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好问题

小学数学好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17 13:54:39

A.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

应用题对孩子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1、首先要求孩子要能读懂题意,阅专读理解能力必须要培养;
2、理属解题意还要能将公式定理、数字和题意结合,做出列式解答;
3、解答过程中,还要要求计算不出错,对孩子计算能力也是种考验。
所以,如果孩子应用题做的不好,建议参考这几点,对照孩子哪里有不足,加强练习即可。

B. 小学数学问题

完全正确,要对自己有信心。

C. 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幼升小准备不是简单的语数外启蒙那么简单了,在上小学前可以尝试培养孩子一些专小学生的日常,让他属有相对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和准备小学生活。
语文:拼音基本学习;识字,是孩子阅读学习的一个基础。
数学:10以内加减法,基本数数。
英语:接触过,会一些简单的对话和单词即可,零基础的孩子也可以跟得上。
书写水平:大班以后要有意识有步骤的训练孩子书写习惯。一定要会写字,而是接触过笔,训练过手部肌肉,画画也是一种书写,一定要有书写的意识和基础。
运动技能:很多小学在一年级都有明确的某项运动要求。
学习习惯:每节课45分钟,写作业的习惯,不迟到不旷课。
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的调整,自理能力,交际能力(主动表达)。
心理准备:对比幼儿园,师生比、师生关系都发生了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从家庭个性化标准向社会标准在转移比重等等。

D.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差,课堂上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一旦离开了教室,知识就抛之脑后。这样的学习不仅效率低,而且师生双方都容易产生教学疲劳。或许有的教室懂得通过一些笑话、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习惯,甚至专注于此而忘记学习本身。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也是大多数老师所困惑的地方。
二、教师教学理念上的问题
许多老一辈教师,教了几十年书,用的同一套方法,也许曾出过优秀的学生,但在如今,却很有可能是行不通的。他们的教学手段相对陈旧,教学方式也很封闭,甚至仍有教师使用“填鸭式”教学,这与课改初衷相悖,也不适用于现代全面的素质教学。又或许有的教师是给出题目让学生自己求答案,自己动脑解决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说,这并没有改变一个思路上的桎梏,学生依然是按着老师的路子来走,这样的教学是走不出发散性、创新性思维的。
三、学习过程中“会学不会做”的问题
老师讲的时候明白,一旦换一种形式就不会做了,这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相信很多教师都面临过这样的烦心事,明明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十分清楚,却偏偏有一些学生在课后练习的时候面对题目无从下笔。这样的问题有学生反映过,也有老师专门思考过,但真正碰到的时候,往往就让人感到棘手。究竟该如何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能举一反三,学会做题呢?
四、“优差生”分级造成的问题
有的班上同学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分数的差异造成了学生之间分成两派——“优等生”和“差等生”。这也是许多教师所默认的,认为“优等生”就该聚在一起讨论学习,而“差等生”则随便教教就算了,千万不要影响了“优等生”。
这样的分化是扭曲、错误的。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及学生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都不存在着优和差的隔阂,课堂上师生平等,教学上民主同思,才是能使教师与学生相互受益的良好氛围。

E.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哪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的课堂上呈现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教学生命的活力。
2005年9月以来,通过学习《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本着“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的“自修—反思—实践”的宗旨,由于一些老师对课程标准中教育理念的认识还存有一些模糊和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平时听的课改观摩研讨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反思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提出与各位同行探讨。
案例一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好课都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吗?
在一次教学能手竞赛活动中,我曾听过两位老师执教同一内容的数学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位老师设计多媒体课件,整堂课自始至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而另一位教师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推理与交流,使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最终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课后,经了解,发现前一班只有1/5的学生掌握此知识,而后一节课,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还有些模糊。很明显,同一内容的两节课,没有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这节课,教学效果更好。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非要多媒体课件不可,也不是有了多媒体课件的课就一定是好课。
我还听过这样一节竞赛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的操作出现失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计算机教师赶紧上前,帮忙摆弄,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然热热闹闹进行下去。
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和重视。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确实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这是不容置疑的。当前,有一些人把评价一堂教学课的优劣,以有无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依据,那只能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含义的片面、肤浅的理解。好像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成立一堂品味低的课。在时尚的背后,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是退到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
三、设计策略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事实上,有一些数学课,整堂课,思路清晰,设计新颖,不浮不躁,没有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利用投影仪演示图片,或者直接把实物带进课堂演示,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实验,使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的教学思想、开放的教学设计相得益彰,其效果远远胜于“多媒体显示”的做法。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师,他只能在“辅助”的意义上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有多媒体课件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得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案例二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知识都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吗?
我听过一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一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观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学习困难得学生把此当作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组长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而教师则是若无其事,站在一旁,任凭学生如此热热闹闹“讨论”下去。
二、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断种,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明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力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由成效的。其次,“交流”应含有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
而上述片断种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设计策略
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为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可做以下的尝试。
1、确立合作目标,创设合作氛围。
教师备课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将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个体探究无法完成的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要将所有的数学课都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课。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监督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讲,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更新,它是将学生视为学习主体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大力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体验,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优化组合小组,让学生学会交往。
优化组合学习小组,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更具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及班机时机情况等进行综合了解,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二并不是按前后排学生的简单合作。小组成员要做好合理分工,确定组长,组长轮流担任,每个小组成员编有号数,每一个成员都要有自己的任务,每一个成员都要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注意关照配合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间互动互启,充分体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3、强化指导,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方式转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情景创设,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活动中,教师要走进雪山,参与其中,掌握情况,适时点拨,保证小组活动有效进行,同时要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在互相信任中合作学习,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分工合作。在合作中提高,从人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为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
案例三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知识都需学生探究得出吗?
我有一次听课,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当学生认识了平年、闰年之后,教师问:“既然1990年不是闰年,那么,你能探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瞪大眼睛看着老师,不知所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难看出,这个问题不切合学生实际,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下课后,我与这位教师交流,告诉他:就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是无法探究得出“年份是整百数时,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这一结论的。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探究得出吗?
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新课程提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否定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机械的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然而,本人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甚至极端地对任何学习都让学生“探究”,而接受性学习却在无意中被摒弃了。
三、设计策略
事实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都要讲授一定的东西,比如知识、方法、习惯等。关键在于,这些东西的给以是强制性的“塞”,还是艺术性的“导”。
将这些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来印证教师的结论。本人认为这样处理是正确的。从这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无法探究的问题,就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该探究的就探究,该告诉的就告诉,不是一切数学知识都须由学生探究得出。
案例四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教学都须始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吗?
一次听课,问一位学生:“今天这一节课数学课,上什么内容?”他说:“上节可老师布置每一个学生都要向爸爸或妈妈拿5元钱去商店购买几件同样的东西,这节课要在班上汇报,我爸爸说,我的学习用品都有了,没有必要花钱再买了,也就没给我钱。”听着他的话,我完全可以看得出他的伤心和失望。询问该教师如此做的用意何在,他说,这是因为课本上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想用此方法便于创造出不同的而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另一道两步计算的题。
二、反思
数学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谋求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作表层的理解。一些教师为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忽略了学生对未知数学的探究,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强调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等于学生要亲历、体验、实践一切。事实上,事事都要亲历、体验、实践,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我看来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别人、前人却可能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因此,数学教学应在充分尊重合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还要使学生超越自身环境和经验的局限,利用已知对未知数学进行探究和学习。
三、设计策略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课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生活化的情景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这节课里一方面,这位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精神使我感到钦佩;另一方面,也使我想到,他为了改编教材内容,强求学生购买学习用品进行实践、体验,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还给一些学生带来一些烦恼。我认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数学教学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一切数学教学都必须始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案例五
一、问题提出
廉价表扬、物质刺激就是激励性评价吗?
我在一些观摩课中看到,一位学生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啪啪”。另一个学生回答了同样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你真棒”、“你真聪明”“真不错”“你真行”等等,表扬声不断,多达二十余次。还有的教师认为,对学生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似乎只有一定的物质刺激,学生学习兴趣才会变浓,于是,小花、小旗、笔、糖果、五角星……,只要学生回答,无论答得如何,总有物质回报。当然,还有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少评价甚至不评价,学生对此答是“一脸的雾水”。更有甚者,严重干扰课堂教学,教师既不敢批评学生,也不维持纪律。
二、反思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事就的学习兴趣。上述的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这样的鼓励已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喜悦会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退去,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
三、设计策略
我并不反对表扬学生,也不反对给以学生适当的物质奖励,更不提倡教师经常批评学生。只是认为过多的廉价的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的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的刺激则会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因此,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即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以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以上几个突出问题,值得大家思考,预防在教学中认识上和做法上极端化和片面性,以便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F. 小学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怎么样学?随着小学数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数题,而是将许多的生活中运算加到小学的知识中,这样一来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学数学的成绩加大了难度.那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掌握方法才能学好小学数学?

以上九点是有关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提出相关的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借鉴和参考的价值,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成绩.

G. 小学数学所有的难题

假设地球上的新生成的资源的增长速度是一定的,科学家照此推算,地球上的资源可供110亿人生活90年,或供90亿人生活210年.为了使人类能够不断地繁衍,地球最多可养活多少亿人?
设一亿人一年消耗的是单位“1”
那么一年新生的是:[90*210-110*90]/[210-90]=75单位
地球上原有资源是:110*90*1-90*75=3150单位
要保证地球上人不断地生存,就要使得每年消耗的资源不能超出新生的。
即地球最多的人是:75/1=75亿。

0、1、4、15、56、(209)

用一根长100c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模型,知长是12CM,问高是多少???
用一根长100c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模型,知长是12CM,问高是多少???

长方体由长宽高分别等长的各四条棱组成.
只要(长+宽+高)*4=100,就能满足要求,已知长为12CM是一个不变的量,宽和高是可变化的.
在正整数范围内有:
(长+宽+高)*4=100
(12+12+1)*4=100
(12+11+2)*4=100
(12+10+3)*4=100
(12+ 9+4)*4=100
(12+ 8+5)*4=100
(12+ 7+6) *4=100
(121+6+7)*4=100
(12+5+ 8)*4=100
(12+4+ 9)*4=100
(12+3+10)*4=100
(12+2+11)*4=100
(12+1+12) *4=100
共有12个答案.
如果不限定为正整数,答案就是无穷多个了,如:
(12+12.1+0.9)*4=100

(12+12.2+0.8)*4=100

(12+12.3+0.7)*4=100

也就是说,只要满足(宽+高)=13的两个数中的"高"值,都是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数有无穷多个.

有三个一样大小的立方体,每个立方体的六个面上都分别标有1-6这六个数字,那么当任意摆放时,三个立方体向上的三个面的数字之和有( )种不同的取值。
有三个一样大小的立方体,每个立方体的六个面上都分别标有1-6这六个数字,那么当任意摆放时,三个立方体向上的三个面的数字之和有( )种不同的取值。

每个立方体的六个面上都分别标有1-6这六个数字,
共可组成 6*6*6=216个不同的三位数.
由1-6这六个数字,每三个一组求和:
1+1+1=3
2+2+2=6
3+3+3=9
4+4+4=12
5+5+5=15
6+6+6 =18
其中,最小和为3,最大和为18.从3到18,共有3-18共16种不同的取值,就是本题的答案.

一只平果的重量等于一只桔子家上一只草莓的重量,而一只苹果家上一只桔的重量等于9只草没的重量,问,一只桔子的重量等于几只草霉的重量?
依题意:苹果=桔+草莓 又:苹果+桔=(9)草莓 即:苹果=(9)草莓-桔
所以:桔+草莓=(9)草莓-桔 (2)桔=(8)草莓 桔=(4)草莓
答: 一只桔子的重量等于4只草霉的重量.
有三个人去投宿,店主只剩下一个房间了,开价30元,三个人每人出了10元住下了。物价部门来检查发现了店主多收了5元,因为一个房间一个晚上只需要25元,所以责令店主马上还5元给那三个住客。店主拿出5元钱给服务员,叫服务员还给那三个人。服务员拿到钱在想,5元分给三个人,这是没法分平均的,干脆自己拿掉2元,剩下3元给他们三个,也让他们好分。于是拿走2元,给了住客3元,每个住客拿回了1元。
问题来了,住客当初每人付了10元,服务员每人还了1元,也就是说,每个住客实际付了9元,三个客人应该是27元,如果加上服务员拿走的2元,那就是27+2=29元。那么剩下的1元去哪里了呢?
第一,应该这样算:三人每人付9元,总共是27元,老板得25元,服务员得2元。
第二,30元退回5元,三人得3元,服务员得2元。两者没有矛盾啊

甲乙丙丁4 个人有若干元,甲的钱数是其他三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乙的钱数是其他三人总数的四他之一,丙的钱数是其他三人总钱数的五分之一,丁有184元,求甲乙丙各有多少元?
甲的钱数是其他三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就是全部的四分之一.乙的钱数是其他三人总数的四分之一,就是全部的五分之一.丙的钱数是其他三人总钱数的五分之一,就是全部的六分之一那么:1/(1+4)=1/5 1/(1+3)=1/4 1/(1+5)=1/6 1-1/4-1/5-1/6=23/60 就是丁的分率184/ 23/60=480(元)这是总钱数 甲480*1/4=120(元) 乙480*1/5=90(元) 丙480*1/6=80(元)
一个长方形的长、宽、高分别是8、6、4分米,把它截成棱长为整分米数的小正方体,最少能截多少个,截成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要截得最少,则正方体的边长要最大,8、6、4的最大公约数是:2,所以正方体的边长是:2

那么截成:8/2*6/2*4/2=24个
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2*6=24平方厘米
则所有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24=576平方厘米
原来表面积是:2*(8*6+8*4+6*4)=208

增加:576-208=368平方厘米
、把10克水加到盐的质量分数为20%的50克盐水中,要使盐的质量分数为37.5%的盐水需要加盐多少克?

原来盐的质量是:50*20%=10克,水是:50+10-10=50克

那么现在的盐水重量是:50/[1-37。5%]=80克

即要加盐:80-(10+50)=20克

H. 小学数学不好怎么办

小学数学怎么样学?随着小学数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数题,而是将许多的生活中运算加到小学的知识中,这样一来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学数学的成绩加大了难度.那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掌握方法才能学好小学数学?

以上九点是有关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提出相关的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借鉴和参考的价值,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成绩.

I. 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的课堂上呈现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教学生命的活力。
2005年9月以来,通过学习《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本着“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的“自修—反思—实践”的宗旨,由于一些老师对课程标准中教育理念的认识还存有一些模糊和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平时听的课改观摩研讨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反思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提出与各位同行探讨。
案例一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好课都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吗?
在一次教学能手竞赛活动中,我曾听过两位老师执教同一内容的数学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位老师设计多媒体课件,整堂课自始至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而另一位教师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推理与交流,使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最终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课后,经了解,发现前一班只有1/5的学生掌握此知识,而后一节课,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还有些模糊。很明显,同一内容的两节课,没有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这节课,教学效果更好。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非要多媒体课件不可,也不是有了多媒体课件的课就一定是好课。
我还听过这样一节竞赛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的操作出现失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计算机教师赶紧上前,帮忙摆弄,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然热热闹闹进行下去。
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和重视。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确实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这是不容置疑的。当前,有一些人把评价一堂教学课的优劣,以有无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依据,那只能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含义的片面、肤浅的理解。好像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成立一堂品味低的课。在时尚的背后,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是退到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
三、设计策略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事实上,有一些数学课,整堂课,思路清晰,设计新颖,不浮不躁,没有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利用投影仪演示图片,或者直接把实物带进课堂演示,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实验,使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的教学思想、开放的教学设计相得益彰,其效果远远胜于“多媒体显示”的做法。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师,他只能在“辅助”的意义上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有多媒体课件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得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案例二
一、问题提出
一切数学知识都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吗?
我听过一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一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观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学习困难得学生把此当作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组长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而教师则是若无其事,站在一旁,任凭学生如此热热闹闹“讨论”下去。
二、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断种,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明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力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由成效的。其次,“交流”应含有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
而上述片断种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设计策略

J.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哪些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
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

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
4\6\9\11月

平年
2月28天,
闰年
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小时=60分

1分=60秒 1小时=3600秒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
面积
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好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