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焦母为何要休刘兰芝——《孔雀东南飞》教学一得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以真实的悲剧故事、生动的人物形象、高超的回艺术手法与深刻的人文答关怀,演绎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剧,激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直至今日,人们始终在问,刘兰芝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儿媳,非要逼迫儿子休她不可?焦母和刘兰芝婆媳矛盾的原因究竟为何?这是《孔雀东南飞》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对文本人物的形象分析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一般教学参考书根据诗中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指斥,以及刘氏的“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的自责,认定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刘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是婆媳矛盾的原因所在吗?不妨略加分析。一、刘兰芝“举动自专由”的个性特征焦母曾明白地表示过她对刘兰芝的不满,那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然而,刘兰芝自己辩解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我们从文中也看到刘兰芝是一个很温顺而懂礼节的女子。问题在于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没有说错,矛盾也正是在这里。
Ⅱ 小学英语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一环一得,一得一法”的研究
怎样才能让每节语文课都扎实有效,一课一得呢?
一、了解学生,因需而教 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以学生掌握知识为准绳。因此课前了解学生语文基础和听说读写能力是教师确定的首要任务,是解读文本、寻找切入点的基础,是教师选择教法、学法的根据,也是有效落实“一课一得”的需要。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在努力挖掘课程资源的同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了解学生实际,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需要和目标,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有个性的内容和教法,做到因学施教,因需而教,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实际随时调节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也要求教师在预设过程做到心中有学生,明白需教学生什么,学生需学习什么。只有这样,教学设计才不会走过场,教学过程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二、灼灼的红叶,要拾起一片最热烈的 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点零碎,内容繁杂,每一堂课都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行,不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在我看来,针对学生实际,让学生一课有一得,学得扎实,学得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这一课便是堂好课。持续这样的教学,学生所得才会更有实效。例如在《翠鸟》一课,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抓住特点,有顺序”这就是观察的方法。学习了这种观察方法就是这一节课的收获。这就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堂一得。语文的课堂,需要学生形成好的语文能力,而能力的达成需要每一节课的努力。删去多余的环节,凸现学习的核心,学习文本中最有特色的地方,也许反而事半功倍。 一篇文章,真正需要学生理解、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多,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我们要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留到以后再讲。也就是说,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准确把握住文章本身的特点,更要考虑到学生年级特点,在两者中寻找一个结合点,这一结合点既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又是学生所处的阶段所需要学习的。如此,就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教师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方法的习得 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掌握方法,而方法的习得也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方法固然要依靠传授,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是前人或别人总结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对于高明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摸索到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更符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因此,它对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作用更大。对此,教师要加以点示,不能让学生浪费精力。语文一篇文章的大概内容,学生自己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含义,他们就未必能懂。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点拨学生,不必侃侃而谈,三言两语即可,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学生自然能掌握方法。 语文教师考虑的问题其实很明了: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到什么”以及“怎样学最有效”,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围绕“学生学”展开,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一法,灵活运用,才学有所得。
四、精要练习 课堂上的一得能否真正落实,还要看作业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本堂课中的教学目标。也以《翠鸟》为例,这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特点,有顺序”观察的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抓住它们各个部位的形状、颜色、动态、静态等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仿照课文写下来,并进行讲评、修改。这样,一节课就轻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学到了实在的东西,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
Ⅲ 支票,怎样撕——《雷雨》教学一得
如何深人剧本复中人物的制内心?放大细节,让学生参与剧本的创作,与作者和剧中人物对话,方能深人人物内心。比如在学习《雷雨》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完成“侍萍__朴园”、“朴园_侍萍”这样两个填空,并在文中找出依据,上课时出现了下面的教学镜头。生1:还可以从最后的“慢慢撕碎支票”看出她对朴园的恨。.师:(拿出一张纸给发言同学)给,这就是支票,你来撕撕看。(生拿起纸,折了两折,然后撕了两半,放到桌上。)师:我找同学来评价一下他撕得如何。生2:我感觉他撕过后又放到桌上不好,这显不出侍萍的气愤来。师:你认为该如何撕才能表达此时侍萍的内心情感呢?生3:我觉得应该狠狠地,不光手上用劲,整个身体也应该用力。(师模仿,生大笑,一同学举手示意发言。)生4:我认为绝不能用力,更不能全身用劲,只能轻轻地撕。师:为什么?生4:如果说一开始,侍萍对周朴园还抱有幻想的话,现在她已完全看透了周朴园,这是一个残酷、冷漠的人,她对他只有不屑,如果用力的话,说明她还非常气愤,这就表现不出侍萍的坚强和对周朴园的鄙视了。师:我非常赞同你站在前后语境的基础上,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