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观察活动。在观察和实验的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因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动中,首先要在认真观察周围常见事物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又伴随着实验的每个细节,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培养,值得所有科学教师重视。三年级学生,正处在9岁~10岁的年龄段,他们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外部的、直观的、具体的特征特别敏感,所以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一、有效运用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中,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课占总课数的40%。这说明在三年级实验教材中培养观察能力的内容比例是占首位的。如:观察植物(叶、花、根、茎)的外部形态;观察动物(鱼、蚂蚁、鸽子、兔、蚕宝宝)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天气变化(晴、阴、雨、雪等)和四季特征;观察光和影的变化并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观察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等等,都是以培养观察能力为重点的教材内容。因此,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的训练,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二、备足典型的观察材料,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典型的观察材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观察,找出其特征;新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情绪,全面认识自然事物的特征。三、训练学生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按照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四、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三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得到能力的培养。五、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上来。三年级学生年龄小,情绪性明显,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与观察不相关的方面去,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是玩耍,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六、课内外活动相结合,使观察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经常性活动积极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锻炼能力,会促进和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培养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的,通过教学实践是能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但也要充分认识到,三年级观察能力的培养任务是艰巨的,一种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反复进行训练、运用才能形成的。通过科学教学,让三年级学生熟练地掌握科学探究中最基本的观察技能,为今后高年级学习科学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是需任课教师不断努力的。
『贰』 论文: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观察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观察的活动。在观察和实验的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因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动中,首先要在认真观察周围常见事物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又伴随着实验的每个细节,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培养,值得所有科学教师重视。
小学低年段学生,他们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他们对事物外部的形象、具体的特征特别敏感。所以,在低年段科学课的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教科版三年级教材的内容中,其中重点培养观察能力的课时占总课时数的50%。这说明在低年段教材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内容是占首位的。如:观察植物(叶、花、根、茎)的外部形态;观察动物(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蚕)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等等,都是以培养观察能力为重点的教材内容。因此,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的训练,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激发动手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物体进行观察,以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同时,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如《植物的叶》一课,课前,师生可共同采集各种植物的叶子;课堂上,通过做“给叶子找妈妈”的游戏,让学生认识这些叶子都是什么植物的叶,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观察这些叶的形状像什么,比较这些叶有什么不同。学生学习兴致盎然,不但认识了教材中的几种叶形,还可以认识当地其他常见植物的叶子。再如《观察蚂蚁》一课,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住在什么地方,了解蚂蚁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上课时,让学生充分讲述自己了解的蚂蚁趣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可抓住机会提出问题:“蚂蚁长得什么样?它的身体可以分成几部分?各个部分又是什么样的?请用放大镜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学生会立刻对蚂蚁的身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仔细地观察起来。所以,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事物的兴趣,是使学生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的极好机会,从而培养其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观察活动中会慢慢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三、加强观察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要想让学生能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同样非常重要,在科学教学中应该教给低年段学生明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观有法、察有序。
怎样才能让学生观有法、察有序呢?“观有法”就是指对方法而言,是指学生用感官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样去观察?观察重点是什么?运用哪种具体方法?“察有序”是指观察的先后顺序,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中比较什么,观察后讨论什么,总结什么。
在低年段科学教学中,大致可分为两种观察方法:一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有序观察;二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如《金鱼》一课中,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按顺序地观察”的方法。学生看到金鱼后,对它美丽的颜色很感兴趣,教师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提问:“金鱼漂亮吗?你喜欢吗?它为什么会在水里游?”然后,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观察轨道上来:“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噢!是用眼睛看到的。再仔细看看,鱼的身体像什么形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观察的重点上来。接着引导学生按顺序地观察:“鱼的身体分几部分?每部分上都长有什么?你能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吗?”这样,观察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步骤具体,方法适宜,学生就能慢慢习惯进行有顺序地观察,从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在低年段科学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事物,是学生认识的又一方法。对有些自然事物的研究,在观察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其特征。
四、适时进行引导,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
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
『叁』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中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划分为三个维度,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科学探究是技能方面的主要内容,而科学方法的教育又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实施。
『肆』 小学科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当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因此可以这样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课堂内外有限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呢?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一、擦亮孩子的眼睛,在观察中播种创新的种子
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础。陶行知先生说:“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科学,培养科技意识。解放学生的眼睛,教师还应当在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利用与教材配套的投影片、录像、课件、教学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多角度提供相关资料,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此外,还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如激趣观察法、顺序观察法、细致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想象观察法、思考观察法等几种简单容易掌握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到生活中、到现实中学会观察,使他们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从而真正拓展他们的视野,乃至他们的世界。擦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广泛地观察,在观察中播种创新的种子。
二、解放孩子的头脑,在思考中浇灌创新的苗子
科学知识不是死的知识,很多科学知识都是通过想象甚至幻想得来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3岁~4岁开始,孩子们就已经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在不断地生长生活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却不断地退化。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好奇心,也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和方法。
(1)珍惜和培养好奇心、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是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因为人类的整个科学技术史上重大的科学发现,说到底都是被好奇心所推动的。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思考为什么,多创造机会让其解决为什么。
(2)以课外兴趣小组为辅助,强化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开设的兴趣小组不仅增强了动手动脑能力,获得学习科学知识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科学知识和规律的理解,更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3)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场所,扩大学生视野,使其成为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源头活水。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阅览室,并在教室的读书角多添置青少年科普读物,使学生在课后能及时翻阅以及查找需要的知识。总之,要解放孩子们的头脑,让他们在思考中浇灌创新的苗子。
三、鼓励孩子说话,在诉说中绽放创新的花朵
科学知识需要孩子们奇思妙想,同时也需要孩子们善于表达。要让学生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权,提倡标新立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大胆地提问、积极地发言,讲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呢?首先应该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知识畅所欲言;尤其要鼓励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动口。老师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并要给予客观、公正、中肯的评价。鼓励孩子们多听多说,让他们在诉说中绽放创新的花朵。
四、释放孩子的双手,在行动中摘取创新的果实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光会说、善说还是不行的,还得善于动手。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工具书,科普书籍;自己查找资料,合作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办黑板报、办手抄报等形式,让他们真正体会用自己的手摘取成功果实的乐趣。总之,要释放孩子们的双手,让他们在行动中摘取创新的果实。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通过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这样,学生应变素质、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当然,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久的时间、科学的方法。这都需要我们一一去探索。
『伍』 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兴趣教学,设计情景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具有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情景。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注重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鼓励学生提问,建立自主学习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制定教学计划,建立自主学习环节,并结合新的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模式。如今,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做到了边讲课、边演示的方式。据调查显示,很多小学教师在教授科学知识时意识到了适当运用间接的传授方式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利用自主思考找到知识的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建立讨论小组,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加强对思维的培养。思维的培养是依托教师教学环境实现的,其注重的是探索知识的经过。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关于科学学习及思维拓展的活动,让学生将小学科学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其多次运用知识并领悟其中深层意义,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自主思考问题的思维,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观察事物和知识,而不是走表面化和形式化。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尚不完善,理性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且没有充分的自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适应学生的特点,做到以学生为本,养成学生爱观察、爱思考、爱动手的好习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这门学科的教学需要结合实践。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更是对学生智力、思维、创造力的一种开发,只有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最大程度上发挥科学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从中受益,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陆』 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我认为认为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确定实验科目的基本要求
(1)事先告知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确定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臵的。
(2)理解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理解操作过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
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布臵实验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如:黄豆和豌豆极其相似,但细看会发现:豌豆形状较黄豆圆一些。
『柒』 在小学科学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哪些常见的教学方法
观察能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需要与前提,由此而来,在小学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一、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正如贝弗里奇指出的那样,“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学术知识更重要”。
1、兴趣是调动学生观察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而科学课中的观察活动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观察活动的准备工作,且要尽量把观察活动设臵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为学生创设观察、研究的情境。
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任务去知觉某一事物,知觉的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因此,必须养成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观察的习惯。其次要学生养成全面观察的习惯。由于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为了提高观察的精确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应该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观察,并分清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最后还要培养好重复和长期观察的习惯。因为很多事物的发展特别突然、迅速,由于观察速度跟不上,还没观察清楚,现象就消失了。所以重复观察才能使结果更为可靠。另外,由于观察时,出现的次要现象更加吸引人,容易窥视对主要现象的观察,只好再进行重复观察。为了增强观察的持久性,还必须培养长期观察的习惯,如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等,必须长期地坚持观察。观察时要有观察记录,记录要做到准确、具体。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
观察时要细心,即观察时要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不细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规律。所以观察不仅要亲眼看,还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细致、精细观察。但是单单有细心还不够,观察事物时更要有耐心。对复杂事物的观察,特别是创造性的观察,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毅力。有些现象稍纵即逝,需要进行重复观察;有些现象变化缓慢,需要长期观察;有些现象因实验失败,需要再实验进行重新观察。这些都需要耐心,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可靠、准确、理想的观察结果。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当好学生科学观察的引领者。
科学课上,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更不是灌输,而是帮助,是引导,引导学生把研讨朝中心问题方向靠。
1、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别人哺育式地灌输的,而是要靠自己在观察实践中“悟”出来的。刚开始观察时,学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说、胡干,但在观察活动中会慢慢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2、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科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捌』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英盛观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观察活动。在观察和实验的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因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动中,首先要在认真观察周围常见事物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又伴随着实验的每个细节,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培养,值得所有科学教师重视。
三年级学生,正处在9岁~10岁的年龄段,他们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外部的、直观的、具体的特征特别敏感,所以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有效运用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中,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课占总课数的40%。这说明在三年级实验教材中培养观察能力的内容比例是占首位的。如:观察植物(叶、花、根、茎)的外部形态;观察动物(鱼、蚂蚁、鸽子、兔、蚕宝宝)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天气变化(晴、阴、雨、雪等)和四季特征;观察光和影的变化并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观察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等等,都是以培养观察能力为重点的教材内容。因此,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的训练,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备足典型的观察材料,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
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典型的观察材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观察,找出其特征;新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情绪,全面认识自然事物的特征。
三、训练学生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
按照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
四、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三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得到能力的培养。
五、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
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上来。三年级学生年龄小,情绪性明显,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与观察不相关的方面去,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是玩耍,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
六、课内外活动相结合,使观察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经常性活动
积极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锻炼能力,会促进和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培养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的,通过教学实践是能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但也要充分认识到,三年级观察能力的培养任务是艰巨的,一种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反复进行训练、运用才能形成的。通过科学教学,让三年级学生熟练地掌握科学探究中最基本的观察技能,为今后高年级学习科学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是需任课教师不断努力的。
『玖』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我想应有这样的共识:观察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必须在训练中培养,在实践中提高。 关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实践载体,因为我们是科学课,那一定是我们的科学教学,我们所用的科学教材。这些我就不展开讲。 (一)科学教学中观察目的性的训练 1 、科学课中观察的目的。 科学教学中观察目的性的训练是核心。 在科学课中,观察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通过观察发现探究的问题;其二是通过观察解决问题。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从观察中来,到观察中去”。 我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在以往我听过的教学中,“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观察实验,最终探究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等因素有关。当然,这样教学也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学时间会相对宽裕。但是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角度,特别是发现探究问题的角度考虑,就有了明显的差距。那么教师怎样进行设计呢?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会了制作简易电磁铁,因此,在本课中,教师先组织制作电磁铁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尝试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比一比看哪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多。学生活动完,教师列表记录各组数量。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材料应按照对比试验的要求准备,各组铁钉相同、大头针相同,电池都是新的。材料不同的有:电池的节数不同、导线的长短不同。由于准备的材料不同,教师又让学生进行比赛,再加上学生在上节课制作研究电磁铁获得的经验,学生制作的电磁铁所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一定会有较大的差异。 当各组活动及汇报完成后,真正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开始了。教师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观察“我们用的都是电磁铁,为什么各组吸引的大头针的个数差距这样明显呢?”注意这句话是教师在课堂中讲的,更是我们教师期望学生遇到此类情景大脑应该思考的,这样的思考预示着创造性的火花在闪现。同时,这句话还起着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作用。这时,学生就会认真观察自己制作的电磁铁,并会与其他组制作的电磁铁进行认真的比较,最终发现吸引大头针数量不同的原因,同时会作出科学的假设: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串联电池的节数有关;可能与线圈的圈数有关。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会发现,培养学生有目的的观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做到:其一,不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其二,有目的地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其三,准备有结构的材料;其四,通过问题聚焦学生的观察点;其五,有目的地、认真细致地观察才有科学意义上的猜想与假设。 3 、通过观察解决问题。还用前面的例子,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是观察实验的开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作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串联电池的节数有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线圈的圈数有关”这样的假设后,接下来的活动是指导学生设计观察活动。在《小学科学学科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的课程中,我进行了专门的讲解,这里不多谈。我这里谈的是在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应按照前面讲的观察规则进行观察。教师必须依据规则,指导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学生观察实验后,教学并没有结束,应指导学生将观察实验得到的信息转化为证据,以此说明猜想假设的合理与否,这是科学探究课表达交流的环节,这里不多谈。归纳起来,通过观察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 1 )依据假设设计观察计划;( 2 )依据观察规则进行实验观察;( 3 )将观察实验所得信息转化为证据。 ( 二)科学教学中观察计划性的训练 我以材料(观察样本)的计划举例。《植物茎的共同特征》的教学中,一般通过观察茎,找到每株茎的特点,再采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总结植物茎的共同特征。因此观察材料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就成为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制定观察计划的很好的内容。在教学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讨论: 1 、选取几种植物的茎(样本数量,一般不少于 4 种); 2 、选取哪些植物的茎(样本规格,一般选取当地常见的、节明显的等),如果这些茎是教师准备的,在教学中,也应告诉学生,为什么选这些茎观察。 观察的计划性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耳濡目染,持之以恒。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原则。每次观察课训练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能急于求成。 科学教学中观察持久性的训练 观察的持久性有两层含义,一种含义是有的观察内容需要很长的时间,如观察月相,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观察一年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少一年;另一种含义是观察某个内容一定基于目标,认真观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走马观花。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半途而废、走马观花的现象普遍存在的。要克服这一点, 培养学生观察时的坚持性应做到: 1 、量力而行。即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生活地域等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观察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有所获,有所得。 3 、培养兴趣。这一点特别重要,也是学生观察持久性的关键。培养兴趣一定从有意思、有好处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明白,科学观察活动是一种既有意思、还好玩,而且还有用的活动,尽量避免讲空洞的大道理。 4 、评价激励。评价的功能有三个,即甄别、导向、激励。通过激励性评价,始终帮助学生建立我能观察、我会观察、我要将观察进行到底没有结果不放弃的信心。 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科学课上,包括原来的常识课、自然课,都是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在科学学科的教学研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相信我们每个教师在这方面,也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你们是真正的专家。 观察实验是本学科的重要特色,也是科学研究中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方法,只要我们全体科学教师重视起来,在教学中大胆实践,一定会在观察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
『拾』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我见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首要条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回观察,是实施科答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观察,因为科学是一门实验探究性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首先要对周遭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以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