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发布时间:2020-11-24 14:44:55

小学一年级数学如何进行预习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1. 阅读课本,观察上面给出的图片,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的阅读,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 核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与书上提出的问题是否相符,比对一下,书上的的问题与自己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是自己的好还是书上的好?

  3. 接下来有四步小方法:

    (1)想:书上的题目如何解答,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出来

    (2)说:自己说一说解题思路

    (3)看:书上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

    (4)填:把书上空白填补

  4. 现在可以尝试做一做课后的题,只做1、2题,请父母检查,如果一道题内出现三道小题错误,请重复第三步,如果还不对,请使用第五步

  5. 将自己错误的题写的一个专门的本子上,比较,错的有什么共同点?(家长可以参与)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在以后很有可能出现

  6. 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二、三年级数学的数学学习,祝学习进步!

② 怎样做小学数学预习笔记 求解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有几种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同学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同学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同学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同学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3.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4.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同学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5.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6.合作式预习法
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同学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预习小学数学

课前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的听课效果,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家长自身对“预习”就存在错误理解,将其等同于提前学一遍,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趁假期将孩子送进某个培训机构去学。同时也出现另一种担忧——提前学会了上课还有兴趣认真听吗?其实对于接受过教育的家长来说,只要花一些心思,我们自己就有能力引导孩子预习数学。

下面,季风就结合小学二年级数学来和大家说说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预习数学!

首先,家长要了解整册的知识结构,预估孩子的学习难点

推荐!激发兴趣有帮助哦

以上,就是季风针对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预习数学的几点建议,如果您觉得“季风说”对您有帮助的话请关注我!如果您也热心于孩子的教育,也请您关注我!我们相互讨论,共同学习,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④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富尔还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若翻阅一下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界的名人大家的传记,我们就会明白,这些伟大的成就大厦无一不建立在小时养成的自学习惯根基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一个特殊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告诉学生预习的意义,形成良好的预习意识
经过两学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彼此之间在学习上已经拉开了或大或小的差距。个体的差异已经影响到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如何才能缩小这种差异?因此,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这种差异。
与学生的个性差异相对应,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个极具个性的行为。理解接受能力强的可能只花较少的时间,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则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仔细琢磨,以弥补课上时间的不足。如果预习真正充分地开展起来了,学生们就会有一个大致相当的再学习基础,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必然会收获比未预习好若干倍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达到较高的预习效率
1.将书“看一看”。
三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尝试着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了。“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上课不至于盲目,并可减少上课进入学习角色的准备时间。
看什么是个任务问题,怎么看就是个能力问题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看书能力。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
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页“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课文。这里的除法52÷2与以前的46÷2、65÷2……虽然都是除法,但已有了很大的不同。要提醒学生注意到这种不同。这种不同马上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下去的兴趣。
当然这里的“看一看”,可以是只看一遍,比如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是看很多遍,特别是基础比较弱、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自己课前的刻苦努力来取得同样理想的成绩。
2.将书“做一做”。
新课本不再是将知识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留了很多的白,这些空白是很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做的。比如,在预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克与克》时,应注意到本单元内容实践性很强的特点。预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重实践。这里的“做”应该有一种“做数学”的含义,而不能仅仅是“做作业”。
把课本预先做一遍,还可以来检查自己“看一看”的效果。进行了这样的充分预习之后再进课堂,每个人的学习就会有极强的针对性。即便有时老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自己也完全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得以解决,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
3.将书“说一说”。
在完成了“看一看”、“做一做”的要求之后,学生将会分化成两大阵营:一是有问题的阵营,一是能解决问题的阵营(当然这两个阵营是动态包容的)。此时老师就应该真正像新课程所要求的那样,做个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这里所谓的“说一说”实际上已将课前预习和课上学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了。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数学的表达离不开数学的语言。小学数学的语言还是比较接近日常用语的。但数学语言比日常语言更精确、更简练。这一点要提醒学生在“说一说”时注意些。
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其中的“经常”、“偶尔”、“差不多”……这些词就赋予了更深的数学意义在里面。
再比如,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日常的用语经过提炼就变成比较精练的数学语言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页的例题。图上的信息收集整理如下:
(1)一条裤子28元
(2)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问题是: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书上进而又用了画线段图这样独特的数学语言来分析了这种数量关系:
这样表达相当的直观和精炼。这种独特的数学语言也应该让学生慢慢的理解和掌握。
三、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
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并知道了课本的主要内容,可以挑选一些课后的习题,通过这一步来巩固预习所掌握的知识。课本上的练习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着做那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然后想一想这样行不行,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好。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

小学教师怎样数学写预习提纲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不但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质量。如果小学生课前预习好了,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有目的地听教师讲课,能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下面谈谈几种预习的方法: 一、“读”——细读教材,注意重点,标出不懂的问题。 课前预习的首先是细读教材,标出疑点。在预习读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逐字逐词的阅读理解,一边读一边用笔把重点疑点勾画出来。重点的地方认真加以理解,特别是相似相近的概念、性质等易错易混淆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区别;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上记号,以便提出来与同学交流,在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二、“思”——思考方法,理解例题,抓住前后的联系。 分析理解例题,掌握例题方法是课前预习的重要任务。理解例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关键,对例题理解与否就决定你是否掌握了本节点的知识与技能。在预习例题时,首先要想一想它与已学过的知识有无联系,如果有联系,可以先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然后结合现在的知识与方法去理解每一步是怎么得到的;如果还不理解,可在相关地方作出记号,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去解决。 三、“集”——收集信息,整理笔记,记录有关的知识 收集信息就是收集整理与与新知有关的信息。在预习的知识中,如遇到数学活动、统计之类的课题,课前预习时就必须收集与新知识有关的信息,以便上课时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在预习时,还可以准备相关的笔记本,记录重点、疑点、学习体会;记录公式、性质,特别是记录一些特殊的规律,“结论性”的典型题目,在日后的学习中就能够举一反三。 四、“议”——议论疑点,合作学习,交流疑惑的问题 在预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认识模糊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可以与父母或者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学生要说清自己的疑惑,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猜想等,让别人理解并验证自己是否正确。同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在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做既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与热情。 五、“练”——训练习题,总结方法,检测预习的效果。 训练习题是预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检测预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学生在预习完例题后,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法去完成课本中的练习,这样能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正确了,可大大增强学生的预习信心,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如果出现错误,要找出错在什么地方,想想为什么错了,结合例题去改错。如果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讲,认真领悟。 六、“补”——补习旧知,查漏补缺,巩固已学的知识 在数学中,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在预习时,如果发现与预习的新知联系紧密的定理、公式、法则等有模糊或遗忘的地方,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问问老师与同学补习以前还未掌握的知识。这样对不懂的知识加以补习,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过知识,又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小学数学必不可少的。

⑥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
它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是在新课改下构建“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为此,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预习方法,从而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最终成为有较强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要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思想,重视预习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教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预习数学,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形成对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激发兴趣,乐于预习。
《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⑵、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体验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⑶、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
三、授之以渔,学会预习
1、合理安排预习内容。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

三个层次的问题:学困生只要通过仔细阅读知道下一课我们学习什么,大概是怎样的就可以了;大多数中等生就应该在这个层次上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优等生应在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思考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长方形周长》的预习内容安排:①、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和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②至少掌握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③长方形的周长有几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最简便?学困生只要求完成①题就行,中等生完成①②题就可以了,而第③题更高一个层次,主要是为学优生准备的。
2、选择恰当的预习方法。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① 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比如在预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② 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比如预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知识。 ③ 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比如预习《小数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以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与整数加减法进行对比,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①看懂例题。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②总结算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预习时要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达到算法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

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进行讲解。
(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如教学《统计》一课时,要学生统计家里一个月的费用支出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它作为预习的内容,让他们在课前完成。
四、及时评价,促进预习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何种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一课时,引入新课后我就向学生提问:“你们都预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问题自己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互助学习,即与组内同学分享预习的收获,一起讨论存在的疑问。然后再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疑问”的数量与质量、讲解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适时补充重难点知识,解决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作出评价。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他们体会到了预习给他带来的荣耀,再也不把预习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五、常抓不懈,坚持预习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虽然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只要通过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教师和家长科学、耐心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预习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

⑦ 小学数学应该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应该如何预习呢?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学习习惯差,我们可以领着他们预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我是从教会学生读书开始的:第一步学会看目录,了解目录的作用,可以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和很快地找到想看的内容。第二步学会看信息窗,首先看信息窗描述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物体,然后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例如在预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年级下册)信息窗1时,我让学生先看信息窗中小朋友都在干什么,然后再找一找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是连在一起的,可以组成一个数学问题。最后想一想,这个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子解决。对于一些实践类、操作类的知识,我们可以让他们提前准备教具,体验过程来进行预习。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与比较》时,我安排学生课前和家长一起逛超市,要求学生留意察看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还让他们和妈妈一起整顿自己的书包、衣柜,让他们感觉分类的重要性。用学生身边的“情境”涌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随着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有时不再需要老师领着预习,但是他们往往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课本,预习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难以深入教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新知,也有些学生把导学案或者书后的习题做一遍便认为是大功告成了。他们预习当成了枯燥任务来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他们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减退。在这种情形下,我经常分阶段地、有目的的进行预习方法辅导,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如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几步来预习。并且给他们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强。同时也可以设计成预习题纲(低年级没有导学案)。

⑧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的预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必要性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创造的快感。
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有效的学习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巩固,三者缺一不可。而课前预习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整体把握,对学习困难有个心理准备。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与先导,所学知识是预习的延伸与发展。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掌握一些已有知
识,并对新的知识完成在“知识树”上的架构,为学生有效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预习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策略
“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目标设定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布置预习就是一句话:“今天回家预习某某页,某某内容。”学生往往无所适从,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反而会养成学生做事盲目、草率的坏习惯。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的接受、理解、感悟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告诉我们:预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起点要低,要循序渐进地设立恰当的预习目标。首先,预习作业的布置不能机械单一;其次,预习作业布置不能简单随意,要有针对性;最后,还要注意不能一刀切,缺乏层次。也就是说,我们要尽量制定些学生稍做努力就能完成的目标,让他们比较乐于完成预习作业。 (二)指导预习方法
合理地选择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指导预习要因材而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如:概念型教材重点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计算内容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而几何内容则适合采用实验操作法预习……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预习数学,一般以某一种(或几种)学习方法为主,辅以其它。这样的预习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独特理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

1、通读内容,圈画要点,了解大概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在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找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一边看书,一边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有哪些特征,并在书上圈画出来。

2、细读例题,初步理解,“消化”重点知识。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初步完成预习文稿,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如何指导学生怎样“消化”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列举事例,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自己学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帮助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就a叫做b的倍数,就b叫做a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动手实践,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在正方体的认识》中对“面”、“棱”、“顶点”的预习,我指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长方体的物体,像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这些长方体物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对体积公式的推导,课本中有较为明确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摆一摆、算一算、想一想,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更助于学生应用体积公式。我们都知道,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3)尝试解题,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而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自然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碰到这样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先用东西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再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或者实在不会解答时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巧用对比,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体进行对比。再如预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将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对
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初步练习,检验效果,完成“我的尝试”。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4、精读难点,思考疑点,记录“我的疑问”。这也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 还可以利用儿歌来让学生记住预习数学的方法和步骤:“预习法,要牢记;一遍粗读,二遍要细;重点圈,难点画;疑点标,易点练;会分析、善质疑;和谐高效来预习,学好数学真容易。” 作为教师,及时有效地介入学生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内容,预习时如果能促成小组研究性的预习,那么学生接触的范围和视野一定能够更加开阔;也可以通过家校信息平台,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学生更快地解决一些预习中碰到的困难。
(三)精心设计文稿
预习文稿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导航”和“拐杖”,它能够使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和方向,提高预习的效率!设计预习文稿的原则是:1、预习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2、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所以设计的预习题要体现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3、预习题要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启迪学生思维。4、预习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了,还是摘不到桃子,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按照预习要求,让学生以预习文稿设计的问题为依据,根据预习提示,主动查阅教材,做实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尝试获取知识,自主发展能力。从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预习文稿介入课堂还有以下作用:(1)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应地调整教学环节。教师所预设的教学难点不一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难点,反之,我们未曾预设的却有可能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2)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学生通过预习,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疑问,带着问题学习,注意力相对集中,当自己能够为其他学生答疑的时候更是热情高涨。课堂中学生的紧张程度、兴奋程度都明显提高,相应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3)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得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数学预习文稿,很多孩子充满了自信,原先成绩较差的学生敢于在小组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认真倾听别人独到的见解,又找回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功体验! (四)注重预习检查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可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作业检查,老师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一定要每天按时检查预习作业,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并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对认真完成的学生要大张旗鼓的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设计一些环节,让认真预习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让他们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使其
他学生感受到预习的好处,从而产生认真预习的愿望。对学生的预习作业,我从不做简单评价,时时注意给予真诚而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评价。让孩子从中感觉到老师对他的付出的认可、赞许,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更主动地完成预习,从而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此外,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学生有了预习的兴趣、掌握预习方法之后,对预习也应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会认识到,预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上老师将要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同时,只有自己认真地预习,才能在课堂上与同伴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火花和光亮。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学生预习,学生定能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也会更加自主地走进数学课堂!

⑨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预习习惯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呢?首先学生自发的对新知识的好奇,是学生积极、主动预习的前提;其次老师循循善诱的正确引导为学生能够自觉完成预习创造了条件。
一、课前预习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兴趣也就越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便有了信心。渐斩地觉得数学不再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课前预习要加强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学会自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经过实践和反思,我认为预习方法的形成可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指导。
⒈ 看一看。引导学生仔细看书,边看边勾画,自定统一符号,如重点加“?”(着重号),难点加“△”,疑点加“?”,等等。做到粗读、细读和精读一体化,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记,边读边思。
⒉ 读一读。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形象的理解概念,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概念来。
⒊ 摸一摸。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⒋ 比一比。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
5.试一试。预习时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看答案。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的再看课本上的过程与结果。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前预习要建立交流机制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
那么预习后的课该如何组织?
1.评价――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问卷、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
2.体验――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渐渐地学生对预习产生欲望。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来完成。
四、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对于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往往只看结论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理解错误,产生误解。
如:中位数、众数、平均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时候用平均数表示比较合理、什么时候用中位数表示比较合理。如果学生对知识产生了误解,要纠正学生对知识的误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五、课前预习要持之以恒的引领
预习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千万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觉得没有进步,就放弃了。要注意不断修正预习方法,并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渐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逐渐形成预习习惯,不断提高预习能力。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预习的同时,应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活动的题材,让学生探索、研究、创造性地学习新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调整好教学模式,数学课堂就会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总之, 要学好数学,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有效教学背景下,课前预习对学好数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⑩ 如何使学生掌握小学数学学习的正确预习方法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同学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同学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课题计划教给同学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同学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同学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同学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同学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3.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4.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同学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5.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6.合作式预习法

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同学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预习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