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案例

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案例

发布时间:2020-12-22 13:12:02

Ⅰ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持续推进,“整合”已经成为了课改中的一种新的思路。它强调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界限,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一、开展数学活动,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学生是我们实施教学的直接对象,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翁,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越开发越丰富的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如我在教学完体积与容积以后,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实际测量1粒黄豆的体积。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们非常好奇,积极探索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生1:在量杯里面装一定的水,再放入事先挑好的大小均匀的50粒黄豆放入量杯中,用现在水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再除以50,就得出1粒黄豆的体积。生2:用长方体小鱼缸做容器,先将里面装一定量的水,测出鱼缸的长、宽和水深,再放一些黄豆,然后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计算出水增加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粒数。生3:找一个大玻璃瓶和一个空易拉罐,将玻璃瓶装满水,放在一个盆里,然后往玻璃瓶里放黄豆,使溢出的水正好装满易拉罐,然后数一数用了多少粒黄豆,再用易拉罐上标的容积除以黄豆的粒数……;在学完包装中的学问,可以让学生测量一张100元新版人民币的厚度,再思考假如银行有100万元这样的人民币,请你为银行的工作人员设计一个保险箱,这个保险箱至少得多大,你有几种设计方案等。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积极性高,参与程度高。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更好的理解了数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开发和利用了学生的脑力资源。
新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构建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能力是由学生的经历即参与决定的,参与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预示着学生资源的利用程度。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这绚丽多彩的生活正是数学的温床,而人类又不断地把数学用于实践,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生活资源,使之为教学活动服务。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旅游中的数学》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先分析学生和本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安康这几年正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城区附近就有几处,瀛湖是最有名的,很多学生都有跟家长外出旅游的经历,于是课前我布置了一项小调查,让学生调查去瀛湖的车费,门票,以及在瀛湖用餐的一些价格,课堂上根据调查的资料讨论,“假如我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瀛湖一日游,有几种租车和买票方案?最少需要多少钱?”再将瀛湖的风景图片,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谈一谈去瀛湖的感受,然后根据实际看看有什么好的建议。这样将当地的风景区作为教学的素材,学生参与了调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可以体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无比丰富,在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将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与我们教学有机结合,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三、巧用信息技术,合理利用科技、媒体资源。
《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前,老师仅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实施教学,难免让我们的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单调,信息闭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为丰富多彩,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数学的学习内容更加广泛有趣。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真正的喜欢上这门学科,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故事情境,模拟现实场景等,再配以动画,声音,变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用画面展示出来。这样就不再只是老师用嘴说,学生听,学生被生动的画面吸引,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之中,让枯燥的课堂一去不复返。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变直观,促进学生理解。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将圆剪拼成长方形的过程,制成动画,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播放给学生看,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极限”思想。第三,可以制作专题学习网站,让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视野。从班级学习,班级讨论,扩大到全校以及其它省市,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和跨区域的学生在一起交流,使我们的学习交流不再受班级、区域的限制。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老师应该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并巧妙的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学习。
四、打破学科界限,挖掘其他学科中的资源。
数学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我们教学时要抓住学科间的联系点,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为数学学习服务,同时也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首先可以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创设情境。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引入教学。先让学生想象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然后课件出示,并解释,这句诗在数学家的眼中,大漠相当于一个平面,升起的孤烟就是一条垂直于这个平面的直线,那么落日在你的眼中是什么呢?让学生由此展开联想,从而引出圆的认识。这样的情景创设,既生动有趣,又加强了数学与语文的联系。其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在五年级我教学完统计这部分知识后,让学生课外调查安康本地近三年来每月的降水量,并制成统计图,然后根据统计图来分析,每年哪几月气候干燥要注意防旱,哪几月降水充沛要注意防洪,再预测今年的降水情况,给当地的农民伯伯提一些建议。打破学科界限,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促进数学学习的同时,也突出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总之,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数学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挖掘有效的资源,为数学学习服务。在实际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思考、创新。

Ⅱ 我需要一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失败与成功的案例

我需

Ⅲ 怎么写小学数学区域教研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练习课占了整个教学时间的35%左右,这个比重相当的大。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在练习课教学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出现:
1、盲目的多练,只为了学生能“熟能生巧”,有时候仅仅是为了不让学生有玩耍的时间。
2、层次不清楚,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
3、准备不充分,对练习的内容缺乏有效整合,迁移。
4、针对性不强,采用“一刀切”的练习,导致学生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
下面记叙了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二、策划安排
教研主题:练习促成长
活动时间:2014年3—4月
组织负责:蔡跃胜
内 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活动成员:数学科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优化练习课堂,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施过程
1、分析现状,提出主题。
在期初的教研会议上,要求全体成员提出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师A: 练习课是为练习而练习,针对性不强,教师对练习内容缺乏有效的整合,泛泛而练,面面俱到。
师B:我上课总感觉目的不明确,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掌握如何。
师C:对练习课缺乏重视,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对练习课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出现练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对书上的练习题仅是做完了事,使练习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应有的价值
组织者:从老师们所反应的情况来看,用一句话概括:练习课老师不重视,课堂没氛围,学生没兴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现状呢?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完每一节课,特别是枯燥无味的练习课。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因此,本学期我们的教研主题就是“练习促成长”。每个老师在汇报课时,都要体现这一主题。
2、课例示范,因地制宜。
当然,一节课要真正落实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多种感官都调动起来,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为了让老师们能真正融入教研的氛围中,我组群策群力,集体备课,并指定教师执教了一节题为“练习促成长”的示范课,课题是“圆柱体积的练习”。
课例:《圆柱体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鹅卵石、检测题试卷等。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复习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过什么内容吗?那下面我要考考你们了。
(1)把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所以圆柱的体积= ,用字母表示是 。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是 。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针对圆柱的体积来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圆柱体积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师:让我先来看一看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准备好了吗?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① S=12.5px2 h=250px v=? (生回答。)
② r=50px h=125px v=?
③ d=100px h=50px v=? 第2、3道老师要求大家用笔算。
师:通过这几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求圆柱的体积最基本的条件是:底面积或半径或直径和高。
师:接下来我要考一考同学们的判断能力了,准备好了吗?(出示课件3)
① 一个长方体容器和一个圆柱形容器,从里面量,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它们的容积相等。( )
② 一个圆柱形药瓶能装药液2L,这个药瓶的体积是2dm3。( )
③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
④一个圆柱的高缩小2倍,底面半径扩大2倍,体积不变。( )
2、综合练习: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圆柱的体积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体积问题吧。(只列式,不计算)(出示课件4)
① 有一个圆柱形无盖的牛奶桶,底面直径是40厘米,高是50厘米,这个牛奶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② 一根圆柱形钢材,如果沿着底面平行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了314px2,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 一个柴油桶的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10分米,内装油占全桶的43,桶内有柴油多少升?
3、提高练习:
师:请同学们看我这(出示鹅卵石),要想求出(鹅卵石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互相交流,师小结并展示实验过程。
师:拿出圆柱形的容器里面装有小量的水。请同学们观察里面水的高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那块鹅卵石放进容器里,请同学们把水的高度又记录下来,最后请同学们根据信息求出石头的体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选择题:
1、求一段圆柱形钢材重多少,先要求出这段钢材的( )。
① 侧面积 ② 表面积 ③ 体积
2、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相比较( )。
① 体积单位大 ②面积单位大 ③一样大④ 不能相比
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相比较( )。
①正方体体积大②长方体体积大③圆柱体体积大 ④一样大
4、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r,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 )。
① 2r ② 2∏r ③ ∏r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课后反思,达成共识
课后,教者谈设计理念和教后感,全体听课老师,根据我们研究的课题对本节课进行评价,重点从以下几个问题出发:
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怎样?
2、学生的练习层次分开几层?
3、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如何?
4、我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平时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5、这节课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你建议怎样改进?
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归纳如下:
主要的困惑有:
疑惑1:你的学生大,懂事、听话,低年级学生不一定听老师的指挥。
疑惑2:本来很简单的东西,干嘛要搞这么多名堂?我没时间,也没这个课件制作的能力。
教师的疑惑不无道理,所以我们要在尽可能满足大家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们在课堂上做到:学生能做的事,老师不做,学生能说的话,老师不说,学生说不出的话老师不代言,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说出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会借力省力——借学生之力省老师之力。常此以往,很快就会尝到甜头的。
五、自我实践、共同提高
通过观摩课例和自我的反思,各位教师在某一方面都有所感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从而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让老师自觉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要求每个老师本学期的汇报课最好是以练习课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每节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前准备,先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再由主讲老师执教,课后还要集体评课。
一学期以来,开展《练习促成长》这一主题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每个年级的数学成绩都有所提高。老师们尝到甜头了,在教研会议上话题多了,气氛也越来越浓了。愿我们的教师能在校本教研中快速成长起来,我们的教研之花永开不败。

Ⅳ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问及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的提问
一、提出背景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提问随意,缺少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封闭,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针对性与完善性;提问脱离,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设计问题经验;提问单向,提问只是教师的专利,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没有留给孩子足够思考、有效质疑的空间;没有充分考虑提问的整合及弹性。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怎样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二、有效提问的基石——精心预设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石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
1、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巧妙地设立了三个问题:“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
2、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答,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3、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李老师在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李老师先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然后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做到有序呢?”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促成了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并培养了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
三、有效提问的关键——遵守提问的原则
1、遵守提问的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提问进入这种境界,就必须用好、用足启发性原则。使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思索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生活中积累是厚实的,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让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充斥课堂中。
2、遵守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在刚才这节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李老师选择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3、遵守及时评价原则,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下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回答的到底对不对,好不好,教师自己知道。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而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大拇指”,应给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赞扬。如在李老师刚才的

Ⅳ 数学学科怎样利用信息化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统计。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小朋友们,上个星期六、星期天,你们的爸爸妈妈有带你们去哪儿玩了吗?(有)都到哪些地方玩,说来让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学生回答),陈老师周六去了一趟温州的“马鞍池公园”,那里的景色真好看啊,我特别喜欢公园里的一个处小花坛。你们想看一看花坛是什么样吗?(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花)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当时特别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那小朋友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方格儿的方式,来帮我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创设“逛公园”这一生活情境,再配上形象的多媒体插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2、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学生汇报。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紫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通过多媒体出示对比图,让学生能够清晰形象的观察对比图,能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学生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1、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这个“花坛”里这四种颜色的花。我想了解一下咱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花,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自己喜欢的花的下面打“√”,再告诉你的同桌,你喜欢哪种颜色的花?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2、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我的手里拿着小朋友们的题卡,小朋友们最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最想知道哪种颜色的人最多? 生2:我最想知道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
生3:我最想知道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4:我最想知道喜欢紫色的人有多少?
生5:我最想知道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6:我最想知道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
师: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们都是非常的好问。那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小朋友最多呢?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四人小组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1: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2: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3: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4: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学生提出的这些统计方法,正是他们发挥学习积极主体的展现。对学生来说,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材料,进行分析、统计,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并得到肯定,学生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发现的快乐,一种成功的自我体验,促使思维处于更活跃的状态。】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我统计出喜欢红色的有9人,喜欢黄色的有11人,喜欢蓝色的有8人,喜欢紫色的有6人。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
生5:喜欢红色的有9人,喜欢黄色的有11人,喜欢蓝色的有8人,喜欢紫色的有6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3、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小朋友说数据,我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红色9人,黄色11人,蓝色8人,紫色6人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小朋友们的回答,教师从多媒体统计图中随机点击8个单位格的红条,11个单位格的黄条,8个单位格的蓝条,6个单位格的紫条。(如下图:)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点击多媒体出示)
生:(齐答)不能。
师:(点击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那你现在知道红色的人有多少?你是怎么知道?(学生上台)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
生:(齐答)统计表。(真聪明)
【这种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与引导结合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一节课40分钟的限制,使课下和课上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中图形结合素养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获得。】
4、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5、小结
师:看来,我们从这样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种数量多少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三)、小组合作、巩固新知
师:其实在这个“公园”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儿童游乐场,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吧。
出示课件,有游船,转转马,开火车,还有碰碰车。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统计一下玩每一个项目的有几个小朋友。
活动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先听清楚要求:
首先,每位同学先在小组内讨论怎么统计。
最后,再按照表格要求填写每一项内容。(注意:一人只能参加一种活动。)
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你们的统计方法及结果。
表格在你们的抽屉里。
师:现在开始。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师:现在小组汇报。
生:我们是这样统计的:首先我们决定用作记号的方法,要玩游船的同学就在游船的后面做一个记号,然后再数一数每种活动有几个记号就代表有几人参加,最后把下边的表格再填完整。我们的统计结果是:玩游船的有*人,开火车的有*人,玩转转马的有*人,玩碰碰车的有*人。
(学生汇报时如有汇报不完整的,可让其同一小组的同学补充,直到汇报清楚。然后再一组组的往下汇报其不同的方法。)
师:小朋友刚才的汇报真是很精彩,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活动一下。
播放多媒体儿歌:《我爱统计》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唱一唱,跳一跳。
噜啦啦噜啦啦噜啦噜啦咧,噜啦噜啦噜啦啦噜啦啦咧,统计真好,简单明了,幺幺幺幺,小小符号,好多奥妙,幺幺幺幺,小朋友,在欢笑,统计真好,兴趣高高,幺幺幺幺,带上书包,来到学校,小朋友,早来到,上涂涂,下写写,左算算,右想想,写完之后挥挥手,上涂涂,下写写,左算算,右想想,我们的数学好好学。
【寓“数学学习”于游戏活动之中,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游戏激趣,体验统计
1、师:这个“公园”不仅有好玩有,而且还有好吃的。你们瞧,这是一棵神奇树,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课件出示)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
2、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剪下来,同桌讲一讲你最喜欢吃什么?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多媒体播放音乐)
4、作品展示,看到这张图,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联系实际的各种娱乐项目及水果,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五)、总结新知、扩展延伸
师:小朋友们这个“公园”里有那么多好玩的,好吃的,你们想去看一看吗?那么这个星期六、星期天就可以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那好好玩一玩。在玩的同时,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用上我们今天学的统计的知识,把它统计下来,做成统计图下次在我们班队课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五、课后反思:
在上述《统计》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抽象地统计知识形象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下子能够看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1、调整情绪,激发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2、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我们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探索中我发现计算机正是辅助数学教学的一座现代化的桥梁。运用多媒体演示,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教学交流,反馈及时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交互性更强、更方便,传统教学,老师提问某个学生,是老师与该学生的一对一交流,其它同学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而一堂课的提问次数毕竟有限。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相结合,不但界面友好,信息反馈及时,且通过人机对话,学生全体都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现在讲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凡是当教师的,每人都能谈上好一会儿的时间,尤其是我们小学教师。在小学教师当中,又以年轻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多媒体的感情不能说不深厚。但凡教师上研究课、公开课、比赛课如果不用到它,档次就会稍低一些,反之则高了一档。
正因如此,老师们在上课之前,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设计课件、制作课件、修改课件上,有时要动用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节成功的课,真的凝聚了大家的力量和心血。
在此,并不是反对多媒体走进课堂。确实,老师们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自己也获益不小;特别对学生,除了给他们充分的感观刺激外,还带给他们美的感受同时也调动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但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同时,应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师生的互动性和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能只考虑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上的作用,而忽视了师生的互动,使教师成了媒体的播放者,使用信息技术成为上课表演的道具,即信息技术的使用要适当,以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Ⅵ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怎样写

小学数学不是枯燥的教学,应该是一种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教学片断 :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要到岛上去旅游需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呀?
生:喜欢,到岛上去玩要坐船.
师: 大家回答的很好,可是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有24个人想去岛上玩,每条船限乘4人,需要租多少条船? ”大家先分析理解题意然后帮老师解决。
生:限乘4人,就是说每条船最多只能坐4个人,坐多了就会有危险。
生:24个人,可以每四个人分一组,一共可以分6组。
师 :“好!同学们是怎么想的?
生:共有24个人,每4人租一条,求需要租几条船,就是看24里面有几个4,有几个就租几条船 。
师:大家说的很对,就像同学们说的,24里面有6个4,就租6条船。
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所以,特意设计了一节《平均分》的实践课。通过谈话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把平均分的活动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数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让学生学到了平均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就是从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同时提出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数学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学。
数学教学如能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入生活中的鲜活实例,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
这个教学片断,通过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出现,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价值,旨在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Ⅶ 如何将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课堂结合首先将数学的基础知识讲解的靠谱。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