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语文问题设计

小学语文问题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16 20:50:56

A.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而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其严谨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认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从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把问题推给班主任,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三、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政治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其次,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此外,除了以上几点,笔者还认为,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以上几点,既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效性教学必不可少的内涵,又是一名教师综合实力的反映。具备这样几点,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锤百炼。

B. 小学语文 怎样合理的设计问题

问题,是发展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设计一些具有开发学生智力而又难度适宜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去思考探索呢?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应当根据学科及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
下面就浅谈一下使本人受益的几种方法:
第一,观察法。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能不能精细地观察事物,是检验学生思维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多凭借教材,提出观察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观察,引导他们借助视觉感官触发灵感。
如教《叶公好龙》时可提问:大家看看插图,当真龙来探叶公时,叶公是一副什么样子?这样子反映了他当时内心是怎么想的?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就能领会课文没有明白点出的意思,更深刻地理解其寓意。
第二,求异法。
求异思维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多提求异性问题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创造意识和心理品质。
如教《黄河象》,一位老师这样提问:对于黄河象的来历,你有与科学家不同的假想吗?有位学生当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黄河象”不一定是象群中的第一头公象,也不一定是它先喝水而其他象还没喝水,可能象群都喝到水了,只不过是其他象站立的位置没有危险,而那公象却站在倒霉的位置上……瞧!一个求异性的问题竟激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点燃了积极思维的火花。
第三,想象法。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活跃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想象。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对问题就越有创见,所以应当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
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写道,指导员在牺牲前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指导学生加以想象:指导员究竟想说些什么?让学生以想象为省略号作注脚,填补语言上的空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发现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多种类型的教材,各个教学环节,都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发现。看图,可通过指示观察方法,引导发现某个目标;阅读,可设置疑点,接通思维流程。
如教《燕子》最后一节时,可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节中有个词用得特别?”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通过仔细阅读,会发现课文把几根电线说成是“几痕”,接着引申:为什么用“几痕”?学生边看图边品味课文,便会领会出作者用词的精确。
第五,情境法。
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这类问题要求教师通过教具或电教手段,再现教材的情境。
如教《画》,可先出示一幅有山水花鸟的彩图,然后让学生扮演诗人并亲自感受:你远看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你侧耳细听画中的流水,听到声音了吗?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春夏秋冬四季在变化,但画中的花有变化吗?接着演示赶鸟动作,让学生看看鸟儿有没有受惊飞走。这样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课文的诗句,比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第六,推理法。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提高判断推理的能力。
如教《海龟下蛋》第五段时可提出:究竟海龟怕不怕人?它觉察到旁边站着人没有?学生联系上下文,细读精思,进行分析推理,即可作出准确判断,并从各个角度加以印证。
第七,探究法。
抓住课文中理解上的难点,进行深入探索,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而且往往能引发学生新的见解、新的感触。
如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可提出:作者出国既然是为了“求得更好的武器”,为什么却又说“我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开中国,真是个罪人”?学生在深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特定时空中人物矛盾的思想感情便会引起共鸣,爱国的激情、自强的精神也会油然生发。
第八,比较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新发现、新发明便成了空中楼阁。比较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在语文教学中不管运用哪种比较,都不应只停留在“懂得区别”的水平上,而应当着眼于发展——在比较中引出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抓住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产生的幻想进行比较:
(1)五次擦火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2)五次擦火柴所产生的幻觉有什么不同?其原因和结果又怎样?
提出这类比较性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入境识斯真”。
以上各种方法并不是全部,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总结,一定会探索出新的方法。实际运用这些方法时,往往是复合交叉的,教学时要不拘一格,应当灵活地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C. 小学语文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一、课堂提出的问题,课前要根据课文内容通盘考虑,做到环环相扣。
在上语文课之前,除了要钻研教材,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外,还要在师生互动环节的提问上做通盘的考虑,既要考虑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成一个一个的问题,又要做到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衔接,一定的梯度,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扣住学生的心弦。

这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目标的定向。如果问题是一忽儿东一忽儿西,学生的思维不能集中到一个点上,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一旦学生对问题失去了兴趣,课堂气氛又怎能活跃起来呢?

课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设问。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课前设计教案时可以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做到问题环环相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亲人指的是谁?再见了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把朝鲜人民当作亲人,可见情谊非常深厚,课文是从哪些段落表现他们情谊深厚的?通过三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从整体上看清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二、课堂提出的问题应简明扼要,切忌绕弯子。
语文课堂提问与其说是一门技术,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因为汉语言文字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而语文课堂提问却应该简洁明了,少用专业术语和绕弯子。有时本来很活跃的课堂,因为一个问题问得不当,学生没有弄懂意思,往往气氛很快沉闷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不知什么原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对提问进行巧妙地设计,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1、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

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一个苹果》一文时,可以选取课文中苹果的来历和经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苹果出发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2、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挑山工》,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在这里设问,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3、在内容的重复处设问。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分析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又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三、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在语文素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但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要设计提问,还要在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上提出一些问题,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在思维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课文会在结尾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教师可以在内容的拓展处设问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的思维。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通过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另外,在实施课堂提问时要使所提出的问题简明清晰,让学生明白老师在问什么,自己要怎么做,并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解决问题。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总结、评价或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认识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课文去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D.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懈地追求。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对“有效性”的最好注释。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一、了解需要点,“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好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怎样才能了解到学生的需要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总的来说,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1.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比如在教学《会走路的树》时,课文中有一处这样写道:小鸟看见了驯鹿,好奇地问:“你能让我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吗?”教师就可以抓住一个“爬”字,打开学生的思路。因为在此之前,“小鸟会飞”已经成为学生的思维定势即固有知识,但小鸟的“爬”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小鸟为什么不说“飞”而说“爬”?教师以此为教学线索,积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只羽翼未丰的小鸟的特点和心理,想象驯鹿天天不厌其烦让小鸟爬到它的身上去了很多地方的情景,从而体会到驯鹿美好的心灵和真挚的情意,并以此唤醒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同时,我们的语文教材还存在着很多空白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空白点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发展语言,形成能力。2.尽可能找到一个“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而寻找“兴奋点”,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两块银元》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一开始,就抛出“孙老汉打碎的茶壶该不该赔?”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在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论点、论据进行争议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3.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考虑得多么周到,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二、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1.教学目标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如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领会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比“学习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有利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达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利于教师的自我监控——目的达到了吗?没达到采取什么措施及时调控?2.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教学切入点的简约集中:一教师在上《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出示五幅图画,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要求用文章中的语句给图画配上最合适的语句。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读得认真,想得仔细,总想写出最贴切的。学生在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楚了,人物的语言、心理、反映出的崇高品质揣摩到了,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这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抓住好的教学切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细心揣摩,用慧眼去发掘这个“切入点”,巧妙设置,从而收到“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的教学效果。3.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执教《钓鱼的启示》,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三、创设体验点,“红杏枝头春意闹”。《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境出发去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发展语言,形成能力。学生自己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会深入,教师需创设体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体验点的创设比贴标签式的说教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1.当课文意义生成在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找不到呼应时,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由于受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主题与情感往往缺少体验,经常产生陌生感与疏离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找到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长相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对小学生来说,理解上有难度。王老师请学生分别把自己设想成诗人的妻子、父母、朋友,在一声声问、一声声答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到了诗人的“重离别”,“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学生角色的转换,体验角色的所为所思所感,从而很好地体会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深切情怀。2.引导学生对内容情境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体验的内需。情感体验是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的。对课文所体现的情感,学生由于缺少审美的需要,往往根据自己的性别、经历与情感偏好而加以取舍,对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题,经常容易忽视。在这时候,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各种各样美好的情感。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游园不值》的教学中创设的体验点,给人印象很深刻。爱花、惜花的诗人没能进到园子里,却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窦老师请学生扮演那枝“红杏”,想象红杏会对园主人说些什么,会对诗人说什么?会对园子里不能出墙头的花花草草说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透过文本进入了诗境。3.引导学生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揣摩不同的心理体验,达到情感的飞跃和价值观的提升。汉语言意义的模糊与丰富性,给老师们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提供了可能性。同样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意义是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体验又是一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并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听过特级教师金感芳老师的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金老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德国城市的一道美丽而奇特的风景:每家每户种的花,怒放的花朵都是对着外面的,不但姹紫嫣红,而且很奇特。面对异国他乡的美丽风景,金老师设置了体验点:如果你就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清晨走在街道上,你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如果你是医生、是建筑工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你辛苦工作了一天,当你走在这花团锦簇的街道上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你是有残疾、有困难的人,走在这花的海洋里,你又会有什么想法?学生的思维在广度和深度间纵横,深刻体会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四、落实语言点,“唱得红梅字字香”。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内化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将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落实语言,重点在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所有文章的内容、主题、情感,都是难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落实语言,不单纯讲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表现力越强,我们就能认为语言越好。相反,语言形式再优美,表达不能到位,这样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这一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从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来学习、掌握语言。一教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着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表现力。“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为体会这反复出现的“轻轻”,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并启发想象: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轻轻”?大概会是几个人?你觉得他一个人这样轻轻地走,情绪会怎样?把人融进了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轻轻”的理解将是深刻和透彻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请学生模仿一下,“招摇”是什么样子?推想一下,“招摇“会有几种可能?为什么甘心情愿做水草?原来诗人对康桥的深厚的依依惜别的感情,就是这样从诗人的用词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表现力。只有这样落实语言,语言才有生命力。2.落实语言,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书面表达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融合了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注重对文本学习的批注,注重把学生的感悟写下来,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3.落实语言,注重词语教学。新课程对词语教学越来越重视,一改过去理性的、复杂的、枯燥的词义分析,注重有效的、生动的、富有价值的词语教学。在这方面,很多老师做了很多有意的探索。《爱迪生救妈妈》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老师在语境中出现词语,学生用这些词语把整个故事串了起来,词语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符号,形成了学生头脑中生动的形象。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教学《二泉映月》,分类出示词语,想象意境、饱含情感读词语,重在语感的培养。五、引发思维点,“课有尽而意无穷”。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积极的思维引导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主动学习。1.培养问题意识。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学习源于问题”的意识,培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勇于提出的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创新品质形成的基础。2.学会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品质。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的进行引导和训练,逐步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3.及时进行评价。激励会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与动机,运用评价手段,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恰当评价、引导,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有价值,要给提问者以激励。特别是课外反馈的问题,更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以加强勤思习惯的养成。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E.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版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权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

F. 怎样设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怎样设计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要做好教学评价,都应“对事不对人”?”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学生是主体,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应该怎么答、鼓励求异,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明千千万,老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提问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总之?从而使他们全面。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问必须具备目的性,思起于疑;二。在课堂提问中,老师应因人而宜地设计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富于启发性的提问,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鼓励学生积极评价,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古人曰、见解。任何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4。所谓提问的“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我认为提问是一门科学、发展的环境中。假如问题过于简单。 那么。老师提问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满意又在哪里,其次要评“好不好”、针对性和激励性,注意问题的难易度,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是你。 目的性即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关键的地方恰当地提问,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精心设计有效的,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1,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中、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2。在自评的基础上,是一种艺术。3,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促发展,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 一、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 激励性即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也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针对性即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难易适度,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当然、有思考性;三,起点是一问。如“你认为他答得怎样。他们虽然天真,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满意在哪里,完善自己。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以表扬为主,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 二,怎么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为此,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一,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问题太难,做到张弛有度,弄清文章的要旨:学起于思,在合理的,学生就会骄傲自满或不屑一顾。教师评价时,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实自我,小组互评,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步步展开,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提的问题必须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好在哪里,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问过程中必须有恰当的及时的评价,要站在孩子的高度,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就应该做到

G. 小学语文如何在文本有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老师在阅读专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属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文本阅读兴趣可以帮助老师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帮助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阅读文本的魅力,也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很好地设计。本文旨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教学方式。

H. 怎么设计小学语文教案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抄包括以袭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安排
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I.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关键问题的设计应该以什么为依据

        内容提要抄:教学设计体袭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又是沟通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中间环节,抓住了识、写、读、背、说、作、习这“七字经”。教学方法的优化实际是阅读环境的优化,而精心设计各种阅读情境则是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主要途径。教师善于设计各种阅读情境,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顺应的心态进入教材,去游览那片新天地。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在指导阅读的不同阶段,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就可以达到优化教学方法,增强阅读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抓住文本的“基础点”—— 切入生活的“链接点”—— 架设课文的“互动点”—— 尊重个性的“差异点”—— 倡导教学“本色点”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又是沟通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中间环节。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径。研究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变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问题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