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作一简要介绍,并就如何凭借教材改进语文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 “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本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该字列入要求认识的字为止;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时不再注音;选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均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课文中的生字,都是注的本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变调或读轻声,在教参中加以提示,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参考。
教材的主要特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使用过前几册教材的老师,对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下面从四个方面作简要提示。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 “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是教材各个部分的共同特点。由于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在编排上还有些不同的特点。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为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都留到课外。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四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二、阅读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除安排识字和写字任务外,还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四年级上册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会有所不同的。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当然,如果学生的讨论交流偏离了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符,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是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导的地方。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读了《白鹅》和《白公鹅》,我们会觉得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点是那样相同,形象都栩栩如生,但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又迥然不同;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一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
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材中都采用了启发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有的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
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抄写的要求,一般是让学生找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有的引向课外进行观察,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师可参照教材中的安排,因文而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每课的特色。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要求不同,一般只要求读后能粗知文章大意。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然后适当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对内容的大致理解和读后的感受,有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再读读,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背。在词句的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
口语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四年级上册教材注意突出口语交际的这个特点,而且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有的以交流为主,如,交流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以讨论为主,如,讨论如何保护文物;有的要模拟生活情境练习交际,如,感谢和安慰;有的带有比赛游戏性质,如,看图比眼力;还有的是讲故事,演短剧,如,第三组的讲童话,演童话,第七组的讲成长的故事,演成长的故事。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上出特色。如,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际,首先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清楚;还要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再如感谢和安慰,这次口语交际,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或引导学生回忆,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如果能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面对面地感谢、安慰,或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好。
“成长的故事”那一组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几种选择,除了讲成长故事,演成长故事外,还有交流读了《乌塔》以后想到了什么和讨论王虹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
四、习作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三年级一样,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组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一次习作,全册安排八次。这八次习作,有四次与口语交际合并安排。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笔。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在习作的类型上,兼顾了写实和写想象。
教材中安排的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对于写实的习作,要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
对于写想象的习作,则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四年级的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所以在这方面的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只要敢于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教材中的习作都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只是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很宽泛,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特别是安排综合性学习的两组,提供了多种选择,而且有的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有的则可以先写再说。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条件。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里专门提了这样一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四年级上册教材,采用多种形式引导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例如,“语文园地七”的展示台中:“这是我给王虹写的回信,我给大家读一读。”“语文园地二”的习作提示,让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在一起交流。再如, “语文园地五”练习写导游词,“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使学生从交流和展示中获得习作的快乐,逐步提高习作的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己的习作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编写的中年级习作教材,体现了这样一个思想,就是: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对修改自己的习作继续作了引导。
当然,在中年级,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求不能过高。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提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什么叫“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不能从语法的角度严格要求,主要是指别人看不明白的,或是与事实明显不符的,也包括一些错字和明显的用词不妥当的地方。
习作教材的这几个特点,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改革习作教学的精神。教师可以凭借教材,安排习作教学的过程。进行作文前的指导,应重在激发兴趣和开拓思路,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则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习作后的讲评主要应突出习作的展示交流和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有的组的习作给学生多种选择,作后讲评时,要兼顾到供选择的几个方面。例如, “成长的故事”那一组,有的写真实的成长故事,有的写“从《乌塔》想起的”,有的是针对来信写回信。讲评时,既要兼顾这几个方面,还要适当突出一下对写信的评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写,但要通过作后的交流与评改,使每个学生在怎样写信方面有所收获。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主要方法是多写多练。每学期的八次习作,应切实抓好,使学生练得确有成效。但仅有这八次远远不够,必须以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常练笔。结合课文的阅读进行练笔和写日记,都是有效的形式,教材中已经作了一些安排。但是,教材中的安排毕竟是有限的,需要老师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充分发挥创造性,为学生的多写多练提供更多的机会。
五、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的主体性。教材注意体现这个特点,同时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既放手,又适当辅导的思想。教材中对综合性学习引导的具体步骤是:先在该组的导语中点出,再在第一篇课文的后面作具体的布置,最后在语文园地中进行交流展示。与三年级的教材相比,去掉了“综合性学习提示”这一步。这体现了逐步放手的思想。
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都是展示交流的形式。展示台中提到的只是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创造,例如,“成长的故事”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可能还会有采访的录音,拍的照片等。教师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
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五大领域指什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五大领域指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2)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扩展阅读
课程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㈢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学计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简介
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作一简要介绍,并就如何凭借教材改进语文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 “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本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该字列入要求认识的字为止;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时不再注音;选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均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课文中的生字,都是注的本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变调或读轻声,在教参中加以提示,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参考。
教材的主要特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使用过前几册教材的老师,对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下面从四个方面作简要提示。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 “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是教材各个部分的共同特点。由于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在编排上还有些不同的特点。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为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都留到课外。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四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二、阅读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除安排识字和写字任务外,还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四年级上册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会有所不同的。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当然,如果学生的讨论交流偏离了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符,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是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导的地方。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读了《白鹅》和《白公鹅》,我们会觉得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点是那样相同,形象都栩栩如生,但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又迥然不同;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一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
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材中都采用了启发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有的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
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抄写的要求,一般是让学生找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有的引向课外进行观察,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师可参照教材中的安排,因文而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每课的特色。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要求不同,一般只要求读后能粗知文章大意。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然后适当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对内容的大致理解和读后的感受,有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再读读,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背。在词句的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
口语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四年级上册教材注意突出口语交际的这个特点,而且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有的以交流为主,如,交流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以讨论为主,如,讨论如何保护文物;有的要模拟生活情境练习交际,如,感谢和安慰;有的带有比赛游戏性质,如,看图比眼力;还有的是讲故事,演短剧,如,第三组的讲童话,演童话,第七组的讲成长的故事,演成长的故事。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上出特色。如,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际,首先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清楚;还要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再如感谢和安慰,这次口语交际,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或引导学生回忆,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如果能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面对面地感谢、安慰,或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好。
“成长的故事”那一组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几种选择,除了讲成长故事,演成长故事外,还有交流读了《乌塔》以后想到了什么和讨论王虹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
四、习作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三年级一样,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组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一次习作,全册安排八次。这八次习作,有四次与口语交际合并安排。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笔。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在习作的类型上,兼顾了写实和写想象。
教材中安排的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对于写实的习作,要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
对于写想象的习作,则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四年级的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所以在这方面的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只要敢于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教材中的习作都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只是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很宽泛,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特别是安排综合性学习的两组,提供了多种选择,而且有的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有的则可以先写再说。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条件。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里专门提了这样一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四年级上册教材,采用多种形式引导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例如,“语文园地七”的展示台中:“这是我给王虹写的回信,我给大家读一读。”“语文园地二”的习作提示,让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在一起交流。再如, “语文园地五”练习写导游词,“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使学生从交流和展示中获得习作的快乐,逐步提高习作的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己的习作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编写的中年级习作教材,体现了这样一个思想,就是: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对修改自己的习作继续作了引导。
当然,在中年级,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求不能过高。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提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什么叫“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不能从语法的角度严格要求,主要是指别人看不明白的,或是与事实明显不符的,也包括一些错字和明显的用词不妥当的地方。
习作教材的这几个特点,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改革习作教学的精神。教师可以凭借教材,安排习作教学的过程。进行作文前的指导,应重在激发兴趣和开拓思路,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则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习作后的讲评主要应突出习作的展示交流和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有的组的习作给学生多种选择,作后讲评时,要兼顾到供选择的几个方面。例如, “成长的故事”那一组,有的写真实的成长故事,有的写“从《乌塔》想起的”,有的是针对来信写回信。讲评时,既要兼顾这几个方面,还要适当突出一下对写信的评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写,但要通过作后的交流与评改,使每个学生在怎样写信方面有所收获。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主要方法是多写多练。每学期的八次习作,应切实抓好,使学生练得确有成效。但仅有这八次远远不够,必须以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常练笔。结合课文的阅读进行练笔和写日记,都是有效的形式,教材中已经作了一些安排。但是,教材中的安排毕竟是有限的,需要老师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充分发挥创造性,为学生的多写多练提供更多的机会。
五、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的主体性。教材注意体现这个特点,同时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既放手,又适当辅导的思想。教材中对综合性学习引导的具体步骤是:先在该组的导语中点出,再在第一篇课文的后面作具体的布置,最后在语文园地中进行交流展示。与三年级的教材相比,去掉了“综合性学习提示”这一步。这体现了逐步放手的思想。
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都是展示交流的形式。展示台中提到的只是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创造,例如,“成长的故事”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可能还会有采访的录音,拍的照片等。教师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
㈣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二年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新课程标准目的: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课程标准-网络
㈤ 谁有四年级小学生下学期人教版的教材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三、四年级都是中年级。四年级上册的教材沿袭了三年级的结构体例,保持了三年级教材的基本特点,但教学要求略有提高,教学内容和编排方式也有些新的变化。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并对如何凭借教材改进语文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本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该字列入要求认识的字为止;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时不再注音;选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均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课文中的生字,都是注的本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变调或读轻声,将在教参中加以提示,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参考。
教材的主要特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使用过前几册教材的老师,对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下面结合四年级上册教材的实际,从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要编好教材,用好教材,都必须明确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我们在编写四年级上册教材时,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并且注意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力求准确体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如,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一条提出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条,在各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中都没有再提。显然,这是个既教学习语文,又教学习做人的大问题,各个年段的语文教学都必须重视,在各项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都必须渗透。再如,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出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后续的几个学段没有与之照应的提法。因为像这类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不好从程度上划分出层次,但是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第一学段提出来了,就应该贯穿始终。为了落实这些一以贯之的目标,我们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我们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
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
例如,在识字、写字方面,新增认识200字,会写200字,累计会认2400字,会写1800字。识字、写字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复习巩固。四年级上册教材在每组课文后安排了“词语盘点”,就是结合本组所学课文来复习会认、会写的字的一种措施。
又如,在阅读方面,继续重视朗读训练,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朗读,体现了课程标准在中年段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加强了默读的训练。课程标准在低年段就提出“学习默读”,中年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四年级上册教材对默读作了较具体的安排,希望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达到“初步学会默读”的目标。
关于阅读理解与积累,中年段在低年段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低年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到中年段,则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和积累语言方面,采用多种形式,作了具体的安排。
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为此,这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上和三下每册各有8篇,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增至14篇,就是为了加强略读能力的训练。
再从习作来看,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三年级的习作,重在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主要是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四年级上册教材仍然注重培养习作的兴趣,继续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教材中还安排了学习写简短的书信,这也是中年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的。
四年级上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老师们钻研教材进行教学时,要在准确把握和具体落实教学目标上下功夫,这对用好教材、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专题精选课文。
每组都围绕专题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课文,力求内容涉及面宽,内涵丰富,语言规范。如,第一组的专题是自然奇观,所选的4篇课文,涉及山、水、树、云,有的描写了稀世罕见的自然景观,有的则是写出了常见的自然现象中的“奇”。其中《观潮》所描写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奇观,《雅鲁藏布大峡谷》则是20世纪末才发现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和论证,是我国几代科学家艰辛努力的结果。学生通过阅读,在欣赏这些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会为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而赞叹,为祖国的人杰地灵而自豪。
再如,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选入的都是著名作家的文章。前两篇分别是丰子恺的《白鹅》和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是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这样的几篇课文,这样的编排,便于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表达方法的异同。
第八组“科技成就”,选入的4篇课文也很有特色。第一篇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呼风唤雨的世纪》,虽然只有短短的六百字左右,但高屋建瓴地概述了20世纪的这一百年科技发展创造的种种奇迹,很有气势,使人对科技的迅猛发展印象极为深刻。紧接着的三篇文章《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内容新颖有趣,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其中《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反映的是我国的科技新成就,更是令人鼓舞和兴奋。
2.各项教学内容都围绕本组专题。
每组的课文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例如第一组,在“导语”中就点出“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就是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先口头交流,再写下来。“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的也是描写自然奇观的佳句。
再如第六组,“导语”中点出“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口语交际”是让学生练习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习作”则是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后,把从图上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写下来,或者写一个真实的体现人间真情故事。这样的口语交际和习作,都是在引导学生表达互相关爱的真情。该组的“语文园地”还安排了描写友情的古诗《过故人庄》、颂扬医生医德和医术的成语故事《杏林春满》。
其余各组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可以这样说,除了“语文园地”中的“趣味语文”,其他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
3.每组的前后内容互相联系,环环相扣。
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
首先,注意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通过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例如,在第一组《火烧云》一课前面有这样的连接语:“江潮,峡谷,榕树,鸟儿……这些美好的景物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空中,去欣赏那美丽的晚霞。认真读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样承前启后,就把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学习连成一体,而且体现了学习能力的迁移运用。
同时,许多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活动,大多在前面有布置,有铺垫。例如,第二组的专题是“观察与发现”,习作要求写自己近来观察中的发现,或者整理写的观察日记。这在前面的学习中有多处引导。在《爬山虎的脚》一文后,有两个小伙伴的对话:“我想泡点豆子,每天去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我想和小林一起去观察蜻蜓的飞行,还要把观察结果记下来。”还安排了“阅读链接”,介绍托尔斯泰随身带着笔记本,坚持写日记的故事。在《蟋蟀的住宅》一文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有了这样的准备,习作就有了基础,习作也就成了学生展示自己观察与发现成果的一种需要。
围绕专题选编课文,围绕专题整合各项学习内容,并使前后学习活动互相联系,环环相扣,就使每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在凭借教材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这一编写特点,做到瞻前顾后,整组备课,整组设计安排教学,发挥教材整合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
这些泡泡,有的是思考对词语的理解,如,《蟋蟀的住宅》中的“‘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呼风唤雨的世纪》中的“‘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呢?”有的是体会用词的精妙,如,《颐和园》中的“‘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真好”;有的是设法理解句段的内容,如,《爬山虎的脚》中的“我来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的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白鹅》中的“联系上下文,我体会到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还有的是读了课文产生的联想,如,《去年的树》中的“这时候鸟儿会怎么想呢?”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自读自悟。通过这样的反复实践,学生就能逐渐领悟到读书时应该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从而提高自己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
有的是自己提出朗读、积累的要求,例如,“我要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课文中许多地方是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我要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下来。”有的是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探究,例如,《鸟的天堂》后的“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有的是就某个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与大家交流感受,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后的“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样的编排,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学,学会与老师、同学合作学习。
3.“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一些语言现象,发现一些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展示台”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宽带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这些栏目,都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了条件,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
“我的发现”这个栏目从一年级下册就已开始安排,随着年级的升高,发现的范围逐步扩展。前三年,主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识字方法,发现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现象,到四年级,进一步扩展到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四年级上册的8个“我的发现”中,有3个是关于词句运用方面的发现,分别是:明贬实褒的语言现象、用熟知的事物来进行比照的方法,广告中乱改成语的错误做法;有4个是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还有一个是发现童话的一些基本特点。由于发现的内容比以前丰富了,“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4.每组课文后安排了“词语盘点”,这是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一种形式。
“词语盘点”中所列词语只是保底的基本要求,学生的自查自测可不限于此,还可补充自己在本组课文学习中注意到的其他词语,甚至是课外语文学习中积累的词语。通过自查自测,在字词学习方面做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例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中讲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课后安排了一个选做题:“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听,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我们觉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年人,对于这几十年、十几年乃至近几年来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都是有所感受的。让孩子向成年人作些了解,听听他们举出的前后对比的例子,对课文的理解就加深了。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次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再如“语文园地四”中,学生交流发现明贬实褒的语言现象,联系到自己的妈妈在向别人讲到自己时也常常是这样的语气。经过这一启发,估计许多孩子都能有类似的体会,对这种语言现象也就加深了理解。还有“语文园地四”趣味语文中那茶杯盖上的五个字,按顺时针方向,不管从哪个字开始读都可以,既能使学生感受汉语的魅力,又能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生活。
2.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好书,是体现教材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四年级上册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增加了“阅读链接”,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面,链接了周恩来东渡日本前所写的著名诗篇;在《猫》的后面链接了周而复和夏丏尊写的两则描写猫的片断。这不仅适当扩展了课文的学习,还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果有条件,他们可能会把这些相关的材料找来阅读。
我们还计划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向学生推荐几本好书。四年级上册推荐的是《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推荐的方法,一是在相关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中重点介绍了《格林童话》,在《卡罗纳》后的“资料袋”中介绍了《爱的教育》。二是让学习伙伴交流对这两本书的阅读,如,在“语文园地三”的“展示台”中,有学生说“我读完了《格林童话》”;《卡罗纳》一文后有个泡泡:“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课程标准规定,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要达到这样的阅读量,应该引导读整本的书。我们设想,学生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如果在课外能有计划地读上十来本好书,对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大有好处的。教材中还结合部分课文的学习,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找材料,甚至到图书馆去看书,上网去搜寻,课外阅读的面就更宽了。
3.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
本册所安排的口语交际话题,既围绕各组专题,又大多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取的。例如“我看到了……”这种看图画,比眼力,是学生平时爱玩的游戏;交谈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观察的发现,是学生经常谈论的话题;“我们的奇思妙想”,顺应了孩子喜欢想象、幻想的特点,为他们提供畅谈奇思妙想的机会;表示感谢与安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用到的应对交际能力;“保护文物”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学生学习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课文,阅读了有些地方长城遭破坏的资料,对于如何“保护文物”也会有感而发,有话要说。这些话题从生活中来,通过口语交际,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应对能力,又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也就顺应了学生表达的愿望,使习作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的想象世界,习作也就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了。
4.安排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从每个专题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写观察日记,搜集、交流资料等活动。特别是安排综合性学习的两组,语文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如,“中外童话”这一组,学生在课内外读童话,还自己写童话、续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在“展示台”中学生还展示办的关于童话的墙报和小组编的童话故事集。再如,“成长的故事”这一组,学生通过阅读、调查访问、写信等多种方式,了解名人、亲人或同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写文章、讲故事、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此外,教材中还安排了选读课文和适量的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教材。还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当时、当地的语文学习资源,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