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

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

发布时间:2020-12-25 06:09:44

Ⅰ 教师招聘小学数学学科专业知识考什么

小学数学学科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1.数的认识
⑴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数位和数级的顺序、名称及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比较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⑵小数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⑶有理数的意义、大小。
⑷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2.数的运算与性质
⑴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口算、笔算、估算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算理。
⑵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的性质。
⑶比和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比、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解决比例的有关问题。
⑷常见的数量关系。
⑸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⑹整除、约数、倍数的定义,用定义证明整除问题。
⑺带余除法的意义、带余除法表达式。
⑻奇数、偶数的定义和性质,奇偶分析法。
⑼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⑽因数(约数)、倍数、质数(素数)、合数、质因数、公因数(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互质数的概念;分解质因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及其应用。
3.常见的量
⑴常用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面积单位以及体积与容积单位。
⑵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4.代数式与方程
⑴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列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
⑵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整式,整式的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
⑶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
⑷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性质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⑸等式的性质;方程、方程的解。
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其应用,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5.不等式
⑴不等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⑵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简单应用。
⑶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等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⑷基本不等式:
6.集合
⑴集合,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
⑵集合之间的包含和相等关系;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含义、运算;用韦恩图表示简单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
⑷区间及其表示方法。
7.函数
⑴映射与函数的概念;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反函数,求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⑵常量、变量;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⑶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和周期性;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
⑷复合函数的概念,将复合函数分解成几个简单函数。
⑸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运算及性质;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
⑹初等函数的概念;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⑺角、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线等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以及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Ⅱ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统领地位到教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成功的转变之后,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同时,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还很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前期的教学设计不到位。下面,以北师大版(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很多人都曾经做过专门的阐述。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运用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设计的学习程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课改理念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标准为目标,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参为辅助下的独立思考加集体研究。教学设计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进行呢?可以分为六个步骤进行,分别是: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1.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首先,要了解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哪一领域的知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然后,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乃至12册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些都了解清楚以后,再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倒是干什么的。
2.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任务的总体概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参考教参或其他一些辅助材料。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要细化到可以落实的目标小点。之后,根据目标小点再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指的是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载体。我认为这个载体要以教材上给予的为主,自编的为辅,毕竟教材是经过专家们多次研究过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我们又不能原样搬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说可以把静态变动态、增加一点、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让教材内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与目标点相对应,即:一个素材要对应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
以《图形的变换》这节课为例,对照课程标准就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经历旋转过程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得到较复杂的图形,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到中心点、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美感。然后,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进行细化,细化出7个目标小点,分别是:1.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感知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2.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
较复杂的图形;3.体会中心点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4.体会角度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5.体会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6.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欣赏经过旋转后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感。然后,就可以根据细化的目标小点选择合适的素材。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小点,可以选择4个素材,即:
这些素材对应的目标小点如下:
第一个素材: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初步感知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第二个素材:体会中心点、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个素材:欣赏经过旋转后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感;第四个素材: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知道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确定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些素材的呈现方式。一般情况下,素材可以静态呈现、直观演示、课件演示等等。《图形的变换》一课中所用素材的呈现方式分别是:大风车图案的呈现方式是动手操作、课件演示;三角形图案的呈现方式是课件演示,三角形分别以不同的中心点、角度旋转;第三组素材采用的是教材中数学万花筒中的图案,采用静态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图案的美;菱形图案是自编素材,呈现方式是静态呈现、课件演示。静态呈现的是十字架形状的简单图形,课件演示的是复杂图形,从十字架形状演示到复杂图形的旋转过程。
在使用这些素材的时候,我们要遵循"用尽用全"的原则,即:一个素材要达成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素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4.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一个素材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片段,在形成教学片断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教师的课堂设问,也就是要确定教师教学语言。常见的教师课堂设问有五种,分别是主干问题、追问问题、引导问题、交流问题、转问问题。主干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框架问题,具有思考性。要求语言准确、清晰,数量不宜过多;追问问题是主干问题下的深刻提问,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问题是师生交流时随机产生的问题,具有全面性;引导问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作答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转问问题是同伴间需要互助的问题,具有鼓励性。课堂语言除了以上五种设问外,还包括过渡语言、交流语言等。
5.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教学片断形成后,用过渡语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在连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学设计时必须用过渡语言,既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又能使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一般情况下,过渡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按一定顺序的过渡,也就是从上一环节的结果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是跳跃式的过渡,也就是不从前一环节的结尾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这二个环节之间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恰巧与前一个环节或更前一个环节联系紧密,所以就从那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这样中间就跳过了一个或几个环节,称为跳跃式过渡。这两种过渡方式的语言是不同的,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同时,还要考虑课件使用等方面问题。
6.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同样道理,好的教学设计也是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完成教学设计后、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经过几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在修改时,我们既可以有宏观上的结构调整,如教学片断的调整;也可以有微观的细节修改,包括教师设问、过渡语言、课件,甚至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这个反复调整和修改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教学设计、熟记教案的过程。
以上是基本的教学设计思路,不一定对每一个人适用,只是一个借鉴和参考,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Ⅲ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和措施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钻研和深入挖掘数学教材资源是用好新教材的基础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编排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的灵活性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资源,就有无从下手之感。老师们不去钻研教材就根本不知道我们数学书上的主题图有什么作用,试一试、练一练的几道题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一节课下来自己都没底,也不知道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数学老师要抓好学生的“双基”,就要抓好课堂教学中的“讲、练、评、纠、导”。在课堂教学、安排练习、选题编题时,始终把握课标要求。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标准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用”。而且要从一年级抓起,因此一年级的老师特别要尽心尽职,要注意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记得我有一次听过特级教师的一个讲座,他说他每年都会带一年级的一个班,而且要一年级的数学老师都跟着他听一个月的课,看他是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习惯,如何上好一年级的课。一年级习惯养好了,到了高年级就逐显事半功倍的成效了。 (1)加强学生听课习惯的养成训练
学生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做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其次是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和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字迹清楚,格式正确完整。
要求学生书写规范首先我们数学老师平时的板书要规范。比如脱式计算、解方程等我们老师要讲清要点要写规范,比如作图要用工具我们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5)、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是体现在对问题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不然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Ⅳ 如何突破小学数学学科的重难点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 一、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所谓教学重点,“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单元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础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也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意义、法则、性质、计算方法还包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例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二年级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三年级中的平均数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24时计时法的教学重点是知道24时计时法的含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四年级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重点是掌握连减的简便算法;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教学重点是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是会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一般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例如,一年级实践活动的摆一摆,想一想的难点是通过观察找出用圆片摆出不同数的规律;二年级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难点是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三年级中的年月日的教学难点是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四年级李志兰和刘永霞老师讲的两节课的难点是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教学难点是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难点是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和缩小。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六年级上册的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来自于知识本身,是由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一个学生均是一致的。而教学难点却不同,它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实践证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难点突破速度与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由于教学重点与难点二者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有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难点,有的内容是教学难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是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由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二、研究教学重难点的意义何在 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落实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突破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往往是使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这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此问题的点滴体会和做法。1.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我们先来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 由此可见,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案例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这样叙述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时,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知识点来教学,通过观察1/2=2/4=6/12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逐一变化,一遍又一遍的叙述由谁到谁的变化过程,老师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体会这一规律的存在,学会用同一语式去表达,但是到最后学生也未必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一句比较简练、准确地数学语言来描述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果,我们在教学前先来分析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基础,就会找到与它的叙述非常相似的“商不变的性质”和沟通两者联系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此时我们为了突破“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就可以在课前的复习环节安排对于“商不变的性质”的叙述和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练习。 可以运用迁移方法教学的知识点还很多,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它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基础上迁移学习,只是增加试商和调商且难度增大、方法更加灵活。再如,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是在学习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算方法相同。 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

Ⅳ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能力指的是什么

  1. 数感

  2. 符号意识

  3. 空间观念

  4. 运算能力

  5. 推理能力

Ⅵ 小学数学学科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哪些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提升人自身的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要求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也在世纪教育的浪潮中酝酿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长期的提炼和创新修改中,一步步地在向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靠近,而这也将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接下来,我将结合这次国培学习的收获和在新的课改要求下,谈谈小学数学在教学实施方面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些与时俱进的课标要求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的工作准则。而这些要求要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实施过程的改革就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转变教学策略,优化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需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和“学”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出和谐的关系,打破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在做中学数学”的主体性地位的转变。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适当地从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的数学价值观,这也是体现数学价值性的有效方式。故事导入、数学游戏、生活案例、直观演示和模拟表演等都是创设数学情境的有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应当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学生自身认知基础上搭建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创设出的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必须体现在能引出新旧知识的碰撞,能唤起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思考,能辅助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地位。现今教育者对于新型课堂,特别是合作交流式学习课堂的探索越来越重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和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等等,都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突出成绩的探究和尝试。例如,我所在地区所试行的“生本课堂”、“有效课堂”、“阳光课堂”等就是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的很好探索。它的宗旨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设置前置作业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获取知识,通过课堂展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和即将学习的新知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中激发探究知识的激情,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这样的一个过程使我们的学习成为一个自主获取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性活动,有助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结合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的导向是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而要体现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的发展就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来体现。钱学森曾发出世纪之问:“中国何时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可谓是任重道远。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起点,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在一开始就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因此,站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数学是一门能很好地训练孩子思维的学科,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思考、多应用,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实际出发,从小培养孩子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体现多尺度、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善教法学法,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还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习结果评价重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查漏补缺,优化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进而改善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此外,评价方式也要求多样化,例如,利用评价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定量评价与常模评价方式相结合等。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公平、公正对待,尊重客观实际,注意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的评价艺术。保证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不仅仅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做出评价,这也将从侧面给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最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需要。
鉴于小学这一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体现出来,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差异性的体现是教学过程必然会呈现出来的特征,而合理地处理好学生差异性的发展需求,是满足不同学生知识需求,实现自身在数学上的适当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我们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培优补差”,它是弥补现今教育体制的不足、实现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直接体现。补充后进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扩充知识接纳能力强的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以提升成长空间,真正实现个体差异性的发展需求。
在不同的形势下,我们的课改在长期不间断地进行着,而相伴课改进行的还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的足印。这一切的尝试和体验都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身影。而这一切的努力和探索都是为了将我们的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一个可以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新台阶。

Ⅶ 如何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进行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居低不高,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 教学观念的滞后、教学目标模糊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课堂结构不合理、 训练 琐碎机械 化,使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当前改进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切实加强 以上各方面的改进 。正如《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针对 小学 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国家新课程标准为参照,我们 从 教学观念、数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结构、基本训练等, 探索适应小学学生学习的活动式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操作策略,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随着对新教育理念的不断学习和对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使用, 我们认为 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用新的教学手段,是用好新教材的迫切要求。经过几年的课改实践,我 们 感觉自己的角色和教学策略与以前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下面就 小学 数学新课改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方法 谈谈自己的几点感触。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lO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l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基本训练序列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以上六项基本要求,体现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实施这六条基本要求,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