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20 01:24:18

1. 浅谈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颇多,我们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校条件、情况的具版体措施来完权善常规教育教学。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现代数学理论告诉我们:数学教学专的过程,就是属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有一个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儿童在学习概念、计算运算时常常要依赖具体的事物,借助形象进行思考。因此,小学数学要从形象和演示操作入手,让学生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以捉摸

3.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核心任务之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探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结合实例从空间观念的培养前提、如何培养、怎样发展、如何积累、进而培养空间想象力等方面来进行论述,采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实物,多媒体运用等手段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关键词:空间观念 感知 想象
前言: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空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内容包括“数”和“形”两个部分,其中“形”就是指几何初步知识,它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1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然而这部分知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成为老师教学中最头痛的问题。 小学生的空间意识往往是在他们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只有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下面依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结合“空间与图形” 中的部分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表象,它是在对同一类事 物的多次感知以后进行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 利用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突破单纯认识建立初步空间意识 小学生从幼儿开始就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欲望中,从小就通过接触各种图形来认识事物,从而逐步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并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这些图形粗浅的表象2,这些表象的形成就是空间观念的萌芽。 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进行小学教育的宝贵资源,从最初的看图识物到接触实物都是进行几何知识学习的基础。如水杯、电视、门窗、书本、纸盒、房屋、街道等让他们认识了线、面、体、角等相关的初步知识;“太阳从东方升起”认识方向;汽车的行驶,升降旗等现象认识平移;从风车、摩天轮、螺旋桨的转动等观察到旋转现象等等。教师应该针对这时期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教学,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利用丰富的现实原型形成他们最初的空间知识。从简单有趣的开始,抓住特点,让小学生形成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 空间意识的初步形成,有助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通过引导,突破单纯的认识,能够具有粗浅的抽象理解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思维特点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 通过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生的思维慢慢地由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表象:当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思维发展,而空间感的培养,也正是进行抽象思维的培养阶段,因而在教学中要以学生“思维”为主体,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 近年来的教学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转而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学”。与小学生接触以后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表现,而这些丰富的空间想象,可以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设计者先有了想象,再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画出设计图,然后做出实物模型,并进行无数次的修改设计,直至最终完善成型,才有了我们所用的实物。而在这些过程中,都是将实物进行抽象,在头脑中形成平面图形,空间观念在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较好的空间观念是无法做到的。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空间观念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可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设定一个故事背景,提供角色,让学生进入其中,自由发挥,充分想象,使学生用心参与和学习。“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有机会演练不同人士的感想、态度、价值观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可在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如在特定条件下设计花圃等,通过测量、构想、作设计图、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 加深学生几何概念的理解,深化空间观念。
(一)运用CAI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现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带入课堂,通过CAI可以呈现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从感知中了解物体特征,进而理解几何概念。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动态直观,提高的教学效率,学生空间观念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几何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大量的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后得到的,所以空间观念的培养是能够较好的理解几何概念的条件。空间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几何概念,而几何概念的建立又是以形体的表象为基础的,可见几何概念的理解和空间观念的树立是紧密

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一、重知轻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具有基础性及实践应用性的特点,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重数学的基础性教育,而忽视数学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恰当地认为要强化知识教育,以知识为本,面对新教材将课前的"预习要求"和课后的"做一做"都对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情况,大部分教师东挪西凑,到处搜索作业题补充学生课内、外作业量,以达到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教学知识的掌握力度。学生的题量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可是这些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和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致使教学工作真正成了社会上所说的"大书呆子制造的小书呆子"现象,由于缺少学生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难以发挥其效用。这是教师偏重于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弱化了实践应用性的最终结果。
一个人终身发展中必须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是不能忽视的。数学轻了"用",轻了实践,缺乏了生活的联系,是一种数学教学中的极端。
二、满灌满问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满堂问"式--即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教师并不重视自己的提问是否必要,是否有用,是否得当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启发式提问"应把握两个关键。一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堂而言,覆盖全堂,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堂"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其次要有敏锐地洞察、果断地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
三、安静热闹
新课标的要求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示、表演、辩论……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数学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在参加数学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知识与应用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如何上好一堂课,我们很难有个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然而,就数学教学来说,立足知识点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知识点与活动的关系而言,知识点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知识点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知识点,无异本末倒置。
四、虚化实化
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课堂上小组讨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
其余课堂"虚化"的问题还表现在:一是目标"虚"。目标设置得高、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特别是知识点得不到落实,数学的实践应用被忽视。二是评价"虚"。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虚",只说"答得好","答得不错",没有实质性的评价。
五、媒体不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数学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
数学学科的根本特点决定了数学课程的改革必然是一种扬弃。数学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为"立"而求新。

5.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不仅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思维制约了对数学中抽象概念的掌握,导致孩子们在学习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概念教学更有效呢?
一、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引入概念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把点滴生活经验变成系统数学知识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除了在课堂上一些与生活相连的习题更好体会知识的还是生活本生。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这两个数学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你若直接告诉孩子看钟点的方法:分针对着12,时针对着几就是几时,1时=60分,1分=60秒,孩子未必真正理解,而且长期地这样教学学生就不会去思考,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因此我们在课起始时便以猜谜揭示课题,而后分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三步走。认识钟面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钟面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的介绍更为有针对性把提问变成“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这样学生根据手中的闹钟很容易回答。在学生拨钟也让学生自由的拨出一些整时并说说在这一时刻在干什么,这样学生对各个时段的认识就能联系生活而不仅仅停留在1~12各个数上。在“两个8时”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的讨论两个8时的存在和不同,再指导学生会照样子用一句话说一说,同时从数学角度提醒学生在平时说话时要注意用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 等词语,这样说起来就更清楚明白。钟面、整时和大约几时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每一个环节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理解一个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二、迎合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概念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抽象的理论如果再加上干巴巴的讲解,必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 既要让学生感知直角、锐角、钝角等不同种类的角,又要注意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开口方向,这样才能获得对角的清晰认识。教师可以事先做好一个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露出的一个角,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马上回答这是个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马上回答这是个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回答这是个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拿出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就有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而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了呢?这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获得概念的整个过程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三、动手操作,引入概念
低段小学生他们爱摆弄东西,什么都想尝试。但若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时,操作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所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适当安排动手尝试的学习内容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得形成概念。
例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在认识了“厘米”以后我安排学生通过测量,看看你身体上哪个部位的长度最接近一厘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先是拿出尺子不停的比划,然后三五成群的议论开了,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答案。在交流想法时,小朋友不仅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更让我收获了不少的惊喜。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四、巧用多媒体,引入概念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教与学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周末,同学们去野餐,在优美的音乐的声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来到了郊外,贴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跟着提出问题:“把8个苹果和4瓶果汁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回答后动画演示分得的结果,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加强了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理解。接着提出:“把一个生日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认识分数。
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优化数学概念教学,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进行概念教学。

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注重的几种意识

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而,小学数学课堂要结合学情,注重培养这几种意识。从教学实践出发,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如何树立这几种意识。
2011年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教育的目标是“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说一说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问题意识——数学的心脏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数学是问题的科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
1.激发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爱问、善问。如何激发呢?一是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老师是课堂的把控者,也是课堂氛围营造的主导者。笔者觉得应该做一个会微笑的数学老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与爱笑的老师亲密接触,也敢于向爱笑的老师问问题。微笑是打消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敢问、爱问是问题意识的第一步。同时,应该做一个有耐心的数学老师。“这个问题不是刚在课堂上讲过吗?还问?”“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懂,你上课时在做什么?”等之类的回答关闭了学生的提问之门。耐心为学生答疑解惑本来就是老师的职责。为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做一个耐心的老师开始。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窗口。如何创设呢?
一是用视频、图片等引发学生质疑、设疑。比如,笔者要教学“找规律”时,引入糖果、冰激凌、水果等图片,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图片中找出规律。笔者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先让学生观看《猫和老鼠》的视频片断,并要求学生在视频里找到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又如,播放《疯狂动物城》的视频片断,让学生从这些动作人物身上找相关的图形,并画出这些图形。这些视频、图片是问题的媒介,学生接触这些媒介,触发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用数学故事、游戏等来创设问题情境。数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生动的。比如,笔者在教学“对称图形”时,讲述《动物城比美》这一故事,蝴蝶等动物在比美,请学生找出图片中各种动物的对称图形。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学生爱玩魔方游戏,用这一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又如,摸出同色球游戏。把一些形状、大小、重量都相等的玻璃小球放在布袋里,玻璃球颜色有红、绿、黄三种。不允许挑选,只允许学生把手伸到布袋里任意摸取,问:至少摸几个小球,才能保证有三个小球是同一种颜色的?学生在故事、游戏等情境中学习数学,学会用问题来思考。
二、应用意识——数学的灵魂
新课标指出:“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应用意识是数学的灵魂。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模拟生活场景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好方式之一。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都有数学的身影,合理运用各种场景,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比如,笔者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全班同学模拟与数学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超市、商场、家庭、餐馆等场景都是有数学的具体应用。学习小数点时,布置一个小超市的场景。“超市”上的商品,贴上带小数点的价格标签。如薯片6.60元、可乐2.50元等。几个同学扮演顾客,另几个扮演收银员。收银员口算顾客所购买商品的总金额。笔者把班级学生分成10组,让这10组同学轮流当收银员,PK口算小数点的正确率。后面为了增加真实性,笔者还增加了称重的环节。笔者特意借来电子秤并摆放一些水果、蔬菜,让几组学生轮流来为学生随机拿的这些商品称重,并标上这些重量的商品价格。
还有一学期组织学生模拟商场价格大战场景。笔者要求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干净的衣服、鞋子,让不同的小组进行商品打折大PK。如,让学生作为顾客去购买一件打六折950元的衣服,与买二送一的活动,对比哪个更划算。让这些学生依次扮演顾客和店长的角色,作为顾客怎么买更划算,作为店长怎么卖利润更大。最后由裁判组来评比,奖励在这一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模拟生活场景是把数学与生活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更是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要充分考虑学情,有计划地树立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切实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7.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概念的有效性

新课改后,对各阶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作为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学科,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更要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是学生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接触各种数学概念和理论,同样还要掌握最基本的数学计算方法以及解题思路。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方程、小数、未知数等知识点并不容易理解,因此有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概念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将在下文简要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渗透概念教学法
1.有科学研究证明,人想要形成某种概念或认识,需要在足够多的相似事物或者相同事物的不同点中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有关该事物的某种概念。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将学生平时所认识到的具体事物进行转化,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抽象意义的概念。只要教师掌握了概念在学生认知中的形成特点,然后按照其规律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进行相应的概念教学,就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相关课程后,笔者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于三角形的认知和对概念的理解,为学生制作了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最短的木棒有两公分,最长的则有十公分。然后让学生依次来我这边选取三根木棒,自己组成三角形。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学生选择的木棒长短差距不大,有的则长短差距过大,违背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然后笔者问那些没有拼成三角形的学生,为什么自己明明有三根木棒,却拼不出来。学生们给出了各种答案,总结之后,能够发现,虽然学生们没有学过三角形定理,但是也模模糊糊地认识到问题出在三条边上。然后,笔者让这部分同学再去选择一根木棒替换掉自己认为出问题的,这次,几乎所有同学都选择了长度相近的。最后,笔者告诉学生们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然后让学生通过测量,验证这个定理,最终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了这一新的概念。通过这种在学生认知形成过程中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自己的概念,从而便于他们理解和运用。
2.所谓在学生认知形成的过程中进行概念教学,并不是指一个单一的知识点。在笔者看来,小学数学的知识虽然简单,但是教材编纂者用心巧妙,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超脱于数学体系而单一存在的,每一个知识点间都有着一些联系。这些大大小小的联系也给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创造力条件,而概念教学法则能使这些联系变得更加明显,让学生构建新的数学概念时,难度降低,更加得心应手。
比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中,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小数,对其有着一定的认识,可是在小数的大小比较上,则比较容易和整数相混淆,在进行小数概念的教学时可以将其同整数进行一定的同化。笔者就在课堂伊始,在黑板上写下两组比较大小的题目,分别是224和212,593和607,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整数大小比较开始,回忆整数比较大小的关键点,然后在给出一组小数比较6.38和6.37,在这里,笔者引导着学生,这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一样大,我们可以暂且不看,将整数部分和小数点盖住,然后看小数部分,当做38和37,这两个数明显38大,所以,6.38大于6.37。让学生认识到,小数间比较大小,在整数相同时,只看小数部分,谁大,整个数就大。然后可以在概念初步同化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引导,给出0.08和0.67进行比较,让学生凭借着对概念的同化和理解,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比较。
二、通过迁移教学,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率先接触一些数学概念,这些数学概念也就先入为主,在学生学习其他概念时,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即教学迁移。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学迁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会在学生运用新知时产生影响,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扰。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迁移训练,放大教学迁移有利的一面,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在讲到二者面积的计算时,就可以进行相应的迁移。首先在课堂开始,笔者让学生计算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长乘宽即可。然后,笔者通过课件给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如何通过割补法变形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再利用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在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时,还要提醒学生,在平行四边形转换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以及底边上的高始终是不变的,这就好像长方形的长和宽一样。如此一来,很自然的就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介绍给学生,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通过这种具有方向性的教学迁移,能够放大教学迁移的有利性,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三、深挖教材,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引导者,教师如果学艺不精,很难引领学生正确掌握相关知识。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数学概念知识进行全面深刻的掌握,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同学生分享,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平行线的定义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但许多教师自己的记忆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把前面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忽略掉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在遇到一些判断题时很容易出错。
其次,教师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班级中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有着一定的把握,然后通过一些测试性的练习,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通过这些反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概念教学法对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有着一定的作用,广大教师需要将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概念教学法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最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8.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题的理论依据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权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研究,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 2、关注数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对数学概念掌握、...

9.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阅读教学

数学知识的教学与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会学和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为,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人们往往误认为就是语文阅读,而忽略了数学的阅读。随着“社会的数字化”,仅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任何行为都因趣而生,那么兴趣也就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只有对所提供的材料感兴趣,才有可能去主动阅读,用心阅读,所以无论是课内阅读指导还是课外阅读推荐,都应该用学生的眼光去判断和选择,给学生喜欢的阅读内容,给学生需要的阅读内容。
1.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授学生阅读技能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数学的方法。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举一反三等相结合。
2.数学阅读质量的提高
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种完整的心理过程。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时,要精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规律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和规律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导的思路。文中符号、图表应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分析,以达到数形结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让学生学会善于阅读的习惯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计算过程要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通过阅读促使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看清运算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明白运算方法。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
2.让学生形成会读的习惯
(1)在“读”中生疑。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2)在“读”中理解。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3)在“读”中比较。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读与想相结合,注重数学阅读活动中的思考与交流
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等语言,虽然言简意赅,但是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它常常不易理解。因而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引导和启发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千方百计鼓励学生要主动,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另外,数学阅读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数学信息的汲取与交流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数学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阅读活动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励性与启发性,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避免使数学阅读活动流于形式。所以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灵动活跃的交流对话,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获得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进而获得知识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阅读全文

与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