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

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

发布时间:2020-12-12 16:47:42

1. 如何利用小学数学 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基本上所有的教学过程甚至所有的问题及答案都是教师提出的,课堂上没有争论,也没有异样的声调,一切似乎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然而,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定的“轨道”运作,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

2.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参考文献怎样写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如何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呢?我以为: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3. 如何利用小学数学 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基本上所有的教学回过程甚至答所有的问题及答案都是教师提出的,课堂上没有争论,也没有异样的声调,一切似乎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然而,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定的“轨道”运作,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

4.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数学作业题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数学学习是从数字开始的。从简单的1-10,然后扩充到100、1000,从简单的加法到计算难度增加的乘除法,孩子从扳手指到运用九九乘法表,孩子的计算能力要求是随着学龄增加而增加的。不少孩子的小学阶段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就是在运算能力上出了问题。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做题的基础,一场考试中,每个题目都有相应的时间分配,如果孩子的运算能力差,就会在某个题目上“流连忘返”,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准确且及时计算出正确答案,势必会影响到其他题目,进而导致题目做不完,匆忙地做完也会有正确率不高等问题。一般的计算题且不说,就是应用题中,即使孩子的算式列对了,结果错误也会扣不少分,这样孩子的成绩怎么能高得起来。

鉴于此,总结如下小学阶段孩子在运算过程中能用到的简便方法,能很大提高孩子的计算效率,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有帮助。


5.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的:
一 课前为生成而准备
生成并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使教学有的放失。
1、 课前认真备课,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内容。切忌仓促上阵。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能有效、高效的应对生成,教师应有积极对待可能的生成性问题的心态,通过积极的应急预案减少“无措”现象。这样一来老师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知识起点问题。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能够使教师在进行本节课宏观设计的时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应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学之前应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光点,促成学生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
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信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课末为生成而升华
动态生成的时间不仅仅在课前,课中,也发生在临近结束。例如:在结束课堂后再次回顾同学们在课中发现问题和难点,加以巩固。
总之,面对生成性的问题,教师的应对要热情、理性、科学、自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有应对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储备量,不断催生新手段,这一切才能变为现实。

6.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南海学校 三区 符永坚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的思维去加以解决。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数学老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1、把数学和生活中的“材料”沟通 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现实生活中的图、表、形或实际情境、数量关系有时可作为数学课程资源直接加以利用。教“三角形的认识”,适当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还有哪些事物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让学生们把自己头脑中已存有的三角形物体的表象回忆、表达与交流。或者部分学生也可根据“三角形概念”的特点找到现实生活中的红领巾、三角板、流动红旗等。2、从报刊杂志上开采数学资源《课标》指出: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广大教师要充分从中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材料,有时,我们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重组,加以间接利用。教学完“分数的意义”后,老师在巩固练习中安排了这样的习题,请你说一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1)报载:小学生睡眠情况不容乐观,睡眠不足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4/5。(2)据报道:我国河流污染的数量占全国河流总数的83/100。3、把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 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还表现在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老师根据所出示的撑有斜木的电线杆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的呢?”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和长方形木架的操作实验来突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为什么木椅摇晃时钉斜木加以固定?为什么草垛旁撑着木棍就可以防止倒塌等问题。4、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课标》指出: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潜能,教师的业务素质、情感道德、工作态度、日常习惯以及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是学生的学习资源。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都是可以利用和整合的资源。总之,对数学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只要我们能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深入认识、构建课程资源的内容体系,我们定会积累更多的经验,取得更大的成绩。

7. 技术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有哪些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的:
一 课前为生成而准备
生成并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使教学有的放失。
1、 课前认真备课,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内容。切忌仓促上阵。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能有效、高效的应对生成,教师应有积极对待可能的生成性问题的心态,通过积极的应急预案减少“无措”现象。这样一来老师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知识起点问题。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能够使教师在进行本节课宏观设计的时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应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学之前应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光点,促成学生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
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信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课末为生成而升华
动态生成的时间不仅仅在课前,课中,也发生在临近结束。例如:在结束课堂后再次回顾同学们在课中发现问题和难点,加以巩固。
总之,面对生成性的问题,教师的应对要热情、理性、科学、自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有应对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储备量,不断催生新手段,这一切才能变为现实。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