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4 17:29:2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

❷ 什么是小学教育学论文

1、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在小学(某某)学科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习落后学生积极性的研究
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论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某某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试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数学,语文,自然....)自学能力培养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试论小学生自然课实践能力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生爱家乡品质的培养
试论学生中独生子女爱他人品质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论("我"或某某教师)在小学(语文,数学,自然....)学科中教学的特色
教师期望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试论小学生的合作学习
试论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试论小学生综合性学习
试论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论活动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施
小学班级建设中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
论优秀班风的建设
在开展班级活动中预防危险事件发生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语文,数学,自然,英语,音乐....等某学科)能力发展的评价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论小学生作业批改的艺术
小学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发展
小学各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分析,网络资源分析,教学软件分析,课外读物分析等)研究
"大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与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与小学语文教学
论文写作要求:
选题:根据建议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商议,题目不要太大,以免空泛和难以驾御
结构: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
论文写作逻辑清晰,内容充实.

❸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问题从哪儿来

谈述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问题从哪儿来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学生通过观察,摄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材料的比较和过滤,常能诱发认知冲突,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动物与环境》时,让学生到操场上、花台边找蚯蚓,比比谁找得多。(引导大家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同时也为做实验准备一些蚯蚓。)同学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得出蚯蚓所喜爱的环境是怎样的。又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鱼的共同特征时,让学生观察各种鱼的标本和另一些叫鱼不是鱼的动物,如乌贼、章鱼、鲸、娃娃鱼等,提出问题去研究:为什么乌贼、章鱼、鲸、娃娃鱼不能称它们为鱼?
三、在实验操作中提问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实验是直观的、形象的、可操作的,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他们是非常感兴趣的。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过渡阶段,实验操作能帮助学生存储一定量的感性经验,为过渡到抽象的认识作准备。实验应该是精心安排的,学生应该是主动参与的,不能匆匆过场,搞形式。我们要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不能停留在一些验证性实验的层面,实验要有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余地,要把实验变成产生认知冲突的摇篮,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更多的问题。 如教学《凸透镜》时,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后自主实验,在实验中同学们发现当凸透镜改变与光屏和物体之间的距离时,产生的现象不同。这与导入时的一个小实验的现象有所不同,在认知上产生了冲突,有了新的研究方向,提出:当凸透镜在光屏与物体之间移动时,会有几种不同情况?为什么?同学们的求知 打动了我,我和他们一起实验探讨,学生掌握了到中学才要求掌握的光学知识,知道凸透镜的放大功能、聚光功能、成像功能都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放大其实也是成像,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成放大的虚像。在实验中教师要注重发现学生小声嘀咕的问题,往往这些问题正是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
四、在汇报讨论中提问
在自然教学中,汇报和讨论占了很多时间。在以往的实践中往往不够重视,汇报和讨论是搞形式主义,选几位好同学过过场。我觉得这是极大地浪费教学资源,在汇报和讨论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往往为了一个问题而产生争议。有争议就不愁没有问题产生。争议中产生的问题往往很有价值,最能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小孔成像”的知识点时,我让学生做完实验后汇报、讨论,结果产生了新的问题:有的实验失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与孔的大小有关吗?……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五、在课外实践中提问
****总书记曾经说过,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科学的探究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特别喜欢老师让他们课外去实践(当然,最高的境界是学生自主地去实践。)学生不断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去认识更多的事物,在实践中学生不可能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总会遇到难题,产生认知冲突,即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释所遇到的问题,就会想一切办法去解决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校开展航模比赛,由于规则允许对模型进行局部改装,所以同学们在试飞不理想的基础上开始改装,但原来的模型配重较为标准,改装后飞行状况不如原来的,同学们懵了。理论和实践产生的偏差,没有让孩子们失望,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 ,飞机拆了一架又一架,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最后的胜利就属于这些爱探究的孩子。
有了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探究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在科学课上如此,在其他学科也同样如此。普罗塔克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们应该摒弃原来的教师灌得多的陋习,解放思想,尽可能多地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点燃火种,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❹ 优秀教学论文如何进行小学阅读教学

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开始接受知识熏陶的启蒙时期,更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体会一些文本内容的具体内涵,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兴趣,逐步增强阅读意识。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清晰的解读文本,更可以在文本剖析过程中提升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独到理解,增强自己的语文修养。
一、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关键性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持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是,提升教学学生对课本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的设计可以提现在教学备课和实践课题等不同方面,是教师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方式提升自己识文断字的能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是每个小学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初步了解,具体对于内容的情感体验还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循循善诱,达到提升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鉴赏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实自己的语文知识,还可以通过阅读的过程来提升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和对语言的敏感,进行可以自主理解更多文学作品,发展自己的文学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设定依靠不同的教学具体情况而定,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的朗诵和讲解来分析文本内容,忽视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学习。导致学生的阅读水平停留在较低的水平,造成这种问题的最大根源在于教师没有能够重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学生阅读时间过少,阅读教学质量过低无动于衷,致教学质量一直差强人意。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误区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较狭隘,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只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基本的了解可以,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良性的互动性交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极大的压抑。当然教师是一方面,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趣不高也是重要因素,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问题,导致学习效率难以得到保证。
三、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1.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不尽相同,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来改变教学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能够积极的调动起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来划分不同的学习阶层。比如1—2年级的同学可以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取来,喜欢上阅读的感觉,感悟阅读的乐趣。 至于3—4年级的学生,可以将教学目标初步设定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最后5—6年级的同学就不仅需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根据所学习到的精神境界去追求美好的理想。
2.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首先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仅将教学目标限制于阅读课堂之中,或者只是单纯的根据考试来进行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从各个方面不断渗透,让学生把阅读过程当成是一个自己升华的过程而不是完成任务的过程。现代阅读更加注重的是读者对文章和作者之间产生的共鸣,教师要将课堂设计为情意发展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将阅读对象放眼于每位同学,将阅读学习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可以安排不同的学习小组来进行讨论分析,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阅读机会充分利用起来,分享自己一周的阅读心得,并且根据自己的阅读心得了解阅读的重要意义。
3.加强学生阅读指导, 确保阅读取得实效
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过程多是通过自己对文本内容的浅显理解来阅读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教授学生一些具体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显著地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中心主旨,或者咬文嚼字,根据一段话或一个字来揣摩作者的学做意图,让学生可以有方向的进行阅读。当然,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符合自身阅读能力的书籍,让学生能够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总而言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基本的了解,还要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综合感知能力,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❺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我校语文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将两个阶段合起来进行。
关键词: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方式,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主动获取知识。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我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提炼,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二)模式的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流程如下:
教师 学生
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分层指导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总结评价
1.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如在《ai ei ui》一课识字部分的教学中,导入时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了知识。
2.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给学生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最初教师的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经验来记忆字,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如在识“白”字时,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有的会联系英语中的“white”来记忆;有的从字形上观察说,白字像一个打开的易拉罐,当我喝饮料时,就会想到这个字……学生不但思维更加活跃,而且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增强了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写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具体条件,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将两个阶段合起来进行。
(三)模式的教学策略
1.氛围和谐的策略。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应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上,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要与学生互动,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学生对话,要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植自信,获取成就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
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单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采取:
(1)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3.群体讨论。
4.交流合作策略。
(1)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提出讨论,交流的内容和要求并加以有效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印象加深,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和片面的认识。
(2)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加强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流和问题,可扩大参与面,组织组际交流、互查、竞赛讨论等。
(四)教学模式的评价
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闪现学生个性。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闪现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策略,能表达出不拘泥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多向思维,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3.凸现学生创新性。
在学习中,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有竞争意识。
4.体现合作成功。
这一模式,通过“学习共同体”实现人与人的沟通,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达、交流、评价、吸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5.构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多向的思维交流,师生互动,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实现了五个转变:(1)变仅以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地发展;(2)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式学习;(3)改变追求唯一结论的封闭式教学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研究,进行多向思维,鼓励标新立异的开放式教学;(4)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的动态教学;(5)变教法的单一性为多种方法结合,综合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

参考文献:1、《教育理论》
2、《教学法研究》

❻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

❼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
与我拍档的老师经常问我:“那些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你一不骂,二不罚学生,而学生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那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 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纳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 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仅出示图案范画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图案作业造型要丰富、生动得多。

三、 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遍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❽ 《微课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属于教学论文吗

现在的微课应该不属于教学论文。如何应用在教学中,才能写成教学论文。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教学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