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浅谈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开发和应用的文献综述,最好有国外研究
我有的,复怎么发给你。
一个道理有制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
Ⅱ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利用主题图
翻开人教版的一年级数学新教材,跃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一张张生动有趣的主题图无不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的特点。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让数学变得可爱诱人,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拓展了创新的平台。
低年级儿童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要尽可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他们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而主题图正是一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它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孩子们喜欢看,也想说,因此,课上要充分利用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知识和感悟知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如何利用主题图进行教学。
一、深入理解主题图,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参与意识和发现意识。
1、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题图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入学时上的第一节课,教学“数一数”时,选择的是儿童乐园场景,从儿童喜欢的场景入手,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 ,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因此,一上课,我就在屏幕上展示出主题图,大象滑滑梯,飞机转盘等玩具是学生所熟悉和喜欢的,大家都显得非常高兴,仿佛自己真的来到了儿童乐园,每一双小眼睛盯着画面。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问学生:“谁想和大家说说这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话音刚落,他们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人人争着发言,探索热情十分高涨。在学生了解了有哪些人和物后,再引导学生数一数具体的数量,并组织学生交流,对数的方法进行点评。最后在学生认识数字1—10的基础上再联系自己身边的,家里的,教室里的或校园里的人或物,说给同学听听,尽可能让学生联系的范围大一些,数的机会多一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数一数的活动。
2、唤起想象,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在上课之前,可以根据主题图色彩鲜艳,趣味性强的特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认识符号〉、〈、=”时,我只在屏幕上出示主题图,学生们立刻被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吸引住了,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这时,运动员入场的旋律响起,老师在旁充当运动会的解说员:“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原来这里正举行一场森林运动会,小动物们纷纷报名参加。你们看,谁向我们走来了?”学生们很兴奋,有的已经控制不住自己,在自己的座位上大声地说了起来,于是,我请学生们站起来回答,有的说了小动物分别是多少,有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了比较,说出了小兔和小猴同样多等,学生们思维活跃,谁都想说一说,老师在旁加以引导,他们很快就认识了“〉、〈、=”的读法和含义。
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推理和发现,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恰当地处理一些主题图,使图的使用达到最佳效果。
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赋予它新的内涵。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它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准备。学生通过教材看到的只是知识的结果,而数学知识的获得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结果。形成这些思维结果的过程,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及生活经验,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根据优化课堂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富有动画效果的多媒体课件或转换成可进行实践操作的活动。
1、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增强主题图呈现的效果。
加减混合是一次“合”与一次“分”的连贯结合,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如果仅有一幅静态的画面,“先……再……”的过程就不容易看清楚。所以,我们可以把主题图制成动画效果,展示出车上原有7人,到车站先下车2人,再上车3人。学生把实际问题弄明白了,列式计算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2、进行实践活动,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主题图的展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比较模糊,不够深刻,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来再现书本上的静止的主题图内容,使本来静止的内容活动化。例如在教学“4和5的组成”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抛花片的游戏,根据花片的正反面,学会4和5的组成。在学习“分类”时,让学生在4人学习小组中分分学习用品,整理整理自己的书包。在“认识物体”时,让学生带来许多各种形状的物品,让他们在玩的时候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设计成让学生排队活动,让第2个学生举手,让左边4个学生跳一跳等,使学生激情更投入。因为这些形式更符合儿童心理,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愿望,提高学习积极性。
低年级孩子年龄虽小,可在他们的身上却有着无穷的潜能,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展示主题图富于情节的魅力,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主题图研修计划
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在书本的第一页是二位可爱的小精灵,它们用一句话诠释了数学,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数学,开始迈进数学大门.在新教材中,像这样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的情境图无处不在,它们图画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基于以上认识,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现结合自己的对其的认识,谈谈在新课程下如何正确有效的运用主题图. 一、理解“主题图”的用意,把握教学目标. 主题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主题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则会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教学效果相对而言也不是很好的.我认为“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而不能让“主题图”上成“看图说话”,从而失去“主题图”的应有的价值.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教室”,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教室是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且现在就在眼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一定感知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是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教室”这一课包含着丰富的学习素材,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情景感受物体的表面”,并且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教室的物体表面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面积的含义.这也正是“教室”作为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二、依据主题图创设情境,贯穿整堂课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但自制力差.上课的铃声虽然把他们带到了各自的座位上,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立即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中去.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图,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参与的动机.“主题图”的教学也在于教师恰当地设疑激趣
Ⅳ 如何用好小学数学主题图
一、正确认识主题图
1. 具有趣味性。
主题图的设计能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童话、游园活动、运动会等。这些主题情境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学生觉得很有趣味。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二年级上册第38页“角的初步认识”。主题图呈现的是校园图,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学生很有兴趣地找角。通过“找角”活动,学生都知道物体上有角,对角就有了初步认识。
2. 具有思想教育性。
许多主题图不但给我们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观察、探究的空间,同时具有思想教育与数学知识完美统一的特点。例如,二年级上册第77页“解决问题”的主题图,除了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外,还包含着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合作分工等思想和情感教育的内容。
二、灵活使用主题图
1.合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主题图”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主题图”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情景的呈现过程。教材主题图作为一个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场景,教师的呈现方式对“主题图”的教育教学价值的体现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将主题图分层展示。
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
如二年级下册第2页“解决问题”主题图包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可以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
(2) 变静态为动态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主题图”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处理,使原本静态的主题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75页“加减混合”的主题图,展示的是湖里原来有4只美丽的白天鹅,飞来了3只,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学生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3) 用故事串起主题图。
故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我听一位老师这样上一年级第29页 “0的认识”。
师: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生:(很有兴趣地猜)
师:(展示盘里有2个桃)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小猴子过生日的故事串起了三幅图,吸引学生极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的含义。
2. 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
数学知识以“主题图”的形式编写,通过画面场景来呈现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对于“主题图”的呈现时机的把握,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会选择在课始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但是,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会使得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中,把主题图的呈现放在课末,在学生已经归纳了的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运动会主题场景图,问:“这是我们学校上星期的运动会的场景,你能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没有任何的旁支,非常一目了然,学生马上就领会到主题图的隐性资源,回答:“跳绳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几人?”“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3 +9=12。”师又问:“这里的3、9各指什么?”学生回答:“3指跳绳的有3人, 9是指踢毽子的有9人。”老师抓住问题的关键,马上追问:“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呀?”学生回答:“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12人。”从这样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题图的运用真的落实到了实处,从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梳理学生的的知识构架体系。让学生把新知和实际运用紧密联系,得到了很好的成效。
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把原来放在前面的主题图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应该说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原有“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处理教材主题图的价值是充分体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让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与巩固的同时,从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达成本环节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我认为,不一定要放在课前,而是要考虑什么时候呈现合理更有效?什么时机呈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适当把握,也要灵活地处理呈现的时机,使其充分体现出主题图所蕴涵的内涵和价值。
3.按图教学变为用图教学
在一年级上册“元、角的加法计算”主题图是这样的:有三束不同形状的气球,圆形的气球每个0.50元,葫芦形的气球每个1.20元,心形的气球每个0.80元。一位小女孩手里拿着圆形和心形的气球说:“我买这两个,要多少钱?” 一位小男孩手里拿着葫芦形和心形的气球说:“我买这两个,要多少钱?”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能从中发现什么信息?学生纷纷根据图意回答。然后教师问:“你们知道小女孩和小男孩分别要付多少钱吗?”学生说出算式:5角+8角,1元2角+8角。第二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开始是观察图意,说说从中发现什么信息?然后教师问:“如果让你挑选两种气球,你会挑选哪两种?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反思两位老师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位老师是尊重图意,按图教学。第二位教师则开发图意,用图教学。第一位老师对主题图的使用,完全按图意进行教学,经历了“引导观察、说明图意、说出算式”的过程,但总让人觉得对主题图的处理太简单化了,而第二位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气球,这样让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使学习行为因需要而产生,同时这样的安排使问题开放些,学生可以列三道算式,更灵活。
4.拓展主题图的多样使用
有些教师认为主题图的功能只用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结果学生仅仅是开头几分钟在情境中学习,剩余的时间就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这不但让学生一下子觉得没了兴趣,还对教学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如人教版三年下册第63页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材所提供的一幅主题图,从图中只能引出本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个算式,信息量比较小,主题图利用率不高。如果对此进行增补两个人和3个问题的信息量,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充实了,实际情境就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多元的整合,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当教师问:你能列式解决谁的问题时,学生列出算式。聪聪:24×3 = 72(元);明明:24×8 = 192(元);阿姨:24×10 = 240(元);欢欢:24×12 = 228(元)……学生在一幅图中同时解决了四个问题,其中前三个问题的计算起到复习知识技能和了解学习起点的作用,后一个问题引出了新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学生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这是主题图的一次运用。同时,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初步掌握计算技能,联系实际问题时还可对增补后的主题图进行二度开发。例如:聪聪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聪聪和欢欢共用了多少钱?欢欢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在同一现实背景之下,不断地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用竖式进行了计算。使学生悟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在联系,同时,也知道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是求两积之和。这种练习形式不仅提高了练习密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又使计算速度快的学生得到更多机会的练习。
上面这个案例,主题图的使用贯穿整节课。教师先用主题图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引出例题,解决问题后,然后又用主题图编排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所以说,图不在多,关键要用足,用透。
总之,新教材的使用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我们在教学中有效落实课标理念提供了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理性地看待主题图,并深入地领会主题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地使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最大价值,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
Ⅳ 在哪里能找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主题图
http://www.aoshu.com/zlk/dzkb/sx/rjb/sx/ 上有本册书的所有内容图片
Ⅵ 如何合理使用小学数学主题图 论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充满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的主题图唤起了学生的认知欲望,但由于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都渗透在每一幅图的角角落落中,有时令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为此,我们低年级数学组专门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这一年多的研究,我们体会到: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最大价值,可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有效地应用小学数学主题图?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研究教材,深入理解主题图的编写意图,充分挖掘主题图内涵。
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而让学生发现主题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则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做风车的步骤,如果不仔细推敲,会把这节课误上成风车的制作课。数学课应体现出“数学味”, 所以我们研读主题图时要思考: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达成这种目标?这节课体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再来理解主题图的意义,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不难发现做风车的这个过程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图形的变换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理解主题图的内涵后,做风车就可以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做,并提出数学要求:注意观察自己在做风车过程中纸的每一步的变化。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进行观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部分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再制作成风车,然后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是圆形的,从而渗透各个平面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数学思想。再着重观察长方形、正方形,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去感受它们边的特点。
我们教师一定要多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主题图的意义,要多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主题图,去收集有用的信息,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研究学生,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知识基础,最大化地发挥主题图的功能。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之上。我们在使用主题图时,是否真正地研究了学生?有没有因教师的主观想法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
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里,我们原有的想法是:一开课,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角,从而引出课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得不够,学生没学过角,怎么去找角?学生只是认为尖尖的地方就是角,这与数学中的角是不同的。对二年级学生来讲,仅仅靠视觉上的感知来认识数学中的角,缺少真实的体验,很难把握数学意义上抽象的角。所以,开课出示主题图,我们定位于找所学过的图形,这是旧知,学生有基础。
学生认识了角后,练习中再次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角,把找到的角画出来。此时,学生已认识角了,就能用角的知识进行运用,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意义的角”。
三、研究呈现方式,使主题图“活”起来、“动”起来。
教材中的主题图大多是半成品,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只有结论而少了过程。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所提供的内容动态化,让学生经历主题图所描述的全过程,增加实际体验。
例如,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把静止的画面变成动态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看连环画就轻而易举了,学生就能看明白:是从几只里飞走了2只天鹅,是在几只的基础上又飞来了3只?加深了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四、研究使用手段,架起学生理解的桥梁,把主题图用足、用透。
“猜一猜”这节课,教材上是以活动和对话相结合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推理,二年级学生在表述上比较困难。为了能把学生想的过程外显出来,方便学生表达,我们采用游戏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边摆卡片边说,(实例)。借用“摆卡片”这个手段,这样有利于学生说清推理过程,也便于其他学生听得明白。通过奖励花,……每一个游戏都注重学生说理,难理解的地方借助操作直观显现,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也内化了推理的思路与方法。
下一步,我们准备对现有教材主题图进行分类,研究每种类型主题图的教学策略,让以后的教师在运用主题图时有了捷径,能直接借鉴我们研究出来的策略来进行教学,提升教师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其“内在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的外表”,它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理性地看待主题图,并深入地领会主题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地使用,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Ⅶ 如何利用主题图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回并茂、形象直观答、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在书本的第一页是二位可爱的小精灵,它们用一句话诠释了数学,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数学,开始迈进数学大门
Ⅷ 如何读懂小学数学的主题图和旁注
如何分析文章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含义对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例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二要注意词语的感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例如:理解《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首先必须明确“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四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的背景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如《故乡》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弄清此句的深层含意必须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本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礼教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百姓还面临着饥荒、兵、匪的威胁,农村经济几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的希望在哪里,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据此可知,地上的路实指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坚信只要去奋斗追求,希望最终定能实现。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特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Ⅸ 如何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
论文摘要
在低年级数学教材很多地方都能发现富有童趣、形式多样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给数学教学增添了浓厚的生活和时代气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因此,教师如果能好好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会使课堂焕发出新的光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的质量。
一、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只注重形式,把主题图的目的变成“看图说话”
由于主题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对学生呈现学习素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情趣性和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回忆。但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的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在课堂上无意识地将数学课改成了“说话课”。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想法是天真的,他们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主题图的价值,从主题图中有针对性地提问,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怎样提一个数学问题上来。
(二)选择的途径片面化
教材是落实课程的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正因为这个原因,大部分教师在这个问题上都认为主题图形式新颖,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需要再进行处理,直接教授课本的知识,从而导致还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正确地使用教材。因此,除了合理地利用主题图之外更不能完全地依赖主题图。如果仅仅是单独依靠主题图就会显得不自然。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合理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课本之外的灵活知识,以达到创建一个良好的、有目的的、有效的数学学习环境。
(三)教学的内容失去“时效”
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赋予它新的内涵。现在大部分的教材都是使用过好几年的老教材了,不但使信息失去时效,连主题图也出现了失去时效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学不到最新信息。这样的情况在一年级出现几率较高,教师不应该照本宣科,应该采纳随着时代进步的新知识教授给学生们。
二、解决方案
(一)正确认识主题图的意义
要让主题图从真正意义上为教学工作服务,首先应该做到认识主题图,要明白,认识主题图不光是主题图的概念,还要知道主题图的丰富内涵,了解真正意义,从而采用正确的呈现方式展现给学生。
1.自然情景类。展现我们生活中为原型的或加以提炼的场景,这样的教学资源突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活动的方式。提供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和操作方式。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感悟数学,从而进行知识的构建。
(二)跳出主题图的框架
1.通过多媒体呈现主题图。教材的画面是静止的,这让学生们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因此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使原来静止的主题图变成动态的演示过程,让学生更能清楚地看到减少、增多等过程,使观察变得直观,也更能容易理解。
2.主题图是为教学呈现了一个例子、一种线索,最重要的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需要,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在学习教材,领悟教材意义的同时,更要跳出教材给予的框架,对主题图进行创造性合理的处理,让其发挥出巨大的价值。
3.结合主题图让学生“动起来”。我们发现主题图呈现的都是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场景,那么我们可以结合主题图,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为主题图中的一份子,呈现出一个“学习的舞台”。既可以让学生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让他们一边在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的知识,一边感受数学对于生活的价值。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题图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变为乐趣。教材中的静止主题图内容不仅抽象、枯燥无味,因为他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故事情节,不容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在没有多媒体作为条件的环境下要赋予主题图有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静止的主题图在脑中化成活跃的画面。教材中的主题图,有很多时候是思维再现的结果,是静止的结论式画面,缺少必要的思维过程,教师如果呈现静止的主题图让学生去观察、体会,去提出主题图中所带来的疑问,这无形中给学生形成了思维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们在脑海中形成活跃的画面,加强学生的幻想创造能力。由说到做的动手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上的。”是的,智慧的鲜花是开在大脑与手指之间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地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将语言的表达能力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这样学生也能更加直接的了解到“原来是这么回事”。
总之,主题图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他不但符合了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心理,而且也是新可能改革开展的必然。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主题图的结合运用,合理利用主题图,深入了解其意义,让”主题图“更好的为教学课堂服务。
参考文献:
[1]汤建平.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1):87-88.
[2]杜小芬.浅谈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具体应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8):95-96.
[3]刘菊.有效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z2),575-576.
[4]勤勇,探析第一学段主题图教学中的缺憾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5]董玲,小学低年级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题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