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力目标:能运用观察、比较、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能对观察事实进行假设性解释.
情感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乐于和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钢尺、橡皮筋、音叉、鼓、锣和装有一定量水的水槽、表格.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小溪流水还是微风习习,以及我们身边的任何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推理验证
(一) 使物体发出声音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师:我们按照平时的学习小组分组学习,每组都有一面鼓和锣,还有橡皮筋和钢尺.怎样使这些物体发生声音呢,你有什么办法,试一试.组长要把组内想的办法记下来,一会汇报.大家注意:老师想知道的不是哪组里的声音响,而是哪组同学想的办法多.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用各种方法试验,并试着完成表格(附表一).
生:组长汇报各组用过的办法.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假设性解释.
师: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敲、打、吹、拨、弹、摩擦等,现在谁能告诉我声音怎样产生的吗?
生:物体自己不会发声,可能是我们对它们用力做了一个动作,它才发出声音的.
师:说得太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的结论总结一下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师:那么现在,我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很严密.大家注意看,老师用力按压刚才的物品,也用了很大的力,物体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生:产生疑惑,想把问题弄个明白,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师:看到大家紧锁的眉头,我很高兴,大家都具备了科学的怀疑精神.下面需要我们继续进取,研究问题的实质,大家有没有信心?
(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1、仔细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师:现在我们用上节课用过音叉再做一个试验,这是一个盛了水的水槽,一会儿老师用力击打,使音叉发声,然后让音叉触及水面,我们观察水面会有什么变化?
生:发现水面起了波纹.
生:讨论变化产生的原因.
师:为了启发学生,再将没有击打过的音叉放进水槽,让学生观察.
生: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生: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用力击打,音叉发声在动,才能使水面起的波纹;没有受力击打的音叉,没有动,所以水面没有变化.
师:也就是可以说,发声的物体在动,对吗?
2、揭示声音产生的科学原因.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发现太有价值了.但是科学概念是严密的,我们再做一个试验,会让我们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生:用刚才的橡皮筋,和同学合作,让一根发出声音,另一根保持不动,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皮筋的不同.
生:发现一个在不停地做来回的往返运动发出声音,另一个静止不动没有任何声音.
师:一个物体重复做往返运动叫做振动,能不能再重新组织一下我们的语言,更准确一些.
生:物体振动就可以发出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能发出声音.
生:完成表格(附表二).
师: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有理有据告诉别人,我们的研究成果: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对不对?
三、教师小结,拓展探究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等方法,初步得出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但是探索科学的脚步是不能停止的,我们有没有信心让我们的结论经受考验呢?那好,在课下你们想办法证明一下,我们刚才的锣鼓,或者其他的物品,发声时有没有振动呢,有什么好的办法不要忘了和老师分享,好吗?
望采纳!!!!!!!!!
⑵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1、预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演示对比实验,提出“为什么一个烧瓶中的小铃声能听到,而另一个却听不到?”来引入新课,促使学生“愿问其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点燃其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加强直观,丰富感知.“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认识化解在分组实验和学具操作中,让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并形成表象,理解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讨论、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学会了物体传声的实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由直观的教具演示了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3、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⑶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能从纸屏上小球跳动的实验推测人是怎样感觉到声音的。
2、了解人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知道什么叫噪声及其危害,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4、有保护听力的意识和措施。
5、乐意帮助听力有障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是:正确区分噪声和非噪声。
【教学准备】
实验演示:塑料泡沫小球、纸屏、小鼓、鼓槌;耳朵的模型。
【学案】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了解人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2.知道什么叫噪声及其危害,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3.乐意帮助听力有障碍的人。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看电子书,了解人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2.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有关噪声和非噪声的知识:
3.学会保护听力。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学习探究,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
2.声音传播过来,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今天就来研究。
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演示实验:敲小鼓,看吊在纸屏上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1)教师演示实验
(2)学生观察:纸屏上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3)汇报观察结果。
(4)小结: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
2.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看图和耳朵模型,说说耳朵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耳廊、听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2)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传递的路径是:声源→耳廊→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耳蜗→听神经
3.小结:声波通过空气振动传过来,引起耳鼓膜振动。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
4.要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
三、认识耳廊的作用
1、实验:制作一个喇叭状的“助听器”。
(1)把科学书卷成圆锥状,将小的一段靠近耳朵,听一听,有什么感觉?
(2)如果把“助听器”朝着一个细微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上变化?
(4)耳廊具有什么作用?
(5)小结:耳廊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四、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看图,想一想:你听过这样的声音吗?
2、什么是噪声?噪声有什么危害?
五、总结
(1)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2)我们能为减少噪声做些什么?政府和社会该做些什么?
(3)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六、作业:
板书设计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⑷ 宁彩云科学课有趣的声音教案
主题活动目标:
1、喜欢听辨周围的各种声音,对探索不同的声音产生兴回趣。
2、尝试用答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声音的认识。
活动一:生活中的声音
活动准备:有关生活用品的录象(洗衣机、抽水马桶、热水器喷头、吸尘器、电话、电动剃须刀、闹钟、会叫的水壶)
活动过程:
1、听听、学学、猜一猜
(1)观看录像片:听一听洗衣机、抽水马桶、热水器喷头、吸尘器、电话、电动剃须刀、闹钟、会叫的水壶的声音。
(2)学一学:引导幼儿学一学各种不同的声音(或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一下)
如:洗衣机动作 热水器喷头
(3)猜一猜:幼儿想一想、猜一猜各种声音象什么?(幼儿猜想、表述)
如:热水器喷头象下雨了,下很大的雨;电动剃须刀象赛车的声音,开起来很快的。。。。。。
——-教师规范幼儿表述的象声词。
⑸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小学科学
通过介质传播
⑹ 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老师在开始上课时拿出二胡)知道这是什么吗?(二胡)前些天,吴老师学会了拉二胡,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老师拉得怎样?(想) 2、教师拉好《二泉映月》的片断后问:老师拉得怎样?可以给老师一点掌声吗? 二、作出假设,初步验证。 1、刚才大家听了老师拉的二胡,还鼓掌了,这拉二胡和鼓掌都发出了声音,你们能猜猜看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猜测) 2、刚才同学们做了很多大胆的猜测,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同时用课件揭题) 3、学生利用牛皮筋进行分组实验。 (1)、(教师拿出牛皮筋)请看,老师这里有一条牛皮筋,既然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最好呢?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实验的方法。 (3)、刚才大家讨论出了很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老师认为很好,那就是由一位同学两手拉开牛皮筋,另一位同学用手来拨。
⑺ 小学五年级科学怎样听到声音教案
【教学目标】:
能对耳朵的内部构造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内实验器材验证假设。
知道耳朵容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耳的构造及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耳廓、鼓膜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耳朵剖面模型、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圆筒、橡皮膜、火柴棍、棉线、小镜子等。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游戏引入:
(1)指一名学生蒙住眼睛,班内其他同学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唱一句歌,背一首诗等,蒙眼睛的学生猜猜是谁,并判断方位。
(2)询问蒙眼同学:你在游戏中能判断这么准确,哪个器官起了重要作用。(耳朵)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耳朵能让我们听到声音,功能这么强大的耳朵,值不值的我们去研究?你们想知道关于耳朵的什么秘密?对耳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预设:
(1)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耳朵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3.明确探究主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特别有价值,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