有效的工作以达到所规定的目标,这就是评价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3、教学作用
评价本身也是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智力和品德也有进展。
教学评价的方法:测验、征答、观察提问、作业检查、听课和评课等。
⑼ 小学生对优秀语文教师的评价
老师授课有条理,有重点,对同学既热情又严格,是各位老师学习的榜样。
老师对待教学认真负责,语言生动,条理清晰,举例充分恰当,对待学生严格要求,能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比较积极热烈。
课堂内容充实,简单明了,使学生能够轻轻松松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丰富有效,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有时还有些洋幽默,很受同学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