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 悬赏
数学课堂中的生活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精彩描述。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支持而倍感困难。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对如何认识数学教学有明确的阐述:“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学生很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数学很是枯燥无味,很抽象,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就觉得学习数学没有太大的作用。不知道如何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如何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是个很普遍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数学还是很有意思的,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成分,也是学习动机最难实现、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因素。小学生的兴趣是广泛多样的,但是又不稳定,容易发生转移。往往这一时刻还是对这个事物感兴趣的,可是没有多久兴趣就发生了转移,被另一个事物代替了。我们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尽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让学生形成了愉快体验的“乐”境,才是求知的最佳境界。
其次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走进课堂的必要保证,教师要鼓励学生碰到问题要勤于思考,当他们看到一个现象的时候,可以凭他们的直觉说出其中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胆量和思维的敏捷性。鼓励学生在解数学问题的时候,不要仅仅满足于一种答案,尽可能的一题多解,并且能从中找出最简便、最合适的一种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有平时做题、写字包括听课的姿势都应该是良好习惯培养的范围。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善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根本因素。那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讲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学生认为你所教的课程最有趣味,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如渴望幸福一样在你向他们讲基础知识的这门科学领域里有所创造 ----你要把这件事看着自己的光荣。”当教师带着微笑和自信走进课堂,以和蔼和负责的态度从事教学时,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以最高涨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材的处理上,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没有采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例题进行了改编,根据 10月份刚刚结束的第九届校运动会出了两道例题。课上首先展示了校运动会现场一些精彩的比赛场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回了校运动会举行的那两天,通过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为了不让学生过分把精力分散到运动会上,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学习的任务,留有充分的时间联系教材进行自学,最终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运算定律。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明在家一天天的看日历,盼望着爸爸早点回来,因为他在期待着爸爸给他带回的礼物。三个月后,爸爸回来了,他撒娇地对爸爸说:“我等你等到花儿也谢了!”,你猜猜小明一共等了爸爸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这三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整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和自豪,尤其时学生有收获的时候,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时,就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和求知兴趣。这也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而且他们的形象性思维很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探究教学法,还有激励教学法,小组合作的方法等等形式来吸引学生,使得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课堂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不断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第二部分“课程结构”的第五点就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在我们的课程结构中还是占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和社会的直接联系,从而让他们直接面对生活中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存在的广泛性。我在“我们去秋游”这节实践活动课上,利用“秋游”这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秋游经验展开讨论,秋游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在秋游之前就必须解决的。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要确定有多少人去?怎么去?去哪儿?时间怎么安排?需要多少的费用?更有甚者说到要带雨具、药品之类的,这时教师也要及时鼓励他们考虑问题要周全。在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后,我就根据我们学校准备要去秋游,给学生我们四年级的相关材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分析并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其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如此有趣、如此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生活中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拉近数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能够把更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数学的应用价值。
② 如何打造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情境0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
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 块。”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让学生溶入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们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新安庄到了,停车,又上来几个阿姨,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四、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 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 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
例如我在第一册最后一课“迎新年”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投掷的游戏,在教室中画好有十个数字的小格,每人站在指定的线上用沙包向小格内投掷两次,沙包投在有什么数字的格子里就得几分,然后把每个人的得分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上,再比比谁的得分最高,,再让他们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效果非常好。又如在教学“ 加减混合运算”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爱动、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采用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方法。一上课就指导学生用学具,先摆 3 个△,再摆2个△,最后摆 4 个△。要求学生按着摆的过程列式计算:3+2+4=9。接着又要求学生从9个△中,拿走 4个△,再拿走2个△,并列式计算:9-4-2=3。动手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算理不讲自然明白,同时为新授课“ 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情景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景界,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③ 最新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大象找答案小程序有抄
【多选题】小企业主在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之间进行抉择,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A.企业发展前景
B.企业的潜在获利能力
C.企业组织结构
D.融资风险
E.表决控制权
【答案】BDE
【多选题】小企业在进行人才选聘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尽量降低选错人的概率,这些原则包括()。
A.德才兼备
B.经验至上
C.不拘一格,能力至上
D.内部优先
E.量才适用
【答案】ACDE
【多选题】小企业运营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A.产品和服务设计
B.设施选址和布置
C.生产计划和工作设计
D.质量管理
E.供应链管理
【答案】ABC
【多选题】小企业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和缓解人才流失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哪些措施?()
A.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的人才内部流动制度
B.建立以业绩和效益为基础的分配制度
C.使员工觉得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成就感
D.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E.与员工签订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以约束人才的跳槽行为
【答案】ABCD
【多选题】小企业退出市场的策略有()。
A.企业上市
B.企业改制
C.企业出售
D.企业移交
E.国家收购
【答案】ABC
④ 2019最全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作业考试题答案
有一个小程序挺好的,平常做形考的时候都是用它来搜答案的,叫大象找答案,之前是叫电大题酷的,专门做电大试题库的,所以试题都挺齐全的,基本上都能搜到。
⑤ 小学数学学习笔记300字
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从其说话艺术上体现出来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地揣摩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语言有有声和无声之分,我要说的是有声语言,即教师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无声化为有声的语言进行施教的魅力。
第一,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准。
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平年2月只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这句话如果说成“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就不科学了。还有诸如“26这个数字”这样的话也不科学,因为在阿拉伯数字中只有0——9这10个数字,26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数字。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
第二,数学教师的语言要精。
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你甚至可以不说话,要学会“不为”,先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观察,伺机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是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口若悬河,锋芒毕露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懂得适当地“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应该学会等待。教育是一门艺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表现得低调一点,弱势一点,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涵泳的时间。
第三,数学教师的语言要传情。
教师的语言应该象催化剂一样,深入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知识基础之中,与其汇合,发生反应,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振奋学生的神经,促其深入思考,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开启学生思维。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以往大多数老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
第四,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激趣。
如果你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么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你的语言亲切,饱含思想与感情,与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进行活生生的交流,学生就会信服你,跟随你,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师生之间需要一种心犀相通的交流,需要对话。“对话”不是“对答”。“对话”的实质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在学习过程中,师生脑海里固有的知识、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的碰撞,是师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升华,它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美好生命的共享,具有生成新思维、新思想的特质。对话的质量表现为:或者增长见闻,或者增强技能,或者提高认识,或者升华精神。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树立一种信念:用一生的时间去打造自己,锤炼教育教学语言,立志成为一个讲究审美与教育艺术的教育家。让我们把文化、思想和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的理想、信念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语言,因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武器、工具,是用来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⑥ 学校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1、学校如何做好 小学 数学教学研究
学校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众所周知,受学生升学、家长观念等各方面影响,大多数学校都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从而也就将学生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标杆。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是行为的准则与归属,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工作。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因为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教师要强化课程内容
新时期的教学不再是墨守陈规,不再只是单单以课本为最终归属,另外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如在关于“9加几”的课程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课本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练习题型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题型,为了使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人,“智慧老爷爷”、“笑笑”、“淘气”,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性的保障――课堂导入。
所谓导入,就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转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然后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有几个导入方法,第一,温故知新法,在讲解新知识时,先让同学们回顾下以前的相关定理公理,然后在讲解新课,这样就同时掌握了两个知识点。第二,比较法。在讲解新课时可以将新课的知识与以前所学知识做一个横向对比。第三,亲自动手法。比如在讲正方体的切割问题时,就可以让同学们用类似的正方体比如橡皮,做一些实际的切割,可以更清楚的掌握知识,快乐的学习,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第四,提出疑问法。在讲一些实际应用题时,可以提前给同学们设计疑问,比如路程问题,可以让同学下课回家的路上细心的留意一下时间和速度的计算。
有效性的保障――课堂小组合作。
这个社会是合作的社会,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可以让同学们在合作中体验竞争。在小组合作中要注意进行合理的搭配,让成绩好点的学生和稍微差点的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任务的布置要合理,不能太简单或太复杂。要注意小组与老师之间的讨论,独立思考与相互借鉴都要在课堂上完成。
有效性的保障――课堂提问。
整个课堂中,最显师生之间互动的也许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阶段。这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设计好提问的方式,首先要带有目的,教师要知道提问的这个问题到底要让学生知道哪个知识点。其次问题要有适当的度。设计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深入浅出,慢慢开导同学们的思维。再次,提问不是像个别同学提问,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不是当今的"家教一对一"课模式,而是整体互动的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候要调动同学们整体积极性,而不是一两个同学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巧设疑问,诱发积极思维
教师要在极平常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学生不知中激出欲知,学生有了求知欲望,就能主动积极地去求取知识,不能从中体会到探索的愉快,成功的喜悦。如教学“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时,举例:一筐苹果30千克,求3筐苹果多少千克?列式是30×3,意义是求3个30千克的和是多少,如果求2/3筐苹果是多少千克?列式是30×2/3,那么,能说它的意义是求2/3个30千克吗?
再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要把36本课外读物分给三个小组,第一组分得三分之一,第二组分得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九分之“知易行难”。有效教学给当代的教育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关注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和动力,把填鸭、灌输的课堂转变为合作探究、积极参与的课堂,力求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教活知识,使抽象变具体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知识的这一特点,使它像一根加工、镶嵌得十分精美的闪闪发光的金链,这根金链条在哪里都价值连城,但要掌握它却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把各个知识点找出来,然后按照他们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出哪些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哪些是思考问题的转折处。哪些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处,哪些是归纳知识的关键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研究用什么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优秀的教师功夫用在课外,课前已经成竹在胸,所以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左右逢源、灵活多变。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出示下面的题目:9.66÷4.2让学生计算,当学生按除数是整数的方法计算,碰到商的小数点的位置难以确定的矛盾时,设计这样的提问: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那么,能不能想办法把除数变成整数呢?这正是思考问题的转折处,同时又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处,由于教师的问题提到了“点”子上,学生豁然开朗,问题一下子得到了解决。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有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有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的教法要符合学生的学法,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的钥匙,增添学习的兴趣。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应重视的问题。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数学素质的实质是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建立不同水平的数学意识,具有不同程度的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与信息交流的能力,并形成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是规范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但让学生形成一种定势,似乎学习数学就是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永远体会不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针对以上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按照“问题情景―数学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让他们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