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创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精品学习网数学教学论文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力的培养,欢迎阅读!
一、基于“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启迪创新
数学从生活中抽象、概括而来。数学源于生活,创新源于生活。进行创新教育应当从生活背景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一般来说,学生对身边的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比较感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大已经得到无数实例的证实。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启迪创新,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捕捉生活中真实的事例来创设,也可以通过模拟生活经历创设,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生活实际案例还原和再创造生活画面。任何一种“生活情境”创设方法都要围绕所学内容,目标明确的展开,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鼓励创新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开始给学生一个用已有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高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无法完成要求。让学生处于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案例】如教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时,例题:“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84人,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学生搞清题意后,都会用分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这时候可以提出“我们都学过列综合算式计算了,我觉得综合算式计算简便,你们想想办法看这题用综合算式计算怎么解决呢?”此时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思考解题方法。学生对解决看似简单的用已有知识却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异常的渴望,不服气地不断试验,寻找各种途径,对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创新有很大的帮助。
三、提供成功机会,改变态度,激励创新
增强学生的自信,可以激励学生创新,经常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无疑会更加自信。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
1.抓住机会,及时肯定。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的认知发展水平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学生,表现一直都很优秀,经常得到教师、同学的赞许。而有的学生,可能学习比较困难,很少得到肯定。这样的学生,自信较少,一旦得到肯定,对他的激励就会非常大。教师可以投以更多的关注,抓住机会,及时给予肯定。因为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一旦学生做出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并且及时给予真诚的表扬。获得肯定的学生,因为有了自信容易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而更容易取得进步,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2.创设机会,体会成功。根据学生的能力、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的差异,教师可以灵活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认识垂直”时,教师在已经教授了垂直的概念之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垂直的实例?”至少说出两种。可以开展小组竞赛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多说出一种给小组加一分,最后看哪个小组得分较高。每个学生都会不甘落后,不服输地积极思考,而且每一位学生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四、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实践创新
通过交流活动,学生可以提高阐述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本身就是很好的创新教育。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创新。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1.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保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权威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索的机会,敢把想到的想法表达出来,有机会实践创新。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不能一上来就介绍“什么是分数”,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生活中已有“1/2”等分数的经验,给学生空间去发现分数的意义。鼓励学生小组交流还知道哪些分数。即使需要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插嘴”,允许争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及时提出问题。
2.改变评价标准,鼓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创新是要冒险的,而且创新并不一定会成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正确地看待创新,并不是只有成功的创新才是创新。对学生的要求更应该放开,只要学生有了创新的表现,即使由于学生的“创新”把问题搞错,教师也应该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并要及时指导,让学生继续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学生长期处在肯定创新的学习环境中,自然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相反,如果学生探索中出现不太满意的答案,教师就用挖苦的语言来刺激学生,最终只能导致探索流于形式、交流浮于表面。
课程改革依然在进行当中,对于第一线教师而言,课改实施成功与否,我们任重道远。
㈡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2.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
㈢ 小学数学课堂上怎样进行创新
一、基于“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启迪创新
数学从生活中抽象、概括而来。数学源于生活,创新源于生活。进行创新教育应当从生活背景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一般来说,学生对身边的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比较感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大已经得到无数实例的证实。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启迪创新,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捕捉生活中真实的事例来创设,也可以通过模拟生活经历创设,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生活实际案例还原和再创造生活画面。任何一种“生活情境”创设方法都要围绕所学内容,目标明确的展开,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鼓励创新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开始给学生一个用已有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高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无法完成要求。让学生处于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案例】如教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时,例题:“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84人,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学生搞清题意后,都会用分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这时候可以提出“我们都学过列综合算式计算了,我觉得综合算式计算简便,你们想想办法看这题用综合算式计算怎么解决呢?”此时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思考解题方法。学生对解决看似简单的用已有知识却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异常的渴望,不服气地不断试验,寻找各种途径,对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创新有很大的帮助。
三、提供成功机会,改变态度,激励创新
增强学生的自信,可以激励学生创新,经常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无疑会更加自信。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
1.抓住机会,及时肯定。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的认知发展水平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学生,表现一直都很优秀,经常得到教师、同学的赞许。而有的学生,可能学习比较困难,很少得到肯定。这样的学生,自信较少,一旦得到肯定,对他的激励就会非常大。教师可以投以更多的关注,抓住机会,及时给予肯定。因为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一旦学生做出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并且及时给予真诚的表扬。获得肯定的学生,因为有了自信容易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而更容易取得进步,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2.创设机会,体会成功。根据学生的能力、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的差异,教师可以灵活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认识垂直”时,教师在已经教授了垂直的概念之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垂直的实例?”至少说出两种。可以开展小组竞赛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多说出一种给小组加一分,最后看哪个小组得分较高。每个学生都会不甘落后,不服输地积极思考,而且每一位学生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四、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实践创新
通过交流活动,学生可以提高阐述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本身就是很好的创新教育。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创新。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1.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保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权威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索的机会,敢把想到的想法表达出来,有机会实践创新。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不能一上来就介绍“什么是分数”,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生活中已有“1/2”等分数的经验,给学生空间去发现分数的意义。鼓励学生小组交流还知道哪些分数。即使需要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插嘴”,允许争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及时提出问题。
2.改变评价标准,鼓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创新是要冒险的,而且创新并不一定会成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正确地看待创新,并不是只有成功的创新才是创新。对学生的要求更应该放开,只要学生有了创新的表现,即使由于学生的“创新”把问题搞错,教师也应该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并要及时指导,让学生继续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学生长期处在肯定创新的学习环境中,自然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相反,如果学生探索中出现不太满意的答案,教师就用挖苦的语言来刺激学生,最终只能导致探索流于形式、交流浮于表面。
课程改革依然在进行当中,对于第一线教师而言,课改实施成功与否,我们任重道远。
㈣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意识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五小学 詹广宇 154005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激励培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敢想、敢说、敢问,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建立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把自己放在“指挥官”的位置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其次,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还要注意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师生的联系。如有一次参加讲课比赛,其他的参赛教师在熟悉学生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准备教具、上课的注意事项等方面,我呢,则和学生做起了“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比一比?聪明,仅在活动结束时简单地提了几点要求。做游戏时,学生情绪特别高涨,大胆猜想。游戏缩短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也为第二天的课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第二天,一下课,就有教师对我说:“你真有水平,这个班是这个年级最差的,可到了你手里,学生都像换了人似的,发言那么积极。”由此可见,在课下教师把学生当朋友看,给学生以关爱,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关键手段之一。 二、创设情境 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 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三、主动探索 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四、沟通纵横 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 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1)31*7+30*4+28 31*7+30*4+29 (2)90+91+92*2 91*2+92*2 (3)31*12-4-3 30*12+7-1 等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激励成功 培育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创新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㈤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的模式。往往一堂课老师滔滔不绝,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云里雾里,甚至昏昏欲睡,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不会学以致用,且思维呆板,动手能力差,即所谓的"高分低能"。在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之生怕学生弄不懂,听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细的分析、讲解。但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创新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空间。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教学需要创新,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更是一种精神。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与创新。笔者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多年,深感教学的创新首先是教学思想的转变,过去是重"教",现在是重"学",过去关注教师行为,现在更关注学生"创造",打破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2.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㈥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二、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作业设计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1.口头作业。2.操作实践作业。3.综合作业。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评价体制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在于看学生的分数、平均分的高低,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是否有创新思想,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课堂上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激励的方向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㈦ 如何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情感,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真正利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进而促进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2]而传统的教学课堂,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师教学的手段又比较单一,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根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的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教师需要怀着与时俱进的心态,深入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完善,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有趣的数学活动等形式中,真正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形象生动的课堂,使得学生们的潜能得到激发,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提高。
二、为学生留有探究思考的空间
创新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讲解上,缺少引导点拨环节和学生思考的时间。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无法利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也造成了他们思维的闭塞,综合素养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教学地位,并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探究空间,让学生们自己去想一想、探一探、做一做。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发挥,真正实现全面的提高。
三、提倡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说明了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依靠个体是无法实现大的成就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合作的重要性。传统的课堂模式下,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们各自听各自的,没有一个交流合作的氛围。同时,在课下他们也独自解决问题,缺乏一个与人主动交流合作的意识。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不与他人合作。
㈧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版来不仅推动权了社会的发展,还带动了教育界的飞速发展。现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㈨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创新一词不仅被广泛的应用到经济和社会的改革领域,而且也被运用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开发上。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更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对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有更深层的认识,我们要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工作,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准得到明显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的模式相对落后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要求小学的数学教育应该注重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提高,让课堂变得更加的开放和富有活力,让孩子在提高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可以从另一方面提高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孩子在各方面得以全面的提升。但是目前的大多数小学的数学教育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按照教学计划的照本宣科,小学的数学教师只是依照现有的教材给孩子讲授知识,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的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规划,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这种教学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的思考,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束缚了学生个性的成长[1]。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小学数学的教学很重视理论上的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甚至在数学的教学中主要是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创新性的方法让学生提高做题的技巧,提高做题效率和正确率。另外由于教师平时不注重教案的更新和课题的研究,所以数学的教学和教育受到教育内容的约束,这就使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思想变得很守旧。因此学生不光是学习知识,更重要是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学生的情况不均衡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这使得学生的数学教学显得异常的艰难,因为每个孩子的水平不一致,而且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也是极不均衡,因此学生接受和适应新鲜事物能力也有所不同,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的小学数学教育就忽视了对于不同个性孩子的培养,而且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的数学教育并不重视,认为小学的数学教育只是简单的数学计算,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就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阻碍。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体现教学内容
进入网络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而且现代的新兴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而且小学生对现代技术的接受速度也非常快,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利用微信和网络技术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推广,使小学的数学教育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多元化。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逐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新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使得自己的授课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得以拓展。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对于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验证。教学创新之后,要想使教学模式创新经验得以应用,就要对其创新成果进行全面的论证,确保其创新成果满足实际需求[2]。
(二)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应该以学生目前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选择教材,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得以充分接受,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的知识与原来的知识融汇贯通。首先,小学数学教材应包含思维激发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创新和提高上,教材的选择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数学教材选择和应用中,需要保证教材中包含思维激发的内容,以此满足开发学生思维模式教学的目的。其次,小学数学教材应具有提高计算能力的内容。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过程中,应保证教材内容中含有计算能力培养和提高。再次,小学数学教材应该包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首要注意的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相互衔接和续接。为此,在教材选择中,应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高度的统一,使得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认知的高度统一,从而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3]。
(三)提高学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数学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自身天性好动和可爱的本性的特点,教学的设计时尽量考虑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定一个习题,让学生通过这个习题找出不同的解题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探究,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落后的学生,使得班级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这也可以让对数学学习抵触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念
教师应该转变已有的教学观念,立足现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研究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弊端。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其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已经非常有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十分必要。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研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而且教师应该通过网络信息开拓创新自己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得以快速的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做好教学创新工作,就要创新数学课堂导入创新教材挖掘创新和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入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