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养小学中段学生数学思考的
一、培养低年段学生提问能力的意义与价值
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就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求知欲,学生如果不会深入思考,学习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主动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运用独立思路去解决问题。目前,一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只停留于回答问题,其实这就是不深入思考、寻找和发现问题的表现,从强调自主学习的新课程培养方向看,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和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清晰、意识更明确,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将得到提高,有助于各类与创造力有关的活动的开展。培养提问能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还能增加学习兴趣,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后学生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另外,提问方法是否得当、引导是否得力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课堂上的提问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增强学生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和研究。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低年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教师应大力倡导。
二、低年段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生的提问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和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让他们自觉地在学习中提问题,在提问题中学习。
1.创设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小学低年段学生对世间万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自我表现欲强、愿意接受挑战,但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害怕提出问题后不被认可,因此,要锻炼学生“敢问”这一良好的心理行为,要求教师积极、及时地鼓励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氛围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
(1)和谐氛围提供心理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在心情愉快时感觉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较好,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由的表现空间,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有勇气挑战学习中的困难,敢想敢说。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简单计算”一课时,在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由于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钱,更没有独自购物的经历,所以感到无从开口,这时,教师除了在知识上作引导以外,还及时添加了评评“谁是小精灵”、“爱提问题小组”等评价活动,只要能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教师都马上给予“夸夸他”“贴星星”等奖励……很快,学生们的思维阀门就打开了,纷纷提出并解答不同的问题,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由此可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要求教师要塑造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以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和谦虚好学的精神感染学生,与学生融合为一,形成和谐的学习团体;在教学过程中时刻鼓励学生,充分信任学生,以此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参与课堂的自信。再者,教师还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的合理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平台。
(2)分层、分级教导激发求知欲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他们的学习需求也是不同的,呈现出动态的层级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合理的激励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羞于提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鼓励帮助,用爱和信任给予其勇气和信心,为他们提供更实际的找寻问题的方法。例如一年级下册“解决多余信息的问题”这一课,教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知道了什么”,当学生找出了“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三个数学信息时,教师马上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一位学生说:“现在来了几人?”还有的说:“一共来了几人?”……对抓不到要点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不嘲笑、不讽刺、不厌烦,并表扬他们:“你们真棒,勇敢地提出了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这些问题图中直接告诉给我们了,再想一想。”教师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耐心地引导和解释,帮助他们更有效地提出问题,让他们明白敢提问远远胜于不提问以及如何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褒赞肯定,适当地启发引导,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分层、分级地引导使教师的激励更富实效,更全面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方法引导,让学生会提问
要发展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生的提问能力,仅仅依靠创设提问环境、创造和谐氛围以及教师激发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提问方法。
(1)学会发现问题
提问的首要阶段就是寻找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处处都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既可以在自己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提问,也可以在实际生活和发散思维中找问题,还可以在比较中提问,即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细节、各特征仔细辨别,寻找他们的异同和相互关系,甚至可以从结论出发,追溯到条件或从条件推导出结论,每一次推导都能产生多个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学生的思维容易被主题图的过节情境所干扰,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大家能从图画里的人物中发现问题吗?能从布置的装饰里提出问题吗?……”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图画中有规律的东西,纷纷提出“灯笼是按什么颜色排的?”“小朋友按什么规律站位的?”等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分组讨论、组内分享、全班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发现、讨论和交流问题,在合作中提升提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锻炼,学生慢慢学会了寻找和发现问题,并且能逐渐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
(2)学会在探究中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与“学”是紧密融合、相辅相成的。“问”从“学”中来,在“学”中解决,“问”中有强烈的“学”的意识。“学”在当前就是最为提倡的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学会“提问”要建立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之上。
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性,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算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算盘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算盘是怎样用的?”“算盘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上面的珠子表示什么?下面的珠子又表示什么?”“下面为什么有5颗珠子?上面为什么只有2颗珠子?”等问题。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学习,大家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一过程也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提出了要求,只有自主提问、自觉提问才能从根本上强化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新课改的教育精神要求教师和学生认识到一切教学过程都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摒弃被动接受外界知识的思想,主动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感受外界刺激,强化学习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要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结合自身的现有知识储备探究新的知识内容,自主发现、分析问题,从已有知识中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经验和实现新的创造。
3.循序渐进,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问是有年龄阶段性的”,不少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然而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杂乱肤浅,抓不到知识的本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偏离数学本身。例如,在观察一些主题图时,有的低年段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图形大小、形状和颜色上,而忽视了图中的重要内容。面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在肯定学生提问热情的基础上,从“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等常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慢慢地观察、比较、思考,逐步形成一些基本问题。待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提问方法后,再启发他们融汇新旧知识,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这一问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以前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哪些疑问?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培养手段,帮助学生提出越来越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强化提问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新课学习了“36-8”,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6-8”与“36-5”两个算式,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开始觉得既然会计算了,就没什么问题可提,这时,教师引导大家提问:“都是用36减一个一位数,差有什么不同呢?”经过教师的点拨,有的学生马上提出“36-5”得数的十位还是“3”,但是“36-8”得数的十位为什么会变成“2”。这个问题可谓是把整节课的重点挖了出来,教师请大家互相说说为什么。学生纷纷从算式数字上比较不同,再从计算的算理上比较不同,在层层深入的地回答中加深了对退位减法的认识。
三、低年段学生提问能力培养中需注意的问题
当前,受培养方式不够完善、学生心智发育偏差等因素影响,培养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亟待解决。例如,一些教师在反馈评价时过于注重标准化判断或直接的教学效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的影响,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过于注重问题的“量”和提问的形式,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影响了培养提问能力的最终效果和实际意义。
1.鼓励式评价增强自信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反馈时可实施鼓励式评价,这一评价方式可让学习好的学生更具挑战精神,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时须采用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机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能提出问题都应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即便是不能提出问题,也不要轻易指责,应态度和蔼地给予指导和恰当的提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对学习积极性较高或者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点出其所提问题中的亮点,并鼓励他们帮助其他同学进一步探索。
2.给予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发现问题,都需要时间和空间去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观察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说、多想、多做,从而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多说就是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培养他们勤于提问题的习惯;多想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思考问题,通过分析和比较,转化出新的问题;多做就是提倡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提出问题。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自由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思考解题途径,反思解题过程,从而提出新见解、新思路。
② 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从小养成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从小抓起,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而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并不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对数学教学进行全面改革,要想方法来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思考
思考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互相作用的复杂过程,空有热情的思考是徒然,而没有热情的思考是沉闷而繁重的,都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要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夯实,还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以思考为乐趣,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展开主动而快乐的思考。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板一眼、按部就班地来展开教学,而是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如引入生活的活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等等,来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而开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趣味所在。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内心求知的火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才能以学为乐,主动参与其中,展开快乐的思考。
二、精心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可以激起学生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解为中心,把每个知识点讲得非常详细透彻,可以说是一口一口地咀嚼后喂给学生,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会造成严重的依赖性,不知思考,不会思考。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心中的困惑,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考。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就会让学生陷入被动而机械的接受之中,失去了思考的权利。为此我们可以精心设问,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1.数一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2.量一量长方形与正方形各条边的长度、各个角的度数。3.比一比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每条边与每个角,发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又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展开主动思考。各小组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思考、认真记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进而得出结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参与、消极接受,而是要在积极的思考与思维中主动构建新知。
三、引导质疑,让学生学会思考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为核心的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提问,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摆脱教材的束缚、思维的禁锢,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本质地展开思考,展开富有创造性的认知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思考。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结论。我看到许多学生似乎有话说,此时我并没有无视学生异样的眼光,而是微笑着鼓励学生有什么不同看法表达出来,将教学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言。此时,就有学生提出不用尺子量同样可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如,图形对折或者直接对各边进行比较等等。在这样自由而愉悦的教学之中,学生并没有局限于教材,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能够真正地体现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实现了对知识与经验的重新加工与整合。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思考与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四、及时鼓励,让学生爱上思考
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孩子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被称赞、嘉许和鼓励,而禁止、惩罚、抑阻等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评价,要善于运用科学有效的正面肯定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思考热情,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思考,享受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是单纯地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书面成绩或者看学生对公式定理的熟记程度,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思考方向等纳入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让评价成为学生漫漫途中的加油站。
(一) 多做纵向比较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要做单纯的横向比较,与某某学生相比较,而是要做纵向比较,要看比之前是否有进步,也就是说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档案,将学生的具体情况记录在册。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使之成为增强学生信心的重要契机。
(二) 鼓励要真实而具体
鼓励并不是笼统的一句你真棒就可以的,而是真实而具体,富有感情,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帮助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总之,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来的,而是需要落实于每一节课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与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使学生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③ 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所谓数学思考,复即使在面临各种制现实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自居的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并能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怎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首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前提,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或问题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其次,要精心设计核心提问
教师的提问,是支撑学生数学思考乃至整个数学活动的支柱,教师的提问是对所创设的情境的逐级细化和深入,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助推剂。
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把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不清一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对话,小组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发现。
④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性
【摘要】 小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并未形成系统,又一方面又富有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抽象与具象的相互转化,巧妙做好关键点的引导教学,注重课堂的自主探索和研究,大力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中国论文网 /9/view-4073735.htm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水平;提高
小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并未形成系统,又一方面又富有创造性. 也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思维体系,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学生进入思维定式的死胡同. 人们所谓的思维定式,说的是思考的时候不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分析,也就是说,那时的思维是走进死胡同.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如何促使思维灵活高效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三点看法.
一、强化抽象与具象的相互转化
数学是一个很神奇的领域,有时候需要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才便于理解,有时又要把具象的事物抽象化才便于归纳出普遍性规律. 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数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通过具象的事物归纳出抽象的一般规律,根据抽象的东西具现出便于理解的事物,我们认为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其思维是有效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强化这两者的转换,从小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关于这两者的转化,我们可以来看这两个例子. 比如讲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点,然后连接那两点分别画上一条线段和一条弯曲的曲线. 接着我拿出两条绳子,一条按照线段的轨迹剪出线段的长短,另一条按照曲线的轨迹剪出曲线的长短. 然后拿那两条绳子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孰长孰短. 这个过程只是把学生所想的展示出来而已,学生脑海里早就出现一条线段和一条曲线,并在脑海里抽象地进行比较了. 再比如,我们刚开始进行应用题入门时总喜欢举生活中的实例,数字往往是具体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具体的指代物抽象化,形成一般规律. 如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家有3只羊,小红家的羊比小明的多3只,问他们共有几只羊. ”我们可以把题目抽象成“A有3只羊,B比A多3只,问共有几只羊. ”当然,我们同样可以把数字也抽象成字母,如“A有a只羊,B比A多a只,问共有几只羊. ”这样把具体的事物、数字抽象成字母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巧妙做好关键点的引导教学
数学有很多关键“点”,很多学生通常被卡在那些“点”上过不去,于是解题就变得很困难. 每次老师道破要点后总能听到学生仰天长叹:“哦……”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学生在解题时总能遇到“摸不着头脑”的题目. 此时要么瞎蒙要么放弃,很少有学生能拓宽思路,从其他方面着手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思维的有效性还在于能否轻松地思考到答题的“关键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没有思路时老师就可以稍作提示,但是要注意点到即止,争取每一次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课堂上我举了一个找规律的例子:“观察下面的数字, 1,2,2,4,8,32,请写出下一个数字. ”这道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从前面几个数字中很难发现规律. 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学生纠结于前面三个数,在1,2,2里徘徊,难以找到规律. 这是思维定式的结果,事实上找规律的题目只要建立起一个能把所有数字都用上的规律就可以了. 有学生这样分析,“前两个数可以猜测1 + 1 = 2或1 × 2 = 2,可是2和2基本上只能理解为2 × 1 = 2,那么这三个数形成的关系都无法用于第四个数,所以此题无解. ”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勇气和魄力,接着引导到,“找规律的题目可以根据数字与序数的关系形成规律,也可以根据数字本身形成规律,这道题可以不考虑序数. ”学生陷入沉思,我见状提醒道,“第三个数2可以看成1 × 2,也就是第一个数乘以第二个数. ”如此一来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有学生起来回答,“4 = 2 × 2,8 = 2 × 4,32 = 4 × 8,所以接下来的数是8 × 32 = 256”思路已经点拨,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 其实对于例子而言,我基本上把关键点给说了,而真正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情况,既可以点到即止,也可以点“未到”就止.
三、注重课堂的自主探索和研究
很多“填鸭”式思想都给我们警惕作用,课堂要避免这样的模式就必须把握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分量与角色. 对小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并不能给予他们太多的自主空间,他们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 漫无目的的思考是没有结果的,也就是说这样思考的效果很差,我们认为是无效的. 因此,老师要协调好教师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这几个方面. 如此一来,学生接受的知识可以当堂思考并消化,甚至在自己的摸索研究中能有不同的发现.
例如,在讲“圆柱和圆锥”时,我先进行讲解,差不多把该讲的知识点讲完之后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给你们一个圆柱和一个球,你们要如何确定这个圆柱能否放得下这个球?”学生思考片刻后我继续引导:“我们可以根据学过的‘圆’的相关知识来猜测一下球的性质,圆是平面的,而球是立体的,它可以通过圆绕着其直径旋转得到. 所以可以认为球是由无数个圆构成的,那么球也有半径. 要判断球能否放入圆柱中,我们需要对比圆柱底面圆的半径、圆柱的高和球的半径的大小. 只有前两者大于后者的时候才能放得下,否则不能. ”我看学生的反应不错,于是抛出“那你们说说要怎样确定一个球能否放入一个圆锥中?”这个问题是超纲的,但是我只是要学生思考一下应该注意的问题,或者说应该从哪方面入手. 有学生说:“我们可以把球看成圆,把圆锥看成三角形,这样就变成平面了. 这时最大的半径是满足三角形的每条边都和圆刚好接触,于是只要半径比最大的小的球都能放到圆锥里. ”
没有目的的思考应该归为胡思乱想,被定死在一个框框里的思考应该归为做无用功. 思维有无效率其实并没有什么标准,笔者认为,思考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如果连思考的过程都节省了,那么思维就是无效的.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⑤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⑥ 浅谈数学课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从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出发,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否则可能导致适得其反。
思维训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思维训练需要从小培养,而且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一起来重视。其中尤其是逻辑思维的训练。逻辑思维——简单的说就是对事物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概括、抽象、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⑦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可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就会主动学习和思考,主动地去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其综合素质也将得到全面提高。作为数学老师,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好习惯呢?下面立足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课前预习和准备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使听课具有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还能够温故知新,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课前认真准备包括课件学习用品和书籍的准备和学习状态的准备。要求学生在数学课前3分钟必须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练习本、学案、试卷以及必备的学习工具。课前两分钟要进入学习状态,复习好上一节老师讲的重点、考点,以备老师检查,积极思考课件上准备的题目。
二、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
一定要树立“决战课堂”的思想,努力做到积极参与课堂,力争“当堂掌握”所学知识。具体要求如下:
1.上课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理清教师思路,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紧跟教师步伐,积极主动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
2.要学会记笔记。重点记下老师讲的重点、考点和易混易错点,老师补充的知识点,重要题型的解题规律、方法。
3.要善于质疑、提问。在学习中,别把问题埋藏在肚子里,要勇于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于人于己都有利。
三、及时反思与总结的习惯
美国学者波斯纳研究证明:经验+反思=成长。这说明反思与总结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要养成每节课反思总结的习惯,认真反思当天所学的知识、题型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要通过章末小结,把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培养这一习惯,教师要及时评选出优秀的小结,对总结者进行表扬,并把优秀总结以课件展示、海报张贴等形式供大家学习。
四、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读题、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工夫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试题内容,把题目读正确,读题时应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抓住字眼,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旁注、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性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
五、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是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的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所以,在自习课上一定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对知识的理解不盲从优生看法,不受他人影响轻易改变自己的见解,不讨论,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不查阅照搬参考书,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课后作业要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并能做到方法最佳,有错就改。
六、仔细检验改正的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对所解答的问题进行“检验”。不少同学在考试过程中,不会检验,不会验证,以至于会做的题目也搞错了。练习后,学生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算。你检验的方法越多、思路越广,思维也就越灵活。还要注意培养自己有错自觉改正的习惯,从现在就树立学习的责任感,纠正某些草率从事,不管对错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以保证解答问题的正确率。
七、解题书写规范的习惯
学生在考试答卷时,因解题书写不规范而被扣分者甚众,因此,应注意培养学生解题时书写规范的习惯。要保持卷面整洁,卷面除了写明班级、姓名和学号以及填写答案内容外,任何空白处不乱写乱画;书写不一定要多漂亮,但要认真、工整、清晰、条理。不用铅笔,尽量用标准笔。解题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都要规范。解答问题要条理清楚,合乎逻辑,必要时要有文字说明或逻辑连接词。不要用涂改液、胶带改写,写错以后只需两横线划掉。讲评后标记可用红色笔改错。为达成该学习习惯的养成,每周都要选出优秀的卷面,通过课件展示、墙面张贴的形式进行激励和表扬。
总之,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逐步形成使自己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持之以恒,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就一定能形成。
⑧ 小学数学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的深刻性
让幼儿爱上学习数抄学,首先要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培养幼儿数学思维。
▋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教育
▋和孩子做亲子游戏互动
▋教孩子玩做比较游戏
▋教孩子数数之前要让孩子理解数字
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仅是数数和加减,要更多地联系实际,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数与形的关系,并引导孩子理解和运用抽象数字后的实际意义,将数学与他的日常联系起来,这是父母给孩子做数学启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当的方式。
⑨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虽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由于很多教师不能从低年级开始不断地、系统地坚持,不少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认识模糊与不足之感。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的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是“先想后说”,也可以“边想边说”。它可以在“想”和“说”的过程中,找根据、说理由,不断整理思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学会思考、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
2.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3个必经阶段。
研究表明,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语言的发展大体经过3个时期:一是“出声思维”时期,二是过渡时期,三是无声思维时期,并对应于低、中、高年级3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自言自语地运算,到了中年级,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及直觉行为的发展和需要,无声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在演算遇到困难时,仍会借助于有声思维,即使到了高年级也不例外,甚至到了成人。
根据这3个阶段的特征,在进行教学时,可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可以让学生边想边说,“出声地想”,同时培养与训练学生在演算中短时间内的无声言语。中年级,在加强表达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有声思维向无声思维过渡。高年级,则以无声思维为主,但须要加强作为衡量学生思考问题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复述能力(这里主要是指口头复述)的培养,例如解题思路、推理过程等复述。
3.进行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教学,采用“出声思考”的办法,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分析其正确与否,防止出现方法论的问题。
(1)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思维活动及过程,就需要让学生用语言将思维过程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评价和方法的指导。事实证明,采用“出声思考”法,不但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肯定会出现具有普遍性的特殊错误类型,且与使用的教学方法无关。例如在学习“数的整除”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所出现的一些错误判断,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对于某些学生个体是典型的。这说明不同错误的策略,也会产生相同的错误模式。解决的办法只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才能使教师了解其解题推理过程,给予适时的指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了新课标的有关要求,而且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减少思维过程的错误,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此,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做法
学生的语言是逐步发展的,有它的特点和规律性。所以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这些问题,遵循一定原则,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1.语言表达要准确。
数学语言讲求准确,讲求严谨。所以教师应率先做到在正确理解数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适时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适当地指导。做出必要的示范,让学生模仿,从而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范例。长此训练,潜移默化,也有利于课堂良好语言氛围的形成。如对数学概念、方法、定理、算法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体现这些方面的要求,某些性质、定律、法则前面所加的“通常”“一般”等限定,三角形概念中的“围成”,梯形概念中的“只有”,商不变性质中的“同时”“相同的倍数”和“零除外”等等。对解题思路的论述,要有理、有据、有序;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语言要清晰明确,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以免误导学生。
2.语言表达要完整。
有些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语言的缺乏,说话往往不完整,有时只讲一个词或者简单一句话,甚至用动作表情代替。这就要求我们训练学生学会完整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给学生以充分的考虑时间,充分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而后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匆匆以师代言。许多教师往往犯这个错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学生表达能力差的后果,错过了让学生在适当阶段接受适当语言训练的最佳时机。因此老师就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当然自己要率先垂范)或者教给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一些常用句式,如:“因为……所以……”“先……后……最后……”“要求……必须先求……”“根据……可以得到……”等等,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内心表达。
3.语言表达要符合逻辑。
教学时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归纳、分析、推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