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 的内容结构及其组织方式有哪些
一、正确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板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正确的航向。根据课程标准中学年段的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点、难点、关键)。并抓住文本的重点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的难点,力求为教学找出更简单有实效的突破口,来解决消除教学中的障碍。二、 深入解读教材我认为,深入解读教材须达到五个层次:第一层:关注“教材包含了什么”,着眼点在教材的表层内容和呈现方式。比如知识点、标题,或者书中设计的图片,问题与活动等。第二层:主要思考“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难点何在?所谓的重点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包括一册书、一个单元、一节课以及某部分内容的重点;从内涵上来说,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内容对顺利学习其他部分起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作用。第三层: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应该如何组织与整合”,着眼点在教材的组织顺序与结构上。首先,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组织顺序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符合。其次,关注整合程度,内容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不同时间的内容衔接性。第四层:关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什么要求?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什么要求等问题,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领略教材的弦外之音。第五层:思考“教材蕴含着什么” 、“折射出哪些数学学科教育理念?”、“渗透了哪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三、创造性使用教材叶圣陶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看来,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把教材作为训练语言文字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材料。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作学习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学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师生的精力被耗费在识记、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语”上。正确的教材观要求师生把教科书当成活材料,而且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时还可以为达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辅助材料。正确认识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范例和学生练习的例子,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语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❷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极其丰富的,但是如何把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从现代教学理论上提高呢?丁有宽老师在他4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实验中,不断探索这个问题,建立了独具一格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
一建立起小学语文知识结构及教学目标体系
丁有宽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新体系是以读写结合为特征的。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如,“熟读成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都说明读写的自然结合。读写结合不能理解为阅读和作文机械地、生硬地结合。研究读写结合,首先必须明确阅读和作文都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目的任务。其次必须研究阅读和作文两个过程的关系,读与写是对等的,又是彼此联系的,读与写之间有着共同的“联系点”。丁老师的读写结合特点,就是紧紧围绕以下三条线索找到了相应的读写“联系点”,构成了读写结合的语文知识和教学目标体系。
(一)突出了语言构造方法
语言本身是有规律的,是按一定的方法构造的。语言构造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极密切的;由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由段成篇。不论是理解语言还是表达语言,除理解和表达语言反映的内容外,还要理解和掌握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点段与其他各段之间的关系,例如,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要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要理解段的含义,就要理解段内句子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句子,就要理解一句之中的词语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以阅读一篇文章,在初读全文基础上,一般是先由字词理解,再到句、段、篇。作文一般是先有内容材料和要表达的思想,拟出提纲,构思各段之间的关系,再按提纲逐段写下去;写每一段话时,还要把句子的先后关系表达清楚;最后考虑词语运用是否恰当。阅读与作文正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都要考虑语言构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语言构造是有方法的,字、词、句、段、篇都有一定的构造方法。因此,在读与写过程中,还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构造方法。只有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语言构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构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书、作文能力。丁老师的读写结合教材、教法特点之一,就是体现了语言构造方法。
1.体现出语言构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方法。从句子结构法开始—句群结构法—段的结构法—篇的结构法。既体现了语言构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又突出了语言构造方法。
2.创造了以“四素完整句”作为读写结合语言训练的开端法。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从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句子—进行训练,这也是语言训练的传统方法,如,古代的“属对”训练,就是作文的基础训练;近现代的说话、造句训练,也是为作文打基础的。但丁老师提出以“四素句”作为语言训练的开端,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因“四素句”是记叙文的基本知识结构,从“四素句”训练,会为学习记叙文奠定牢固的基础。
由“四素句”—连续句—并列句—总分句,四种构句法作为语言训练的基础。由四种构句法扩展到四种句群构造法:连续句群、并列句群、总分句群、概括与具体句群。再由这四种句群构造法,扩展到这四种段的构造法。以句段训练作为篇章的训练基础。
(二)体现了文章构造方法
文章构造方法很多,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记叙文为主,突出记叙文的四要素,并从“四素句”训练起;还有记叙顺序,文章的开头、结尾;记叙文的写事、写景、写人等文章构造方法。
(三)渗透了思维逻辑体系
语言体现思维,思维逻辑体现于语言之中,就形成语言逻辑。丁老师的教材、教法渗透了语言逻辑关系。在语言构造方法上,丁老师并不是教小学生单纯的语法知识,而是在语言构造方法上突出地体现了几种主要的思维逻辑关系,如连续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概括与具体的关系等。
由于语言构造方法与思维逻辑的结合,自然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言有法可依,学后思路清晰,学习效果提高。
以上三条线相结合,构成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网络,并分层次构成小学语文训练目标体系。以这三条线为支柱编写教材,进行训练,将读写密切结合起来。这就是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的根本特点。
以语文知识结构为基础编写语文教材难度是很大的。所选的课文,既要内容健康,题材多样,又要考虑到语文形式是否合于训练目标。在这方面,丁老师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创新之举。
二体现了语言规律的指导作用和迁移规律
语言规律,也可称为语言法则,或称语言组织方法。不论阅读或是作文都涉及到语言的组织问题。语言法则包括词法和句法,汉语主要倾向于研究句法,从句法研究用字、组词、造句。扩大言之,语言规律知识还应包括修辞及篇章方面的知识。丁有宽老师总结的读书“三十法”,七条读写对应规律以及句群结构法等,都是读写方面的基本规律知识。以语言规律知识为指导进行教学,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增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语言感受,不大注意运用语言规律。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章”等,都是传统的学习语文的经验谈,就是靠多读书。鲁迅先生也曾指出过,先前的学古文,“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卷,第233页。就是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用多读、多写的方法,也可称为语感教学法。这是非常宝贵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费时间较多,能够学出来的人不多。少数人之所以学出来,一是靠读得多,感知得多;二是要经过自己不断地分析、比较。鲁迅先生指出,这个过程是在“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而且要经过“年深月久之后”,终于摸索出点方法来;再用已掌握的方法去读、去写,就会提高读写效果。从这个学习过程分析,是经过了感知语言、掌握语言规律知识、记忆语言及其规律、运用语言及其规律的过程。只不过学生所掌握的语言规律知识,是经过自己在一条暗胡同里摸索到的。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学出来,恐怕是只靠语感,死记语言,而没有能够从中摸索到一定的语言规律和方法的缘故。丁有宽老师教改经验的可贵之处,就是他没有停留在多读、多写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水平上,他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暗胡同里摸索语言规律和方法,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语言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正如他所讲:“我把这来自课文的‘三十法’,作为帮助学生学习范文,了解作者如何叙事、状物、写人,表达思想感情和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同时又作为学生练习作文的借鉴。”他强调语言规律的指导作用,不仅体现了教学的理论指导原则,而且为探索语文知识结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是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科学化的途径之一。
丁老师总结的读写“三十法”,每一法都体现读与写相联系,也都是读写知识结构。尤其是读写对应规律:解题、审题与拟题;归纳文章中心思想与表达中心思想;分段、概括段意与编写作文提纲;掌握文章的主次与作文的详略得当;理解文章品评词句与作文的遣词造句等,都体现了读与写的对应关系,将读与写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起来。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读写之间的对应关系,读写会更加自觉。这其中学习迁移规律起着决定作用。
学习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条古老的学习规律。近年来,由于知识结构论的兴起,才被一些人重视和运用。迁移是指学习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之间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称为干扰)。这里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学习?认知心理学认为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发生联系和同化,就是获得新知识。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支架。丁老师提出的读写对应规律及读写“三十法”,都是通过教给学生一些语言规律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读写的知识结构,为学习迁移创造条件。
形成迁移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客体的共同因素,二是主体的概括能力。读写对应规律及读写“三十法”,就是利用读与读、读与写之间所具有的共同因素,通过读建立起一定的读、写认知结构,再阅读新课文时,就会同原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同化,纳入已经掌握的有关读、写认知结构之中,巩固和提高已有的阅读能力。这是读与读之间的迁移,同时也会迁移到作文中去。例如,当学生通过数课学习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的知识和方法之后,再阅读新课文时,就会运用已掌握的分段方法及概括段意的能力,对新课文进行分段和概括段意,同时,在作文中就会懂得如何编拟作文提纲。产生以上两种迁移时,要求学生能在读与读、读与写之间概括出共同因素,这种训练也会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学生建立起读、写认知结构,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就会比较快地提高读写能力,也会避免机械地学习。
三初步形成读、写结合教学过程模式
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是先有教法后有教材,在他几十年的教改实验中形成一系列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系列;在教法基础上编出教材;又在教材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教学方法体系,形成了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是设计、组织和调控语文教学过程的一整套语文教学方法体系。即要解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怎样做?又要确定教与学的先后顺序、教学重点,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等。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特点,形成了“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
丁老师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是以单元编写的。每单元有七八篇课文,分精读篇、略读篇、自学篇、综合练习四类。而每一单元又分两组课文:第一组课文重点是认识训练目标,第二组课文目的在于强化、深入理解和掌握训练目标。这是丁有宽教材的又一特点。这样做有两个根据:(1)根据读写知识的特点。每项读写知识作为训练目标其内涵是比较丰富的,不可能在一两篇课文中都体现出来。例如,第五册第二单元,学习并列结构段。第一组课文精读篇《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景物并列,通过学课文,初步认识并列结构段的含义。第二组课文精读篇《在艰苦的岁月里》是两个人物并列;《第一次会见》既有一个人物的外貌并列,又有景物(方位)并列。后两篇课文不仅体现出并列事项的内容不同,而且逐步加深难度。目的在于加深理解和强化巩固并列结构段。(2)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学生掌握知识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和阶段。如上例学生读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初步认识景物并列知识,还要经过略读课文《朝天椒》、自学课文《生物角》的读写练习之后,才能初步掌握景物并列结构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并列结构段的新内容,即人物并列和人物、景物并列于一文中的构段知识。再通过略读篇《松竹梅》、自学篇《三个小雨点》进行巩固练习。学生这样掌握知识才能有消化吸收的过程,掌握才能牢固。
关于精读课的教学过程模式,一般采用以下的过程:(1)导自学,初步感知课文。(2)导精读深究,深究重点段。要求达到五会:会理解、会复述、会背诵、会品评、会应用。(3)导练习,巩固加深。指导学生总结和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多层次练习,达到基本掌握训练目标。
“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重在学生理解基础上指导其自学练习,提高学生独立的听说读写能力,基本符合建立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理论要求。
(一)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
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一般认知过程基础上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由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几个基本因素构成,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据此,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一般是:初读感知语言,细读、深读理解语言,品评欣赏语言,熟读记忆语言,练习运用语言。“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从全单元来看,通过精读课理解训练目标,由略读课加深理解和巩固训练目标,再由自学语文和综合练习达到基本掌握训练目标。从精读课的教学过程看,也符合这样的认知过程。
(二)符合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语文教材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活动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凭借教材,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发展语言的过程。“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要求充分体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和练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挥主导作用。
1.丁老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2.丁老师非常善于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去读、去说、去写、去思考,在读写实践中学会读写,提高读写能力。尤其对学习慢的学生更有所偏爱,善于引导,使之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真正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在操作过程上体现了如下特点:(1)安排了足够的读书时间并体现出全过程不同的读书要求:初读、细读、深读、熟读。(2)体现语感和语言规律的结合,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教学生语言构造方法。(3)体现语言和思维的结合,语言和思维逻辑的结合。(4)突出读写结合,强调语言训练。
四积累了一套小学语文教学的训练方法
“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了单元导练方法,即按每单元的训练重点目标,指导读写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丁老师对于语言训练提出明确要求,即目标要明,重点要准,内容要精,时间要少,效果要高。对每项训练目标掌握要死,运用要活。在训练方法上有以下特点:
(一)在分项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训练
丁老师在语言训练上提出,既要着眼于篇,又要重视构成篇的字、词、句、段各因素的独立训练。教材是这样编的,先是句的训练、句群训练,再到段的训练;不仅训练读句、读句群、读段,而且训练写句、写句群、写段,在写的基础上还要训练自己修改。在句、句群、段的教学中,要依据语言构造方法训练。这样就形成若干个训练点和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多次反复,螺旋式上升。分项训练为篇的综合训练打下基础,再进行篇的训练,而篇中又有分项训练,在分项训练中也不忘整体。
(二)注重多层次训练
在认知基础上,一般先进行巩固性练习,后进行发展性练习;先进行模仿性练习,后进行创造性练习;前者目的一般是巩固训练目标,后者目的在于发展语文能力。尤其重视学生从读到写,从写到改自己的习作,从修改自己写的句子、句群、片段到修改文章,而且都体现在教材中。这就把读写的主动权和方法给了学生,不断提高其读写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自信心。
(三)重视多角度训练
一篇文章,多次教,多次练,每练一次换一个训练目标。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典型篇目适当进行多角度训练,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强调大面积训练
丁老师非常重视教学要面向全班学生,尤其偏爱学习慢的学生。在他的语言训练方法上,要求各项训练都要落实在全班学生身上,使全班学生人人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实现大面积训练。
五爱心是根,榜样力量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的建立,是和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心分不开的。他认为“爱心是根”。丁老师的教改实验,有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他的经验不是在优等生班,也不是在普通的学生班,而恰恰是在农村的差等生班取得的。在他任教的26个班中,22个是差生班或乱班。对这样的班级不要说搞实验,就是保持正常的教学也很困难。丁老师分析得很正确,认为农村的孩子并不都是那么“蛮”,那么“笨”。孩子们学习不好大都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深厚的情感;再者,由于教学思想不够端正,采用“灌”和“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越来越厌读怕写,和教师的情感隔阂越来越大,甚至由不满发展到反对教师。因此有的学生就采取逃学、退学,造成不少学生成为文盲、半文盲。丁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要大面积提高农村学生语文水平,要实现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必将成为一句空话,而且将会严重地影响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正由于丁老师站得高,看得远,看到从提高差等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能力着手,对于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有着重要的普遍的意义。因此,他总结出帮助差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宝贵经验:克服偏见,热爱差生;转化双差生,重在扬长补短;转化弱智生,重在发展智能;转变心理变异生,重在启发自尊等。同时,采用了“三先”(上课训练在先、批改作业在先、评讲工作在先),“三多”(多引导、多表扬、多鼓励)和“三个有别”(教案、训练要求和训练方法有别)等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于他的耐心教育,大面积训练,成功地转变了200多名后进生,使他们对语文课从厌读怕写到喜读爱写。有许多顽童都变成良才,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工作。如果教师都像丁老师那样爱所有的学生,我国的教育就大有希望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丁老师高尚的教育思想。正因为他爱所有的学生所以他是教书育人的好榜样。他善于寓教育于阅读、作文之中;寻美作文,在学生中开展寻美活动,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既练文,又练人。
丁老师认为,要教学生练语言、练思维、练思想感情,首先要练自己。他教育孩子们学做人,他自己就是一位大写的人。他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从过去的上课、批改作业、教育学生、转变后进生,到现在的编写教材,著书立说,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为学生、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那诲人不倦的精神,就是不断地磨练出来的,他练就了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的红心。教师既不掌握物质力量,也不具备任何政治权利,他唯一所有的,就是他作为教师的思想、品德、情感,作为人的人格。他能把学生感动了的,只有通过教学、教育,以自己的言行、人格力量使学生受到教育。因此,说到底,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去以情感人,以理育人,以知识培养人。从丁老师身上,我们学到:作为教师要苦练自己,迅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人格力量,作学生的好榜样。
参考书目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丁有宽:《我与顽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❸ 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也越来越被社会和知识淘汰了
❹ 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
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编写或修订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套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较为简单,内容中很多是关于毛泽东的,常常开篇就是毛主席祝词。
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二套小学课本出版,但这套教材只使用了两年——1958年“大跃进”之后,在“教育大革命”的影响下,有关部门停止了这套教材的使用。
,人民教1961年秋育出版社新编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开始向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进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备工作。1963年秋,新编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在全国正式供应。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76年到1978年间,国内的中小学教材使用较为混乱。
1977年,教育部决定以十年制为中小学的基本学制。1978年秋,中小学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同时在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此后的教材使用也相对的稳定。其中有些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过10年。
1982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向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六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87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颁布教学大纲,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改编后开始陆续出版。这是人教版第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1988年国家教委据此制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出版。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92年8月,国家教委发布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共24科教学大纲(试用)。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新大纲重新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开始供应全国。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前后共使用了十几年。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也是人教社编辑出版的第十套教材。该教材根据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订。2001年开始使用,由一年级开始,逐年推开。
2001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关于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过去的教材是围绕教学大纲,必须使用人教版教材;实行“课程改革”后,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
❺ 全新亮相,新编中小学语文教材到底改了啥
1新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什么?
新编教材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基本思路,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选材文质兼美,实践活动丰富多样,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注重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2新编语文教材选文总体考虑是什么?
选文强调经典性和时代性,适应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新教材编写确定选文的四个原则:一是以经典性为主,兼顾时代性,所选课文大部分必须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好评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当然也要考虑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适当选择一些优秀的当代作品(特别是科技类文章);二是重视适宜性,选文要满足教学需要,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线,系统设计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同时要难度适中,适合特定年段学生的学习水平;三是选文要“美”,所选文章是思想格调高、语言形式优美的作品,值得咀嚼、涵泳,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四是强调多样性,选文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演讲词、新闻报道等各种文体,涵盖古今中外作品。
3整套教材编写呈现体例较之以往有什么变化?
按照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采取“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以文化人,“语文素养”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围绕“人文精神”培养的需要,整体规划各单元主题,依据单元主题选择相应的文章,在不同单元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主线。同时将“语文素养”作为另一条线索贯穿全书,即将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以阅读为例,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增加“名著选读”栏目,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方法,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4一直以来,人们很关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编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是如何安排的?
新编语文教材通过精选古代经典作品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编写中,深入挖掘经典名篇,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4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初中语文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人教版也有所提高。
5当前社会上非常关注反映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选篇,请介绍一下新编语文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情况。
新编语文教材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从选文看,既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等传统经典篇目,还增加了《开国大典》《七子之歌》《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从数量看,小学40篇,初中29篇,涉及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领袖,雷锋、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钱学森、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同时,还有鲁迅、茅盾、闻一多、艾青等著名文学家的选篇。
❻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一、 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的方式整合内容。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一、美丽的秋天
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三、热爱祖国 四、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五、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六、关爱他人 七、保护环境,热爱动物 八、热爱科学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再有四五篇课文以及一个语文园地,这些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识字课一共有8课,这8课识字,分散在每一组课文里,全册课文总篇数为34课,内
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教材的编排形式与一年级不同为:课文不再全册注音,生字是在文下注音,多音字随课文标注,用方括号表示。语文原地设置了4个栏目:一、我的发现 目的为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以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二、日积月累 目的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同时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三、口语交际 目的: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四、展示台 目的: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八组专题后面安排了6篇选读课文,原则是要求学生课外自己阅读,若课上有时间也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表一列出了本册要求认识的450个生字,表二列出了本册要求会书写的350个生字。依然遵循多写少认的原则,但会写与会认的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也加大了会书写的生字的数量,语文原地中也安排了一些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 教材特点:
(一)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每组教材都是以导语的形式点名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内容都是围绕
这本组专题来安排的。例:第二组内容通过导语的形式点出了这组课文围绕的专题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识字课的内容是关于校园生活的动宾词语,它所选的词语都是与学校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例: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 栽花草等。接着安排的课文有《一株紫丁香》讲师生感情的。还有一篇老课文《我选我》,讲一个孩子自己推荐自己当劳动委员的故事,还有《一分钟》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故事。《难忘的一天》讲的是一个小朋友为邓小平爷爷表演计算机的故事。4篇课文说的都是学生生活中的事,从中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珍惜时间的教育。口语交际课的话题也是结合课文《我选我》设计的,话题让学生谈谈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的看法。讨论:如果班里改选班委时,自己会不会选自己。展示台学生展示的内容也是引导学生展示课外活动中学到的一些本领。可以看出:本组单元内容无论是识字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专题来进行选择内容的。这样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好处是便于开展语文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
(二)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八课识字课的内容紧紧围绕本课专题的,它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本课识字课有词语的形式,儿歌的形式,谚语的形式,成语的形式,三字歌的形式来识字,从编排上为了便于学生朗读,还采取了韵文的编排形式,使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识字一是按词语的形式编排的,一共选择了12个描写秋天的词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识字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识字的语境,还能够使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加强了字、词、句的综合练习。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
(三)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教材大幅度更新了课文内容,新选的课文有描写自然景象的《秋天的图画》,诱发应学生生活的《一株紫丁香》《一分钟》有表达爱国情感的《欢庆》《我们成功了》。有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遇事多动脑筋的《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有倡导同伴之间要友好相处,表现尊重个人选择的《纸船和风筝》《称赞》《从现在开始》,有体现关心他人的《假如》《窗前的气球》《日记两则》,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父亲和鸟》《浅水洼里的小鱼》,还有介绍科学成就的《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农业的变化真大》等。这些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密切联系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够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够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在选教材编课文上,编者的着眼点不同,更注重选择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的文章。例:《从现在开始》是一段有趣的童话。意思讲的是:狮子大王年纪大了,要找一个接班人,接替它的王位,它就宣布小动物们轮流当大王。第一个星期上任的是猫头鹰,它上任以后,特别得意,觉得自己是万兽之王了,大家都得听我的,上任的第一天,就跟大家宣布: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得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一个星期下来,大家都叫苦连天。第二个星期上任的是袋鼠,袋鼠上来以后,也给大家宣布:从现在开始,大家都像我一样,要跳着走路。大家听了互相摇头、观望,但也没有办法,只得跳着走路。第三个星期,轮到小猴子了,大家十分担心,小猴子整天在树上荡来荡去,它会不会也让我们在树上这样生活呀?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小猴子上任时说:“从现在开始,大家都按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这时候,百兽们都高兴极了,一齐鼓起了掌。通过这个故事,教材选的时候,不仅着眼于这个故事很有趣,更着眼于通过这个故事,它能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要尊重别人的选择,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课文的体裁有童话、有寓言、有诗歌、有散文、还有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题材也很广泛,不仅有城市,也有农村,不仅有学校生活,也有家庭生活,这样,使课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四)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课后练习除了安排一些朗读、背诵、写字以及语句积累、理解、运用的这些基础知识的练习,还编排了一些扩展性的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练习。例:26课《红领巾真好》课后,以学习伙伴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小鸟以外,我们还应该爱护那些动物呢?可结合这一课文内容思考。除了这以外,还有扩展性的练习,把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习。例:《浅水洼里的小鱼》讲的是孩子拯救浅水洼里的小雨的生命的故事。引导学生回答:看到小动物受伤时你在乎吗?这是把课文的感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去引导学生思考一切生活中常见的事,还有一类扩展性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练习。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编拍手歌等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的练习,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实践,动手做的活动当中学到本领,形成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五)教材最突出的特点: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具体表现在:编写角度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既方便教师的教,又方便学生的学。使教材由原来的教本转变为学本。无论是导语还是课后习题。以及语文园地中的练习,再也不像原来旧教材那样,以问题或要求的方式来呈现。所有需要学生做的事情、考虑的问题,都采取以学习伙伴的的口吻来提出问题。这样做,使学生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拉进了学生于书本之间的距离,拉进了学生与学习的距离,自然增强了教材与读者的亲和力。例:《坐井观天》的文后,不是出一道题让学生学着思考、读课文想讲什么。而是在文后设计了一个学习伙伴,用吐泡泡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来思考: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在《识字五》的文后,学习伙伴建议:同学们,我们也去收集一些谚语把!在学完谚语以后,她也号召同学们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运用这些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形式,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对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启发学生质疑问题,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还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安排了“我的发现”这个栏目。例: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中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来发现表示动作的词“抬、捕、挑、抓”等。发现这些字都带有提手旁。而且他们表示的意思还都和手的动作有关。语文园地三中引导学生发现每组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目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养成注意发现的习惯不断积累学习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发现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语文园地中都涉及了展示台,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展示来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展示自己学到的本领和学习收获,使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例:语文园地一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做的书签、贺卡、写的儿歌等。语文园地三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识字的成果、课外收集的一些与语文课学习内容有关的图片、课外学到的才能等。教材这样的编排激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产生学习动力,并且能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学习使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者经常展示自己课内外收获的成果,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成为学习语文的有心人。
(六)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教材虽然规定了识字量,但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多认字,,要超过规定的识字量。一些课后练习的设计也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有些题不作统一要求。有些课文不要求背全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背诵,给学生一个灵活度。还有一些课后练习也做得特别活,在这些编排上都体现了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三、 教材的学习目标: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和正音。
2、 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
认识的字:(1)读准字音(2)结合词句大概了解意思
会写的字:(1)四会: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
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练习运用(2)写字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 会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背
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阅读当中主动地积累。
(五)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标点符号。
(六)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讲述简短的故事内容,说话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
(七)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能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做到愿意用阅读很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进行书面表达,借助课文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我的想法:
根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针对识字和阅读两项重要内容谈谈一些看法。
一、对识字教学的把握:
有人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教学理念是引领教学的灵魂。我认为:贯穿学生识字过程的整个灵魂就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识字兴趣。以它作为灵魂,就会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性,继而产生各种识字方法,在各种环境下,都可识字。首先,要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例如:1、让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特点,享受发现后的成功和喜悦。2、放手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识字。现代理论倡导的学生观众又一条指出:学生是独特的人,尊重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的差异。3、采用各种语言和行动肯定、激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4、鼓励学生展示课外识字,如:在电视上、课外书、标语中认识的字等。,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可以识字,激发识字愿望。
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呢?我也想到了以下几点:1、探索简便有趣的识字方法。例:本学期新学到带提手旁的生字时,可引导学生列举更多此类生字,观察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大家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字都与手的动作有关,还例如猜字歌、编儿歌、形声字、多音字、部首表意、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形象、更迅速、更有效地认识和掌握生字。2、鼓励学生多读书,阅读课文的过程有很多益处,其中一项便是巩固、认识生字,积累好词佳句。3、记忆生字的过程并不要求在格丁的时间内必须学会,而是随着生字的再现逐步认识的。这里,对于前面学过的生字,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再现,创设再现情境。
二、对阅读教学的把握: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中指出: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显形、读中入境、读中体情、读中悟理、读中品格、进而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也能读出自己在阅读中独特的感受。
当代倡导的学生观中指出学生是独特的人,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中也包含独特性特征。在阅读指导中就以尊重学生差异和培养个性为一项目标准则,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真是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拥有一份好的教科书就是拥有一份好的媒介。在以后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