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十分钟小学数学说课模板

十分钟小学数学说课模板

发布时间:2020-12-19 22:09:48

『壹』 中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版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
2、教学地位版:本课是在学权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 ),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贰』 求文档: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找规律》说课稿
坦洲镇同胜小学 梁金燚
说课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经历对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个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规律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在探索活动中用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规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规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精于运用的学习品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游戏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先用游戏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摆学具,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五、教学程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通过游戏导入,揭示课题→创设情境,探索规律→动手操作,提升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一共有几个间隔?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间隔是4个,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然后指出: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谈话:你们看,兔子乐园正在举行才艺表演。(多媒体课件显示)告诉学生在这一场景里隐藏着一个规律,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交流:首先来观察情景1,从这情景中你能观察到什么呢?学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排在两端的物体是兔子,而蘑菇是排在中间的物体。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
接着再来观察情景2,一看情景,学生马上就能说出每两个夹子之间有一块手帕,夹子和手帕是间隔排列的,排在两端的物体是夹子,而手帕是排在中间的物体。夹子有10个,手帕有9块,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然后再观察情景3,在观察这个情景之际,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根据上面的两个情景图,在这个情景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学生的讨论进行的很激烈,同学们基本上都能观察到: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道篱笆,木桩和篱笆是间隔排列的,排在两端的物体是木桩,而篱笆是排在中间的物体。木桩有13根,篱笆有12道,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道数多1。
通过刚才的观察、交流,我们发现兔子乐园的情景中有这样一个规律: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的个数比排在中间的另一种物体多一个。反之,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的个数就比排在两端的另一种物体少一个。
(三)动手操作,提升规律
首先,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并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上一个圆片,你们会摆吗?接着再让学生摆一摆在每两个圆片中间摆上一根小棒,看看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并将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分别填入表格中,然后再观察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接着再进行对比:通过操作发现的规律与在例题里发现的规律一致吗?谁能把发现的规律总结出来呢?同学们都能马上把规律总结出来。
那么,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一想,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例子,同学们的例子只要符合这种规律的,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运用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2、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在每棵柳树两端各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学生能马上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我提出我的疑问,为什么你们能马上就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呢?学生说出正因为找到了规律。是的,这两题都是基础巩固题,都运用了例题中的规律。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接下来能为我解决这道拓展延伸题吗?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与上一题有何不同,当学生出现疑问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来解决这种新的问题,从而知道: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成一个圆形时,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五)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发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发现规律的?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探索、操作等方式发现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相同,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反之,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 两端物体相同
排在两端的物体 比 排在中间的物体 多1
兔子(8只) 蘑菇(7个)
夹子(10个) 手帕(9块)
木桩(13个) 篱笆(12个)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叁』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 ( ),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 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 )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实践应用:(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 反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肆』 小学数学教师面试,十分钟说课(随机抽一说课内容)

我面试时说课的是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例1-例2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垂直概念、会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及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实际情景引出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形成表象来抽象出概念,从而在这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底和高(钝角三角形钝角边上的高在这里不作要求),最后,通过实验探索特性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本课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形的面积及其他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做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三角形内做高
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做高
三、说学生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
但是对于三角形做高,要充分利用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垂直的概念”,它的依附性很大且作高还需学生动手、动脑多方面结合。因此,对于作高就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而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教师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的生活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强才干。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活动教学法、类比迁移和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概念、在练习中形成技能、在应用中学到知识。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引入
在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各种本区及学校里面有三角形形状的建筑物,然后顺势提问:“你能在这几符图中发现三角形吗?谁来说说”从而揭示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这个情景的创设,不但揭示了课题,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概念是抽象的。数学的抽象形式常使学生感到乏味,思维很难集中,而表象是形成思维的“细胞”,所以我通过以下环节来对三角形的概念进行教学:
(1)通过操作、形成表象
问:“生活当中有这么多地方都用到了三角形,你能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三角形来吗?”
——让学生通过在摆的过程中,领悟到三角形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具备那些条件才能摆成功。
(2)突出关键词 ,突破难点词“围成”
通过问:“你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要这样摆”
——让学生把摆的过程通过说显化出来,再与全班交流、辨析从而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
然后追问“这个叫围成吗?为什么”
突破难点“围成”
(3)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让他感觉到这个定义是自己给出的,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价值,
然后呈现出书中给出的三角形的定义。
实例——概念——实例,这样就能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此我设计了下面这个环节
(4)正反例辨析,巩固概念
(出示一些平面图形)问:“这些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来进一步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
2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如皮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因此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是,我在学生已经有了角的边和顶点的基础上通过问“你们看看手中的三角形,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再设问:“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指的是哪,顶点又在哪 ?”让学生明确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三角形有三条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每两条线段的夹角就是三角形的角,三角形有三个角
顺势板书: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3三角形的底和高
这一内容是此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和已有经验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此环节我通过
A复习垂直的概念——(迁移)
B让学生找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
C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2)尝试做高、归纳步骤
根据刚才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高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高”,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明了知道三角形应该怎样做高,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技能的学习做示范。然后一起归纳出做高的步骤:
A确定顶点
B找到对边
C做垂线
(3)做三角形的高
锐角三角形的高;
让学生根据步骤来做高,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突出重点:“找谁为顶点,对边是哪条,最后怎样,是哪条边上的高”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交流掌握三角形做高的方法,同时,也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同样的一个三角形会有不同的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明确:由于三角形有不同的三个顶点几对应边,因此,一个三角形可以做三条高
接着提出问题:“你能在刚才做高的三角形中做出其他边上的高吗?”——这样把一个三角形三条高做完整的同时,达到了及时练习的目的。
直角三角形的高;
“你能把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做出来吗?”
让学生尝试做,然后交流—指导—讲解,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就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展示图片)问“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
这样自然而然的转入下一个探索环节
(2)实验解疑
每组学生都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具,让学生在“手感”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
(3)实际应用
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呢?举例说明
通过这个问题,就把教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填空题
(1)三角形是由()条边()个顶点()角组成。
(2)( )叫做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性;举出生活中应用这个性质的例子
——目的是巩固基本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2、练习十四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做出一条高)
做完后问“你能画出前面两个三角形的另两条高吗?”
3、练习十四第2题(怎样给摇晃的椅子加固)
4、拓展练习
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
五、回顾梳理、总结反馈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3、你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反思,重视学法,同时让学生梳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六、说板书
总之,这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采用观察操作,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让课堂冲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全文

与十分钟小学数学说课模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