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四个字描述
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标准、培训、测评、应用来描述。
⑵ 怎么进入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学习
1、登录网址:
(方法一)登录:http://www.sce.com.cn/(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平台)
点击“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图片后出现:填写相关信息。
点击“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图片后出现: 填写相关信息。
选择“注册”后,进入下页:
依次输入相应的内容(账号..及密码..由县国培办根据上面要求统一下发)后,点击“提交”后,进入下页:(账号激活)。
此界面要求输入教师资格证号。
⑶ 如何解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学习前,虽然觉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没什么难度,心想教学上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多媒体知识,可是学习后,才真正明白我的肤浅理解,明白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要不断在学习上充电。
学习以来,我在不断的收获着经验,汲取着知识,现在我就谈谈学习这一个月来的感受吧。
1、学习方式的改变。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我平时的上课也用到多媒体,但是有些动画的的设计还是觉得很难,总没信心学会,通过这个学习平台,我坐下来认真的观看视频,学会了用几何画板作图,很方便也很使用。这样的学习,我也比较喜欢,因为以往总是要到进修学校去,来回坐车也不方便,学习时间又总是在周末,所以不太情愿去学,现在能在网上进行学习,特别方便,我们也愿意接受,这就体现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使大家更愿接受,体现到快捷、方便、喜欢。
2、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更密切。
在学习中学会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及区域研修,养成网络学习习惯,在研修社区,我可以与同行们自由的探讨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与专家交流、看优秀课例等方式,感受同行前辈、大师们的精彩课堂和他们的画龙点睛般的评课,大开眼界,同时感到自己的水平太低了,与大师级同行的差距太大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明确了。
3、使用网络技术更熟练了。
以往使用网络,只是简单地查资料,现在学习后,设计教案和制作课件更加熟练的运用一些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将一些平时难以表述清楚的教学内容,如在讲时、分、秒时,运用钟表动画,生动的展现时针分针运动情境,便于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国培”研修学习,我的收获不断增加,在网络学习中,我的教师生活更充实。我会坚持学习到永远。
⑷ 什么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别担心,会过的。只是“应用能力”,又不是什么“理论研究”,怎么不会回过呢?因答为,目前很多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十分娴熟,当老师的很多不会用,实在过不去。所以,非常有必要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⑸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本身知识程度不太高可以学一些简单的而技术,不然学很多东西是有难度的,最专好是学一门纯技术属,不然学得半斤八两又没什么用。比如现在学厨师就挺不错的,比较好找工作,现在川菜挺热门的,学厨师很适合现在的年轻人。
⑹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6)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扩展阅读: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规定:
1、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确定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契合点。
2、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3、预见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利用技术支持,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⑺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怎么快速学习
2016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实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 高度重视,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
根据国家和省“提升工程”规划,到2017年底,我省需完成全省100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任务,目前仅完成10%的培训任务,进展缓慢,要如期完成培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作为2016年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根据国家和省“提升工程”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2016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和方案,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强有力举措,扩大培训规模,加快实施进度,确保本年度完成培训人数不低于本地中小学教师总人数的45%。要细化年度培训量,明确各级任务,签定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任务完成。各级“提升工程”办公室要周密组织,采取措施,抓好落实,各培训机构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培训工作。
二、周密组织,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一)组织教师开展诊断测评和课程选学
为规范“提升工程”管理,根据《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粤教继函[2014]59号)要求,参训教师的诊断测评由省“提升工程”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各地市要督促、落实培训机构平台与省“提升工程”信息化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网址:http://info.gdjsgl.com.cn/,以下简称“省平台”)对接工作,按照年度实施方案分期、分批组织参训教师登录“省平台”开展诊断测评工作,指导参训教师根据测评结果在“省平台”完成自主选课,并为参训教师登录培训机构平台开展学习提供服务。
(二)大力推行混合式培训
“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由各地市负责组织实施,具体由各市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共同实施。各地要加大统筹力度,加强与各级“工程办”、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要以乡村教师作为培训重点,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的通知》(教师厅[2016]1号)要求,规范培训流程,创新完善线上研修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确保教师学用结合。要加大对不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学校的送教下乡培训力度,为乡村教师提供持续现场指导,保证培训实效。
(三)加强培训质量监控和绩效评估
各地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提升工程”实施过程的监管,确保工作质量。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绩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培训机构;加强对中小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校本研修落到实处。各市、县“提升工程”办公室要通过“省平台”及时向省“提升工程”领导小组报送每月的工作进度、项目数据与质量报告。
(四)做好学时审核和登记工作
培训结束后,各市、县要及时做好培训测评工作,具体由培训机构会同中小学校根据教师网络研修成效、校本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等进行评定,培训测评合格者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并登记继续教育80学时。省统一制定培训证书模板(电子版),培训机构会同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证书发放工作。各地要依托《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学时登记,具体由培训机构负责学时登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学时审核。跨年度培训学时可以分年度登记,年度学时分配比例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培训计划自主确定。
(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为深入推进“培训—测评—应用”工作,省将遴选和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示范区、示范校和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开展全省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评选和展示活动。各地市要以此为契机,进行综合创新,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机制。要在开展培训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和微型课程评比活动,做好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衔接,营造良好的应用氛围,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加强督查,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今年,省政府将“发展互联网+教育”列入省级督查范围,“提升工程”是重点内容之一。各地务必高度重视,认真按照有关时间节点和工作计划,确保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今年“提升工程”任务。省教育厅将建立“提升工程”进度月通报制度,每月对各地市“提升工程”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将各地市、县(市、区)的推进情况作为“强师工程”地方奖补资金的重要考核因素。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相应建立督促检查机制,明确责任,加快工作落实。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经费保障。各地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安排专门经费用于本地“提升工程”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年度公用经费中统筹安排“提升工程”培训经费,为本校教师参加培训和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条件保障。
(二)做好进度报送工作。请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填报《广东省“提升工程”培训任务完成进度表》(见附件1),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本地工作进展情况通过“省平台”报送省“提升工程”办公室。
(三)加快工作推进。未完成机构遴选的地市务必在今年5月15日前完成培训机构的评审或招投标工作,并将《广东省“提升工程”培训机构备案表》(见附件2)以及培训机构产生方式、公示情况、遴选结果以书面形式(加盖市教育局公章)与电子版同时报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和省“提升工程”办公室备案。
(四)加强工作指导。省“提升工程”办公室要加大对“提升工程”管理者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主动开展业务指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度,热情做好服务。各地市在开展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向省教育厅和省“提升工程”办公室报告。
⑻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度
(一) 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编辑
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社会责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有效应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健康使用
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规范行为
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推动在管理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推动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支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促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促进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促进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管理能力与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意识与态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师创造终身学习环境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4.掌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和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4.掌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应用与创新
(一)决策与规划
1.制定并实施教育技术应用计划以及应用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例与法规。
2.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教育状况,宏观调配学习资源,规划和设计教育系统。
3.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辅助决策过程。
(二)组织与运用
1.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保证教育技术应用计划的贯彻和执行。
2.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促进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
3.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4.能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
(三) 评估与发展
1.能使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2.能运用技术辅助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评价。
3.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技术体系的不断改进,支持技术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5.能充分运用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并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学人员就教学工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就学习支持与服务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及学生就学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就管理工作进行合作与交流。
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
能够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二)有效应用
1.能够促进学习资源的应用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能够促进技术应用达到预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确保技术环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四)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信息道德的宣传与教育。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与言论。
3.具有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这种知识产权。
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研究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
2.具有利用技术不断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意识。
3.具有积极辅助与支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4.具有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并探索其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技术及应用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意识。
2.具有对技术开发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技术支持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资源管理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积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以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
4.掌握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学习资源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6.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
(一)设计与开发
1.参与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2.能够设计与开发本单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能够收集、整理已有学习资源并设计与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
(二)应用与管理
1.能够为教学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2.能够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3.能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三)评估与发展
1.能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发展建议。
2.能够对自身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反省自身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水平。
3.能够参与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并提出发展建议。
4.能够参与制定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师就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行及技术专家进行交流。
社会责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公平利用
能够通过有效的统筹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有效应用
1.能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2.能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术应用环境的信息安全。
2.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