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品德与社会体验式教学有哪些方法
教学方法论由来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源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贰』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是谁的教学
教学目标:
1.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人、身处不同地点、从事不同活动所充当的不同角色。
2.通过活动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3.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重点:通过几个活动使学生体验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充当的不同角色。
教学难点:深入了解自己所充当角色应承担的责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好!上课前我呀想先考考大家,看看谁是我们这个班最聪明的孩子。
出示题目:两个爸爸加上两个儿子为什么只有三个人?
2.学生讨论,揭示答案。(演示一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同时充当了两个角色。)
师小结:当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人时,会有着不同的角色。
师小结:当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人时,会有着不同的角色。
师:听到同学们对我的称呼,感到很亲切。能为你们上课我感到很幸福。今天我还带来了几张照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你们说一说照片中的我还是谁?
师:(课件:第一张图片)这张照片是我在家里与儿子照的,我又是谁?(妈妈)
师:(课件:第二张图片)这张照片是我去超市时拍的,老师又是谁呢?(顾客)
师:(课件:第三张图片)这张照片是我昨天晚上参加庆祝建国60周年合唱比赛时拍的,此 时的老师是谁呢?(演员)
二、交流互说,认识自己
在不同场合我变换着不同的角色。(板书:角色)有个小孩叫明明,他也会变。(课件显示:教材中的图片。)
1、问:就一个明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称呼呢?(看来我们在不同场合角色在发生着变化。)
2、我会变,小明会变,你们也会变。谁来变变吧--指名一个学生,此时此刻,我是老师,你就是(生答学生),回到家里,你就变成(生答儿子),再指一名学生:发烧了,生病了,上医院,你又变成了(生答病人)。
3、你们还会变出什么身份来呢?在生活中不同的地方,都变成了谁?赶紧在小组里给伙伴们介绍介绍吧,在活动时老师给大家提点建议
课件显示:
老师的建议:
a、认真听小组同学介绍,可以相互补充。
b、不要影响别人。
c、尽量不与别人重复。
(1)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师巡视。
(2)选代表上台说,有照片的可以展示,师适时引导。
4、说一说你身边的人在不同的场所又变成了谁。
(1)师:不但我们自己在变,爸爸妈妈也在变。瞧,明明又要说了。
(2)课件显示:我的妈妈在上班时是售货员,在家里是我的妈妈;
我的爸爸上班时是学校教师,在家是我爸爸。
(3)自由说一说家人的变化。
5、小结:其实,你,你的爸爸妈妈,还有我,在社会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板书:社会)
三、利用游戏形式引出下一学习环节
师:上了这么长时间的课,大家一定都有点累了
,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谁愿意参加?
(教师让一个学生找3名好朋友共同参加。)
生做游戏:抢椅子。
四、体会不同角色的责任
师:刚才,我们在做游戏时可以抢椅子,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不能做没有秩序的抢椅子的事情呢?
生:排队的时候,上课的时候……
师:看来,我们有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身份下我们还有不同的责任。(板书:责任)
五、情景表演--当好不同的角色
1、孩子们讲得真好,通过学习明白了同一个我在不同的场所,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在不同的身份下还有不同的责任。那你们说说作为在学校学习的你怎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学生自由说)
2、我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怎样才算是好孩子呀?你说说。不错,关心家人,帮家人做事,懂得珍惜爸妈的劳动。叮咚,门铃响了。你家来客人了,现在的你是谁?(板书:家里)
师:想一想,告诉大家。很好,是小主人。同一个我在参照对象不同时,我的角色也变化了。
3、丰富的生活赋予了我们多种角色,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还有不同的角色呢?
(1)、出示图1我是小游客
(2)、出示图2我是一名小顾客,你在超市购物时是怎么做的?(小顾客要遵守商场的规则,按顺序排队付钱。文明有礼貌,讲究卫生)
(3)、出示图3我是小观众
六、总结
在生活中,我们的角色在随场所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场所又对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真正做个好孩子,文明的小学生、小游客、小顾客。
板书设计
我是谁
学校 家里 社会
角色 责任
『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怎样才能避免简单的说教
现如今,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思想品德和社会》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在现在的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还把思想品德课上成思想教育课。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水平呢?本人根据自己近些年在教学中的认识和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找准目标,重视思品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而,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以往,我们老师在上这门课程时,总是会用来上语文或是数学课,要不然就是叫学生自习。说到底就是认为它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科”课,上不上都不重要。如今,它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旧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并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联系生活,调动学生情趣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三、注重实践,发展学生能力
“活动性、开放性和生活性”是新课程的三个特点。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必须要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这样才能丰富他们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获得了新知,提高能力,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是营造可教学时刻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
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少说空话,将品德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组织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品德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如何在品社课中创设情境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创设相关的品社情境,引起小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长期的情境教学,我认为会有以下几个有利于:
一、有利于激发与维持小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而最能引发这些兴趣的则是外界的情境。引起兴趣的情境往往能够引起快乐,引起快乐的情境往往也能够使小学生感兴趣。在品社活动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培养兴趣。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小学生表现的最多的则是无拘无束地参与和投入。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以引发兴趣和维持兴趣作为重中之重,让小学生投入到教师设置的课程中去。
二、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创造力
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他要借助直观世界的滋润或者说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在小学生品社教学中,观察是小学生智慧最重要的源泉,或者说是绘画之母。观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创造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直接参与感知体验,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教师可以做的是首先,明确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效率性。观察目的要明确,教师的提问要言简意赅且富有启发性,这对于观察活动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的明确,小学生观察时积极性就高,对观察对象的感知就清晰完整。反之,小学生就会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认识目的性不强的特点,在组织小学生观察时首先提明确的问题,使小学生有的放矢。其次,告之认知方式,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观察事物较盲目,整个观察过程是漫无目的,由于注意力时间有限,所以见什么都会分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小学生观察的方法,小学生要有秩序、有始有终的观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最后,引导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度性。虽然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很仔细并能出色的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只停留在表面,教师药鼓励他们观察完后要充分联想,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观察是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正确指导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认知、学习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要使小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同时,品社活动的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支持和鼓励小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小学生提供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稳定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注力不稳定性是此年龄段小学生的根本特征,教师很难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固定在某一物体上,他们会被周围所有的事情所吸引,不断地从一个物体一道另一物体。然而,注意力不是被无关的东西所吸引的,而是被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所吸引的。如果,品社教学的方式一成不变、一直是老三样,即使是一个成人也会倦怠,更何况小学生。每堂课中我的情境融入的形式都不断的在变化、不断的创新:故事融入、表演融入、影视融入、外出观察,除此之外还可以是谜语或童谣融入、故事引入,只有新颖才会触动小学生心灵,满足小学生心理饥渴。
最后,教师要为小学生创设求异创新的环境,创造力才是小学生品社教学的关键所在。对于小学生的创造要适当得给于鼓励,小学生的自信是捧出来的。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观念的创新。小学生品社教学是以小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小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其次,教育方法的创新。教学活动中以小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协助着、合作者,教师引导、启发小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发现,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注重小学生个性的体现。
通过品设教学研讨我感触颇深,首先是对于钻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不管是在我自己备课过程中,还是在听的其他老师的课中,都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以及合理的利用教材的设计思路,在很多老师的课上所产生的闪光点,仔细分析一下,都是由于老师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设计的课堂生成问题,也正是由于对教学目标的牢牢把握,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时而不凌乱,冷静时不沉闷。其次,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做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创设出了很好的教学环节,这说明老师们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而极大的拉进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在课堂上流畅的语言、严谨的思路、环节紧凑、教法简明清晰,以及教学配套的投影、图片、乐曲都让我得到了启迪。各节课中,学生通过一个个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下,自悟自得获得新知。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敢于质疑,从中看出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孩子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上课
『伍』 如何突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重难点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专想教育内属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
『陆』 浅谈如何教好小学品德与社会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于一九八八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试行)》,一九九三年又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众所周知,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如何才能教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众多小学品德与社会老师面临的难题之一。 首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师课前应精心备课。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的充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能去的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说,课前充分地备课是上好课的必要工作。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不少老师认为课前是没有充分进行备课的,不仅如此,而且还自以为是地说:备不备课并不重要,只要上课时自己认真教好就可以。简直是荒唐!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前根本就没有进行备课,只是到上课时才匆匆忙忙地照本宣科应付式地将课教完则不了了之。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或听到类似的话语在耳边响起,都会勾起我内心充满愤怒的冲动!敢问:没有认真备课,能准确地把握好知识的重难点吗?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你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好各个环节的良好衔接及更好的把握吗?如要追问,我心中是在有着太多的敢问实践证明:要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和其他科目一样,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 第二,课堂上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的目的从某个角度上看,是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听好课服务的。而是否能够掌握好新课的知识,主要还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及能够在多大程度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不同学生的个性,进行良好并且高效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上能够掌握好更多的知识。 第三,教师应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小学生因为其年龄以及阅历等因素,在学习方法上很难做到自我总结并掌握好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足够重视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高效的。 第四,教师还应时常进行自我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之路,我一直坚信这样一个公式:|教师成长=实践+反思+学习。|长久的工作、生活实践证明,自我反思,不仅可以对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进而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许是因为如此,教学设计的每个课时后都专设了教学反思的一栏,以使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成长吧。 第五,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有关教育教学以及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师职业道德中明确规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做到终身学习。由此可知,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是有多么重要。其实细细思考教师这一职业,那是一个以传授知识和教育人为主要任务的职业,由于知识是在不断地更新,如果教师在一定时期里学习的知识,之后就不再继续学习,就意味着教师的知识停止了更新,结果会导致知识的陈旧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则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 其次,品德与社会和其他科目一样,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还应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课前要专心预习功课,为即将到来的新课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教师课前需要精心备课,而作为学生,课前同样完全有必要认真预习课文。知识是具有连接性的,新旧知识间往往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相关性。学生课前通过认真预习,可以更加清晰新课的内容中有哪些事自己能够看得懂,哪些知识自己认真看过后还是不理解,或有所理解但无法应用。此时,学生可在经过认真预习后仍未能掌握处作下记号,新课教学时就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第二,学生在知识教学的主战场课堂上还应认真听讲,最大限度地吸收好老师课堂所讲解的知识。课堂上认真听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知识传授中得大部分知识是通过课堂上进行的,课堂上能否听好课,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将应掌握的知识掌握好与否。 第三,课后及时并认真地复习好功课。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即强调我们通过紧张的课堂学习后,对知识的掌握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是还不是能够很好的掌握好,完整的、高效的学习还没有真正的完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课后还应该认真地将学过的新知识好好地再次进行复习。复习时机从某种角度讲,还是有一定讲究的,简言之,即应认真、及时。 第四,学生要认真完成课后作业。为巩固好课堂知识做好最后的学习。知识的掌握分为不同的层次,简言之,可分为了解、理解、记忆、运用等。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了,有些知识了解了,但是不一定能够很好地理解;有的知识虽然已经理解了,但是目标要求我们不仅仅只是理解,或许是要求记忆或者要学会运用。因此,要做到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其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即通过课后的作业来实现。由此可知,课后作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学生仍需时常自我反思。反思,并非教师需要反思,作为学生,时常进行自我反思仍是极其必要的。不同时间段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同的,我们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好了,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将精力重点放在哪些知识上,需要好好地反思。不同的知识需要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不同知识需要不同学习方法的灵活应用才能更好的将知识掌握好,同样需要学生时常自我好好反思。甚至在不断的反思中可以更清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更好的调整接下来的学习的安排;学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可以总结出更科学、更高效的学习方法。 综合以上所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一门普通的学科,学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掌握好一般通用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但也应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具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进而更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发展,成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祖国的新时代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参考书目:1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张治勇 2,《班主任德育理论与操作》乔建中 作者:孙小聪工作单位:乐东县尖峰镇翁眉小学
『柒』 怎样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
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版基础。其次,进行教权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纯净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
『捌』 怎样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规律,强调研究教对学的指导,重视教学活动整体功能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方案。它有别于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必须是课前的。 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里的“发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其次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学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制定,最后部分是教学过程及说明。四个环节解决两大问题:一,发展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怎样发展,通过教学过程及说明来解决。 下面我以一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去同学家玩》一课的教学设计来具体体现以下三点。 《去同学家玩》教材分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认识到,没有情感作为人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其本质就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去同学家玩》这一活动主题,它强调了小学生在家里要行为文明,注意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然而现代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长辈的关爱下,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很多不好的习惯,如骄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给予的快乐。故而我在教学活动时用情感去唤醒学生,用知识去启迪学生,用技能去武装学生,让他们真正学会与人交往。这样,我根据新课标提出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学进入生活,贴近生活,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观察、去探索、去得出结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明白和伙伴玩要有礼貌,讲文明,注意安全,并通过活动体验和伙伴玩的愉快。 2、能力目标: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文明的解决玩中出现的矛盾,学会与人交往。教学方法: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门的台阶。”对于刚踏进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他们对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学会与人交往。本节课中,主要运用交谈、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建构,使学生掌握初步的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天真活泼、喜欢好动是他们的特点。所以在课堂上,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尽量营造一个趣味盎然、轻松和谐而又积极主动的情境,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学过程: 根据一年级儿童特点和本教材特色,围绕“在生活中进行情感体验”的主旨我设计了和同学联系、高兴地玩、安全地玩、有创意地玩四个教学环节。(一)活动一 和同学联系 上课的开始我就用乐乐小朋友与妈妈的谈话录音引入课题。然后出示小朋友和同学通电话的情景,(播放课件)爱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生动有趣的声音和图片满足了儿童精神需要,深受学生的喜爱。我借助富有表现力的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从知、情两方面为教学的展开作好了铺垫。紧接着我利用“大嘴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猜一猜,他们会怎么说呢?然后我又设计了一个情境表演,这样自然地将学生带进生活中来,让学生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二)活动二 高兴地玩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活动中我们必须让孩子进入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因此我设计了两个让孩子进入生活的活动情景:①说一说、评一评,②我们去做客。在整个活动中注重学生、教师的共同参与。在说一说中,我利用大嘴鸟提出一个问题:“你和同学最喜欢玩什么游戏?”然后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在评一评的时候,我先要学生让学生看录像,找出录像中到同学家玩的学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应改正,从而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讨论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到同学家做客应讲礼貌,再设计“我们去做客”这一课堂活动,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到别的小组那里做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当一名受欢迎的客人。 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仅处在萌芽状态。他们活动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具体形象相辅助才能顺利进行。据此,我在小结时屏弃了老套的言语式表达方式,而是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电教设备,这样学生在乐意接受中触发情感的升华。(三)活动三 安全地玩 明白事理并不等于掌握,“临岸羡鱼,不如归而织网。”《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儿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将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明白哪些是可以玩的,哪些是不能玩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一些危险的游戏,并说出一些生活中学生玩过的危险游戏,让学生感观,然后让学生判断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四)活动四 有创意地玩 学生在明白了玩的时候要讲礼貌,注意安全这个道理后,我要学生说说图片列举的一些游戏,并说说还有什么好玩的,然后安排了学生玩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巩固今天学生的内容。教学效果预测: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活动”为主线,贯穿于儿童生活中,让儿童在活动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然而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朝夕可就的,他必须持之以恒。
『玖』 小学品德与社会公开课教案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版目的(或称教学要权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安排
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拾』 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历史与文化内容的构成包括哪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
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当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他们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也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当一个儿童遭遇到生活中某个事件、某个人时,他不仅在感知认知:这是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个什么人?同时也会产生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随之而萌发响应的情意、态度,然后是一定的行为.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也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应当相互渗透,面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做出合理选择.
五、实施建议
按照课时安排,《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每周两课时,已经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要上好这门课程,应该要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1、教材观.新的教材观应该是: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3、学生观.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学观.教与学的新观念是:首先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态度和能力.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教学不是偏重单纯的学术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第三,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学生身边的事物都是学习的资源.要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好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总之,新的教学观念,新就新在,不是为了教而教,是为了学而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
小学品德新课堂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确立教学课题、进行学情分析、教材课题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要点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是新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最核心的内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前后步骤或顺序的各个主要活动环节构成的.也称教学程序.一般情况分为导入、新授、总结、拓展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别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动内容.从总体上说,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必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一要教学过程活动化.(即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把过去那种讲解提问式教学,灵活的设计为学生的多种活动.)二要学习方式多样化.(即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重视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要过程设计粗线条化.(这里所说的粗线条,不是指环节语言笼统、简单,而是环节语言要抓关键、抓重点,严格遵循新课堂教学课例提倡或强调的 “大环节要清,小环节要精”. )
每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儿童为主体,以各种活动为媒介,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儿童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同事件进行综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充分体现出品德课程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