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它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益大小的重要依据。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特征。但我认为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从这几点也可以看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二、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根据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拼图探索勾股定理,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把证明勾股定理作为教学的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确保课堂有效教学
教学活动之前,每位教师不仅要认真备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要充分备好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去掌握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备好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完全靠老师来调动。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情景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不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具有教育机智,随时都能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备课中,我们还要在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的广度、深度、自觉度上下功夫。要恰当合理的组织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最贴切的情景材料和保证学生该用的足够的时间,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只有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我们的教学才可能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习有效,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确保有效,只有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保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轻松地演示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以及图象的位置和增减性。特别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记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们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时,按照上述方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且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最后,我还会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刚开始时,学生们个个都比较胆小,没有人愿意上讲台去讲。但是当他们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都变得喜欢上讲台,争着上讲台讲课了,他们真正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人翁”。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转变,我感到非常地欣慰,很有成就感。
五、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今,教师对学生表现好坏的评价还是通过学业成绩的高低来决定的,是片面的,消极的,所以也是低效的。学知识应该先做人,这是教师在教授知识前应该教给学生的。任何一个人都处在一个或大或小的集体里面,如果他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是要被集体淘汰的,所以不是学习成绩好就能决定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教师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好就是发展得好。
有效的评价体现应该是全面、公平、人性化的。全面,应该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这里的“智”也不单单指学习成绩的高低,还应该包括个方面的能力,如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评价的形式也不仅仅是百分制和等级制,可以采取书信式和评语式等比较亲和的形式,把学生个人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能得到全面发展。切不可再将学生推入考试和题海的深渊。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45分中内让学生学到多于45分钟的内容,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提倡的“轻负担,高质量”,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B. 怎样提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能力
一、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五、教师应当做好课外的工作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当在课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预测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认真写好教案设计。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到哪些教具,教师也应当在课前准备好。而在讲完一堂课之后,教师应当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且及时与学生交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外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减轻自己和学生在上课时的负担,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外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上的工作。
六、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教师不仅要善于教,而且要善于研究教;不仅要培养学生,而且要通过科研,培养自己,教研相长。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唯有如此,教师才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被动的工作,而是主动地创造;他便不再是一支燃烧得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是用科研不断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他便不再是一个只对教材做肤浅了解、按教案简单操作的工匠,而是必然成为攀登教育科学艺术高峰的实践者。
七、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得过优秀教学成绩的教师,他们身上有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反思,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进步,让学生也跟着自己一起进步。新时期采取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不断地进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接受专业的培训、认真研究教学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内和课外各方面的工作;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总结教学经验,从各个角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且让这种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运用。在教学中取得更显著的成就,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C.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高年级概念课教学
教师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作图能力、灵活解答问题能力以及探索求异能力等等无一不是以清晰、确定的概念为基础的。这些能力的高低与相应概念明确、理解的深度、广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证明,加强概念教学是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那么在当前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背景下,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高年级概念课的教学呢?
一、 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引入概念。
情境创设是一节课的眼睛,是可以顾盼生辉的。而数学概念是抽象枯燥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把概念放在一个丰富的,典型的,自然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的心理需求上。在每节数学课中,都应极力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例如: 【用字母表示数】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扑克牌吗?”
教师出示四张扑克牌,10、J、Q、K,问:“这四张牌中谁最大呢?为什么?”生:“K最大,因为K表示13。”
师:“那Q表示多少?J呢?”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也就是说这几个字母都表示一个数。今天我们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喜欢并熟知的扑克牌与数学联系了起来,既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心投入课堂,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兴趣十分浓厚。
二、 大量感知,深入理解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种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从各种类型的感知材料中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的。
如:【百分数的认识】
在学生认识了百分数以后,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通过大量的资料,如“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14%;期中考试六一班合格率99.6%,优秀率72.2%;洋快餐的营业额是中式快餐营业额的220%”等,通过这些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深入理解百分数的现实意义。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百分数的意义,水到渠成。
三、 通过对比、练习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才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概念教学中,会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概念非常容易混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比较找出概念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弄清其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强化新知。
如“数位”与“位数”, “时间”与“时刻”,“化简比”与“求比值”等等很多的易混概念都可以运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加以区别。对比练习最能体现数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往往体现在对比练习中,比如,出示12:8,让学生进行化简比和求比值的计算,把化简比和求比值放在一起让学生解答,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学生很容易知道3:2和2/3的区别,假如单单地把12:8化简比或求值,学生或多或少地出现错误,把化简比也当作求比值来做。再比如,比是分数比或小数比,错误率则更高。通过较多的对比练习,学生自然地发现其中还有很多规律可寻,(化简过的比写成分数形式则就是我们要求的比值)等。
四、 在质疑问难中深化概念理解
概念的有些重要特征,如果仅靠教师的强调或表面的揭示,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质疑,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理解反而会使概念更加完善。“思缘于疑”,人的思维活动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因此,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可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如:【商不变的规律】教学片断
1、观察发现:学生在通过对一组算式的观察对比后发现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结果不变。
2、引导学生归纳: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汇报小结后出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3、质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商还不变吗?
4、引导学生再次归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5、试一试,验证规律。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吗?生举例验证商不变规律。
五、 将概念逐步构建成网络,使其系统化
学生总是从具体的孤立的概念开始学起,即使在教学时注意了概念之间的某些联系,也往往是为了学习的新概念的需要。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我们在教学时就一定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种系统化了的认知结构,不仅有利于巩固对概念的理解,也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 【比的认识】
在教学比的认识之后,让学生通过比、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梳理,沟通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算法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将比、分数、除法进行对比,遵循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更是一个把知识网络构建完整的过程。在学习具体的孤立的概念时,不会很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概念的本质,只有从整个知识体系中才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知道它们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 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情感体验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概念时,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探究知识时,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师生互动交流时,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把概念应用到生活中时,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所有的数学知识无一不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以数学概念的掌握为前提和保证的,只有有效开展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D.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段教学有效性
教学不仅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继承,也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转载小学数学是数学的基础,基础的数学知识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所以教好数学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课前准备与学生有效预习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备好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合理有效的课前预习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能更好地利用这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把自己能消化的知识在课前完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难点进行集中讲解、集中练习,这样通过教学任务的分解和教学难点的集中解决,就会大大节省课堂时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精髓,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针对目标创设问题环境,运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我们在教授“圆周长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学习用具对圆的周长进行测量。当学生们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圆周长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很大的圆形水池能进行滚动吗?”于是学生只能再寻找别的测量方法,从而发现用长长的绳子可以测量较大的、不能移动的圆形周长。但是当面对无形的圆时,它的周长又该怎样测量呢?比如将一根绳子的一端拴上一个小球,然后提着绳子在空中旋转,所形成的无形的圆既不能使用滚动测量的方法,也不能使用绳测的方法,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就能发现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并进一步总结形成定律,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因此,设立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使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多样、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入了全新的境界。
1.能将知识直观化,易于学生理解。在课堂中无论教师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能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比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自剪一剪、拼一拼,在这个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课件,把一个圆分别平均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后剪拼的过程通过动画形式先后展示出来,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发现,把一个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便很自然地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如笔者在教授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练习课”时,就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大容量性的特点,把设计的练习先后通过二十多个图形展示到大屏幕上,运用抢答、填空、判断、涂色等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并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掌握了知识,加深了理解。
总而言之,教师要认清,多媒体技术仅是辅助教学而已,不要受其所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等诸多因素,精心准备、精心设计,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就会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注重实践,使学生成为运用数学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实践探究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可行的实践活动方案。例如:学生学习了比例的知识后,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方案测量学校的旗杆、大树的高度。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从而成为运用数学的主人。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的评价既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能避免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让评价真正发挥激活课堂的作用。另外恰当运用数学语言评价,利用“客观评价策略”“关注差异策略”“多元评价策略”“质的评估”等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可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学会倾听、解读、交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积极进取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全面持续发展。
E.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有哪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怎样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提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 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形成解题策略
新课程不断扩充着传统数学的学科价值,它通过情景的展开,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而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翻开教科书,“解决问题”教学部分,在情景图中经常跳出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它有时会带来一条信息;有时会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讲解解题思路;有时对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小精灵所带来的一切,只是教材呈现形式的变化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从字里行间读懂教材的编排如何与新课程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更需要读透教材,真正理解教材隐含的数学思想,展开有效教学,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既要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学习数学,在开放的课堂中经历合作、探究实践等,又要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让学生在比较、反思、梳理中学会数学思考,形成解题策略。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关注学生评价反思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四、注重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现实生活,让学生在与生活亲密接触中,学会阅读生活,学会数学应用。而投身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随时结合教材进行。
1、抓住生活契机学会数学关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作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借助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抓住生活契机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关注。“解决问题”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限于课堂,应跳出教材、走出课堂,敞开生活空间,引领学生投身现实世界,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让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2、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随着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一下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如鱼得水。但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依托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依托合作的力量(同学、父母)。如结合加减法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一次(和父母一起的)购物活动。学生经历了购物、付款、找零等活动,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再在父母的协助下,整理有关信息,此时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觉应用求和求差的综合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就水到渠成了。而这种实践活动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不断拓展空间, 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解决问题”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它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话题,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新的观念,积极的心态,去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宝贵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
F. 如何有效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重视课堂组织,让课堂充满激情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学习
G.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活”了,“动”了,传统的课堂秩序和管理也因此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形态.如何有效组织课堂纪律一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在这新旧课堂教学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部分教师放弃课堂管理的现象,使缺失规则的课堂教学走向了秩序混乱的极端:多了热闹,少了安静;多了自主,少了秩序;多了涣散,少了专心.二是有些教师宁可对这种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并常常无奈地说:“我又何尝不想放开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能顺心地学,可是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对于课堂教学的这些尴尬处境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一、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造成了许多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因此,有效的组织教学,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的课堂环境.1.等学生做好准备再上课.尽管课前也指导过孩子如何做课前准备,但孩子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到上课音乐响了,还有很多孩子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有的孩子甚至还没坐好.这时,不要急着上课,而是要耐心地示范课堂上需要准备的东西,等学生全部准备好,坐端正,再和学生行礼.特别是开学的第一个星期,要让学生从假期的氛围中适应过来,养成学习习惯,良好的开端会是课堂成功教学的一半!2.榜样引导,用积极的话“诱惑”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深入分析现行课堂环境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情况.比如:在看到很多孩子不能管住自己时,我都会这样说:“某某坐得真端正,老师真喜欢!”其他孩子一听,马上也会坐坐好.这句话还能迁移成“某某读得真响亮,听得真认真,真仔细,写得真漂亮,说得真完整等等”我发现孩子都有一种攀比心理,这种话说出来提醒孩子,百试百灵.而有时,孩子为了抢发言,都会发出“恩!恩!我!我!”等声音,这是,我马上说:“我请坐得端正的小朋友回答.”学生马上坐好了.“我请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回答.”学生站起来,会回答得很响亮.二、设计优质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因此,采取有效策略,设计优质教学过程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所在.
H.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高效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有效结合
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整个数学回学习阶段的基础,因此进行答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成为现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将小学数学高效教学与班级管理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数学教学中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成为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高效教学与班级管理有效结合的意义,并提出了进行小学数学高效教学与班级管理有效融合的建议。
I.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本次赛教活动总体特点
(一)选材多样,内容丰富
本次参赛的32节课涉及到数学的四大知识领域,照顾到了每一个学习年级。其中还有部分课是用北师大教材来上的。比如紫阳的《用字母表示数》。
(二)准备充分,特色鲜明
本次的32节课,无论是城市的课,还是乡镇的课。从课的流程,课堂结构的把握,方法的运用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上都有明显提高。
(三)教案规范,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的32份教案都能够很好的按教学内容,教材简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统一模式结构来进行。为我们进一步规范教案书写,相互学习借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学生学习习惯良好,课堂文化氛围有凸显
一、二年级学生的听说,口语表达的能力是很强的。合作的习惯,倾听的习惯、思维的习惯等课堂上都有良好的表现。xx城关一小的学生课前准备的了学生优秀的文化大餐。有介绍xx的特色的,有介绍xx小吃的,有介绍xx名胜古迹的。还有孩子高唱xx的菜花节之歌。给我们所有的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老师的团结和互助协作精神有突出的表现
当我们的做课老师在使用实物投影仪遇到了一点困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胸前佩戴的“xx城关一小”字样的老师随时为我们排出了故障。这一幕让我很感动,也很感激。就是这一小小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老师的职业的崇高,胸怀的坦荡和心灵的美好。让我们为我们自己鼓鼓掌。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回顾
(一)学生自主学习方式逐步改善
1.自主探究的随机性、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2.合作交流的时效性、必要性和自主性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从《重叠问题》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出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最后得出韦恩图。
3.动手实践的操作性、规范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规范要求和具体实际。规范要求:明确怎样操作,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操作中思维有所提升,能力得到锻炼,品位得到提高。
(二)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1.情境创设到位。
【案例一】《植树问题》用手指引入,两颗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案例二】《平移和旋转》开课伊始让学生先向前后左右的移动,再转动一圈,都是让学生初步的感知一下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再比如,xx的臭豆腐,也作为了学生学习的素材了。在老师参加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重叠问题》以做游戏引入课题。听音乐的有3人,玩悠悠球的有4人,明明是7人,怎么实际一数却只有6人。带着这个冲突和矛盾,学生在一起合作,交流,讨论。《找次品》一课,引入很吸引人,从乐乐头上少了一只花瓣入手引入课题。
2.活用教材到位。
(1)活用主题图或情境图。(2)活用内容。(3)活用练习。32节课,没有哪一节课是原原本本的用教材中的例题和既定的素材,或多或少,老师都有取舍、加工或者改造。
3.方法运用到位。
(1)讲授法,培养学生有意义的学习。(2)注重启发式与因材施教。启发式,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启发式的要害和关键是启发学生积极地,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启发式的关键不在于课堂问了多少个是不是,对不对,那是形式。因材施教,因为不同人,他的秉性,他的生存环境,他的先天性的很多东西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这也是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来的原则。温总理到北大和北京35中听课都提出这两个原则。
(3)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多从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两种思维”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A.传统教学手段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a.复习引入与情境创设相结合。大多数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又通过复习来引入新知,比如,计算类的课;也有直接创设与本节课有关教学情境而引入新知的。比如《观察物体》,现场拍摄照片,再现场呈现在大屏幕上。
b.讲授例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现在的一些内容,有的老师除过用讲授的方法以外,还让学生自学,或者通过实验操作来获得结论,也有让学生自己进行复习整理。《除法的运算性质》教学。
c.讲和练与拓展延伸相结合。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的讲与练是有效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的最有效途径。新课程以游戏的形式,操作的形式,活动的形式进行拓展延伸也是很好的形式。《统计与概率》玩飞行棋的设计。
B.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有了创新与提高。
a.突出了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初步认识角》、《包装的学问》等课的教学。
b.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现在的练习设置就可以节省一些抄题的时间来提高练习的容量。(图形的面积、体积、容积计算、解决问题类题目等)。
c.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平移与旋转》播放上海音乐厅平移的视屏。《重叠问题中》维恩图的各部分名称的含意的讲解与说明。
C.多媒体使用技术被广泛普及与推广。
a.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今天的32节课无论是村镇还是城市的老师都能够娴熟的运用电化手段进行组织教学。
b.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了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轻松,学的快乐。
c.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找规律》的趣味设计。
(三)教学资源开发实用有效
1.学校资源(教学挂图、教具、学具)。
2.教师资源。教师自制自创学具、教具。【案例】《重叠问题》的摇呼啦圈、《包装的学问》。
3.学生资源。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4.教材资源。调整内容——《植树问题》,教材中内容安排是只讲一种规律,而实际教学中有老师根据自己的设计把三种规律巧妙的进行了整合与转化。让学生掌握起来更加简单。调整情境——《重叠问题》,老师把教材中的画面直接变成了人来做游戏。
(四)教学风格和特点自然独特
1.注意了教学设计的“三度”指标。
(1)有尺度。没有哪个老师只仅仅讲教材中的内容。说明老师们把尺度都把握的都很好。
(2)有厚度。比如,《平移和旋转》一课中对于荡秋千现象的解释。就是一个有厚度的解释。它是一个平移现象,对于的深度理解,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能遇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钟摆现象,或者摆动现象。
(3)有温度。像岚皋《找规律》一课老师听完后,不是感到在听课,而是感觉到是一种享受。还有《找规律》一课中对大数学观的渗透。在“好读书好”中找规律:“好好读书,好读书好,书好好读”。《找次品》在3的倍数中找次品,最简洁的方法就是“三分法”等等。
2.体现了教学中的“四字”方针;(实、新、准、活)。
从这32节课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就可以看出来,都是在认真阅读了教材,阅读了教师用书和一些相关的资料后,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和特点来组织教学的。从评委的反馈信息来看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一个“实”字。
①朴实(简简单单,形象直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②扎实(该讲的讲,该练的练)。比如,《平移和旋转》平移向上,或者向下的直直的运动叫做平移;绕着一个点或者一个轴的运动叫做旋转。该下定义的时候就下定义。注意深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图形平移之前和平移之后什么发生了改变,什么没有变?明确,大小、形状、方向没有改变,图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③丰实(既有知识传授,又有能力培养,还有思维训练和习惯养成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是很重要的,比如,中低年级的孩子上课组织教学的环节就是特别重要的,教师必须要严格规范要求。
(2)突出一个“新”字。
①设计新。有的老师用猜谜语,唱儿歌,做游戏的形式来引入,很容易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②理念新。让学生用几十秒的时间来互相的评一评谁这节课表现的最好。这是一个全新的评价方式的体现。
③手段新。练习设计有层次,电脑辅助有效果。老师带着呼啦圈儿、花环、进教室,并充分利用xx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
(3)落实一个“准”字。数学是一门真与实的科学,既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还要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避免类似喷泉是平行线,五线谱是数字编码,图形的形状与面积的大小没有关系等不够严密科学的结论来刻画数学。
(4)彰显一个“活”字。一是学习方式活。对话交流自主探究。二是课堂氛围活。
(五)教学理念和思想深入人心
1.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了明显渗透。
第一,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比如,《植树问题》中钟声敲响的情境。第二,数感的培养。《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N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些数。比如,用N表示一排的8个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第三,集合思想的培养。如,《重叠问题》用最基本的呼啦圈把学生圈起来,就是集合思想中韦恩图的雏形。如果不培养这种思想的话,正像老师所说的,我们不可能走到哪里都背过呼啦圈儿吧。第四,优化思想的渗透。比如,《找次品》的教学。第五转化的思想的渗透。比如,《等量代换》的教学。第六,估算意识和算法多样化思想的体现。比如,《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加理性。
数学是科学,科学是严谨的;数学是工具,工具是实用的。真有感情就表达,不要无病呻吟。比如,《找次品》中就可以渗透诚信教育。例如,课堂上我们老师对学生的一个拥抱。可能这个学生一生都会感到是温暖的。
(六)数学学习习惯初步形成
1.听、看、问、答的思维品质较好;特别是学生自由讨论和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培养是很让我们感动和钦佩的。
2.实践操作的习惯较好;想和做能够巧妙结合,操作中思维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技巧进一步掌握。
3.语言表达的能力有明显提升。在平时的教学中很注重学科的整合。
(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1.情境创设注重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课堂中呼啦圈、溜溜球都作为了学生学习的道具。
2.练习设计注重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植树问题》的敲钟问题,给小路两边的植树,街道两旁安装路灯。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行为反思
1.操作比较被动。一是缺少起码的教具的操作。比如《等量代换》中没有天平,让学生用手来比划。
2.合作比较勉强。让学生涂出有规律的图案,就不再需要学生合作学习。
3.讨论显得多余。明明是两个空白的集合圈,还让学生来讨论。
4.设计不够大胆。该自学的地方,就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学。评委们一直认为,我们的数学课堂,老师讲的还是多了一些。给学生自学课本,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显得有些单薄。
5.评价不够到位。一是没有很好的实现目标多元和方法多样;二是形式还比较单一。认为师评的较多,生生互评的较少。偶然碰到了一个生生互评的,还只说了名字,没有说好在哪里。三是缺少灵活处理问题的机智。
6.技艺不够高超。比如,板书的技能,有的板书很有特点,有的板书没有特点。有的板书让人感觉去掉了一个字就很可惜。这样的板书,我们的32节课中有,但还显得比较少。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抓住“一个核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1.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让学生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题目来做。
2.注意收集和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际生成的问题。比如,《植树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充当小小设计家。变换行距,来植树,并归纳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自己想要表示的物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具体情境中同一个量,就用同一个字母表示,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3.要切实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
(1)在于心。用心准备,用心设计,精心预设。《找规律》的教学,老师穿戴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比如,戴的项链,穿的衣服都是有规律的。
(2)在于细。细化、细腻和细微。课前想细。预案想多、想开、想细。比如,课前教具学具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天平,学生没办法操作实验,学具没有拿够,学生只好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合作学习。
(3)在于实。朴实—简简单单,形象直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扎实—该讲的讲,该练的练。丰实—既有知识传授,又有能力培养,还有思维训练和习惯养成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是很重要的,比如,中低年级的孩子上课组织教学的环节就是特别重要的,教师必须要严格规范要求。概念课的教学,最终要落脚在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上。计算课最终应落在思维上,而不是在掌握技能、技巧上。图形与几何教学最终落在空间观念的培养上。综合与实践关键落在综合与运用上,即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遵循“两律”
一是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顺向到逆向等等。二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形式要活,活动呀,游戏呀,要有吸引力。
(三)把握“三定指标”
定标 ——指要确定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思想方法的渗透都要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来实现;定点 ——即一节课的教学知识点。无论设计如何新颖,手段如何高明,最终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应有所掌握。定法——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与启发式教学。并力争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儿不乱。
(四)实现“四个超越”
只有切实做到把握“三个读懂”,认真落实“三定指标”才能实现“四个超越”,即“超越教材”,(把教材作为素材,可以创造,可以加工。) “超越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一种文化交流、传播、拓展的平台。)“超越学生”,(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真正使学生思维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素养得到提高。)“超越自我”。【我们的教学只有超越自我(教书匠),才能走向更高的境界。】因为自身没有数学味的数学老师,不可能上出具有数学味儿的数学课。
(五)提高五项技能
1.要提高提问的技能。(浅、碎、多、深、窄、白)。
2.要提高语言的技能。一是衔接过渡语缺乏流畅性。二是总结归纳语缺乏严密性。三是提问指向语乏针对性。四是随机应变语缺乏时效性。五是综合评价语缺乏激励性。六是会话肢体语缺乏技巧性。
3.要提高处理教材的技能。一是既要切实理解教材,还要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找规律》一课的教学。不要例题,练习设计的规律都是一、一,其实还可以是多样的。比如二、一,一二,一、一、二,二、二、一等等。二是要切实把握课时教材与学段教材之间的联系。比如。当学生回答图形是通过平移得来的时候,老师认为学生对平移知识的掌握是通过自学得来的。
4.要提高预设与生成的技能。
首先,要精心的预设生成。课前的思考和把握。其次,宽容的接纳生成。当学生说的不沾边时,当学生说的离题千里时。第三,机智的筛选生成。例如,《重叠问题》老师游了一圈就让学生把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了。第四,巧妙的利用生成。要善于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第五,及时的反馈生成。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已经到了思维的高层次了,老师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走教案上。
5.要正确把握课堂教学评价的技能。
第一,应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借助集体的力量适当进行归纳和点拨。第二,要善于运用得体的评价语言。请听来自A组一位老师的课堂评价语。你观察的真仔细;你提出的问题真有挑战性;这位同学的思维非常清晰;你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第三,适当运用奖品激励法。例如,给学生发奖品。第四,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妈妈经常打我”。专家的评价是这样的处理欠妥,原因是不符合真善美假丑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课后我们沟通一下,看你妈妈为什么打你。
(六)追求六个目标
1.确保质量。不仅要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更要确保素质教育质量。
2.讲究实际。要让课堂尽量显得朴实、扎实、真实和丰实。
3.提高效率。讲授、启发、思考、合作、探究都应该是积极有效。
4.促进发展。不仅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增强品位。让学生不仅仅学习数学知识,还要对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的一些相关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如数学史,科学史和金典例题等内容的渗透。
6.追求特色。教师的教学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J.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高段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教学不仅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继承,也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转载小学数学是数学的基础,基础的数学知识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所以教好数学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课前准备与学生有效预习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备好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合理有效的课前预习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能更好地利用这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把自己能消化的知识在课前完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难点进行集中讲解、集中练习,这样通过教学任务的分解和教学难点的集中解决,就会大大节省课堂时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精髓,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针对目标创设问题环境,运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我们在教授“圆周长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学习用具对圆的周长进行测量。当学生们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圆周长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很大的圆形水池能进行滚动吗?”于是学生只能再寻找别的测量方法,从而发现用长长的绳子可以测量较大的、不能移动的圆形周长。但是当面对无形的圆时,它的周长又该怎样测量呢?比如将一根绳子的一端拴上一个小球,然后提着绳子在空中旋转,所形成的无形的圆既不能使用滚动测量的方法,也不能使用绳测的方法,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就能发现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并进一步总结形成定律,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因此,设立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使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多样、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入了全新的境界。
1.能将知识直观化,易于学生理解。在课堂中无论教师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能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比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自剪一剪、拼一拼,在这个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课件,把一个圆分别平均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后剪拼的过程通过动画形式先后展示出来,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发现,把一个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便很自然地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如笔者在教授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练习课”时,就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大容量性的特点,把设计的练习先后通过二十多个图形展示到大屏幕上,运用抢答、填空、判断、涂色等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并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掌握了知识,加深了理解。
总而言之,教师要认清,多媒体技术仅是辅助教学而已,不要受其所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等诸多因素,精心准备、精心设计,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就会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注重实践,使学生成为运用数学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实践探究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可行的实践活动方案。例如:学生学习了比例的知识后,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方案测量学校的旗杆、大树的高度。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从而成为运用数学的主人。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