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发布时间:2020-12-15 23:55:25

A.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济宁市黄家街小学:范业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济宁市黄家街小学:王丽

[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呈现。如“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等。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质疑,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的老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内容和情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可爱的草塘》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学生再读)

师:大了吗?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

反思与对策:学生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一句读了数遍,但让人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是被动肤浅,缺少情感的。难道仅仅声音大就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我认为在文中表现的应该是作者进入北大荒看见草塘后的惊喜和赞美之情。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文本内容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大而美”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走形式的朗读。因为美不是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请看下面这则案例。

后记:在整堂课上,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来读书。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教学语言设置一定的情境,抓住学生对英子内心世界的体会,让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和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会关爱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朗读的指导无须技巧性的语言点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济宁市黄家街小学:谭小芬

我们永远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 使学生" 触景生情" ,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父亲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一 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 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 今天, 我也要提问题, 但不多,就一个, 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 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 猜不是乱猜, 要有根据, 要有所准备, 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 认真读课文, 边读边想, 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 如果在这里提问, 我该怎么回答。第二, 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 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 你可以默读, 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 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听明白了就开始吧! (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 谁先来?(请4一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 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 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 那些周围的人们, 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 (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 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 (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 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 并板书。学生会使用" 坚持不懈" 坚强" 、" 坚守承诺" 、" 永不放弃" 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 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又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 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什么问题,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 布置学生写感言, 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 身份" 来写, 这种" 角色替代"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人事件情景中去, 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如此,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所写的结局, 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 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悦中, 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整合和利用

济宁市黄家街小学:闫军华

《卖火柴的小女孩》案例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第二段描写幻景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感受到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让人觉得好幸福。

生2:我感受到幻景很温馨,像梦境一样。

师:是呀,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读后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次说一说。

学生自由找伙伴交流。然后大班交流。

生1:我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烤鹅的幻景。因为烤鹅正冒着热气,真让人垂涎三尺。而且它还可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生2:我喜欢出现火炉的幻景,因为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圣诞树,圣诞树是那么美丽。

生3:我最感兴趣的是奶奶出现的这段幻景,因为奶奶是那么慈爱,她可是唯一疼爱小女孩的人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已被深深感动了。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大家再读有关的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部分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次幻景,师个别点拨。

师:好,谁愿意先将你最感兴趣的那次幻景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读烤鹅这次幻景……

师:应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奇妙的是”,应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奇妙的、美好的、有趣的。

师:对呀,谁再来读?

生:(读)

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应该抓关键词在语气上加以处理。

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分别读其他几次幻景,读中师生共同评议)。

生:(五次幻景读完后,一生提问):老师,我想提个问题,小女孩的眼前怎么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后想一想。

生1: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

生2: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产生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还有孤独,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幸福,然而,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怎样?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读描写小女孩的现实部分,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略)

生:(读小女孩现实部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案例反思: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如果仅仅靠教师从课外书中来摄取,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学生仍旧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加强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做到了到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果及因。文中描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景,教者并没有平均使用气力,而是以其中的一两次幻景作为教学点,重点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并由此伸展开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学习其它几次的幻景描写。学生在感受“幻景”美好的同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急于弄清小女孩产生幻景的原因,从而转入了对小女孩现实部分的阅读。通过“幻景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的整合开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最后学生由小女孩的命运想到了已学教材中的小人物的命运,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样的教学显得立体、丰满。

B.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新课标认为:“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容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李老师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无疑他的教学是成功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王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强行灌输,无疑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效果也不会好。

C.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怎么写

一、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

1、《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举手,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我当你妈妈,你现在背给我听好吗?想一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交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
生:哥哥,今年天我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好吗?
师:那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给你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他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你看俺孙女多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先你怎么大的时候,那有钱上学啊!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就把这首《草》背给家里人听。

(激发学生兴趣,活泼而实在。学生背古诗,既是一个整体把握、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检测学习效果的过程。在背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展示、运用都有所顾及,而且每一轮引导都逐渐深入。问题: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写字能力及巩固?背诵的面——其他学生背的效果?时间——有人说是表演,玩花样!)

2、《可爱的草塘》:揭题-浏览课文-读,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会草塘的可爱。(已经先入为主,后来读的时候果然体会不到,教师又花了很多时间才把调动了一点。应当自己体会,说对草塘的感觉,然后对照课文作者的感觉来学习。)

3、《只有一个地球》:教完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下面几个方面写句子:“地球小而美、资源有限、资源可以再生、迁居无望、要保护地球”。引用者认为“学生们都完成了任务,学出了各式各样动人的句子,如:
“啊,我爱美丽而壮观的一叶扁舟!”
“地球,谢谢你赐给我们有限的资源!”
“人类啊,不要再破坏资源了!”
甚至说:“看到这一个个诗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让人佩服老师巧妙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完了课文,还写这样的句子,是引导还是捆绑?学生是否一定认为“地球小而美”?“迁居无望”?人类都是破坏资源的吗?这时应让学生发挥更好)

4、 三年级作文课:
(1)先从三段话中找出中心句。
(2)然后用“闷热”造句。
(3)在一个句子里同时用上闷热、冷饮两个词。
(4)用闷热、冷饮、青蛙三个词说一句话。引导学生有描述情景,到表达一个情节。学生到最后都知道应该写成:闷热的下午,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了一只大青蛙,归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5)写成作文:把闷热的下午写具体。听写六个词:太阳、风、树叶、知了、大黄狗、汗珠。用这六个词来表达“闷热的下午”的意思。学生都知道了应该写成:大黄狗爬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我使劲的摇着扇子,可是额头上的汗珠仍然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一个劲往下滴。难怪妈妈直唠叨:这么些年,还没见过这样的鬼天气!”

(表达模式化、虚构的合理化、生活的模拟化=作文背离生活。思维、个性不能自由发展,违背学习的规律和课程标准喜爱作文、自由表达的精神。还有就是教学生编假话、空话、套话。是20世纪80年代的作文序列化、系统化的复辟和倒退。培养的目标是一个模子里的学生,是机械化生产似的教学模式。结论—误人子弟!)

5、教师装傻现象解构。许多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往往会说:一定读得比老师好!连著名的特级教师也不例外。例如:于永正在《庐山的云雾》教学中,就说了好多次:我不敢和你(学生)比,要找一个学生代替他读。当然这样能让学生自豪一下,也有机会多读,确实把时间、空间都给了学生。一方面,这需要学生读的能力很强,容易把握,一般不能照搬;另一方面,教师形象贬值后,其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其他方面言传身教的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是以不平等的态势出现。可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一位老师再指导口语交际《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时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讨论好吗?如果一位教师连这都不知道,还用当教师吗?对教师的信任、兴趣没了,这难道不是更大的损失?不是重要教育资源的浪费?

6、《蚂蚁和蝈蝈》: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后,问:这一篇课文说什么呢?我们来学第一段。学生读第一段,学生评价“满头大汗”没读出来。教师学生分别示范,原来的学生再读,全班读。(点评:牵引学生。读了以后,就应当说说全文的意思。又逢开学第一段,因为教案设计了,非得这么做。但以读代讲,符合语文阅读课特点。注意学生反馈,落实语文能力。)

7、《漫谈沟通》: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理解沟通。然后,以问答大比拼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沟通方式的目的是什么?动物与人的不同方式比较是要提出什么观点?友好的工具就能沟通好吗?(而不是:你最喜欢什么沟通方式?你表演一下你最喜欢的沟通方式。)

结论:自主学习是需要的,但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引导一定要加强。而且要引导到真正有效的的语文学习上:语言文字的学习、好的学习习惯、想象和思维能力培养等。有一些“主体作用”不过是彩色的泡沫,活动形式很多,唯独学生写字不多,读书不多,思考不多。任何主体作用,都应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主体作用”。

二、个性化与共性

1、师生平等对话:《一夜的工作》

参与讨论:总理深受人民爱戴,从课文中能找出答案来吗?
(学生说)
生:如果说总理关心人,为什么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让他先回家睡觉呢?
(教师把球踢回给学生,有些学生说是刻意安排的。)
师:有些同学说,这是刻意安排的,总理是这样的人吗?
生:“我”是后来的,总理工作严谨,讲究先来后到。
生:新中国刚成立,总理日理万机,有许多重要文件等着总理批示。这个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个讲话稿,可能总理认为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后面。
最后,老师让学生面对总理的工作画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里话。
生:辛劳啊!无奈啊!被迫啊!(满堂大惊)
生:新中国刚成立,多少事情等着总理去处理,它不这样夜以继日地处理,行吗?这不是无奈吗?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争,国家肯定非常穷,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怎么能铺张浪费呢?这不是形势所迫吗?

(如果批评学生乱说,就没有了学生精彩的发言,也许这个学生因为这一节课改变了他的一生。)

2、一位教师教《落花生》,让学生画果实,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然后对比花生,突出“默默无闻”。(这是一种误导!画什么,未必就能突出“默默无闻”;而且这么比,赞扬了默默无闻,那就是贬低个性张扬。难道别的果实就不如落花生?画不如改为议、说或别的方式,不一定画了才能体验,也不要为了所谓综合性学习活动而画。必要的时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实效。)

3、一些老师喜欢在指导朗读时教:那里读大声,那里读轻声。

《问银河》:一个学生高声地读,一个学生轻声地读。一些学生发现了,有人就说读轻声不好。老师就问读高声的学生:为什么读高声?学生说:银河那么远,要读高声才听得见呀!问读轻声地学生为什么,学生说:银河出来时在晚上,我要轻轻的问,怕把它吵醒了!怕影响了别的星星休息。老师肯定了后者,但也没有否定前者。(一些教师指导朗读过于重技巧,忽略了个体的感受)

4、《识字 六》:记“虎”字,老师说:把“虑”的“心”换成“几”。学生的记字方法:有几只老虎在玩耍。然后放动画,按词串说有关动物故事,想象动物在做什么。在读的时候,还有些同学读不出快乐的感觉。老师读,然后让别的学生读,配上动作读。(问题在于许多学生没进入情境;还有个反馈的问题:没读好的学生,可能仍然没读好;配上动作是否一定能读好?规定每个人都作动作,是否新的形式主义和教师垄断?)

5、现在流行的两句话:你喜欢学那里(段、句)就学那里(段、句),你喜欢怎么学(读)就怎么学(读)!一方面用多则滥;另一方面,个性化张扬时却失去了共性!忽略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一位老师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句)来学。到后面学完了,也是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来读。试想:学生在老师的权威下不敢不选,随着民主化自主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如果敢于说:我那一段都不喜欢!那课怎么上?解决的办法不是自选课文,就是强制学生学了。(学生不喜欢的,想法让他喜欢;学生喜欢的,想法让他的喜欢表达出来,让他们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欢的,就让教师来传授、感染、熏陶吧!)

一位老师教《桂林山水》: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细细品读。在学生品读时,发现他们的选择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倾向,女生大多品读写水的一段,他们喜欢漓江水的安静、清纯、柔美。男生大多选择写山的一段,因为他们更富于冒险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为了所谓个性化,把山水分开来理解,一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体意境,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是支离破碎的,造成发展的畸形化。)

6、一个老师问我: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孩子的个性很强,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求的课堂纪律、课堂秩序、行为习惯和平时要求不一样,和社会上的要求也不一样,怎么办?(任何教学都要有秩序,当然不能过于强调秩序。美国式无秩序教学已经尝到了苦果,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引导者,就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建立适当的教学常规,对教学活动要有计划,对学生的活动在适当时候有一定的引导、约束。特别是在学生水平发展尚低的时候。)

7、一位老师教学生习作:写一种水果。据说没有相关的课文,学生不会写。学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学生仿写,就写得比较像。

(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的生活体验,仅仅停留在模仿,有时可以学到一些技巧,但千篇一律,思维受限制,写不出好东西。)

7、《大自然的语言》:

师:预习了大自然的语言,都有谁在说话?
(根据学生说的,课件出示:白云、蚂蚁、大雁、蝌蚪、大树。)
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请把你最喜欢的那节诗找出来,美美的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朗读)
师:好!下面我们设白云、蚂蚁、大雁、蝌蚪、大树五个合作小组,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来研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赏析】:教是引导步步深入,学生选择有的放矢,各自锁定钟情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体现着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反映着学生的学习要求;或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选择,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

(教育和教学,是为培养人的,不是为让学生高兴的!学生喜欢的就学,不喜欢就不学!那科学探险那样艰难的事、危险的事谁来做?课程标准的要求怎么达到?怪不得现在生物、地理、勘探、农林这些学科根本没人报考!我们基础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8、为了发展学生个性,一些教师给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选择去学习、探究或评价。如分A、B、C三级测试,如果给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往往选择了与自己水平不相适应的级别。如为了得分高,能做A级的选择了B级。这就不仅仅是教学的问题,因为个性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心理学问题,但仅靠语言的鼓励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应当在评价时有不同的政策。例如原来做C级题,能做到良好,现在做B级题,也能良好,那发展方面评价就要加分。原来做A级题,得良好,现在做C级题得优秀,发展性评价得分也不能加。

结论:学生个性化学习必须提倡,这是时代的要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应当全体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学习要求,就是社会培养的要求,就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识字、朗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要求和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这就是共性的。否则,个性发展了,却不容于社会,不容于集体,不是教育的成功!

三、基础与创新

1、《手术台就是阵地》:师:老师喜欢发言错的同学!练习选词填空:
连续—— 陆续—— 继续——

由学生做、评、改正:连续— 陆续…… 继续——

评: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气氛,让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动口。不但要乐于学习,还要敢于探索、勇于合作,充满自信。

2、《欢迎小雨点》:先理解感受小雨点,出示多媒体课件朗读,没读好。然后说雨点——表达对小雨点的喜欢画、唱(用生日歌的旋律)——想象小雨点落在那里。学生说:落在池塘里,消失了,落在花丛里,花儿开了;落在雨伞上,嘀嗒嘀嗒;落在头上,头发变黑了……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最后再读课文,还是没读好。(注重了活动,注重了想象和感悟、体验。但是,朗读、写字、表达的能力淡化了。这样的教学多了,语文会变得越来越虚。)

3、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就只要求学生读,对涉及到的一些语文知识不敢讲,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对重点段、重点句也不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无论什么课文都不敢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绝对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统、完整”。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对于“感悟”,修订大纲是“感悟、积累、运用”,课程标准是“积累、感悟、运用。”可见,感悟并不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唯一的。)

4、《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新标准带来新理念——关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实践与启示》由一个案例:“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小猫种鱼》的公开课尾声,教师让学生用“种”扩词,并说句话。学生说了学多句子: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花生;妈妈在山坡上种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园里种花……”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可不可以说种太阳!学生哄堂大笑。老师问:好孩子,可以,但你为什么这么说?学生说:不是有一首歌叫《种太阳》吗?“没错”,老师带头为这个学生鼓掌,“你能把这首歌唱给大家听吗?”学生边唱边跳。歌舞结束后,一个小女孩神气十足地说:“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课堂上热闹起来,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把这个一鸣惊人的句子写在黑板上,然后介绍了孙中山的事迹。“小女孩激动不已,两腮绯红。孩子们似懂非懂,但在老师激昂情绪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创新是有了,但基础呢?如果连说话都不通,又谈何创新?创新,必须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才是合乎民族发展的需要。创新并不是第一位的语文素养,也不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而只是语文素养的比较重要的一环。文化底蕴才是语文的核心!)

5、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生),教师插话补充。许多教师不讲课文,而让学生海阔天空,说长道短,甚至大谈网上看到的新闻。仿佛教学的中心已经由教移到学上了,仿佛是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是,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对于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为什么不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

6、由于不再提倡逐段讲解,一些课随意打乱文章顺序,而不进行梳理;任意肢解课文而不回归整体。有时突然冒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让学生分析比较。(没有了语言环境和课文背景,语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没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材和学生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7、中期评估:市里好学校学生朗读几乎都用喊。而郊区条件较差的学校则老老实实,读好书、写好字。虽然没有多媒体,老师也没有机会出去,但语文数学都学的扎扎实实。

结论: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创新是重要的,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创新不能脱离基础,在基础学习中同样可以培养创新的意识。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文的本质是“文化”!语文的范畴是生活!杨再隋教授:“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这就是语文课上的语文实践活动,白白的浪费时间去干些别的什么,而不在语文课上进行语文实践,这样的课能说是语文课吗?

四、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是同样重要的。

1、《高大的皂荚树》:(1)自渎思考,提出问题;(2)分组解决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3)汇报,教师组织提炼问题,再讨论。

评:独立与合作,每个人都动了脑筋,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又能够互相借鉴,互相促进。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紧密结合,保证了学习的效果。

2、读(说、演、写)给同桌听(看):读(说、演、写)给同桌听(看)的作用是什么?是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评价,共同提高。仅仅读给同桌听,读完就完了,没有任何目标,是无效的合作。(四季)

3、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讨论为主。实际上讨论时,有些学生不发言,有时学生权威垄断发言权或误导其他学生思维。而且讨论在无序状态下,往往停留在表面或问题的某一点,既无法展开,也无法深入。

提防学生权威霸占课堂。由于生态平衡的关系,每个班总有一些特别活跃,特别聪明的学生。他们反应快,思维敏捷。往往回答问题抢先举手,想的也比别人快。所谓“叫得欢的小鸟先得食。”老师的注意力不由自主会被他们吸引,更多地关注他们,给他们机会。小组讨论,也是只有他们说话的份。儿童容易受榜样的影响,更有从众心理,有人先说,后来者纷纷跟上,思路就难以打开。这些人被称为“学生权威”!处理不好,大面积提高难以达到,合作学习也成为无效的合作。

(解决建议:这是一种惯性心理、从众心理。可以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学习,对他们的评价里,注重让他们玩更高程度发展,侧重他们“小老师”或“合作者”的作用。)

4、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三种层次)

(1)自由讨论。
(2)分工:组长、主持人、中心发言人、记录人、展示人。
(3)大家提出问题,讨论筛选问题,分头研究问题的不同侧面,质疑问题,汇报、汇总。

结论:合作与独立思考是并列的关系,有些时候需要合作学习,有些时候需要独立思考。是并列的关系,可以融合,互相促进。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讨论,要探索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

五、探究体验和接受学习

1、许多教师反映:以读为本,整天只是读来读去,没有什么东西!强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语文课是不是只要读!

(要区分开来看待:一些优美的、抒情的诗文,可以通过多读来体会、感悟。但不一定所有的课文都能这样,例如一些比较平白的文章、说明性文章、应用性文章等,也许默读、独立思考或查阅资料更有实效。强调要重感悟,是对前一阶段轻感悟,重分析的纠正。但感悟决不是唯一的,以读代讲也决不是语文最重要的、唯一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一位教师教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内容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说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简笔画松鼠或其他动物,续编故事。(过多的、无关的活动妨碍语文学习!这里的处理要注意,重点应在续编故事,其他动物的尾巴作用和画尾巴,是多余的。关键在于现象小壁虎的尾巴长出来以后会怎么样?会发生什么事?其他动物尾巴和画尾巴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拓展知识,体验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但是这种体验不是语文课的任务!是自然课的任务!在语文课中是一种无效活动。如果在教学主要任务完成后,利用这个拓展活动来开展口语交际应当不错。)

3、《秋天到了》:叶子变成什么颜色?叶子怎么落下来? 画出来。学生没画完,老师叫起来:说停就停,那个停笔最快?然后进行说词:一片,一片片……又指导读“落”字:要读得又轻又慢,便做手势边读。(过多的接受变成灌输!环节太多,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组织活动有困难。为赶进度而没有完成的活动,除了浪费时间和削弱了老师的影响力之外,就是给学生许多的无奈。当时一个学生拿一张纸抛落,像落叶一样,教师没有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活动。那些乱七八糟的活动,不如改让学生美读,边读边想想落叶飘飘的样子。)

(结论:体验是需要的,亲身的实践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时是终生难忘的。而且在探索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培养,是其他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但是,活动的安排要切合实际。一方面是教学的实际,教学内容能够安排、设计活动。促进教学的进程,帮助学生发展。另一方面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做,乐做,做了能发展学科专长。过于强调综合性活动,没有学科特点,那就不是语文教学!)

D.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技巧

阅读
先将文章和问题快速浏览一遍,再度两边文章,找出中心思想和要表达的意思,在做题,做完以后在浏览一遍文章,看一遍问题和答案。就OK啦!不过速度一定 要快,不然可以把检查放最后。!这个对于任何人都可以适用!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再简而言之,做语文的阅读题要看你与写作者和出题者的想法是否具有共通性,在阅读题目和文章的同时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以自己、出卷人、阅卷人进行换位思考。毕竟是应试教育的制度下,有时候还要学会答题规范,思路明确,字迹清晰,应该有相应的格式。平时在注意积累,多思多想,不要光看文章的情节,要关注文章的背景,经过一段时间后相信你会成功的!

新华书店有一本小学基础复习,红色的,里面各项都有,你可以买了试试看!

E.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怎么写

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撰写案例分析需要进行论述,由于教师对教学事件比较熟悉,一是写案例事实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二是写案例分析,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 撰写案例事实,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所以描述教学事件也就得心应手,加之教师对写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是针对具体问题发表自己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案例分析,都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F. 小学语文教师是怎样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案例分析

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是靠老师的引导。比如孩子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语文课程随之成为孩子的爱好,语文成绩会明显提高,数学提不起孩子的吸取成绩只会下降,但老师可以去引导孩子去喜欢这们课程,你可以把你的课堂趣味生动。孩子是很好哄的,偶尔的一点点小的奖励,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可以自由分组讨论,快速抢答你提出的问题等等给予奖励,这样使你的课堂很随意。孩子不会感觉压抑,思想也会防开,跟容易接受你的知识。

G. 小学语文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案例怎么写

一、案例再现:
某学生赵某,来自贫困山区。为了供他上学,三个妹妹都忍痛辍学。而他在学校期间,却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看小说上。他看了“燕子李三”后,对主人公走南闯北、劫富济贫的行径十分羡慕,也想学着试一试,于是,便盗窃了市人民商场,最终被发现。
再如,某学生陈某,他先后偷过同班同学书桌里、床铺下的现金共 100 多元,图书馆的书、杂志等 20 多本。在接受处分时,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偷这点东西算什么,社会上有的人一转手就能捞几千元几万元。”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三个妹妹忍痛辍学,体现了人间真情的“爱”,都希望“望子成龙”,而赵某则辜负了三个妹妹良好愿望的真谛,一再错失良机,把美好的读书时间放荡在看小说书上,而且在他看了“燕子李三”后,却对主人公走南闯北、劫富济贫的行径十分羡慕,一时误入歧途,走上犯罪之路。
案例(二)中,陈某以身试法,忽视了法纪的尊严,把“偷”小视了,进而产生不以为然的说法。
三、教育方案:
1、加强法制教育,更新观念。
针对两个案例中的主人翁,一定要加强学习,了解现实生活规律,在家要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更要在思想品德上进行一番彻底的洗礼,要把他们的“知、情、意、行”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任何事情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听风就是雨,不能盲目行事,真正做到“三思而后行”。
2、教师工作到位
(1)、利用班会、队会及其活动,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交流,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教师进行家访,以更深层次、更大程度地了解学生,以便教师找到说服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3)、做到师生心灵的沟通,以零距离地与学生交流,让教师的言行感染学生,从而取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4)、争取家、校的配合,让学生没有孤独感,在家有父母的教育,在校有老师的教诲,外出有社会的约束和制约。
(5)老师要讲究工作方法、方式和策略,要循循善诱,多鼓励、多表扬。
3 、对其进行“人性化”教育。
用师情对待案例中的这类德困生,切记一味地压制和批评。要做到关心学生、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科学、守法、负责的态度从心灵深处感化、引导学生;要理解和宽容学生;必要时要联系学生家长,求得学生家长的帮助,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我想采取“人性化”教育方式的教育学生,效果将会比采取“以罚教育”的教育方式教育学生的效果好得多。

H.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1.社会阴暗,风气不好,连小小的爱心都献不出,哪怕是一个眼神!现在的人,一心只想到自己,心无他人,自私自利。
2.这段话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论,表现了地球的重要性,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世界,大承载。宇宙中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地球,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所有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生产之地——地球。
3.如果我是教师,我会这么看:气氛再怎么活跃,少了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再好的课堂也是没有好的质量,高质量的思维活动,是缺一不可的。
我会这么做:我首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再慢慢提高。最后,再来进行气氛活跃的课堂。
4.我不是老师,我是位学生,但我很反感这种做法。一年级的小学生应该从基础学起,二年级再写日记。有些老师就是太心急了,恨不得马上就把一年级的小孩子锻炼成神童。不过我提倡以下做法:
①让学生抄日记,一来可以锻炼勤奋的好习惯,二来可以练好笔迹。句段学生不 必记,毕竟还是一年级的嘛!最好来个奖励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对学生说:“谁写的字最漂亮或记住的词语最多最牢可以奖励XXX。”
②如果硬要学生在一年级时学写日记,那么建议先学好词,学好句,段就先不谈了。一年级的小学生,日记字数少则一句话,多则一段话。教的时候,尽量耐心,否则会给学生留下一个坏印象,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年级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如果学得好,以后就会学得更好。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必须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一言以蔽之,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写日记我的赞同程度是%49的。反正呢,最好就不要让学生写了,否则,后患无穷。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00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