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发布时间:2020-12-14 01:00:27

1. 如何教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是每一个数学老师不懈的追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新颖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时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策略:
一、理清问题
弄清题意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索、分析,明确题目的大概含义。小学教材中常见的方法有:
1.建立列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列表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分析方法。用列表的形式,将问题的相关信息集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捷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出相应的表格并将有关数据信息填入表中,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表格的引入,可通过锻炼学生自主整理信息的能力,巧妙渗透对应思想,将知识点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意识到列表整理在解决问题策略中的重要性。
2.合理简化。数学课堂难免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分析问题时可以进行简化的策略:一方面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或多余信息,化繁为简,减少解决问题时的干扰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化大为小,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的总和,使问题内部各成分的关系更清晰。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将过程环节简化成流程图,去除冗杂无用的信息和非本质的语言描述,简化题目的本质内容,使得解决策略一目了然。
二、制定计划
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尝试使用有效的策略,小学生思维发育不够完善,策略性知识的形成与培养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与指导,不仅要进行获得多种分析策略方法的指导,还要对学会运用策略解决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具体做法,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摸索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除了传授策略的名称或简单地讲解策略,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独立地去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还原策略为例,教师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名称,要积极引导学生去独立分析,画出流程图,可以顺着题目的意思进行正面的推理,也可以从结果中逆向地寻找答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对同一策略要反复练习,直至学生能灵活运用。既要抓住教材中的例题,打好基本功,又要防止学生机械模仿,对练习题型适当地变化,让学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长方形的面积”一节,例题是:花圃的长是10米,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50平方米。但是在课后的练习中,长和宽同时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这样同课本中的例子有所不同,学生可以自己画图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摸清规律解决问题。
三、实现计划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保证计划实施的两种有效途径。分析法是从问题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综合法是从条件的角度,这两种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常用的思维方法,锻炼了学生的灵活性,能更好地构建数学模型。动脑思考便于优化解题策略,两者相辅相成,解题策略的正确使用同样离不开正确的思考方法。小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一些后进生虽然能解答对应用题,但不一定能正确地理解每一个步骤。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确定解答步骤,知道每一步骤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对于解答不了的地方,教师需要耐心指导。以解题步骤为纬,以探索策略为经,让学生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教学的必经之路。
四、反思评价
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解决问题后的回顾学习,总结在学会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所用的策略反思中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反思问题常常不被老师们所重视,但它又是发散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反思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以及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加强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小组合作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的过程其实也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互相交流的过程。评价时,对于好的现象要多鼓励、多表扬,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不能放任自流。例如,教师对于一些不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学生,要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提出批评和明确的改正措施,进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练习巩固
在学生初步形成策略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丰富、有层次感,方式要多种多样,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自觉实践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实践策略一般具有三个阶段:一是模仿性练习巩固。还是以“长方形的面积”为例,呈现宽减少的问题情境,巩固新知。二是变化性练习巩固。长和宽其中一个增加,面积会增加多少。通过问题的变化,建立适用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避免学生机械式地照搬。三是综合性练习巩固。教材中有这么一个题目:“学校体育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时长增加8米,宽增加6米,那么面积增加了多少?”问题情境变化了,具体思路也变化了,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去辨别分析用什么方法思考、用什么策略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策略、提高自身能力。
总之,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有许多类型,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典型的事例,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快乐地学习数学。唯有如此,教学质量的提高才会得以实现。

2. 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同时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进行内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两类。

一、一般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只需依据生活经验或通过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过程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新知时,关键要在问题解决后向学生点明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学习《最大公因数》,先出示问题:老师最近买了一个车库,长40分米、宽32分米,想在车库的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如果要使地砖的边长是整分米数,在铺地砖时又不用切割,地砖有几种选择?如果要使买的块数最少,应该买哪一种?因为学生对此类问题比较熟悉,所以普遍认为:地砖的边长应该是40和32公有的因数,公有因数最大时买的块数最少,解决这两个问题应先找出40和32的因数。然后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点明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时,关键是在解决问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运用什么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如学习《长方形周长》,当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周长=(长+宽)×2后出示:小明沿着一个长方形游泳池走了一圈,他一共走了多少米?首先让学生明确“求一共走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周长”,再思考“长方形周长怎么求”、“求长方形周长应知道什么”,最后出示信息“长50米、宽20米”,学生就能自主解决问题。
3.纯数学。纯数学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分析、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与旧知有密切联系的新知时,关键要在需解决的数学问题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如学习《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先出示旧问题:水泥厂二月份生产水泥8400吨,三月份比二月份增加25%,三月份生产水泥几吨?学生认为:因为增加几吨=二月份几吨×25%,所以三月份几吨=二月份几吨×(1+25%)=8400×(1+25%)。再出示新问题:水泥厂二月份生产水泥8400吨,三月份比二月份减少25%,三月份生产水泥几吨?让学生说说两类问题有什么异同,因为这两类问题有着本质的联系,所以教师只需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学生就能用迁移的方法自主解决新问题,他们认为:因为减少几吨=二月份几吨×25%,所以三月份几吨=二月份几吨×(1-25%)=8400×(1-25%)。

二、特殊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题策略来突破难点,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并顺利解决问题。小学生常用的也易接受的特殊策略主要有以下七种:
1.列表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信息资料复杂难明、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它是“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列出来,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如在学习人教版第7册《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时,为了研究烙饼个数与烙饼时间的关系就可采用列表策略,如右图。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带领学生经历填表过程;(2)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3)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感受函数关系。
2.画图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如在学习人教版第5册《搭配问题》时,为了能更直观、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就可采用画图策略,如右图。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2)画图前要理请数量关系;(3)画图要与数量关系相统一。
3.枚举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用列式解答比较困难”的问题,它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进行有序思考、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答案”的一种策略。如在学习人教版第3册《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时,为了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可采用枚举策略,如右图。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在枚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2)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包括“引发需要——填表列举——反思方法——感悟策略”等几个主要环节;(3)要在反思中积累列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与交流。
4.替换的策略。这种策略较适用于解决“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方法可解”的问题,它是“用一种相等的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去替代变换另一种数值、数量、 关系、方法、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如学习人教版第6册《等量代换》时,为了能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就可采用替换策略,如右图。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把握替换的思路,提出假设并进行替换、分析替换后的数量关系;(2)掌握替换的方法,在题目中寻找可以进行替换的依据、表示替换的过程;(3)抓住替换的关键,明确什么替换什么、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5.转化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解决“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的问题,它是“通过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新颖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策略。如学习人教版第11册《按比例分配》时,为了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解决新问题就可采用转化策略,如右图。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突出转化策略的实用价值,精心选择数学问题;(2)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把新问题、非常规问题分别转化成熟悉的、常规的且能够解决的问题;(3)在丰富的题材里灵活应用转化策略,提高应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6.假设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运用于解决“一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的问题,它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推算,对数量上出现的矛盾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策略。如学习人教版第11册《鸡兔同笼》时,为了能使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明朗化、简单化就可采用假设策略,如右图。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合理的假设;(2)要弄清楚由于假设而引起的数量上出现的矛盾并作适当调整;(3)根据一个单位相差多少与总数共差多少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7.逆推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运用于解决“已知‘最后的结果、到达最终结果时每一步的具体过程或做法、未知的是最初的数量’这三个条件”的问题,它是“从题目的问题或结果出发、根据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地进行逆向推理,逐步靠拢已知条件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如解决右图中的类似问题时,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条件、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可以运用逆推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在铺垫式叙述时不要有任何暗示,不到最后不要得出结论;(2)在每一处的叙述中都要能为最后的结论服务;(3)在向前推理的过程中,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4)这类问题还可以用画线段图和列表的方法来解决。

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如何分类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常用策略的本质、把握每种策略的运用范围和要点,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3.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有哪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怎样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提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 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形成解题策略
新课程不断扩充着传统数学的学科价值,它通过情景的展开,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而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翻开教科书,“解决问题”教学部分,在情景图中经常跳出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它有时会带来一条信息;有时会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讲解解题思路;有时对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小精灵所带来的一切,只是教材呈现形式的变化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从字里行间读懂教材的编排如何与新课程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更需要读透教材,真正理解教材隐含的数学思想,展开有效教学,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既要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学习数学,在开放的课堂中经历合作、探究实践等,又要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让学生在比较、反思、梳理中学会数学思考,形成解题策略。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关注学生评价反思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四、注重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现实生活,让学生在与生活亲密接触中,学会阅读生活,学会数学应用。而投身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随时结合教材进行。
1、抓住生活契机学会数学关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作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借助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抓住生活契机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关注。“解决问题”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限于课堂,应跳出教材、走出课堂,敞开生活空间,引领学生投身现实世界,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让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2、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随着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一下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如鱼得水。但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依托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依托合作的力量(同学、父母)。如结合加减法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一次(和父母一起的)购物活动。学生经历了购物、付款、找零等活动,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再在父母的协助下,整理有关信息,此时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觉应用求和求差的综合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就水到渠成了。而这种实践活动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不断拓展空间, 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解决问题”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它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话题,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新的观念,积极的心态,去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宝贵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

4. 如何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策略

画图策略
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画图的方法,画出与题意相关的示意图,借助示意图来帮助推理、思考,这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
常见的画图方式有:线段图、集合图等。
将疑难问题的文字“翻译成图”,能够立竿见影地理清思路,找到解题策略。
转化策略
转化也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能把未知的问题变为已知的问题。
列表策略
列表策略,又叫列举策略。是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便于从中发现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排除非数学信息的干扰,同时也便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枚举策略

在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时,有时候没有办法列算式,这个时候列举出被研究对象的所有可能情况,则能使问题比较容易地获得解决。和列表策略一样,在枚举时也要做到有序思考,这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替换策略

“替”,顾名思义就是“替代”;“换”,自然就是“更换”的意思。替换策略是用来解决几个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运用替换策略能把两个量与总量的关系简化为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从而有助于解决问题。
逆推策略

逆推,即“逆回来、倒过去”推想,也叫倒推法、还原法。就是从事情的结果出发,倒过去推想它最开始是怎样的。当我们已知“现在”的状态,要去求“原来”时,常常可以运用逆推策略帮助思考。

5.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策略
(1)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目前的教学主要以课本上的知识为主,与课本相应的实践活动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这样学生就没办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依靠课本上的知识,但那是远远不够的,久而久之,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甚至没有。因此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
(2)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的教学仍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课堂的乏味无聊直接导致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以及课后思考问题,这样循序渐进的固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利用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以及多方位的思考问题,以这种课堂模式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因此通过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
(3)具体问题情景设定的必要性
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相应的情景,使小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让数学课堂不再沉闷,气氛可以活跃起来。新课程在对小学生的教育理念上,注重相关问题情景的设定,问题一定要适合小学生,这个教学理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视频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下还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模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沟通中将问题很好地解决,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解题的多种方法,也要多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经过一个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5)考高分的同时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考题的侧重点,并且可以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公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但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作用并不显著。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其主要的工作不应是将学生培养成一群只会考高分的机器,而忽略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中国的小学生不在对数学感到恐惧,而是勇敢的面对并解决。

6.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小学数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依照什么样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来组织教学过程,这是许多教研人员和教师所潜心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习惯于用理性代替遐想、用共性淹没个性、用标准取代多元、用呵斥扼杀童心。这样使原本抽象性强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的数学学科变得更为枯燥,造成了学生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而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人人学实用的数学”,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解决问题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形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结合,最终养成良好的联系实际思考的习惯,并且变被动解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的引导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策略性。 一、“解决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在数学解决问题中,首先应当让其明确问题目标的指向性,即明确应该达到什么终结状态,然后使学生明确:为了达到问题目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做不到,那么就会失败。在一节数学课中,并不是是问题越多越好,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索价值的“数学问题”才是本节课成功的起点,然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不是轻易就能产生的,它常常受其课堂教学环境、学习材料及教师的有效引导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目标时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 (一)问题目标要具有针对性。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追求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同时也暗示教师在设计问题目标时,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给学生明确解决问题方向。如果问题目标没有针对性,就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偏离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的重点出现偏差,影响预定的教学任务。例如,一教师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课前引入,教师让学生“模一模”书本、作业本封面和课桌面,意在让学生比较说出哪个面积大。而教师设计的问题为:大家动手模一模书本、作业本封面和课桌面看看有什么新发现?这样同学们的发现就多了:有书面光滑的;有桌面粗糙的;有作业本封面没有书面封面光滑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虽有开放性但没有针对性,从而误导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导入时间过长,没有达到教师的问题目标,相反学生提出的看法也没有解决,教师只得草草收尾,把学生拉回起始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哪个面积大”,其实这个问题一开始就可直截了当的提出:“大家模一模,看看它们的面哪个面比较大,好吗”。不就很快的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问题目标要具有渐进性。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积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产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有一种自豪、满足、成就的感受。这样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体验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一课时,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意义,就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比?如何求一个比的比值?学生搞清了比和比值后,再进一步引导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就可以组成比例,这样自然而然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其意义:两个相等的比就叫做比例。明白这儿的相等就是比值相等。有的同学还会想到两个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如何组成比例……。这就说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考虑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深入,使学生从心理感觉到“解决问题”原来并不可怕,而有一种体验成功的快感。 (三)问题目标要具有开放性。课堂上,有时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出来的,它需要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或者师生的共同反思与评价,才能更好的使问题得到解决。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一课时,当小结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后,向学生出示: 要求学生组分组讨论,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当分组汇报时,有大多数组认为不可行,理由:1、这种解法只能代表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是倍数关系的分数除法。2、这种解法违背了分数的计算法则。3、如果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不能整除怎么办?当学生提出这些看法后,其中一小组的一名学生就举手回答不同意这此观点,特别是理由3,他说他们组在讨论时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如果不是倍数关系时,也可以除。那就是先找出除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被除数的分子、分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扩大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整除了。如 可先找2和5的最小公倍数为10,然后被除数 、分子、分母同时扩大10倍,不就能用分子除以分子做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做分母了吗?这样就得到 的结果一样。照这样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又做了几道题,还真行。这样通过提出开放性的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问题得到解决,进而获得创新。 二、“解决问题”具有明显的策略性。 (一)注重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任务,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等学生明白其学习任务后,就进入了小组探索阶段,这期间教师要通过巡视,积极指导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发现新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当每个小组得到解决问题方案时,下来需要的就是小组汇报交流了,师生结合各组的汇报进行小结。最后归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培养学生这种合作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解决问题是好办法之一。它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述能力。 (二)注重启发深入。常常在数学教学课堂中,为了能使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生活实际,用简单的生活实例逐步启发深入,使学生得到问题解决。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一课时, ,我们可发把它看着简单的生活实例,来组织教学。a相当于苹果,b和c相当于两兄妹,把苹果单独分给哥或妹吃行不行,学生肯定是不会赞同的,大家的要求是,哥分了苹果,妹也应该分。教师进一步深入,这不就对了吗?乘法分配率就是这样,把a分配给b,还要把a分配给c,只不过是乘积的和或差的形式。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掌握乘法分配率的关键所在。 (三)注重归类整理。数学问题常常不会是单一不变的,相同的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应用题,不断的变换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但善于注重归纳和整理,就会从中发现其普遍特征:1、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不就是标准量 对应分率=对应数量;2、路程问题不就是速度 时间=路程;3、工程问题不就是工效×工时=工总,以及价钱、产量等等问题都有其固定的数量关系式,这些量中要求其中一种量,要么以数量关系式为等式,用方程解;要么按数量关系式推导,用算术方法解。当然这并不指,只要我们教师看起来明白就行,最重要是要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做到心中明白,自然而然当他们遇到此类问题时,就会迎刃而解。 (四)注重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当前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多彩,里面有很多老师的优秀课堂实录、优秀课学课件、优秀教学案例。这些都能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课堂问题。但再好的东西,也一定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整合,最终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如:教师在教学《园柱表面积的认识》时,利用课件结合实物来上课,效果自然就大不一样了,当屏幕上出现上底面的圆慢慢向下底面圆滑拢,最终重合时,学生就会很快明白上下两个面的圆一样大。当看到侧面慢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自然明白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什么形状。这样学生在结合实物观察、感受会很快解决本节课的问题,那就是圆柱的表面是由上下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和侧面(长方形或正方形)组成。 三、“解决问题”重在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更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现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课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求异思维才能更好的体现 。课堂上题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解决,怎么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呢?当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了,就会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时学生能主动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优为重要了。一但这时,学生答得文不对题,教师又一棍子打死,或冷眼相看。这就是对学生感情的扼杀。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在问题中又生存了新问题。那就是下来的课,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评价尤为重要,要讲就方法和艺术。

7.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已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
3、交流评价,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
4、巩固方法,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在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8. 如何理解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优化的

一、讲求多样还要注重拓展。
在解决问题多样化时,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多样中有“多样”,即每种策略中还有多种策略。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从上面数,有10个头,从下面数,有3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猜想的方法有所不同,列表中也有多样,他们有先从0只鸡、10只兔一一列举的,也有先从10只鸡、0只兔开始一一列举,还有从4只鸡6只兔开始列举的;在用假设法解题时,学生有的假设全是鸡去解题,有的假设全是兔去解题;用代数法解题时设的不同,所列的方程也就不同,等等。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探究。只有这样,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才能体现的充分,学生探究的也才能充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也才能不断的发展。
二、讲求多样也要注重联系。
要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面对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时,我们教师千万不要为“多样”而“多样”,而是应该注意到多样之间是有联系的。
例如:解决“鸡兔问题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运用猜想法、列表法、图示法、假设法、代数法等方法分析解题。更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之间是有本质和必然联系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由无序猜想法到按照一定的规律猜想,过渡到按顺序列表的方法;由观察表格,通过表格发现的规律,从而为假设法奠定了基础,自然而然结合表格进入两种思路的假设法的深层次思维与探究之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假设法的算理,教师也可以借助图示法或课件演示法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再将表格中的正确答案用未知数x来表示,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引出代数法解题。这样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讲求多样更要注重重点。
解决“鸡兔同笼”的策略有很多,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探索,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但各种方法之间也要突出重点,不能每种方法都泛泛而谈。在众多方法中,猜想法、列表法、画图法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基于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五年级,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体现一般方法——假设法和代数法的教学。由于代数法是四年级已接触学习过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以假设法为重中之重来体现,用列表法和图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法的算理。这样无形之中,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多样化中有优化的特点。使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探究学习的普遍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四、讲求多样仍要注重平时。
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要注意从学生平时练习中的点点滴滴去培养,随时发现、鼓励,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在解决问题教学时,只有像这样教学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成功的乐趣,享受到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如此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又怎么能得不到提高呢?我想: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并把先进的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的旧的教学方式,才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真正“活”起来。

9.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特别是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这样做去掉了专脱离实际、机属械模仿的内容,扩展了“解决问题”的实践特点,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走进情境,获取信息.
二、处理信息,启动问题.
三、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四、梳理思路,练习巩固.
五、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