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问题研讨

小学数学问题研讨

发布时间:2020-12-22 16:44:44

『壹』 如何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主题研讨结论

1.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我们先来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
由此可见,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案例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这样叙述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时,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知识点来教学,通过观察1/2=2/4=6/12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逐一变化,一遍又一遍的叙述由谁到谁的变化过程,老师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体会这一规律的存在,学会用同一语式去表达,但是到最后学生也未必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一句比较简练、准确地数学语言来描述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果,我们在教学前先来分析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基础,就会找到与它的叙述非常相似的“商不变的性质”和沟通两者联系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此时我们为了突破“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就可以在课前的复习环节安排对于“商不变的性质”的叙述和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练习。
可以运用迁移方法教学的知识点还很多,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它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基础上迁移学习,只是增加试商和调商且难度增大、方法更加灵活。再如,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是在学习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算方法相同。
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这种方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应该是熟练的,他所掌握的前期知识是牢固的。因此,强调我们每一年段的老师都要把自己视为“把关教师”,让学生“走稳每一步”。
2.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转化——是指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对自己较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一个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和结果,也就可以转化为旧知识来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化新为旧”,抓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才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刻,最终达到融汇贯通。
例如: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面积公式的推倒。
3.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直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用具,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直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为有独立自主的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如:圆的面积的推导
(2)通过画图,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可以用图帮助解决问题,如(
(3)直观演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比如:用课件演示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用课件演示钟表一天的转动,学生理解了教学重点24时计时法的含义、在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如果利用课件演示来帮助学生体会体积实际上就是一个形体中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那就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不至于浪费时间了。
(4)编制歌诀,帮助学生直观的记忆
如教学的年月日进行歌诀记忆。还有教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单元,概念又多又易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编歌谣来帮助记忆。如让学生背100以内质数表,单去死记硬背一个一个的数相当困难,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分组变成歌谣来记:二、三、五、七和十一,十三后面是十七,十九、二三、二十九,三一、三七、四十一,四三、四七、五十三,五九、六十一、六十七,七一、七三、七十九,八三、八九、九十七。
再如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也可以用下面歌谣来记:
两数互质要记牢最大公因就是1,最小公倍是乘积;
两数倍数关系时,最大公因取较小,最小公倍取较大;
两数关系不明显,就用短除来试商,最大公因乘半边,最小公倍乘一圈。
运用好直观方法的关键是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介绍的方法是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单独使用的情况,这些方法当然也可以联合使用。总之,我们要做到在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深入

『贰』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特别是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这样做去掉了专脱离实际、机属械模仿的内容,扩展了“解决问题”的实践特点,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走进情境,获取信息.
二、处理信息,启动问题.
三、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四、梳理思路,练习巩固.
五、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叁』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哪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的课堂上呈现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教学生命的活力。
2005年9月以来,通过学习《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本着“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的“自修—反思—实践”的宗旨,由于一些老师对课程标准中教育理念的认识还存有一些模糊和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平时听的课改观摩研讨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反思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提出与各位同行探讨。
案例一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好课都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吗?
在一次教学能手竞赛活动中,我曾听过两位老师执教同一内容的数学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位老师设计多媒体课件,整堂课自始至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而另一位教师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推理与交流,使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最终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课后,经了解,发现前一班只有1/5的学生掌握此知识,而后一节课,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还有些模糊。很明显,同一内容的两节课,没有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这节课,教学效果更好。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非要多媒体课件不可,也不是有了多媒体课件的课就一定是好课。
我还听过这样一节竞赛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的操作出现失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计算机教师赶紧上前,帮忙摆弄,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然热热闹闹进行下去。
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和重视。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确实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这是不容置疑的。当前,有一些人把评价一堂教学课的优劣,以有无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依据,那只能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含义的片面、肤浅的理解。好像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成立一堂品味低的课。在时尚的背后,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是退到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
三、设计策略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事实上,有一些数学课,整堂课,思路清晰,设计新颖,不浮不躁,没有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利用投影仪演示图片,或者直接把实物带进课堂演示,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实验,使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的教学思想、开放的教学设计相得益彰,其效果远远胜于“多媒体显示”的做法。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师,他只能在“辅助”的意义上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有多媒体课件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得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案例二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知识都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吗?
我听过一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一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观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学习困难得学生把此当作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组长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而教师则是若无其事,站在一旁,任凭学生如此热热闹闹“讨论”下去。
二、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断种,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明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力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由成效的。其次,“交流”应含有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
而上述片断种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设计策略
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为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可做以下的尝试。
1、确立合作目标,创设合作氛围。
教师备课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将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个体探究无法完成的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要将所有的数学课都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课。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监督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讲,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更新,它是将学生视为学习主体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大力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体验,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优化组合小组,让学生学会交往。
优化组合学习小组,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更具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及班机时机情况等进行综合了解,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二并不是按前后排学生的简单合作。小组成员要做好合理分工,确定组长,组长轮流担任,每个小组成员编有号数,每一个成员都要有自己的任务,每一个成员都要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注意关照配合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间互动互启,充分体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3、强化指导,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方式转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情景创设,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活动中,教师要走进雪山,参与其中,掌握情况,适时点拨,保证小组活动有效进行,同时要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在互相信任中合作学习,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分工合作。在合作中提高,从人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为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
案例三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知识都需学生探究得出吗?
我有一次听课,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当学生认识了平年、闰年之后,教师问:“既然1990年不是闰年,那么,你能探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瞪大眼睛看着老师,不知所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难看出,这个问题不切合学生实际,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下课后,我与这位教师交流,告诉他:就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是无法探究得出“年份是整百数时,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这一结论的。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探究得出吗?
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新课程提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否定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机械的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然而,本人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甚至极端地对任何学习都让学生“探究”,而接受性学习却在无意中被摒弃了。
三、设计策略
事实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都要讲授一定的东西,比如知识、方法、习惯等。关键在于,这些东西的给以是强制性的“塞”,还是艺术性的“导”。
将这些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来印证教师的结论。本人认为这样处理是正确的。从这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无法探究的问题,就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该探究的就探究,该告诉的就告诉,不是一切数学知识都须由学生探究得出。
案例四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教学都须始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吗?
一次听课,问一位学生:“今天这一节课数学课,上什么内容?”他说:“上节可老师布置每一个学生都要向爸爸或妈妈拿5元钱去商店购买几件同样的东西,这节课要在班上汇报,我爸爸说,我的学习用品都有了,没有必要花钱再买了,也就没给我钱。”听着他的话,我完全可以看得出他的伤心和失望。询问该教师如此做的用意何在,他说,这是因为课本上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想用此方法便于创造出不同的而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另一道两步计算的题。
二、反思
数学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谋求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作表层的理解。一些教师为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忽略了学生对未知数学的探究,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强调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等于学生要亲历、体验、实践一切。事实上,事事都要亲历、体验、实践,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我看来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别人、前人却可能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因此,数学教学应在充分尊重合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还要使学生超越自身环境和经验的局限,利用已知对未知数学进行探究和学习。
三、设计策略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课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生活化的情景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这节课里一方面,这位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精神使我感到钦佩;另一方面,也使我想到,他为了改编教材内容,强求学生购买学习用品进行实践、体验,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还给一些学生带来一些烦恼。我认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数学教学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一切数学教学都必须始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案例五
一、问题提出
廉价表扬、物质刺激就是激励性评价吗?
我在一些观摩课中看到,一位学生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啪啪”。另一个学生回答了同样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你真棒”、“你真聪明”“真不错”“你真行”等等,表扬声不断,多达二十余次。还有的教师认为,对学生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似乎只有一定的物质刺激,学生学习兴趣才会变浓,于是,小花、小旗、笔、糖果、五角星……,只要学生回答,无论答得如何,总有物质回报。当然,还有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少评价甚至不评价,学生对此答是“一脸的雾水”。更有甚者,严重干扰课堂教学,教师既不敢批评学生,也不维持纪律。
二、反思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事就的学习兴趣。上述的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这样的鼓励已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喜悦会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退去,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
三、设计策略
我并不反对表扬学生,也不反对给以学生适当的物质奖励,更不提倡教师经常批评学生。只是认为过多的廉价的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的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的刺激则会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因此,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即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以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以上几个突出问题,值得大家思考,预防在教学中认识上和做法上极端化和片面性,以便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肆』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提炼核心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能够解决许多新的课题, 如创新教育、问题解决、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数学建模、数学文化等;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对教育真谛应有深刻的理解。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只有将人的培养、将完整人格的自我塑造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看作教育的最终目标,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展开,教师才能成为富于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教师职业也才能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更高,而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因此,不揣冒昧,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对数学教学问题的执着探讨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样,对数学教学问题的执着探讨,也是每位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心脏”。数学教学问题,不仅包括学科知识问题、学科教法问题,也包括学科理念问题。具体到某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和变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教法设计、解题过程的评价和反思、数学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数学情感的体验和养成、数学思想的概括和发展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一个个的解决,都能有效地促使教师走向成熟。数学教师只有对在数学教学中碰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不轻易放过,及时地去请教他人,才能促成他们数学教学专业的顺利发展。
二、对数学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
罗树华说过,教师学习是新世纪、新时代的要求,是履行育人使命的需要,是更新观念、完善自我、提高人生品味的需要。学习的内容有:1.专业知识技能;2.现代生活与处世做人的知识技能;3.“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学习的关键环节是阅读、思考和自悟。同样,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通过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理论学习。这些培训要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伴随着他们的教学实践而展开,包括新教师上岗培训、青年教师新苗研修班的培训、青年教师骨干研究班的培训、名师班和奥数班的培训,以及新课程和新理念的培训,也包括进修深造。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不断地学习数学教育理论,尤其要学习当代的数学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数学教育的理念。托佛勒《第三次浪潮》的问世,标志着信息革命的开始。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是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数学意识、思维品质、创造能力和数学语言四个层面,这些数学素质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
三、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
身教是最有效力的实践环节,课堂是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一个优秀教师的特质包括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优异的教学能力——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教育机智、与学生交往的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和良好的性格特质——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能力。这些特质都要在课堂的反复实践中磨炼出来。教育教学实践是数学教师发展的基础平台。教师的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汲取;教师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价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顾泠沅教授也曾说,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拼搏”中提炼自己。所以,数学教师必须在数学课堂的反复实践和决战中促成专业的逐渐发展。
四、对数学课堂实践的深刻反思
反思就是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以便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诚如J.Galderheal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数学离不开思维,更离不开反思,因此,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例外。
五、对数学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
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一个教师如果缺少研究者的眼光,那他就难以成为一个专家教师;而如果一个教师不从事真正的科研活动,那么他也就难以形成研究者的眼光。创新是教师实践活动的灵魂,教育科研是教师发展的助推器。教师具有创新的潜力: (1)专业人员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2)一些实践性的、无法预见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这些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性和偶然性的联系能够在教师那里不断形成新的专业知识。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在这种情境中能够体验到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的欣喜。(3)教师专业创新的潜力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可见,优秀的数学教师是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中发展起来的。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需要担负起克服人类无知与陋习的重要使命。

『伍』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

(1)课堂教学不切实际,形式单一

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解决所遇到数学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教学还是以播放幻灯片和牢记书上的公式为主。一般老师在进行解决问题教学时,由于通常是利用幻灯片将问题展现出来并进行解决,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变得单一,更有甚者部分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数学教学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然后学生课后在进行强化训练,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学习数学越来越不积极,思考越来越缓慢,使得教学不能有效进行。


三、结语

通过对教育理念的改进和传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将课本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老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勇敢的解答问题。同时,还应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有针对性的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和思考的人才。

『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三、 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好奇心,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 研究实施阶段
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3、 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四. 预期成效
1.教师确立了数学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提高了数学课程实施的水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研究中教师坚持了“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每个学生收益,体现出教师科学的课程观念和先进的课堂学习方法;(2)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带来了问题意识培养和教学方案设计水平以及授课水平的提高;(3)因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随之提升了教师综合评价教学工作的水平。
2.学生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加浓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更加丰富,适应社会能力更加增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研究的价值取向,注重激发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意识,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苦与乐,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教师增强了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意识,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师应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形成正确教学思想和理性思辨能力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因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内化应用理论,不仅增强了实践反思意识,掌握了科研方法,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这些收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4.提高了学校数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数学教师团队优势日益明显,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研讨,经验共享,虚心接受专家指导,发挥了团队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的优势,使学校数学课程呈现活力,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生机勃勃,促进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照课题研究方案,我们基本达成了目标,但仍存在一些困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去思考、研究。
1.研究的视角还不宽,限于课堂、学校和学生生活,囿于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对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因素触及不多。
2.研究的对象还不广,形成的大多是些普遍性的认识,实践成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还不强,还没有能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不同个性学生实际的具体实施策略等。
3.研究的主体还不全,教师的自身因素对问题意识培养的影响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提高教师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柒』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应抓什么问题来研究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质量

(一)扎实推进教学教研常规工作,增强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教学科研专是学校的生命线,把科研工属作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紧密联系,在数学教学教研中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教研活动量化细则》、《校本教研考核制度》等,努力做到以制度为保障,扎实推进教学科研工作,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教研工作真正地做到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1、坚持定期的业务活动,采用理论学习、座谈交流、网络研讨、集体备课研讨、专题辅导、课题活动、校本研究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对教师参加业务活动时的到会情况和参与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记于教师个人教研积分,作为教师评优依据之一。
1/5页
2、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继续坚持集体备课、周前备课。教案的备写要规范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九大要素要齐全。教案的设计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和教师个人特点设计切实可行,易教易学的教案。要从

『捌』 小学数学教师平时在计算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因此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的数学探究和合作活动却存在着一些盲目与困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暴露了对新理念解读有偏差,甚至走进了误区,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在探究学习中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探究学习成了强加给学生的行为过程。
2、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进行监控,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时不敢指导,怕戴上“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帽子;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也把握不好介入的时机和程度
3、注重探究学习的行为过程,忽视思维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结构的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描述探究的步骤,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材料探究。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确动手做了,结论也顺利得出了。但是这样的动手操作是不是就是数学探究呢?有些学生从头到尾都很开心,参与热情很高,可学生所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数学课不是让学生开开心心就算了。

通过思考,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氛围。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记得在2005年3月,我接到原教研室主任唐瑞祥老师给我布置的一个任务,在全区上一节公开课。活动主题是:“老教材,体现新理念”,课题是《圆锥的体积》。接到任务时,我非常高兴,同时也感到有压力。高兴的是,又有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有压力、是怎样才能上好这节公开课呢?既要有新意,又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这之前我听了好几节《圆锥的体积》的公开课。教学设计都很常规化,那就是先认识圆锥,再通过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得出是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最后通过做实验,从圆锥里装沙向圆柱里倒,三次刚好倒满,从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思路的教学设计都大同小异。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般在教学这节课时,都能顺利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什么突然要去比较圆柱、圆锥体积的大小?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不得而知,做这个实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个数学活动,根本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这篇文章作者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就解决了我思考的这个问题,这是我先前无意中在《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非常惊奇,惊奇的是怎么会有这么聪明的教师,虽然我不记得他的姓名,但我真的佩服那位教师的独特创意。想到这里,我心里又一沉,如果我按照那位教师设计的环节去上这节公开课,感觉好象有抄袭之嫌。但又想,把优秀教师的成果运用到我的教学中,也正是向那位教师学习的表现。所以最后借用了那位教师所设计的环节,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圆锥的体积》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知。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师问: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说: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接着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请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教师接着设疑:请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图如下:
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1/2的关系,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1/3的关系,还有的学生猜想是1/4的关系,到底是1/2的关系,1/3的关系,还是1/4的关系呢?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给的材料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做实验来验证的必要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趣味性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产生求知欲。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理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刚才我说的《圆锥体的体积》这节课的设计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这一过程。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思考了很多,特别是探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探究学习中,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去探究,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心甘情愿的跟教师的思路走。这让我想起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教师是卖拐人,学生充当了买拐人的角色。
2、教师的合理的“导”、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探究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领会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思维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合理的“导”是学生探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前不久,校区研讨课中,我校黄辉老师上了一节《三角形内角和》,这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很成功,很好的体现了教师“导”的关键性作用。首先教师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创设三者争论谁的内角和大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再让学生猜测三角形谁的内角和大?到底谁的猜测对呢?先用实际测量来验证一下。由于测量工具有误差或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得到的结果是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度。老师再问:除了测量,你还有别的办法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学生想到了撕拼、折叠的方法。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接着教师追问一句:同学们,你们看到了180度,联想到了什么呢?同学回答说:看到180度,我们想到了180度组成的是一条直线。就是教师的这一追问,让学生把新知和旧知产生了联系,从而在撕拼和折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想到如何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拼或者折叠成为一条直线,从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如果没有教师的这一追问,我想学生根本就没有探究的方向,而是在那儿冥思苦想,即使想到了通过撕拼或折叠,但是学生仍然无法有意识的去撕拼或折叠成一条直线,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
还记得我曾经在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中听过的三节数学课,课题都是《圆的周长》,三节课都是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通过直观,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有两节课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再让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从而得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但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我要问:为什么就一定要去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呢?为什么一定要去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呢?作为教师,我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的学生肯定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没有胆量提出质疑而已。而在另外一节课中,教师合理的“导”,正解决了这样一个疑问。教师也是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什么有关系?学生通过直观,猜想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入表格。教师问: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怎么的关系呢?教师说明,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一般是研究它们的“和的关系、差的关系、乘积的关系和相除的倍数关系”这四种。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相加、相减、相乘,不存在一定的规律。而在计算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时,得出了一定的规律: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研究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存在着倍数关系。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探究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数学,教师要合理地“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
3、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
探究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有时,我们看到有很多探究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虽然给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但是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草草收场,这样就必然会降低探究学习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弄清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教学中如果要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该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理智选择。只有正确地理解探究性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以上我简单谈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且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探索,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是,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怎样的问题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言堂”怎样处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起到调控作用?下面我就谈谈这几个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合作过程的随意性。组内成员的合作实质是貌合神离,学生各抒己见,却听不到同伴的声音。因此,很难达成一致的见解。最后,组内代表发言,也只能代表部分同学的想法。这样的合作,从形式上看热闹非凡,但是,从实际效果考虑,却很难让人赞同。由此看来合作学习,应该有合作的计划和步骤、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合作学习也应该有一定的合作规则。
2、选择问题的随意性,忽视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问题。
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少之又少。大多数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设置的。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以说、可以聊的话题而已。如,有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班级中举手的学生有很多,但是,老师完全无视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坚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像这样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费时间,还能收到什么成效呢?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是用“新”与“旧”的方法来评价,即一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否贯穿于整节课中。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误导,结果有的教师就把不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也非要学生合作不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度”一定要把握好,既不能什么问题都合作学习,也不能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让教师简单传授了。
3、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 “ 小组讨论 ” 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此相对照,更为恰当的作法是首先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而只是在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时才依据观点的不同进行分组,并以此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和辩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没有处理小组合作与学生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个别学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只是当听众。另一种情况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课堂秩序极为混乱。合作学习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 “ 一言堂 ” 高得多。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就是倾听别人的见解,要听懂别人说的重点、难点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听的时候还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与自己的是否一致,从而改进、吸收。二是学会分享。当别人的见解和我不一样的时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确,当他的方法比我还要好的时候,我就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就分享了别人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成果。这正如肖伯纳说:“如果两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仍然是一人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一人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则变成了一人两种思想。”同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四人小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则每个人都学习到四种方法,还可以选择最好的方法。三是加强激励机制。对于后进生,我们要打开他的话盒子,给他们更多的机会,用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大胆发言。
5、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没有进行及时调控
在学生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进行及时调控,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但是当前合作学习教师调控不当的几种表现:
1 、低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自己的理解作为标准,代替学生的理解。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几分钟后提问学生,见没人回答,老师就认为没有学生理解了,结果就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
2 、过早提示问题的重点、难点和矛盾,使学生对矛盾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的低层面上。如“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节教学中,老师经过拿出长 5 厘米 宽 3 厘米 的纸板推导出它的面积是 5 ×3=15 平方厘米,接着老师提出问题: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何关系?老师不是采用让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采取自问自答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低层面上。
当然,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其他的误区,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对策,对这些误区亮起红灯。使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使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挖掘个体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

『玖』 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有哪些

一般来说,第一个实质性的第二个设计科学形成四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学生的认知特点。
您可以下载对科学教学设计。

例如。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学生们发现简单的图形排列的规律。
能够用法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觉得数学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3,学生的观察,推理和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学生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规律,创造法律。
教具,学习工具准备:课件,每个学生的门票和白色,一盒彩色蜡笔,每组围裙,不同颜色的鲜花和一台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播放音乐“生日快乐”课前。
老师:谁的生日?想知道吗?我们知道的住宿将是在课堂上。
【设计意图:播放生日快乐,营造气氛,数学课堂的生活充满了浓郁的味道。 】
创建的情况下,出台的法律
(课件农产品生日图片)
师:散装他儿子的生日,父亲和小头的围裙妈妈为他的生日聚会,被放置水果。 (二集的的课件演示西瓜和菠萝。)
老师:猜猜看,然后放在什么? (西瓜,菠萝),为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西瓜,菠萝是一组)。
科摘要:如重新安排事情,如西瓜,菠萝,西瓜,菠萝,我们说,这是法律。的教训,我们一起学习,寻找规律。 (揭示主题)
【设计意图:情境可爱的大头儿子的生日,所以学生们将水果,法律的感知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
其次,观察到的交流发现,法
(课件出示生日派对图)
老师:你看,生日派对会场布置,漂亮吧?

仔细观察,什么东西都排列整齐的图片?什么样的法律?
先独立思考,然后你发现在同一个表中谈论。
师:谁在谈论你。 (点击课件)。
(灯笼排列整齐。)
老师:什么样的法律?全谈。 (紫,红,紫,红)
老师:下一行是什么颜色?
老师:谁又有了新的发现吗?
定期(插花,一绿一紫------)
老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然后行是什么颜色的? (绿色)
老师:谁不寻常的发现呢?
(鹀排列整齐,红方一侧的黄色-----)
老师:下一行是什么颜色? (红色)
老师:谁拥有更多的发现吗?
(儿童团队定期)
师:让我们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老师:你是从男孩开始,有不同的意见吗? (A女孩和一个男孩)
老师:是的,这是一个圆形的团队,我们可以从男孩开始,也从女孩开始。如果这台(出示课件),其次是男孩还是女孩? (女孩)
科摘要:找到法律彩旗,鲜花,灯笼,孩子们的团队安排在会场。 (课件演示),如彩旗,一红一黄,一绿一紫的花,灯笼紫色红色和孩子们的团队男人和一个女人被称为一组,如果这个组的重复顺序,只要我们一组,就能够发现,这是法律。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教学资源,学生观察和发现自己,他们的概括,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
在演习中,适用的法律的激趣
1,涂有涂层
老师:生日派对开始,让我们抓住准备的门票。 (出示门票)师课件:这是一种颜色变化规律门票,只要我们可以画上的颜色入场。
儿童的门票和蜡笔,仔细观察,找出规律,然后双手涂有涂层。 (学生包衣票)
老师:第一行的彩色图形安排在什么样的法律? (生于交流,报告)
第二行是什么?第三行的法律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揭晓答案)
老师:你画的是吗?每一个孩子出生时,小出纳员,画上宣布,他是通过在同一个表中交换门票,画错了,他立即改正。 (生相互检票)
教师:教师恭喜你已经取得的门票,我们现在可以进入会场,高兴吗?
2,做一做
部:小生日来了,所以我们祝他生日快乐,你唱,老师做动作,如果你不明白法律的行动,连同他们的老师。 (课件播放“生日快乐”和老师做动作的旋律,这样的学生,我做什么。)
老师:真的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老师的行动!您还可以了解老师喜欢编译正采取行动?该小组商量商量,尝试编译一个编译。 (团队合作,安排的动作。)
老师:哪支球队愿意显示? (全班展示)
老师:定期的动作真的很漂亮!
3猜猜看
科:大头儿子看到,每个人都那么聪明,他也来到了的问题考考你敢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87做一做命名的答案。)
【设计意图:涂有涂层,使学生的兴趣,做一做猜猜看活动,进一步感受到了法律,法律的应用,创造了一项法律,以提供一种思维方式。 】
四手创造的法律
如图1所示,摆杆摆
老师:大头儿子也比任何人都喜欢的小灵巧。请拿出白色,头部来学习与摆动的钟摆,在白纸上,并设计你喜欢的法律。 (学生双手置于)。
师:让我们欣赏作品的几个孩子。 (实物展台报告)
老师:你把什么样的法律?然后摆动是什么? (3作品)
老师:摆以下的儿童是美国,请把你的作品举起,让老师讲课看看,回头让老师也很佩服。
老师:什么描绘了精彩的绘画作品!
2,粘贴
科:大头儿子喜欢你的朋友,瞧,他来了。 (课件播放:孩子,谢谢你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晚上最后,我想送一份礼物给她的母亲,你能帮我吗?)
师:散装他的儿子很懂事,体贴的母亲。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和母亲的围裙妈妈每天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吃了很多苦,作为孩子,我们必须爱他们的母亲能做到这一点吗?
老师:他儿子的礼物送给妈妈的围裙,儿童定期图案或花边花型设计的大部分。元在第一组中,如何设计。 (在组内讨论设计方案)
科:请各小组按照设计好的节目,分工协作完成的任务。 (集团合作,设计围裙)
(分部边检查边设计好围裙粘在黑板上)
老师:什么是漂亮的围裙,是要告诉我们,你的团队是如何设计的? (命名中的描述)
科:妈妈可高兴了!围裙,她夸你最聪明,最明智的!
【设计意图:著名的教育家,先生,夏Gaizun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像池塘里的生活不能没有水一样。及时的规律或蕾丝围裙设计专业的学生喜欢移民,巩固新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学生的情感渗透感恩教育。 】
联系生活,欣赏法
师:孩子们,最终党的生日,他的儿子告别的大部分。
要谈的课程中,您学到了什么? (命名的回答)
师:其实,法律无处不在,你可以看看有什么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普通的吗? (命名的回答)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常规的图片,欣赏。 (课件演示季节,霓虹灯,交通灯,日出,日落而息,交替定期屏)
科摘要:法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就能够创造更多的法律,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找到规律的生活,享受的法律,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问题研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