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
1、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对自己的事业有幸福感。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最灿烂的职业,我们肩负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艰巨任务,用尽毕生所学去浇灌祖国的新一代,源源不断地给祖国输送振兴中华的资源与力量。将弘扬人类精神与传承人类文化发挥到极致。如此来说,作为一名教师是光荣的,幸福的,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我们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热爱我们的学生。
2、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社会是在不断地进步,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即使现在已经评上的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因为很多优秀教师是基于传统教育背景推选出来的,如果没有向自己挑战的勇气,不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甚至拒绝新的观念,而他们的态度又会在教师中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种阻力。因此不论哪一层次的教师,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要变以前的传统教育为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技术型的人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把以前的双基教育转变为四基教育,即基础知识�p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更要把以前的两能转变为四能,即发现问题�p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不断充实专业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必须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地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我们本身的知识本来就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与书籍为伴,勤于学习,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好榜样,做一个有追求的好老师。
4、不断实践和创新。
我们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实践。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老师就要有创新意识,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即使自己有丰富的经验,也要勇于向自己挑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创新,突破陈旧的观念,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所教科目产生兴趣,总结出一套自己受用,并且受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更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与思索,让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技能。传授知识固然重要,启智更是良师。
5、从细节入手,关注学生的成长。
多关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很重要。有一种学生,他喜欢一名老师,然而那门课学的不好,他会默默用功,努力使自己的成绩提高;而另一种学生,不喜欢那名任课老师,便会慢慢地厌烦那门课程,上课不听,课后不完成任务,时间一久,成绩便会一落千丈。所以,在认真教学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平时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发光点,平时多与学生打招呼,关心学生,并且多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对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表现好坏都要一视同仁,对每一位学生都尽责尽心,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成为真正优秀的小学教师。
细节决定成败。在教育工作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琐碎的小事情,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情,“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只有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细节,把细节做精,我们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将工作做的出色。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次谈话,都能够体现出教师的工作态度与个人素质。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树立榜样。
6、不断反思和提高。
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应该还要做到善于积累、善于总结、反思与提升,在课堂上要精力充沛,富有活力、朝气,保持一贯的激情,这样才能够带动全班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渴望。让学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总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发现思考,不断地总结,才能让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出色,造福于祖国的下一代,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树立榜样。
⑵ 值得关注的小学数学老师
值得关注的小学数学老师
老师始终把全体学生放在眼里,做到了课堂是人人都参与的场所。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学的真实,记得牢固,用的灵活。
老师在课堂上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如让学生站站队,动手摆摆学具,画一画等,把要我学演绎成了我要学。特别是老师们和蔼可亲的笑容,说话平和的语气,不光让学生,就连我的听课者都感觉愿意参与课堂中。
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们小学里的知识点并不多,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的后续学习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惯养成教育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中贯彻落实得更好。 1、让学生的目光始终注视着老师,不走神。王老师还别出心裁的设计了大眼睛奖,随时表扬发放。 2、 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因为一年级孩子识字量小,在读题时,让全体学生把书平放在桌子上,手拿铅笔边读边点,读到不认识的字隔过去,注意听别人怎么读的,一会儿再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然后再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这样经过反复读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也便于学生理解题意。 3、 操作前要求的习惯。 听过很多低年级的课,一遇到有学具操作的环节,课堂秩序就混乱,学生操作结果五花八门,究其原因,操作前不明白操作要求。可是在这两位老师的课堂上都很注重让学生先听老师的要求,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学具。要求是:一边读题,读一句,摆一摆,边读边摆。所以学生操作的有条不紊,摆的效果也很好。 四、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常常头疼的是老师上面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玩东西,做小动作,一个学生回答,还没说完其他学生就手举过头:“老师,叫我吧!”而且很多同学的回答都是重复性的语言,浪费了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培养学生听课习惯方面王老师做的尤其好,有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时刻提醒其他学生,要认真听,一会儿他说不对的你来说,他说不到的你来补充。而且还提到看谁最会尊重别人,别人回答你听得认真,你回答时别人也会认真听,你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所以课堂上当王老师问道有没有不同意见时,其他同学的回答没有一个是重复的。短短的三个月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习惯真令我叹服。 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得当事倍功半。从一开课老师就让学生多读题,读完后先让学生猜一猜结果。然后教给学生猜想后再用学具摆一摆验证,没有学具时可以画一画验证,通过不同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理解后寻找解题算式方法。老师最后告诉学生,学数学就要学会猜想,猜想后还要想办法验证自己猜想得是否正确,最后列式计算,这是学数学的一般方法。从一年级就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六、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当学生出现一种解法后,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用多种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当学生用不同的思路解决了同一个问题后,让他们同桌两人一组说说每种解法的思路,较好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⑶ 如何当好一名小学数学老师
1、专业
2、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3、对孩子的喜爱
缺一不可。首先专业的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内幼儿数学老师的基础,容其次要热爱教书育人这份工作,否则会把它变成任务,失去乐趣,影响教学质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爱孩子,否则会把孩子的活泼当成胡闹,严重影响教育。
⑷ 小学数学老师怎么和小朋友沟通
一、沟通了解
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工作对象是学生;作为一个老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如果作为一个“头”来说“手下”就是孩子,所以说,如何去了解他们,如何与他们沟通,如何去教育他们,是我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那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呢?平时我一直在思考,和同事们不断地讨论,互换经验,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更方便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思路也逐步清晰:通过与孩子沟通,然后对孩子了解,再对孩子实施教育。第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沟通。
作为一个成年人,思维方式也已经成人化,如何去了解他们?听说现在的孩子早熟,可究竟熟到怎样的程度?一段时间摸索下来,孩子开始渐渐爱上了我,我也更爱孩子了。原来沟通的的最大障碍是距离,而距离是人为,拉近距离也可以人为。
一、克服距离
老师给学生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要问为什么,首先,你的身高就比孩子高,孩子对你的目光天生就是仰视的,这些东西我们没办法改变,但也说明,从学生进学校的一刻起,他们和老师之间莫名的就存在着这样一种“不平等”,自然也就产生了客观的距离感。
其次,社会和学校给予我们教师管理学生的权利,便让小小的三尺讲台像国王的王座一样让人油然而起一种崇敬。人说崇敬是要的,在我看来,崇敬的另一面,就是拉远了与别人的距离。对国王而言,他不希望众人知道他平凡的一面,所以用所有可利用的“道具”来遮盖,隐藏,修饰,夸张,这种“道具”从古至今,从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到中国的长城,紫禁城,欧洲的城堡,甚至是仆人、将士的多少,凡此种种都无不在提醒,升华着这种崇高的敬畏感,也因此国王能喝令天下。我们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听自己的话,因此算不上喝令,命令还是有的;算不上“畏”,“敬”总还是要的。正是基于这些微妙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便也以它的工作性质存在着。
试想我们又要孩子出于崇敬多多的听话,又要他们完全而充分的信任我们,这是多么的矛盾,好比今天领导要你去聊聊,带给你的究竟是忐忑多还是轻松多?自然不言而喻。
再说还有年龄的差距。我们多数老师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所以思想言语中总有些历史的“沉淀”和“沧桑”,我们关心的是家庭、事业、自己的孩子;再看看现在的学生,一出生就没碰见过“大事”,生活就是吃饭、睡觉、上课、玩乐这么简单,加上他们又赶上信息变化极速的时代,他们关心的是明星、自己的兴趣,学习成绩。同样为人,但是头脑里装的却是多么不同的东西!这其中的距离是毋需细说的。所以如果这时候上帝告诉你距离就在这里,那么要跨过的,就已有这三座阶梯了。也正因为克服这三座阶梯的艰难性,使得长久以来师生的关系难有大突破。然而素质教育来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例如在上体育实践课时,我就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和他们做游戏、跳短绳……,让学生感觉到我们是没有距离的。
二、沟通渠道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同样的教师要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当以这个为行为指导。
1、创造一切互动机会:
孩子爱说话,这其实是逐步认识、了解世界的表现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孩子在上课时特别喜欢插嘴,虽然他们说的话很有可能会跑题,例如对孩子在上体育与健康课时,提出“如何预防感冒”,正说到遇到感冒的症状时,结果一个孩子马上说起来“哎,我上回就在……”虽然一方面我气恼学生还没学会上课有问题举手,但也让我知道他确实正在很专注地听我的课,还在积极思考问题。所以我没有制止他,而是请他再按照课堂常规重新来一遍,耐心地听他讲完,最后补充“请已想到什么,或将要想到什么的同学下课再来和我讨论。”下课后,许多小孩子还围在我身边兴致很高地说一些他们的见闻。对我来说这才算完美地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由此孩子才觉得真正参与到了课堂中,也于不知不觉间拉近了距离。象这样,给孩子一个主动与我沟通的机会比我找机会去与孩子沟通要效果好得多。
2、和孩子聊聊家常话
孩子愿意亲近贴近和关心他们生活的人。有事没事碰见孩子就可以问问他最近怎么样,妈妈身体好吗?最近在看什么动画片?有什么奇闻趣事?等等,学生会一下觉得,原来老师也和我一样,也爱看动画片!便自然而然地放下了戒心,还会滔滔不绝地和你聊他的兴趣。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你真棒”、“你很了不起”、“你真伟大”、“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却能鼓舞学生斗志,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潜能。
以上的方法中看得出,闲话家常其实还是围绕着教育与表扬的原则的。在聊家常的过程中,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回头一想依旧回味无穷。使学生在一种平和、温馨的氛围中受教育的熏陶,人渐渐地也变得善良而包容,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3、适时给孩子一个拥抱
不知道何时学会了与孩子拥抱,才发觉原来它超过了一切语言!还是在与孩子单独面对面接触的时候,我第一次把孩子拉到了身边,并且一只手还抱着孩子的小肩膀。孩子先前也很害羞,但从他们的目光和笑容里我知道他们喜欢,而且是非常。在那时,就算是再调皮、再笨的孩子也一下显得那么乖巧。安静地依偎在你身边,老师的教诲便也显得分外入耳。不要担心孩子的那种躲避,现在的家庭连父母都忙的很少想到去抱一抱孩子,当然他们会觉得“奇怪”,但其实那只是受宠若惊的表现。就像我们班,先前有个女孩子几乎每次看见我都要来抱一下,有次她妈妈看见了,觉得这是对老师不尊重,便要她改,直到有一天我主动地去抱她,她才说出真话:“我早就想抱抱你了!”我才意识到孩子的小小内心中是多么缺乏这样实际的一种“爱”!不夸张地说,有时我还让孩子吻我,他们总是那样小心谨慎,随后“嗤……”的一笑,一溜烟地跑了,但留在我脑中的永远便是那洋溢着纯洁而真实的一幕,连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更不用说是学生了!其实,不用说这些,就是平时你能去摸一下他的小脑袋,很专一地对他(她)微笑,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现在我批评孩子都喜欢在私下里,做交谈式的聊天。此时孩子往往会很懂道理,即使说的稍微成人化一点,他们也总能心领神会,而我更愿意把她理解为一种默契。
四、注意的问题
在上面所谈的三点中,其实第一点是基础,只有创设一种机会,才更有可能于这种机会中运用到后两点,后两点却是关键所在,三者相辅相成。这其中恐怕最累的就算老师了吧,毕竟沟通需要时间,聊天需要时间,甚至是关心也需要时间。做老师的已要面对教学这一重头任务,时间已被“剥夺”的所剩无几,哪还有这闲工夫?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所以纵然千百年来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可始终无甚大改变。而只要你是真心爱孩子的,又怎会当他们是负担?就像父母永远不会觉得自己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是过多的一样道理。所以不妨做一番尝试当孩子向你露出会心一笑时那时的幸福也无可比拟吧!
⑸ 现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上的困惑有哪些
来自网上仅供参考
困惑一:观念陈旧,方式封闭
对策:发散思维,实行开放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师很满意。如一些教师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页“$以内的加法”时,先让学生看图片回答:%&'左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右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一共有几个纸鹤!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后,再用同样方法教学#(&)$。最后教师指挥学生完成书上的做一做,教师说一学生动手做一,教师说二学生动手做二……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框子内转动,这种过于统一、注重封闭的教学都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不但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小学生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身心的特征等原因,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从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这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开放的文化,只有开放才有空间,才有选择,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求知,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困惑二:定理背诵,缺乏理解
对策:自主构建,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一些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快地掌握知识,就要求他们背公式、背定理,这一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们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而且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恐惧甚至是厌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正如奥苏伯尔所说:“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不同的认知结构导致新知识的固着点、同化和顺应的途径、方式、方法、习惯自然各不相同。因此,课程标准多次指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思想。只有这样获得的数学才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活的知识,有用的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擅长于用形象思维立体地理解数学;有的学生更趋向于用逻辑思维抽象地理解数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适应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理解数学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时间》一课中,有学生对1时——1时半这一过程是这样理解地:长长瘦瘦的是分针是叔叔,他跑步跑得快;而那个矮矮胖胖的时针是老公公,他跑得慢。叔叔已经跑半圈了,老公公还只有跑了一小格里的一半。显然,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的,所以很容易掌握。
因此,只有自主建构过的才是学生自己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存在着距离感,不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是经过重组后在头脑中留下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由此可见,学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
困惑三: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对策:贴近生活,增强实用性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不善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习惯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认为只要学生在做题时都能做对,那就是好的教学。把本应活泼的课堂变成了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课堂。
据香港的一项针对当地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以数字、符号、公式等来形容数学,将数学简化成运算. 亦有一些响应带有“课堂数学”的强烈影子,例如认为数学是“用公式计算”和“背方法”的学科,以及“很多计算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答案”和“答案准确”等,这大概是由于他们的数学观多来自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数学”大多是教导学生如何去运用定理和公式,题目答案唯一。而谈到数学具有实用性的功能只有30%的学生。
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尽量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直接去提炼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联系品德与生活课中的超市购物这一情境,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带20元,又罗列了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商品,然后要求他们去购买。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购买方案。紧接着又问,如果只能买三样东西,并且不能超过15元,你会选择哪三样?最后再问,如果要用最少的钱买数量最多的东西又该怎么买?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孩子们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常见问题的兴趣。正如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科学;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
困惑四:处理教材,舍本逐末
对策:根据实际,恰当处理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而新课标强调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后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小则更换一些简便易行的题目,大则适当地改变教科书中某些课时的编排次序等,这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处理教材,不但把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无重点,并且将教科书上很好的内容也处理掉了。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不利用课本上的题目,不按照教材编排意图,而是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掌握特征,然后出示一个正方体实物用同样的方法教给学生。最后教师问学生:“正方体是一种怎样的长方体!”学生都答不上来,教师只能自己说出“特殊的”三个字。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是教师把教材处理后进行教学,是新观念下的教学行为,但实际上是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对立起来让学生学,把课本上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密切联系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等重要句子都给“处理”掉了,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追求处理教材“热”,以致舍本逐末,而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恰当地处理教材,以求高效率。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把思考付诸于行动之后,迎刃而解地不单单只是困惑……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呢?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很多教
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开始讨论,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这样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三、解决问题过程难
“应用题”历来是数学教材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课标》中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这就对一线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应该怎样教学呢?
四、优差学生共进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
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经形成。但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好学生的机会更多,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获益少。这样,学生的成长也就形成了两极分化。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该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共同进步,得到全面的发展呢?
⑹ 小学数学教师平时在计算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因此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的数学探究和合作活动却存在着一些盲目与困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暴露了对新理念解读有偏差,甚至走进了误区,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在探究学习中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探究学习成了强加给学生的行为过程。
2、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进行监控,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时不敢指导,怕戴上“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帽子;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也把握不好介入的时机和程度
3、注重探究学习的行为过程,忽视思维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结构的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描述探究的步骤,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材料探究。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确动手做了,结论也顺利得出了。但是这样的动手操作是不是就是数学探究呢?有些学生从头到尾都很开心,参与热情很高,可学生所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数学课不是让学生开开心心就算了。
通过思考,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氛围。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记得在2005年3月,我接到原教研室主任唐瑞祥老师给我布置的一个任务,在全区上一节公开课。活动主题是:“老教材,体现新理念”,课题是《圆锥的体积》。接到任务时,我非常高兴,同时也感到有压力。高兴的是,又有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有压力、是怎样才能上好这节公开课呢?既要有新意,又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这之前我听了好几节《圆锥的体积》的公开课。教学设计都很常规化,那就是先认识圆锥,再通过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得出是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最后通过做实验,从圆锥里装沙向圆柱里倒,三次刚好倒满,从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思路的教学设计都大同小异。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般在教学这节课时,都能顺利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什么突然要去比较圆柱、圆锥体积的大小?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不得而知,做这个实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个数学活动,根本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这篇文章作者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就解决了我思考的这个问题,这是我先前无意中在《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非常惊奇,惊奇的是怎么会有这么聪明的教师,虽然我不记得他的姓名,但我真的佩服那位教师的独特创意。想到这里,我心里又一沉,如果我按照那位教师设计的环节去上这节公开课,感觉好象有抄袭之嫌。但又想,把优秀教师的成果运用到我的教学中,也正是向那位教师学习的表现。所以最后借用了那位教师所设计的环节,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圆锥的体积》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知。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师问: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说: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接着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请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教师接着设疑:请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图如下:
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1/2的关系,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1/3的关系,还有的学生猜想是1/4的关系,到底是1/2的关系,1/3的关系,还是1/4的关系呢?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给的材料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做实验来验证的必要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趣味性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产生求知欲。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理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刚才我说的《圆锥体的体积》这节课的设计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这一过程。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思考了很多,特别是探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探究学习中,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去探究,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心甘情愿的跟教师的思路走。这让我想起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教师是卖拐人,学生充当了买拐人的角色。
2、教师的合理的“导”、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探究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领会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思维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合理的“导”是学生探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前不久,校区研讨课中,我校黄辉老师上了一节《三角形内角和》,这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很成功,很好的体现了教师“导”的关键性作用。首先教师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创设三者争论谁的内角和大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再让学生猜测三角形谁的内角和大?到底谁的猜测对呢?先用实际测量来验证一下。由于测量工具有误差或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得到的结果是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度。老师再问:除了测量,你还有别的办法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学生想到了撕拼、折叠的方法。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接着教师追问一句:同学们,你们看到了180度,联想到了什么呢?同学回答说:看到180度,我们想到了180度组成的是一条直线。就是教师的这一追问,让学生把新知和旧知产生了联系,从而在撕拼和折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想到如何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拼或者折叠成为一条直线,从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如果没有教师的这一追问,我想学生根本就没有探究的方向,而是在那儿冥思苦想,即使想到了通过撕拼或折叠,但是学生仍然无法有意识的去撕拼或折叠成一条直线,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
还记得我曾经在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中听过的三节数学课,课题都是《圆的周长》,三节课都是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通过直观,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有两节课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再让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从而得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但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我要问:为什么就一定要去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呢?为什么一定要去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呢?作为教师,我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的学生肯定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没有胆量提出质疑而已。而在另外一节课中,教师合理的“导”,正解决了这样一个疑问。教师也是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什么有关系?学生通过直观,猜想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入表格。教师问: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怎么的关系呢?教师说明,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一般是研究它们的“和的关系、差的关系、乘积的关系和相除的倍数关系”这四种。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相加、相减、相乘,不存在一定的规律。而在计算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时,得出了一定的规律: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研究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存在着倍数关系。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探究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数学,教师要合理地“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
3、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
探究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有时,我们看到有很多探究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虽然给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但是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草草收场,这样就必然会降低探究学习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弄清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教学中如果要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该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理智选择。只有正确地理解探究性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以上我简单谈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且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探索,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是,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怎样的问题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言堂”怎样处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起到调控作用?下面我就谈谈这几个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合作过程的随意性。组内成员的合作实质是貌合神离,学生各抒己见,却听不到同伴的声音。因此,很难达成一致的见解。最后,组内代表发言,也只能代表部分同学的想法。这样的合作,从形式上看热闹非凡,但是,从实际效果考虑,却很难让人赞同。由此看来合作学习,应该有合作的计划和步骤、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合作学习也应该有一定的合作规则。
2、选择问题的随意性,忽视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问题。
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少之又少。大多数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设置的。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以说、可以聊的话题而已。如,有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班级中举手的学生有很多,但是,老师完全无视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坚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像这样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费时间,还能收到什么成效呢?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是用“新”与“旧”的方法来评价,即一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否贯穿于整节课中。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误导,结果有的教师就把不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也非要学生合作不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度”一定要把握好,既不能什么问题都合作学习,也不能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让教师简单传授了。
3、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 “ 小组讨论 ” 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此相对照,更为恰当的作法是首先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而只是在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时才依据观点的不同进行分组,并以此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和辩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没有处理小组合作与学生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个别学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只是当听众。另一种情况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课堂秩序极为混乱。合作学习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 “ 一言堂 ” 高得多。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就是倾听别人的见解,要听懂别人说的重点、难点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听的时候还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与自己的是否一致,从而改进、吸收。二是学会分享。当别人的见解和我不一样的时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确,当他的方法比我还要好的时候,我就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就分享了别人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成果。这正如肖伯纳说:“如果两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仍然是一人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一人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则变成了一人两种思想。”同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四人小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则每个人都学习到四种方法,还可以选择最好的方法。三是加强激励机制。对于后进生,我们要打开他的话盒子,给他们更多的机会,用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大胆发言。
5、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没有进行及时调控
在学生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进行及时调控,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但是当前合作学习教师调控不当的几种表现:
1 、低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自己的理解作为标准,代替学生的理解。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几分钟后提问学生,见没人回答,老师就认为没有学生理解了,结果就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
2 、过早提示问题的重点、难点和矛盾,使学生对矛盾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的低层面上。如“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节教学中,老师经过拿出长 5 厘米 宽 3 厘米 的纸板推导出它的面积是 5 ×3=15 平方厘米,接着老师提出问题: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何关系?老师不是采用让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采取自问自答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低层面上。
当然,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其他的误区,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对策,对这些误区亮起红灯。使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使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挖掘个体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
⑺ 小学数学老师实习注意事项。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教室安静
1. 尝试先什么也不做。静静地站着,完全平静。靠的最近的学生会注意到,渐渐的其他学生也将注意到。在讲课之前留出一两分钟的时间。
2. 不要大声叫!如果还是没有安静下来,请一定要克制住大声叫出“安静点”的冲动。先跟几个看上去已经准备好听课的学生安静的聊上几句。
3. 利用人类的好奇心。有时小声说话是个好主意!人类天性里也包括了不肯错过任何事的好奇心。与离你最近的几个学生小声说话,剩下的很多学生也将会停止谈话,以便能听到你们在说什么。
4. 先布置一点任务。上课前先找点事情让学生们做。把这些任务印在纸上发下去,或者是题签写在黑板上。
5. 不要把学生的混乱当成是对你的不敬。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人类天性,除非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发生。
(二)应付干扰
1. 接受你也被干扰的事实。想要忽略掉干扰的来源继续上课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为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已被干扰破坏。或者他们在注意着你将如何反映,而不再集中精力于你正在说什么或者正在做什么。
2. 注意有些干扰事件是不可抗拒的。如此的话,切忌这时不要批评产生干扰的学生或使他们难堪。
3. 耐心对待同事。在被同事或其他的老师打扰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即使它们的打扰很不受欢迎,而且也不是因为很着急的事情,但你也一定要轻声对待来者,而千万不要让学生看到你有一点点的不耐烦。
4. 变干扰为积极的学习经验。如果可能,从学生的干扰中找出值得学习的地方。越是让他们认为自己的干扰受到了重视,他们就越是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5. 注意你与学生的距离。离产生干扰的学生近一点。站在学生的旁边比站在教室的另一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
6. 找寻干扰的动机。如果干扰持续不断,那可能使学生们厌倦了听课,希望能有一些更明确的任务。这时要避免“即已开始,就要完成”的想法。
7. 准备一些事情让产生干扰的学生做。就当天的课堂内容准备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果需要的话,有学生干扰的时候就要求他回答一个问题。这对应付那些令人气馁的干扰很有用处。
⑻ 小学数学老师好当吗小学数学好教吗
小学数学怎么样学?随着小学数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数题,而是将许多的生活中运算加到小学的知识中,这样一来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学数学的成绩加大了难度.那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掌握方法才能学好小学数学?
以上九点是有关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提出相关的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借鉴和参考的价值,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成绩.
⑼ 小学数学教师容易当吗
当然不容易,当了小学的数学题还是可难的,你没有比较高的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和这个专能思属维的话,你根本就是肯定当不成数学老师了,并且数学老师绝对是有一种威望的,他数学在罗维逻辑蒋肯定要比英语和语文这个方面比较活跃一点。
⑽ 小学数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刘燕,女,中山市石岐杨仙逸小学副校长,广东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刘老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一位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既有高尚师德又具备精良业务素质的教师。
她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精通业务,严谨治学,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显著,课堂教学体现了个人独有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参加全国、省、市教学评优课多次获奖,曾获全国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获全省一等奖7次。她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在被选派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期间,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学员。所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并有多篇获得省、市的一、二等奖。
刘燕老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她主持的科研课题——“构建和谐教学环境中的小学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研究”荣获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该课题探索出了一套合理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实施,学校营造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每个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了教师团队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团队合力,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提高。
她还主持了中山市规划课题,“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创造个性关系研究”, 通过对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和创造个性的调查,探讨家庭教育状况与小学生创造个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有利于小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家庭教育方法,对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建议。该课题获中山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优秀论文奖。
目前,刘燕老师正在主持开展“小学数学前置性探究学习研究”。该课题初步探索出了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该方法受到数学老师的好评。课题还没有结题,老师们已经开始采用该方法实施和组织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受到学生欢迎。
刘燕老师在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显著的贡献,她指导的青年老师在全国、省、市各项数学教学评优活动中多次获奖,她本人也被评为省的优秀指导老师。她带领的数学科组教学成绩优异,被评为市的先进数学科组,他们多次接待香港和外省市的教育考察团,获得极高评价。2008年五月份,香港中文大学组织十九所香港小学的校长、数学课程领导到杨仙逸小学进行数学教学交流。之前,他们在多个场合直率的表示:香港的数学教学比内地的强。可是当他们听了仙小数学科组刘燕老师指导的两节数学课后,连连赞叹:“太精彩了!”。他们坦诚地说道:“这两节课改变了长久以来对内地数学教学的偏见”。香港及外地市学校的数学教师纷纷慕名前来听课和学习。
从教21年来,刘燕老师始终走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承担实验探索、示范指导等工作,成为了教师队伍中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在省、市小学数学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她被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聘请为客座讲师,每学期均为中山市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课堂教学观摩示范,她的讲座及课堂教学受到了教师进修学院老师和进修教师的高度评价。做为中山市小学数学中心教研组成员,她积极承担教学研讨、送课下乡、试卷编写、课外习题集编写等工作,工作质量高,效果好。担任石岐区小学数学中心教研组组长,刘燕老师积极组织和开展有实效的教研活动,促进区内各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均衡发展。她还亲自到其它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为老师上示范课。刘燕老师以精湛的教学艺术、高尚的师德获得了同事、家长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她倡导的“和谐教学,快乐课堂”活动,引导老师以快乐、健康的心培养快乐、健康的人,引导教师、学生共享情感和智力发展的双重喜悦。
由于教学业绩显著,刘燕老师先后被评为中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岗位能手”,市“先进工作者”,市“教育名师”,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区“名教师”,获“吴桂显教育基金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