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发布时间:2020-11-24 15:12:20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课堂教学问题也随之出现。下面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分别加以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情境创设不恰当。
关于“创设情境”,有些课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情境,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关系不大;有些课虽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没有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可以提出的问题太多,利用价值不大;有些干脆就是把课本情境图片做成课件,费力、费时而效果不大。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服务, 既要有趣又要有数学价值,并与本节课密切相关,还要有利于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从中提出本节课要探索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探索这个问题,从而进入探究过程。
2.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几乎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学生围成一圈,当教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小组内所有学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有的小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教师又说“停止”,学生则马上恢复原状。过一会儿,当听到教师的号令则又再来一次“合作”。当教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学生只是旁观者。
小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组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因此,合作与交流首先应该是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其次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数学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等。
3、教材使用率过低。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广大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也在不断变化,但由于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的片面理解,致使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走入了误区。多数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都没有安排看书阅读或练习的环节。一节课下来课件代替了课本。
其实,每一本教材都凝聚着众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从主题图到情境创设,从例题到练习,都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精心挑选和设计的。课本是我们的教学之本,更是学生的学习之本。有些概念性、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是否完整、准确,让学生看书更系统准确。练习题目在书上,学生人人有教材,可以打开教材使用。我们课堂教学提倡返璞归真,课堂教学使用教材这是实事求是,这才是最真实的课,省时高效,何乐而不为。作为教师,要深刻地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合理的开发者,要做到知“材”善用。
4、只关注预设,不注重生成 。
大多的课堂教师在课前已经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得清清楚楚,有的甚至把教案背下来,上课以后按照预设展开教学,只关注她的教学环节进展情况,对于学生的回答出现的错误顾及不暇,学生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不予理睬。这是典型的完成任务式教学,走过场。这样的课,让人听完总觉得有些缺憾——课堂生成不够。
真实的课堂不是靠预设可以完成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构成了教学。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或个性见解,及时抓住契机,把它们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幼升小准备不是简单的语数外启蒙那么简单了,在上小学前可以尝试培养孩子一些专小学生的日常,让他属有相对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和准备小学生活。
语文:拼音基本学习;识字,是孩子阅读学习的一个基础。
数学:10以内加减法,基本数数。
英语:接触过,会一些简单的对话和单词即可,零基础的孩子也可以跟得上。
书写水平:大班以后要有意识有步骤的训练孩子书写习惯。一定要会写字,而是接触过笔,训练过手部肌肉,画画也是一种书写,一定要有书写的意识和基础。
运动技能:很多小学在一年级都有明确的某项运动要求。
学习习惯:每节课45分钟,写作业的习惯,不迟到不旷课。
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的调整,自理能力,交际能力(主动表达)。
心理准备:对比幼儿园,师生比、师生关系都发生了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从家庭个性化标准向社会标准在转移比重等等。

3. 浅谈怎样解决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学生、未来的需求,回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感到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若想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 目标不明确
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其表现为,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屡见不鲜。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而轻视情感领域的目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这些虽然都是一些表面上的事且都是小事,但却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是在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
2、 方法不得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好不一定能说得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是盯着几道很抽象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却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要知道,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厌学是从枯燥的没完没了的说理开始的。而学生说理的能力又是对问题的理解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慢慢形成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想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只有思维处于低级阶段时才表现出必须要边做边说。只有达到有内容可说时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良性循环。
方法不当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教师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 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因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具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2、 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也很难量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一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时,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以评价教师的成果。可是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就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
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主要是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从一定的高度来驾驭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至于出现和学生一个水平甚至跟不上学生的尴尬局面;也不至于出现总是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上绕圈圈,而对那些关键问题却一带而过的情况,也只能从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研究小学生的学习。
比如,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习题,其实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如果只是简单一做了之,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如果没有高深的数学根底做支撑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如“抽屉原理”、“排列组合”、“奇偶性分析”、“数列求和”等。这些问题也只有真正把握其本质时才能给学生解释得清楚。
数学教学中新信息的增加和教材中新内容的出现也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存,走在学生的前列,才能搞好数学课堂教学。

4. 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得来说第一 内容充实 二 设计科学 三 形式多样 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 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可以下载科学的教学设计。

举例来说。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
2、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每生一张入场券和白纸、一盒彩笔;每组一个围裙、不同颜色的小花和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生日快乐》。
师:今天是谁过生日?想知道吗?呆会上课我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播放生日快乐歌,营造氛围,使数学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味。】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课件出示生日画面)
师:大头儿子过生日,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为他开生日party,正在摆放水果。(课件演示两组西瓜和菠萝。)
师:猜一猜,接着摆是什么?(西瓜和菠萝)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西瓜和菠萝是一组。)
师小结:像西瓜、菠萝,西瓜、菠萝这样重复排列的事物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找规律。(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可爱的大头儿子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在摆水果的过程中,感知规律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观察交流,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生日party会场图)
师:瞧,生日party的会场布置好了,漂亮吗?

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点击课件。)
(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有怎样的规律?完整地说说。(紫色红色、紫色红色)
师:接着排是什么颜色?
师:谁还有新的发现?
(小花的排列有规律,一朵绿色一朵紫色------)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接着排是什么颜色?(绿)
师:谁有与众不同的发现?
(彩旗的排列有规律,一面红色一面黄色-----)
师:接着排是什么颜色?(红色)
师:谁还有更多的发现?
(小朋友的队伍也有规律)
师:说说你的看法。(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师:你是从男孩开头的,还有不同意见吗?(一个女孩,一个男孩)
师:对,这是一个圆形的队伍,我们既可以从男孩开头,也可以从女孩开头。 如果这样站(课件出示)接着是男孩还是女孩?(女孩)
师小结:我们在会场找到了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队伍的排列规律。(课件演示)像彩旗的一红一黄、小花的一绿一紫、灯笼的一紫一红和小朋友队伍的一男一女都叫做一组,如果这一组重复排列,我们只要根据其中的一组,就能发现它的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激趣练习,应用规律
1、涂一涂
师:生日party要开始了,让我们抓紧准备好入场券。 (课件出示入场券)师:这是一张颜色变化有规律的入场券,我们只要涂对颜色就可以入场了。
请小朋友拿出入场券和彩笔,仔细观察,找准规律,再动手涂一涂。(学生涂入场券)
师:第一行图形颜色排列有什么规律?(生交流,汇报)
第二行呢?第三行有怎样的规律?(根据生回答,课件揭示答案)
师:你们涂对了吗?请每个孩子都来当小小检票员,同桌交换入场券,涂对了宣布他通过,涂错了请他立即改正。(生相互检票)
师:老师祝贺你们都取得了入场券,现在我们可以进入会场了,高兴吗?
2、做一做
师:小寿星来了,让我们祝他生日快乐,你们唱歌,老师做动作,如果看明白动作的规律,就跟着老师一起做。(课件播放《生日快乐》,老师随着旋律做动作,学生跟着做。)
师: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老师的动作!你们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编出一些有规律的动作吗?小组内商量商量,试着编一编。(小组合作,创编动作。)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全班展示)
师:有规律的动作真美!
3、猜一猜
师:大头儿子看大家这么聪明,他也想出题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课件出示第87页做一做,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涂一涂、做一做、猜一猜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规律,应用规律,为创造规律提供思维方法。】
四、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1、摆一摆
师:大头儿子还想比比谁的小手巧。请拿出白纸,组长拿出学具,在白纸上摆一摆,设计出你喜欢的规律。(学生动手摆。)
师:让我们欣赏几个孩子的作品。(实物展台汇报)
师:你摆的是什么规律?接着摆是什么?(展示3个作品)
师:下面的孩子摆的都很美,请把你的作品举起来,让听课的老师看看,再转回来让老师也欣赏

5. 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的课堂上呈现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教学生命的活力。
2005年9月以来,通过学习《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本着“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的“自修—反思—实践”的宗旨,由于一些老师对课程标准中教育理念的认识还存有一些模糊和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平时听的课改观摩研讨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反思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提出与各位同行探讨。
案例一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好课都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吗?
在一次教学能手竞赛活动中,我曾听过两位老师执教同一内容的数学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位老师设计多媒体课件,整堂课自始至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而另一位教师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推理与交流,使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最终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课后,经了解,发现前一班只有1/5的学生掌握此知识,而后一节课,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还有些模糊。很明显,同一内容的两节课,没有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这节课,教学效果更好。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非要多媒体课件不可,也不是有了多媒体课件的课就一定是好课。
我还听过这样一节竞赛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的操作出现失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计算机教师赶紧上前,帮忙摆弄,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然热热闹闹进行下去。
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和重视。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确实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这是不容置疑的。当前,有一些人把评价一堂教学课的优劣,以有无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依据,那只能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含义的片面、肤浅的理解。好像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成立一堂品味低的课。在时尚的背后,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是退到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
三、设计策略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事实上,有一些数学课,整堂课,思路清晰,设计新颖,不浮不躁,没有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利用投影仪演示图片,或者直接把实物带进课堂演示,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实验,使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的教学思想、开放的教学设计相得益彰,其效果远远胜于“多媒体显示”的做法。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师,他只能在“辅助”的意义上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有多媒体课件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得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案例二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知识都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吗?
我听过一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一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观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学习困难得学生把此当作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组长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而教师则是若无其事,站在一旁,任凭学生如此热热闹闹“讨论”下去。
二、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断种,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明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力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由成效的。其次,“交流”应含有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
而上述片断种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设计策略

6. 小学数学教师平时在计算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因此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的数学探究和合作活动却存在着一些盲目与困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暴露了对新理念解读有偏差,甚至走进了误区,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在探究学习中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探究学习成了强加给学生的行为过程。
2、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进行监控,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时不敢指导,怕戴上“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帽子;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也把握不好介入的时机和程度
3、注重探究学习的行为过程,忽视思维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结构的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描述探究的步骤,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材料探究。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确动手做了,结论也顺利得出了。但是这样的动手操作是不是就是数学探究呢?有些学生从头到尾都很开心,参与热情很高,可学生所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数学课不是让学生开开心心就算了。

通过思考,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氛围。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记得在2005年3月,我接到原教研室主任唐瑞祥老师给我布置的一个任务,在全区上一节公开课。活动主题是:“老教材,体现新理念”,课题是《圆锥的体积》。接到任务时,我非常高兴,同时也感到有压力。高兴的是,又有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有压力、是怎样才能上好这节公开课呢?既要有新意,又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这之前我听了好几节《圆锥的体积》的公开课。教学设计都很常规化,那就是先认识圆锥,再通过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得出是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最后通过做实验,从圆锥里装沙向圆柱里倒,三次刚好倒满,从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思路的教学设计都大同小异。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般在教学这节课时,都能顺利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什么突然要去比较圆柱、圆锥体积的大小?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不得而知,做这个实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个数学活动,根本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这篇文章作者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就解决了我思考的这个问题,这是我先前无意中在《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非常惊奇,惊奇的是怎么会有这么聪明的教师,虽然我不记得他的姓名,但我真的佩服那位教师的独特创意。想到这里,我心里又一沉,如果我按照那位教师设计的环节去上这节公开课,感觉好象有抄袭之嫌。但又想,把优秀教师的成果运用到我的教学中,也正是向那位教师学习的表现。所以最后借用了那位教师所设计的环节,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圆锥的体积》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知。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师问: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说: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接着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请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教师接着设疑:请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图如下:
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1/2的关系,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1/3的关系,还有的学生猜想是1/4的关系,到底是1/2的关系,1/3的关系,还是1/4的关系呢?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给的材料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做实验来验证的必要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趣味性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产生求知欲。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理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刚才我说的《圆锥体的体积》这节课的设计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这一过程。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思考了很多,特别是探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探究学习中,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去探究,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心甘情愿的跟教师的思路走。这让我想起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教师是卖拐人,学生充当了买拐人的角色。
2、教师的合理的“导”、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探究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领会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思维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合理的“导”是学生探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前不久,校区研讨课中,我校黄辉老师上了一节《三角形内角和》,这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很成功,很好的体现了教师“导”的关键性作用。首先教师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创设三者争论谁的内角和大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再让学生猜测三角形谁的内角和大?到底谁的猜测对呢?先用实际测量来验证一下。由于测量工具有误差或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得到的结果是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度。老师再问:除了测量,你还有别的办法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学生想到了撕拼、折叠的方法。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接着教师追问一句:同学们,你们看到了180度,联想到了什么呢?同学回答说:看到180度,我们想到了180度组成的是一条直线。就是教师的这一追问,让学生把新知和旧知产生了联系,从而在撕拼和折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想到如何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拼或者折叠成为一条直线,从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如果没有教师的这一追问,我想学生根本就没有探究的方向,而是在那儿冥思苦想,即使想到了通过撕拼或折叠,但是学生仍然无法有意识的去撕拼或折叠成一条直线,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
还记得我曾经在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中听过的三节数学课,课题都是《圆的周长》,三节课都是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通过直观,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有两节课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再让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从而得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但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我要问:为什么就一定要去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呢?为什么一定要去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呢?作为教师,我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的学生肯定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没有胆量提出质疑而已。而在另外一节课中,教师合理的“导”,正解决了这样一个疑问。教师也是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什么有关系?学生通过直观,猜想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入表格。教师问: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怎么的关系呢?教师说明,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一般是研究它们的“和的关系、差的关系、乘积的关系和相除的倍数关系”这四种。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相加、相减、相乘,不存在一定的规律。而在计算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时,得出了一定的规律: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研究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存在着倍数关系。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探究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数学,教师要合理地“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
3、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
探究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有时,我们看到有很多探究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虽然给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但是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草草收场,这样就必然会降低探究学习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弄清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教学中如果要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该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理智选择。只有正确地理解探究性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以上我简单谈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且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探索,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是,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怎样的问题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言堂”怎样处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起到调控作用?下面我就谈谈这几个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合作过程的随意性。组内成员的合作实质是貌合神离,学生各抒己见,却听不到同伴的声音。因此,很难达成一致的见解。最后,组内代表发言,也只能代表部分同学的想法。这样的合作,从形式上看热闹非凡,但是,从实际效果考虑,却很难让人赞同。由此看来合作学习,应该有合作的计划和步骤、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合作学习也应该有一定的合作规则。
2、选择问题的随意性,忽视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问题。
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少之又少。大多数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设置的。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以说、可以聊的话题而已。如,有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班级中举手的学生有很多,但是,老师完全无视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坚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像这样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费时间,还能收到什么成效呢?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是用“新”与“旧”的方法来评价,即一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否贯穿于整节课中。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误导,结果有的教师就把不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也非要学生合作不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度”一定要把握好,既不能什么问题都合作学习,也不能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让教师简单传授了。
3、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 “ 小组讨论 ” 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此相对照,更为恰当的作法是首先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而只是在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时才依据观点的不同进行分组,并以此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和辩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没有处理小组合作与学生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个别学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只是当听众。另一种情况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课堂秩序极为混乱。合作学习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 “ 一言堂 ” 高得多。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就是倾听别人的见解,要听懂别人说的重点、难点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听的时候还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与自己的是否一致,从而改进、吸收。二是学会分享。当别人的见解和我不一样的时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确,当他的方法比我还要好的时候,我就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就分享了别人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成果。这正如肖伯纳说:“如果两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仍然是一人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一人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则变成了一人两种思想。”同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四人小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则每个人都学习到四种方法,还可以选择最好的方法。三是加强激励机制。对于后进生,我们要打开他的话盒子,给他们更多的机会,用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大胆发言。
5、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没有进行及时调控
在学生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进行及时调控,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但是当前合作学习教师调控不当的几种表现:
1 、低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自己的理解作为标准,代替学生的理解。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几分钟后提问学生,见没人回答,老师就认为没有学生理解了,结果就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
2 、过早提示问题的重点、难点和矛盾,使学生对矛盾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的低层面上。如“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节教学中,老师经过拿出长 5 厘米 宽 3 厘米 的纸板推导出它的面积是 5 ×3=15 平方厘米,接着老师提出问题: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何关系?老师不是采用让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采取自问自答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低层面上。
当然,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其他的误区,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对策,对这些误区亮起红灯。使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使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挖掘个体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