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4杭州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会《用方程解决问题》观摩课 执教教师: 徐彬 列方程疑问8a600对吗
这没什么问题,想想看,长跑运动员跑1500米用6分多钟就算慢的了。就看是跑是走,是什么在运行了。
❷ 第十七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观摩课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视频
你提的问题也要上题目大家才可以帮你啊,谁身边带着一堆工具书备查?知道什么什版么地区考试题目、什么权什么书第几页、某某人奥数题目第几页、什么什么地区名校课题软件等等,出题前想想别人怎么帮,除了出脑子帮你想题目,难道还要花钱买书来帮你答题?上个照片或图片不会?
❸ 关于教师的培训报告怎么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小学数学教师翻转课堂的观摩活动)
gdafgfgafdgahdhdsf
❹ 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什么是面积
参考一下吧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全体数学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组织攻关教师和教研组长参加处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并参加处研究性学习培训。在各年级组织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全体数学教师集中由黄丽娜陈艳红两位教师二次分学段培训,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各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第六届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五年级教研组《循环小数》一课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近三年的改革收获?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十一月中旬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第六届 教学节,七位教师分别代表各组讲了课,三节评为优质课,这次公开教学,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六年纪《圆的周长》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四年纪 《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五年纪《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老师导演,学生表演,设计了从“相距——缩短——交叉——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综合起来看这次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研讨 反思 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 李巧莲老师以《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获市教学能手; 在11月30日进行的处第5批“推门好课”教师的复查验收中,梁爱英 黄丽娜 王桂荣三位教师的《乘法的简》课被评为特优课;阳泉市陶行知研讨会作课《乘法的简》受到与会的教师好评。12月22日山西省示范小学验收时王桂荣的《认识一位小数》受到验收老师和领导的好评。12月中旬,4位教师参加了山西省《教与爱》名师授徒研修部的学习培训,聆听名师杨少波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并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一月十二日王桂荣赴盂县作课,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这我们的许多问题,有个在认识。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石晨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家长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周五下午学生以小组评定等级后带回家,有时把班里同学好的作业带回家,双休日家长对孩子一周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对比后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周始老师综合激励换星,(2个优A换1枚章)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将学生的学习距离缩短,(9、10、11、12、1)五星级作业评定,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五环节的考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3、校查——A随机查:管理人员进课堂(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一条龙式的检查。B集中查: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 坚持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校园网,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全体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五名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分了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统计与概率四个领域来命题,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在11月12日进行了期中质量检测,全校学生全都参加,及格率为97%,优秀率为78%。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与此同时,我们统筹安排学生在校一日活动,课外兴趣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时间、内容、老师、场地均得到落实,各兴趣活动期中组织汇报表示,12月底结合迎新组织展示。学生在多样的兴趣活动中不仅巩固、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也为今后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具备创新精神打下了基础,真正做到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发展特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❺ 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怎么样
一、深刻反思教学,促进课堂达标
反思一:时间与效益
妙语连珠
黄卿龙:在每一堂课中,对于学生来说,是脑力劳动,一节课约45分钟,不要求也不可能要时时集中,关键教师教学中要把在主要知识点的传授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体操,把握理解到位,这一点更重要。
思进(余跃明):效益是指单位时间内付出与收入的关系,余文森教授提出三大指标:速度、安全、结果是正确的。
林周毅:反思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为什么有些课效益不高,关键就在于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调控好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时是环节拖沓,有时是没有把力气花在刀刃上。
七彩华章
善用学习时间,提高单位学习质量
余文森
我们先从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谈起: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
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最后谁掰的多;
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
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 --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 --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有效利用时间,加强课堂调控
思进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宝贵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在节约教育方面,再没有比不浪费学生的时间更有成效的了。” 在通常情况下,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效益的大小。有效教学时间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有效时间与无效时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主导时间与学生主体探究时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益,做到:
纵向,合理安排每个环节时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还。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每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例如宁德师范附属小学郑珠亮老师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将整节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①自主探究学新知(用24分钟)。其中“探索加法交换律”用10分钟,“探索加法结合律”用14分钟。②实践应用促内化(用14分钟)。③总结回顾求提升(用2分钟)。实践证明以上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比较科学、合理。
2.横向,合理协调学与导的时间。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是一定的,如果教师讲的时间多,那么学生学的时间就少,反之亦然。郑老师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课堂中师生活动的时间比大约是1:3。“探索加法交换律”环节,教师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引出等式)--积累感知(自写等式)--概括规律(发现秘诀)--构建模型(符号表示)--感受价值(应用验算)”。“探索加法结合律”的环节,教师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加法结合律,学生经历了“探究运算顺序--观察运算结果--总结运算定律--寻找简便记法”的过程 。“实践应用促内化”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讲解。整节课学与导的时间协调、合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3.深度,有效利用教学时间。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看时间的利用率。教师应把每一分钟都用到让学生有效经历学习过程,有效突破学习重难点这个“刀刃”上,做到:教学时间没有在烦琐的讲解中流失,没有在毫无意义的提问中流失,没有在不合理的教学活动中流失,没有在不熟练的教学技能中流失,没有在整顿课堂秩序中流失。那么,有效教学时间就多了,教学效益也高了。
反思二:目标与内容
妙语连珠:
逸风学士:课堂达标,目标意识是根本,课堂定位是前提。
课程目标--总纲--学段;
课本目标--学期、教材;
课时目标--本节课。
在课堂教学中,课时目标的明确最重要!
李剑华:我个人认为,一堂语文课“达不达标”?要先看“标”在哪里?方向错了,老师再努力,技艺再高超,学生再聪敏,无非是上演一出《南辕北辙》的话剧。“标”在哪?课程标准的,语文教材的,老师自我理解的,指导教师定下的,揣度听课评议者心中喜好的……
曾扬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具有导向性与调控性的功能。教学目标要简约集中,在过程中能有效实施。因此,一节课里面必须拟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大、太远,不切实际,要科学、适当、可测。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完成一两个切实可以达到的目标,真正给学生留下一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我们需要将生成的目标与语文预设的目标结合,生成点是否能够促进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课堂生成如果是肯定的,则可以很好地利用,如果是否定的,则可以简单解决或者不解决。
fjna02林周毅:教师的指导,要根据学情,特别是学生不理解之处,重点难点之处,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不是面面俱到。需要思考的是:在走进课堂之前,我们教师是否清楚:学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教?
郭艺萍:在走进课堂之前,我们教师是否清楚:学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教?
我在想,师者是不是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下呢?
1、用学生的身份解读一下文本,再用师者的身份解读一下文本
2、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己多读几遍文本就能体会的,就能懂的不做为教学内容;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弄懂的要引导。
3 、语文课堂上教的是语文知识,而不是语感。让“培养语感”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
七彩华章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环节
余跃明
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效益,必须做到关注教学环节,正确处理环节与目标的关系
实践证明,教育理念好比阳光雨露,教学目标好像树冠,教学策略犹如树根,教学流程(环节”就是树干,它们都是构成整体的、不断成长的参天大树不可分离、不可或缺的部件。每个课时、每个环节都有教学目标,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要做到“形散神不散”,自上而下,以课时目标统领环节目标;自下而上,以环节目标紧扣课时目标,从而落实“纵向一条链,横向一大片”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安徽省马鞍山市金家庄区曙光小学石贵荣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位数》时,首先设置问题情境:学校举行跳绳比赛,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小组的跳绳成绩呢?学生都认为用“求平均数”方法。石老师出示第一组的平均数130下,第二组的平均数126下,学生都认为第一组平均比第二组多4下,第一组赢。石老师随即出示两组学生跳绳的成绩(第一组学生的成绩依次为175、164、120、117、113、112、109,第二组学生的成绩依次为131、130、128 126、124、122、121),问“现在你们认为哪一组赢,哪一组的一般水平高一些”。少数学生还是坚持“第一组平均水平高,第一组赢”。多数学生认为,第一组只有两个学生在120下以上,四个学生在120下以下,而且每个学生成绩与120下相差比较多,最少是109下,而第二组成绩有三个学生在126下以上,三个在126下以下,成绩都与126下比较接近,所以第二组的一般水平比较高。石老师顺水推舟介绍新的数--像“126”这样的数就叫做“中位数”。这时,教师出示两组成绩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直观地看出第一组是依赖移多补少得到130,中位数是117,而第二组整组数都集中在126左右,中位数是126。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围绕“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的统计含义。2、会求数据中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教学目标设计了本环节,在课伊始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确 “中位数”的意义。教师还巧妙地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清晰认识平均数与中位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获得了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
把准课时目标,确保教学效益
曾扬明
问题:课堂的这场“意外精彩”有效还是低效、无效?
案例呈现:
在一次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中,一个学生提出:“珊瑚礁是怎么形成的?”执教老师鼓励、表扬学生爱思考。为了这个问题,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执教老师认为这是一个生成的问题,进而就让学生“大谈阔论”,交流珊瑚形成的原因与过程。课堂用了大量的时间,问题似乎解决了。可令人费解的是:老师为什么会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来研究“珊瑚怎么形成的”?效果如何?是否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有催化作用?
课后回访:
问:课堂出现这种情况,你认为精彩吗?
执教老师:在课堂中我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课堂的生成,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关注的问题,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研究。再者,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方法目标的统一。但这节课我在课前没有准备好学生提的这个枝外问题,再说教材中这一点我也没有去研究。
问:你认为这样的处理效益高吗?
执教老师:我们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不管课如何上,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精彩。遗憾的是我尊重学生的需要,没有完成这节课的语文学习任务。
问:语文教学中,你眼中什么样的生成才是受欢迎的?
执教老师:新课程提倡生成,但是就语文课来讲,所需要抓住的生成是“语文方面的”,包括语言文字和文本意义方面的,抓住这样的生成,语文课才更具有语文的教学效益。(笔者疑:这样的生成是“语文方面”的吗?)
语文课堂应该姓“语”
郭艺萍
最近在语文界很流行一句话: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这具案例应该是属于这方面的吧。
语文课到底是干什么的呢?语文课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在学生拥有大量语言感性材料上却有些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的时候,帮其“拨开云雾“;是语言的规范化,准确化,精细化的阵地;是培养听说读定能力。它对语感起的主要是梳理作用,升华作用,总结作用,点醒作用。
所以,身为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有目标意识。一定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一堂又一堂的语文课里要教关于语文的什么知识,让“培养语感”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
然而,我们所教的都是“语文”内容吗?我们的语文课堂姓“语”吗?我又是另外一个需要引起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了。
我们来看《太阳》教学过程的案例:
(一)学习课文。(1)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2)了解太阳的特点──形体大、温度高、距离远。(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杀灭病菌、形成风云雨雪等。
(二)延伸课外。先放一段太阳活动的录相,而后问学生还知道有关太阳其他什么知识。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如下知识点:(1)太阳的大家庭中有九大行星;(2)太阳也会熄灭,大约要到50亿年以后;(3)日食现象;(4)太阳的自转和公转;(5)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最后,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出一期“太阳”知识的报纸。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常识课?怎么变成了有关太阳知识的大拼盘?
教《司马光砸缸》《跳水》《称象》等课文时,着力于引导学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伟大的友谊》致力于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何以伟大,美其名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注重子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亲爱的读者,语文课这样上,像语文课吗?
经过十二年这样的语文学习之后,我们的孩子真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吗?
语文学习的确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但毕竟姓“语”,决不能因一时的喧嚣和躁动误解“课标”的精神而干断源求水、舍本逐末之事,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将会走进“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园”的歧路之中。
换一个角度,假如这位老师想把这篇文章处理成王荣生教授等提出的“用件”类的选文。(“用件”主要是是引起问题、训练知识、提供资料的选文。“在这种类型中,学生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该选文学习文章里所讲的东西,或者由文章里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文章相关性大小不等的学习活动。” “用件”文可让学生学着去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在动手实践的同时,丰富语文知识。)那也应该是在备课的时候就有所准备,有准备才能使课堂更加深入。。
教师是应该关注生成,但是生成应该是在目标的指引下。师者在课堂上应该有目标意识,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教什么。。。课堂上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想把“选文”确定成什么类型的课文,一堂课要教什么,这些都是师者在备课时就应该准备好的。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所有的教学行为,学生所有的反应都得引到这“一根筋”上来,这样才像课堂。课堂不是闲聊会,不是唠嗑。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
❻ 南京市北京路小学阳光分校课堂观摩课的心得
从教近二十年,总觉得语文所承载的人类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是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语文的精彩之处,如细雨滋润的嫩苗,透着些许青绿,洗去了心灵之浮华,荡涤了尘世之喧嚣。读语文,可以感受内心深处释放的感动;教语文,可以尽享天籁久久萦绕的温馨。但是,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却无法真正展现语文之魅力,总是“山重水复”,不能“柳暗花明”,——味同嚼蜡充盈心底。
……
困惑之余,能欣赏到如此动人的数学课堂,领略到如此精湛的教学艺术,幸甚至哉!
我不想用过分的谀辞加以夸奖,也不想用华丽的词藻加以装饰,更不想用庸俗的掌声加以赞美,我只想说,数学的魅力已在历老师的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数学是一种思想,逻辑与创造是数学的魅力所在。记得有一位数学家说过:“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给人快乐。”历老师的这节课,确实给了我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愉悦。我一直认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都有交叉融合之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为何不尝试借鉴一下数学中的教学艺术呢?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经常强调要让学生自主感悟,但是,有多少学生真正做到了呢?是否仅仅是少数的优秀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开动机器冥思苦想,感悟、交流,而多数学生却是袖手旁观,游离于课堂之外?数学课上的看、思、算、评、改、悟,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皆是井井有条,毫无杂乱之感。也许,这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这里要思考的是,我们语文教学是否也能做到如此之高效益呢?答曰:然。
且看一例:
把下列三个句子组合成一个单句,使表意集中、凝练。
1 、王东是一个热爱学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老师。
2、 王东是一个热情大方、与人为善的老师。
3 、王东是一个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老师。
看了这些句子,就会发现这些句子句式一样,结构整齐,那么组合成一个单句,何不采用数学中的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呢?照此思考,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相信,把数学思想引入语文课堂,必会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活力,给我们的语文学科锦上添花,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光彩无限。
“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许,这便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