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读课文你对闻一多有什么印象请你写下来
闻一多先生是个顽强不屈的学者,他在中华民族衰微之时,仍旧锲而版不舍的钻探中华权古典文学,兀兀穷年,他的历尽心血,终于有了结果,他潜心贯注地投入到文学事业,心会神凝之时,他为我们中华民族感到骄傲!
闻一多先生也是一个勇敢大无畏的革命家,他在革命之日,一切又迥乎不同,闻一多先生一反既往,投身到革命事业中。他的演讲慷慨淋漓如气冲斗牛般,成为了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② 如何培养小学生初读课文时的自学能力课题中期阶段总结
小学生自学语文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初读课文的能力方面,如果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能很好地掌握课文内容、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那么他在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就会轻而易举,在完成课内外作业以及课外阅读时也会轻松很多。但从我自身的教学实际来看,很多学生
小学生自学语文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初读课文的能力方面,如果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能很好地掌握课文内容、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那么他在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就会轻而易举,在完成课内外作业以及课外阅读时也会轻松很多。但从我自身的教学实际来看,很多学生并不能轻松、自觉地完成初读课文时就能自学课文的任务。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的知识少、能力低,他们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才可能基本形成。
大体上要经历教给方法、训练辅导、独立运用和总结提高四个阶段。
一、教给学生初读课文的自学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一系列的学习方法,还要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的语言,简明扼要的讲清要领,使小学生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三年级学生的初读课文的要求主要是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四年级的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四年级的要求外,主要是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
明确初读课文的要求,切实准确把握要求的内在含义,是提高预习效率的前提条件。
二、教师辅导,训练学生初读课文时自学课文
初读课文的自学方法,要在反复训练中才能掌握。因此,在给小学生介绍一种初读课文的自学方法后,就要及时结合语文课本,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针对性较强的练习,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训练,使他们尽快掌握这种初读课文的方法。在训练中出现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辅导时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等。学生有了初读,扫清字音方面的“拦路虎”,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学习课文才能一步步深入。在初读的过程中还要教会学生“问读”,学生如果不生疑,迷信教材,老师说了算,这样发展下去,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读课文,就是针对课文质疑问难,读到不懂或有矛盾的词语、句子就大胆提出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问读,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三、学生独立运用所学方法初读课文
独立运用是培养小学生初读课文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学会了初读课文的方法以及教师的训练辅导之后,学生自身的独立运用才是其初读课文能力的真正体现。为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初读课文的创造良好的条件,创设优越的情境,设计分量适宜的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
总之,独立运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要不拘一格,尽力调动小学生独立运用初读课文的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独立运用中熟练掌握初读课文的方法。
四、学生总结初读课文的方法,提高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总结初读课文的自学方法的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总结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总结出初读课文的方法的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样,才会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初读课文的规律,牢牢把握初读课文的方法的要领,切实让小学生对初读课文的方法能学得懂,用得上,说得出。
那么,究竟该怎样培养小学生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呢?
小学生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不会自发形成,要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由小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培养小学生的初读课文的能力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激发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培养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初读课文的活动,本身就包含有尝试、探索、创造的因素,是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某一具体认识任务的过程,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就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在初读课文时中,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初读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发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上下功夫,学生设疑、释疑。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
3.以读生趣。课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在读书感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或是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的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并掌握初读课文的方法。例如,在讲《郑和远航》一课时,文章中提到的郑和在远航过程中战胜凶险,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危险,一是凶险的海浪,二是海盗的袭击。在讲到这个部分时,我联系了学生看过的动画片《海尔兄弟》,这部动画片中人物遇到的风险也可能就是郑和遇到的,学生在学习时就能主动去联想郑和可能遇到的凶险。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很快掌握课文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培养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工具书主要是字典和词典。会查字典是小学生形成初读课文的能力的基础,是初读课文的应该掌握的首要手段。只有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养成随时翻阅字典查字的良好习惯,才具备了初读课文的的条件。小学生主要掌握按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小学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因此要培养随手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就得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细水长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的初读课文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教会小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读书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应学会以下几种主要的读书方法。
1.精读与略读。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精读,不仅要了解课文大意,还要深刻理解课文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经过自己消化以后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基本原理,最后还要区分出需要记忆的部分和需要学会应用的部分,并努力达到记忆和运用的要求。
小学生经常阅读的报刊、童话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课外读物,可采用略读的方法,但对其中学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可适当采用精读的方法,作点摘录,写点心得。只有把精读与略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2.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专心读书、加深理解、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积累有用的资料。
3.要善于抓住重点。小学生所学的文章主要以写人、记事和写景为主。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学生就要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用什么事情来体现人物这个特点的;在阅读记事性的文章时,要善于找出记事文章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其中又以事情的经过为重点;在阅读写景的文章时,还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只有学会抓住一篇文章的重点,学习时才能有的放矢。
第四、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使之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建立积极的交往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将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的全班教学转向全班交流学习、小组互动学习和个人独立初读课文的三种形式。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学习,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第五、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学贵有疑。读书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于不会读书。教师应培养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读书善疑,还要教给学生从教科书或参考书中寻求解答的能力。
而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在初读一篇课文时,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学生在接触到这个课题时就要能够提出一些疑问,“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写《史记》的?”等等问题。这样提问是因为文章的标题集中反映了课文的内容。弄清这些问题就明确了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就能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逐步学到一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初读课文的能力得到培养并充分的提高。
此外,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外,还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学有成效。同时,培养学生初读课文的能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教与学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 邓稼先 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最感动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做好为祖国奉献一生的准备。( 如果对你有用, 赞一下吧!😄😄)
④ 小学精读课文怎么上
基本模式:
收集资料,课前准备——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感悟,质疑问难——围绕重点,精读探究——回归整体,深化提高——拓展练习,激励评价
一、收集资料,课前准备
这一阶段是课前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在课前预习的习惯,学习预习的方法,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这一阶段由两个环节组成:
1、预习。可分为五个方面:读、画、查、想、摘。
“读”“画””就是通读课文。建议中高年级学生采取默读的方法,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懂的句子。“查”就是通过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的读音、生字的意思。“读”就是大声地读课文,尽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或难读的句子画下来,以便课上和老师、同学学习。“摘”就是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想”就是做好预习小结,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有什么特点,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做好预习笔记,以便课上交流。
2、收集: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及自己的能力,尽量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有助于本课学习的资料,进行梳理,为课上交流做好准备。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这一环节是指老师根据课文特点和实际条件,选择有效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缩短与作者的距离。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展示教材精彩片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等。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语言要凝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导入揭题后老师要抓住题眼引导学生解题,从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对课文产生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并将这种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来。这一步骤分三个层次:
首先,由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提出表述要求作为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大致可以从三方面提出: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如“主要写了什么?”二是对课文中心的捕捉,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三是对课文结构的认识,如“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师的阅读提示要从整体出发,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遵循作者思路,安排教学过程,使文路、教路、学路三路合一,便于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正确的轨道,从而掌握文章的脉络,体会出课文整体和部分的内在联系,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
二、要善于抓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障碍而又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几点设计阅读提示。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可以设计这样一组提示:“这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哪些感人场面?”“通过这些场面可以体会到人们是怎样的心情?”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描写“天气、群众、老奶奶、年轻夫妇、红领巾”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到人们沉痛的心情。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还可以根据需要辅以图画、音乐、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和谐的气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想像产生较准确的印象。
最后,让学生表述获得的印象。学生的表述是对课文感知的检验,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并初步渗透了思想教育。当学生表述不够准确时,可引导他们进行再阅读,再感知。
初读阶段有以下要求:
(一)初读阶段是阅读课能否成功的关键阶段,因此不能走过场,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和交流。
(二)检查交流。学生初读后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交流方案,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纠正和补充自觉过程存在的错误或疏漏,梳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要溶入教学目标中,在学生深入读文后找到答案。
四、交流感悟,质疑问难
学生阅读课文时和阅读课文后,自然会产生读书感受和体会,自然会产生疑惑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交流读书的感受和体会,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了解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进行梳理归纳,确定其后教学的重点,为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五、围绕重点,精读探究
围绕确定的教学重点,或大多数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文章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体会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指导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探究问题答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促进朗读课文水平的提高,使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把解决问题和领悟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进而体会思想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这样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六、回归整体,深化提高
学生在精读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读全文,丰富深化精读课文时的认识,进一步揣摩、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
七、拓展练习,激励评价
学生学完课文后,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认识能力,都会有一定的提高。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度拓展,巩固学习成果。根据所学内容,或者开展相关阅读,或者进行多样化练习。特别是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要通过情境性填词、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练习要具有多样性、创造性、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正确评价一节课中的自我表现、探究能力和取得的成就,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推进器和催化剂。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肯定、鼓励的同时要做到客观。
本模式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具有工具性的认识来之不易,在语文单独设课60年后,此观点才被写进教学大纲。语文教学落实工具性没有错,否则,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语文课。新课改以前在这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在工具性与思想性之间摇来摆去,而忽视了语文课的另一个重要性——人文性。语文本身就是文化,课程内容充满人文色彩,语文课程完全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正确的做法是:重视课程、教材、教学的人文性。教学中,在凭借字、词、句、篇培养各项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凸显人文性,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2、强化目标意识,达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现了国家在学语文、学做人上对学生的要求,前两个维度侧重于学习语文,第三个维度侧重于学习做人。学习语文,关乎接班人的“才”与“能”;学习做人,关乎接班人的“德”。我们需要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劳动者。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工作对于学生成长、对于祖国前途的重要意义,从而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爱国心、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有一定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中国人,实现在育人和学习语文目标上的整体优化。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优势互补。
有专家说,课改之前老师把学生看成“魔鬼”,紧紧地控制;课改之后把学生看成“天使”,任其自由飞翔。其实,学生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学生是成长、发展中的人。
这中间,至少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师生关系问题,一个是教与学的方式问题。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民主的,互相信任与尊重的,搞师道尊严是不对的,简单地理解为师生是伙伴、合作者,恐怕也是不全面的。教师除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还有责任通过引领与教育,使学生学会和会学。把学生看成“魔鬼”,教师自然成了“主宰”,学生必然成为被动的接受体,这是以前教学最大的毛病,万万不可重蹈覆辙;把学生看成“天使”,教师必然会放弃自己的责任,学生充满了快乐,但往往学而少获,这是当前的教学要警惕的。至于教与学的方式,把学生看成“魔鬼”,教师必然牵着学生走把学生看成“天使”,教师必然放任自流,被学生牵着走。这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教与学的和谐,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适当结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人人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则要激活、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既体现共性的学习,又满足个性的学习。合作、探究还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会学习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不能轻言放弃。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课程内容、不同课型等,组织适时、适量、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要学有目的、学有要求、人人投入、学有成效。人人参与是十分重要的,要防止以部分学生的活动代替所有学生的活动,防止以部分学生为主体代替以全体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阶段,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只能是初步的,探究的内容是相对简单的,是需要教师组织、引导、帮助的,且不宜频繁使用。重在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萌芽。
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小学是必需的,是教学的重要方式。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仍理解不到位,理解不准确,或不懂不知且需要现在就懂就知的地方,就要讲解。好的讲解同样具有启发性,同样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4、把握文体、课文特点和年段重点,灵活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年段目标来说,低年级的重点是:培养阅读兴趣,识字,朗读,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句。中年级的重点是:朗读,默读;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从不同文体的课文来说,诗歌宜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描述的情境了解诗意,熟读成诵。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童话、故事,宜在初读大体了解主要内容之后,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熟悉重点词句,而后以线索为经,以重点词句为纬,练习复述。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小说,宜在初读有了初步印象之后,抓住对人物的描写,感受、体验、评价人物形象,了解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说明性文章,宜在初步了解说明了什么之后,有重点地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具体到教学某一篇课文侧重抓什么,则要因文而异。同样是写景、状物的课文,课文不同,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全文是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一些段落,像写海水的色彩,也是围绕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来写的。我们就可以根据年段要求,结合课文特点,体会并学习围绕一句话把一段话写具体,以此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而《美丽的小兴安岭》呢,是按季节的顺序描述小兴安岭的景色和物产的。教学时则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一个重点。《赵州桥》又不同了课文先写了桥的坚固,再写桥的美观,在写坚固之后,美观之前,用了一个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理解作者怎样写桥的坚固、美观,了解过渡句的作用,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上述三篇课文同为写景状物的文章,都编在一册书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却可以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又如,《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是游记也都是描写景物的文章,因为具有按游览顺序来写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
而同样是叙事写人的课文,因为课文有不同特点,所以教学就要有不同的重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从几个方面,通过几件事来回忆鲁迅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这种写法。《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突出特点是首尾呼应,让学生了解这一写作特点就应列入教学重点之中。而《再见了,亲人》的显著特点是,写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最后三段在前面三段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集中地抒发感情。这种写法的揣摩,就不能不在教学中予以重视。《小英雄雨来》是将略读课文,文章篇幅较长,又是分六个部分来写的,把教学重点定在略读课文,粗知大意,而后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是比较适宜的。总之因文而异是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制定阅读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
5、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阅读,丰富积累。
阅读教学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对于处在学习阅读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更要加强教师的指导。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不是只强调学生的自主,不重视教师的指导,更不是教师被动地跟在学生后面,使教学像漂泊在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万万不能放弃主导作用。与以往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与同学共同学习中“导”,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导”。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要俯下身子,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学习。这时,居高临下的老师不见了,有的是共同学习的大朋友,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而且是“使用学习中的首席”。因此,要在学中进行指导、引导、辅导、诱导。譬如,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老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于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老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同学共同探讨;对于学生尚未意识的学习方法、尚未养成的学习习惯,老师要引导发现、习得;对于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老师要做到必要的、精要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教师的示范、讲解也是一种指导,能积极地影响学生由接受走向发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导”,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因势利导,不是老师主观地牵着学生走;教师的“导”,要在师生共同学习、交流对话中“导”,有情感交流,有思维碰撞,不是冷冰冰的“我教你学”;教师的“导”,要落实到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渐生成,逐渐建构,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⑤ 初读课文梅花魂后,你知道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吗
1、教“我”读唐诗宋词;2,对墨梅图分外珍惜;3送“我”墨梅图;4、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⑥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笔试教案怎么写
要把握好整体的框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教学重点;3、教学难点;4、教学过程。再将这个框架里面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延伸。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读写()等()个生字,会读认()等()个生字,掌握()等词语的用法。
2能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自主理解文中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主旨句关键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文中()的知识点,突破课文重点。
2运用听读、跟读、默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体味文章()思想感情,突破课文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味课文对(内容风光人物意象)赞美
2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对(大自然大好河山或美好品质)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产生对()的兴趣,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2、教学重点:
1了解(长城)的(构造外貌)知识。懂得()的描写顺序、叙事线索、说明方法、。
3、教学难点:
1感受由()而产生()的感情。并有感情朗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感情。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法创设情境“同学们有没有……”引起学生兴趣参与课堂分享。
2、出示图片、PPT视频引出本文话题,请学生谈图片视频感受。
3、对学生代表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形成()的观察方法、描写顺序。导入新课。(学习生字词)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问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学生跟读。并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
2、老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识字方法,如部首归类法记忆“”字趣法记忆“”等,强调写字姿势写字习惯。
3、了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4、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就文章大意同桌展开交流。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自由朗读第一小节,思考问题:“”“”
1、通过四人小组形式展开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2、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二)在10分钟内快速默读第二小节,通过圈点勾画,划出“”问题。
1、通过四人小组形式展开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2、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三)教师示范朗读第三小节,请学生注意其中的重音和停顿。()
1、通过寻找段落的(动词)重音,说说你的理解。
2、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四、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1、自由选择朗读方式,重点阅读“”句子段落。说说你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把握文章脉络和内容,体味感情。
3、仿词造句,知识迁移。
4、开放课堂,复述表演。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背诵喜欢的段落。
2、阅读()课外知识,搜集()资料,故事讲给父母听。
⑦ 百合花开课文的初读感受怎么写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感想如下:
①在人生的路上,即使,失意时,人也应该学会自己看重自己。
②人应该要有了目标,一定要坚定信念,不畏人言,勇往直前。
③人的富有应该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即精神。
⑧ 《春》初读课文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1.用心读下面的古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回。 ——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答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唐·杜甫《绝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我想到的是:
2.诵读古人对春天的描写和赞美的一些诗句,我们再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春》,你能说说初读课文的感受吗?动手写一段吧。
3. 请再次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结合课后练习一,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这三部分在结构上是什么顺序写的?
⑨ 如何引导小学生初读课文
如何引导小学生初读课文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