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语文整合课有感

小学语文整合课有感

发布时间:2020-12-15 18:16:52

A.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学科内整合的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学科内整合的案例分析指的是整合就是
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

B. 浅谈如何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合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本文针对网络语文教学实验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情感教育、教师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设计了相关的实行方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3、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例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石头书》这一课,“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壳的运动,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化石、煤炭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固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录音播放。《月光曲》这课内容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录像再现。如教《黄继光》一课的重点段落,学生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站起来?’”“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又站起来了?’”此时,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愤悱,我播放录像《黄继光》中部队攻占597·9高地的部分场面。那机枪声、大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身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黄继光奋不顾身地靠近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等情景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答题,他们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而是用自已的创造性语言回答得有声有色。
3、网络下载。《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的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如在二年级下期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调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又如在《特殊的葬礼》教学中,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水源的污染,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实物演示。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就会很浓,看的时候就会很认真很细心;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自己认为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摹拟试验。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自己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虚拟假设。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我国政府认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C.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当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启了新的局面,一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概述
整合作为哲学名词在教育、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理论上,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下提供的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更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下支持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很强的实践性,思想性,民族性和综合性。除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这些学科性质特点为两者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但任何新的教学形式的出现都需要先进、科学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作支撑。建构主义的“学与教”和多元智能理论便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的核心就是认真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多元智能可能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有意识地在这种设计下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建构,自主活动,学生将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及实例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如在教学《恐龙》一课前,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提出问题,加以归类、总结,通过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文字,观察图片,观看影视资料,浏览相关网站等,丰富学生对恐龙的认知,同时开展朗读、交流、讨论等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探究化,教学活动的网络化的语文课堂试图体现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反思
1、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面对海量般的信息,一些学生不知去哪儿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或者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等。因此要注意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让他们在不断实践中掌握对信息的选择、整理、加工和表达的能力,同时给予及时的信息评价,帮助他们信息素养的形成。
2、适时运用 “留白”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逼真的形象,以这些形象激发人们去想象、体验,进而产生共鸣。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视频图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虑地选择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总是把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会剥夺学生充分想象、思考的机会,减少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压抑他们想象的灵感。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适时巧妙地运用国画中的“留白”手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身体验语言文字,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的鲜活形象。
3、莫忽视学习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都有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定性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事实上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不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教师会在不知不觉中遗漏评价这一环节或是以教师的小结性语言代过。即使有,大部分也表现为教师为了阐明某个观点让同学间互评后的总结式点评,更多的则直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试卷式或测验式的总结性评价。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还在探索的阶段,仍有诸多问题值得商榷、实验、论证及改进。如软、硬件的建设与开发,师资力量的培训,最优化教学模式的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交往等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的最终会像陶行知所设想的那样:“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

D.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如何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上好一堂高效的课,可以体现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业务能力。而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能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与智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 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 创设语文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满足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浪的冲击,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不仅是教材编写者面临的问题, 更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 紧扣课本, 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 教学参考书、 配套读本、 教学挂图、 工具书、教辅资料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 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 我们应与时俱进,变简单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 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追答:
3.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 将校园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用来作为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以熏陶学生,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 加强渗透, 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 关注书本, 忽视人本, 强调个体, 缺乏合作, 使学生的思路变得越来越狭窄。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 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 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将音乐、美术、科学、数学都变成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四、 组织实践, 开发地域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 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朴实、生动、 富有人情味儿, 处处洋溢着 “真、善、美” 的气息。 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比如文峰公园,荆门历史;饮食文化如:盘龙菜、惠峰酒;曲艺文化,采莲船、花鼓戏;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都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2. 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 动物、山川、 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 既可以利用丰富的物产和秀美的山川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3. 在游览名胜古迹中开发课程资源。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 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我们可以通过 “游名胜, 玩语文” 的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程必须既植根于现实, 又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用的语文课程资源, 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E. 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1000字作文

写作思路:可以谈论沟通层面的问问题技巧,也可以谈论问题的价值性,而这又是问题的另外一个层面。如果你通通杂糅在一起写,恐怕花一天的时间都写不完。这时候你就要找准切入点,定下标题,才能稳稳地随着标题的引导顺利展开论述。

正文: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试想,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是过去面目可憎的“权威者”,加之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爱学吗?由爱学转为会学,会学更爱学,从而真正走到了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深受其害。教师的“一言堂”、摇头晃脑的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教材和课堂,扼杀了多少儿童对知识的向往。现在,我已为人师,难道还要让我的学生也有同样的遭遇吗?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体现哪些新的教学观念呢?

语文教学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过程。

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民主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教学应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要给学生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研究和发现的成果。要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的民主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

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

一是学习空间的开放。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也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理念上的认识,理论上的指导,要真正地落实到实践中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认真领悟,不断反思摸索。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用汗水耕耘教育这方圣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理念上的认识,理论上的指导,要真正的落实到实践中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认真领悟,不断反思摸索。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用汗水耕耘教育这方圣土。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整合课有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