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语文导学案怎么写
呵呵,我们学校也在摸索。基本流程如下: 一、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回点: 二、预习答导学:(如文学常识积累、课文背景介绍等) 三、文本阅读:(老师可以预设问题) 四、课堂反馈 以上只是基本步骤,具体课文内容可灵活运用。
㈡ 如何科学编写小学语文导学案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 有必要对备课进行改革,由原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一、总体要求: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导学案要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基本要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知识储备、小组任务、时间安排、课堂检测等内容要考虑到层次,考虑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巩固练习要设置选做题、思考题,“扶优扶强”.
二、“导学案”的编写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具体要求:
1.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2.导学案问题的来源.(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
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⑵用日常检测中发现的知识缺陷与漏洞;
⑶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⑷教师自己最想讲的知识;
⑸课堂互动中生成的问题.
在预习中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解决基本问题.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可以解决80%甚至更多的问题.教师要以自己对教材阅读的方法与感悟、提出的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思路作为支点,引导学生用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的思路、角度与自己提出的问题,与教材、同学、老师进行深层对话,生成学生学习中更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去尝试探究解决.
3.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要从“多讲与多练”挤占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过多的机械训练的误区中走出来,虽然这种方式曾是应对传统考试的法宝,但对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探究能力的考察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教学效率也是不高低下的.得到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死记硬背和运用中的生搬硬套;失去的却是学生求知的热情和欲望以及孩子的灵性.我们的课堂应该由学生的静听向主动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展示交流,互相修正、互相点评、互相检查转变.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的支点,也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探究的快乐,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获得成就感与自信的基石.因此彻底的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充分的解放学生释放学生的潜能才是我们当前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体现在教师主导性:课堂上,当出现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出现许多想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的点拨、归纳、筛选,是发挥教师组织、主导作用的有利时机.1、组织筛选问题.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围绕重点难点易错点,教师精选出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讨论交流.2、启发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达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3、互动点拨.同时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无法解决或仍存偏差、歧意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保证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适时组织即时互动,既要保证新问题的及时解决,又要不干扰中心问题的处理,从而使整个教学思路顺畅.即便是需要讲解时,也应尽量通过启发设问,让学生思考、探索、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深化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4.作业必须符合学科的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拓展的必要性,作业的设计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要借课内学到的知识与达成的能力,去解决课堂以外的现实问题;作业必须紧扣教材文本要求,让学生牢固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并且能够逐渐内化,灵活运用;作业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体现层次性.
5.课前预习
(1).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低效的.以前多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少部分学生能够预习但没有习得方法,不能突出学科的特点.这样学习起来,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想学什么,只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导学案的预习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能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点,自主地进行预习,在投入到课堂教学学习之前已经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因为有了问题急于想求得伙伴或教师的帮助,急于想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在检查预习的环节:学生小组交流学案上的预习题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障碍及疑难之处,教师要在随后的教学中进行点拨.此环节,教师要做好三点:解决基本问题.所谓的基本问题就是扫清阅读障碍的字词,要处理的准确扎实;强调中心问题.预习中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重视、明白、理解,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强化集中的问题.大家都容易出错的问题一定要强化解决,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也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弄准确,不留预习上的的死角,这也是堂堂清的具体体现.
四 导学案的编写
(一)、导学案的性质
导学案应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可以籍此并依托教材可以比较轻松的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题或其他形式.
4、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5、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具体要求:
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更不能直接照搬教辅资料.
第 六、“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三)“导学案”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集体备课(这我们做不到,都是单枪匹马.)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2、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3、提前发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反馈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5、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 四)、导学案的编写格式
1、容量要求:八开纸正反两面、页边距、中缝2厘米左右,三案合一.
2、页眉设置:
××学校 )×什么科目什么版 导学案№×× 编写:××× 审核:×××
3、页脚设置: 章节名称(×章×节) 页码 激励话语(名言、警句).
4、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举例
课 题 第十七课、古诗【绝句】
课 型 新授课 年级 二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xxx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字.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难 点 识字、写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预习内容 1.背诵【望庐山瀑布】2.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查字典)
学 习 过 程
环节 学 案 导案
创设情境
提出质疑 1.听写词语.香炉 白银 流水 1. 复习导入 .
2.背上首古诗. 2. 板书课题.
3.读古诗,提出不懂的词、句. 3. 听话引入,揭示课题.
自学探究
合作交流 1. 理解诗意.2. 组内交流词义、诗意.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交流展示
深化感悟 1.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那些色彩?
2. 这些景物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 引导学生了解诗景.
总结巩固
拓展创新 1. 读古诗,画出节奏. 1. 指导朗读.
2. 重点写 ;吴、含、窗、岭、鸣、泊、绝、柳字并组词. 2. 指导书写生字.
学习收获及反思
㈢ 小学语文导学案是什么
小学语文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路线图,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
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㈣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导学案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导学案 一、处理好“教案”与“导学案”的关系 “教案”侧重在“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流程图;“导学案”侧重在“学”,是学生在教师有 效“导”的前提下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自主发展的线路图。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 “教案”是“纲”, “导学案”是“目”,“纲”举“目”张,“导学案”必须是教师依据“教案”和学情,通过问题引路,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案”是“唇”,“导学案”是“齿”,“唇”“齿”相依,“教案”与“导学 案”应水乳交融,相互辉映,一旦脱离,则“唇”亡“齿”寒,导学案将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二、导学案课堂必须“始出问题,归于问题” 1、课堂应该以问题为楔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课始,反馈导学案预习效果。 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敏锐地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探究的重 点。以此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学生深 入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在反复读悟中解决问题。这样既保持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即语 言文字的训练),又发挥了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2、课堂呈现的问题应该“激兴趣、低起点、层次化、贴生活、重体悟”。兴趣是生发学 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问题应该引起学生探究的渴望,不能深,不能让学生无从“下口”,要 有“问题一出来,课堂一锅粥”的热烈探讨气氛。要学生参与程度最大化。围绕教学目标,问 题逐渐纵深下去, 体现出层次性。 要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三、导学案课堂新授课的课堂结构 第一课时(五环节) 环节一:预习展示,梳理问题 新授课开始,开展小组互阅互批,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展示预习成果。教师要利用课前对 导学案中学生问题情况的掌握,有机调控集中梳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环节二:呈现问题,明确目标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约有不懂的词语、课文主要内容、重点语句的理解。有的问题学生相 互能够解决,有的一时半会无法解决,需要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如课文的脉络层次、主要 内容等,就可以明确为课时目标。重点语句的理解一般放在第二课时。 环节三:梳理课文,初步学习 先要通过多形式的读整体感知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行探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 流等形式来解决,结果趋于合理即可,不强调答案的唯一。在理清课文脉络的主要内容后, 一般要新授一段。应该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以及读悟来捕捉课文内在信息,获取知识,培养思 维和能力。 环节四:检测反馈,再次巩固 依据课时目标检测本课学生所学情况,内容实在,形式多样,有层次性,个别问题有一 定的挑战性。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个清晰的整理和巩固。 环节五:总结收获,布置预习 这个环节可以小组评价团队学习收获与个体自我评价学习收获结合, 小组和个体相互借 鉴,促进整体发展。布置预习内容,为第二课时新授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四环节) 环节一:预习展示,呈现目标(问题) 第二课时预习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课时目标, 学生在导学案中自学出的成果可能并不完 善甚至不正确,这恰恰是我们课堂生成的绝佳资源和开展训练的课时目标。 环节二:问题引路,展开自学 以学生的问题作引子,开展课堂学习活动。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自主学习,教师 要融入学生的自学活动中,注意个别交流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为有效导学和课堂调控奠 定基础。 环节三:合作交流,展示矫正 开展必要的小组合作探究, 推荐小组代表发言, 采取个体补充和小组相互补充使学生参 与面最大化,使问题明晰化。 环节四:检测评价,固学收获。 检测内容丰富,具基础性与思考性,反馈以集中交流、学生自主矫正与教师点拨辅助、 评价促进深化进行。以畅谈收获巩固学习成果为结。 四、导学基本策略 1、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前提,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由讨论,自我反 思。让每个学生说起来、动起来。 注重学法指导, 点拨适时恰当。 注重学生学习形式的多样。 如读,可以轮读、互读、评价读、个人读、小组读等。评价方面,如互评、小组评、全班评、 师生共评等。 2、小组合作。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宗旨,以形成习惯为本质,发挥团队集体智慧。要在 问题受阻时运用小组合作,体现小组合作价值。要在学生互学时、互相批阅导学案时运用。 要明确组长的组织、榜样职责,要激发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热情,增强团队荣辱意识。要有 小组竞争和考核机制。
㈤ 如何编写小学语文的导学案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 有必要对备课进行改革,由原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一、总体要求: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导学案要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基本要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知识储备、小组任务、时间安排、课堂检测等内容要考虑到层次,考虑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巩固练习要设置选做题、思考题,“扶优扶强”。
二、“导学案”的编写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具体要求:
1.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2.导学案问题的来源。(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
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⑵用日常检测中发现的知识缺陷与漏洞;
⑶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⑷教师自己最想讲的知识;
⑸课堂互动中生成的问题。
在预习中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解决基本问题。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可以解决80%甚至更多的问题。教师要以自己对教材阅读的方法与感悟、提出的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思路作为支点,引导学生用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的思路、角度与自己提出的问题,与教材、同学、老师进行深层对话,生成学生学习中更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去尝试探究解决。
3.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要从“多讲与多练”挤占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过多的机械训练的误区中走出来,虽然这种方式曾是应对传统考试的法宝,但对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探究能力的考察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教学效率也是不高低下的。得到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死记硬背和运用中的生搬硬套;失去的却是学生求知的热情和欲望以及孩子的灵性。我们的课堂应该由学生的静听向主动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展示交流,互相修正、互相点评、互相检查转变。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的支点,也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探究的快乐,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获得成就感与自信的基石。因此彻底的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充分的解放学生释放学生的潜能才是我们当前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体现在教师主导性:课堂上,当出现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出现许多想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的点拨、归纳、筛选,是发挥教师组织、主导作用的有利时机。1、组织筛选问题。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围绕重点难点易错点,教师精选出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讨论交流。2、启发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达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3、互动点拨。同时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无法解决或仍存偏差、歧意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保证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适时组织即时互动,既要保证新问题的及时解决,又要不干扰中心问题的处理,从而使整个教学思路顺畅。即便是需要讲解时,也应尽量通过启发设问,让学生思考、探索、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深化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4.作业必须符合学科的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拓展的必要性,作业的设计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要借课内学到的知识与达成的能力,去解决课堂以外的现实问题;作业必须紧扣教材文本要求,让学生牢固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并且能够逐渐内化,灵活运用;作业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体现层次性。
5.课前预习
(1).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低效的。以前多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少部分学生能够预习但没有习得方法,不能突出学科的特点。这样学习起来,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想学什么,只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导学案的预习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能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点,自主地进行预习,在投入到课堂教学学习之前已经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因为有了问题急于想求得伙伴或教师的帮助,急于想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在检查预习的环节:学生小组交流学案上的预习题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障碍及疑难之处,教师要在随后的教学中进行点拨。此环节,教师要做好三点:解决基本问题。所谓的基本问题就是扫清阅读障碍的字词,要处理的准确扎实;强调中心问题。预习中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重视、明白、理解,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强化集中的问题。大家都容易出错的问题一定要强化解决,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也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弄准确,不留预习上的的死角,这也是堂堂清的具体体现。
四 导学案的编写
(一)、导学案的性质
导学案应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可以籍此并依托教材可以比较轻松的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题或其他形式。
4、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5、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具体要求:
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更不能直接照搬教辅资料。
第 六、“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三)“导学案”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集体备课(这我们做不到,都是单枪匹马。)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2、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3、提前发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反馈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5、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 四)、导学案的编写格式
1、容量要求:八开纸正反两面、页边距、中缝2厘米左右,三案合一。
2、页眉设置:
××学校 )×什么科目什么版 导学案№×× 编写:××× 审核:×××
3、页脚设置: 章节名称(×章×节) 页码 激励话语(名言、警句)。
4、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举例
课 题 第十七课、古诗【绝句】
课 型 新授课 年级 二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xxx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字。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难 点 识字、写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预习内容 1.背诵【望庐山瀑布】2.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查字典)
学 习 过 程
环节 学 案 导案
创设情境
提出质疑 1.听写词语。香炉 白银 流水 1. 复习导入 。
2.背上首古诗。 2. 板书课题。
3.读古诗,提出不懂的词、句。 3. 听话引入,揭示课题。
自学探究
合作交流 1. 理解诗意。2. 组内交流词义、诗意。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交流展示
深化感悟 1.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那些色彩?
2. 这些景物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 引导学生了解诗景。
总结巩固
拓展创新 1. 读古诗,画出节奏。 1. 指导朗读。
2. 重点写 ;吴、含、窗、岭、鸣、泊、绝、柳字并组词。 2. 指导书写生字。
学习收获及反思
㈥ 急需 小学 学案案例
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这些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你知道他们所处的朝代吗?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古典的著作?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简要介绍鲁迅对这部作品的评价)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分别是哪几个?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2、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理解过渡段的含义:第十五小节既是第二个故事的结果,又是下一个故事的起因。我们一般把这样的过渡段放到下一段中)
3、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故事,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4、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三、当堂作业
语文课堂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回忆引入:完成作业本第4题
2、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找一找。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出了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不服气”。
3、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咱们一起去文中找找答案。
二、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学习任务:自由读读“完璧归赵”的故事,找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用横线划出来。
2、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3、交流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是“理直气壮”。
“理直气壮”地读读这句话。
想想,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再读这句话,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句话。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⑤“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怎么样?(随机应变)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看完这个故事,你觉得蔺相如的成功靠的仅仅是一张嘴吗?他靠的是什么?
三、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咱们再去“渑池之会”上看一看?
2、默读“渑池之会”的故事,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3、交流。
预设问题: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秦王让赵王击缶为什么是侮辱了赵王?
秦王为什么要侮辱赵王?(与“完璧归赵”的故事结合起来)
“渑池之会”上,到底是谁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
4、小组讨论解决。
5、完成作业本最后一题。
四、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经过这两件事,蔺相如当上了上卿,廉颇很不服气,但他很快又去负荆请罪,究竟是什么让廉颇——这个堂堂的大将军到相府门上去请罪呢?
2、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找原因。
3、读蔺相如的话,说说他的话中包含着哪几层意思。
4、究竟是什么让两人重归于好呢?(以国家利益为重)
5、从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胸怀宽广、宽宏大量)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有感情地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当时那种热情迎接的场面再现出来吗?(写在同步作业本上)
五、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六、完成作业本剩余作业。
有需要的话还有
㈦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