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语文老师怎么样

小学语文老师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0-12-11 06:36:09

㈠ 怎样才算是一位好的小学语文老师

在师范念书时曾听过苏霍姆林斯基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工作了三十三年的教师,举行了一堂非常成功的观摩课后,有人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一辈子。”初闻此事,我是被这位教师崇高的敬业精神所打动。十年后,重读这个故事,则有了些新的感受。祖国文化,浩如烟海,灿若繁星;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试想,一个只会备教材的教师,如何去传播浩瀚的民族文化?面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面对新的语文课堂生活,我们语文教师该怎样做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成为:

一、勤奋的学习者

苏霍姆林斯基分析那位教师成功的原因时,说:“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这几句话道出了那位老师用“一辈子”来准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在“是否喜欢语文”和“是否喜欢语文课”这两个问题的问卷答案中,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结果:有些学生本身并不喜欢语文,但却喜欢上某老师的语文课,他们认为老师知识面广,能让自己在课堂上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会思考。而有些学生,不喜欢语文,是因为老师只会照本宣科、课堂枯燥乏味、没有足够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而不喜欢语文课。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肯定会因为老师的缘故而大为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有学生说一个好的教师可以救活一门功课,一个不好的教师会杀死一门功课,并不是没有道理。

首先,语文老师要对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最好自己先掌握。语文学科中有相当多的篇目或段落是要求背诵的。教师就先应该背给学生听。设想一下,在课堂上或是在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中,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兴之所致,文言警句或精彩段落脱口而出,用得恰到好处,能不让学生佩服吗?

其次,语文老师对非本学科的知识也要涉猎。就语文而言,与音乐,与绘画等的“近亲”关系自不必说,就是与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等学科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诗歌和音乐“同宗”,诗词曲都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课文的配乐朗诵,常使语文教学魅力大增。

再次,我认为教师还要读一些经典作品,更要读儿童文学。因为儿童文学恰似一股清风吹进儿童稚嫩的心灵,能从外及内打开儿童心扉。教师品读儿童文学,既能找到一条与孩子沟通的捷径,有能及时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在孩子们阅读时,老师也常手捧书读得津津有味,书中的喜怒哀乐尽先脸庞,看到精彩处,就声情并茂地朗诵给孩子们听。有了这样的体验,孩子们怎么会不说“我要读”呢?

而且多读书你会发现,在自己的知识海洋中,教科书将越来越浅显,成为你的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且将是越来越小的一滴水,如此“厚积”才能“薄发”。

二、生活的热爱者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本职工作的人。他能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时时留意生活,处处体察生活并善于总结生活。因为“生活是一本大书”,是一切学问和学科的源泉。

在生活中,应时时细心,处处留心,自觉地品味生活,领悟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的美善,因为对语文教师来说,“生活处处是学问”,只有眼界开阔、生活丰富,才能把鲜活的时代精神和学术科技动态引入课堂、送进学生的心坎里,才能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和社会。这样做下去,语文教师才能从生活中学到书籍里无法学到的本领,才能引导学生从课外、从各种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三、积极的思考者

语文,是最接近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教师,是与学生的思想有最直接交流的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思想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

语文教师的基本工诸如书写、朗读、表达等固然很重要,但在所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而且对学生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语文教师的“思想”,因此,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有思想”,应该突出地表现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自己独到的创见。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是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还是人云亦云,只会照搬教参,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中间者,是判别语文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有思想”,更表现为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语文学科是联系生活最为紧密的学科,也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直接交锋并时时撞击出火花的学科,语文教师对现实的关注、了解程度,对现实所持的观点、态度,明显地影响着学生。是把眼光盯住课本和试卷不放,还是能对现实有足够关注;看问题是偏激偏执,浮泛肤浅,还是客观辩证、洞若观火;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还是见解独到,睿智精辟,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成长的质量,决定着能否使他们自觉地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去表达自我的创见,去磨砺自己的思想。

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重要目标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一个“思想者”的身份,以自身丰富的内涵与睿智的思考给学生以终身的影响。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只有老师接受“或”的知识,闪烁“活”的思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

小学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一位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难忘的乐章!
一、呈现充满激情的课堂
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关注需要,善于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适时点拨,情感共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雪趣》这篇课文通过对雪后操场上雪景和孩子们在雪地中尽情玩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孩子们,当我们送走秋阿姨后,冬爷爷就会来临了。你们喜欢冬天嘛?喜欢在雪中做什么游戏呢?能讲述一下你们快乐的往事吗?”这样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以《问银河》为例,我让一部分学生对美丽神秘的银河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另一部分同学扮演银河来回答他们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并通过课前布置的查找银河的资料来告诉孩子们真实的银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内,通过游戏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三、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2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不仅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较哀怨的音乐让学生理解一些离他们较远的一些英雄壮举,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就播放了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了他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2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不仅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较哀怨的音乐让学生理解一些离他们较远的一些英雄壮举,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就播放了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了他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㈢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先了解每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读课文、读作者、读学生、读自己;研:研文本、研教参、研教案;听、说:集体备课;写:写书案、写教案、课中改、写反思。

㈣ 新教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中外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创作知识、文学批评知识等。教师文学素养高,文学知识深厚,语文课就会上得生动活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会很快地提高。相反,教师文学素养低,文学知识浅薄,学生就很难受到有益的熏陶和应有的教育。一节上得好的课不是因为处理教学的技巧,而是由任教老师的学识、思想、境界决定的。你对课文的理解有多深,你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就有多深。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直接取决于老师的文学修养。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过人的理解能力,没有博览群书的“厚积薄发”,是教不出精美绝伦的语文课的。
因此,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博览群书,涉猎到各个领域,读文学大家的文学作品,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古代的文学经典,读教育经典。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思想、充实自我、教好语文。其次要具备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即语言应用学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即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语言发生的规律、语言学的理论、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知识、逻辑学知识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师还必须随着时代的需要,随着教材的更新,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惟有这样,才能具备比语文教材更精深和更为广阔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义、地位和作用,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地处理教材,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其次,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尤其是我们务工子弟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就不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无论是平时的积累,还是课前的准备,一切都将服务于课堂这一重要的教学活动。首先,找准一堂课的切入点。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要讲求艺术,根据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在深入把握其思想内涵,艺术特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目的要求的基础上,立足开课的形式新颖,做到在开课的过程中创设激情,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望,启点给学生思维求异的方法,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住学生,缓缓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如我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开课时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有关昆虫的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积极,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感悟。课文中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只有在教师层次清晰、条理明了的引导下,反复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子,深入作者情感地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地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通过朗读,学生能体味到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课文描写的场面、人物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在读中既培养了读书能力,也为语言表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㈤ 当小学语文老师是怎样一种体验

首先要具有教师资格,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定期会组织考试,通过了回就可以获得相应答资格。(如果你是师范类的、已经具有这个资格了那就不必了),然后教育行政部门定期会有招聘考试,这个需要咨询人社局和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有时候行政部门的网站也会同步挂出招聘信息。如果考试通过,就可以被聘为老师了。在对应的学校,与校级领导申请,学校会依据人员编制情况,安排学科。当然,如果在区级招聘成功后,也会有意向填写,如果意向通过,就可以成为新的小学语文教师了。我所说的是城市的,至于其他的地区,就不太清楚了。
至于你所说的学习专业问题,一般情况下是如他们按专业选择的,但是,在具体的学校内,具有一定的调剂权利,校长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调剂所教的专业,相对来说,小学好于初中和高中。所以,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的。

㈥ 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备好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全身心地去备课,你才能游刃有余地上好课,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反之,你的课会上得一沓糊涂,学生所获无几,久而久之,又从何谈起教学质量呢?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加浩瀚的,是人的心灵。语言文字不仅能记录广阔无边、绵延无穷的事物,也能微妙地表达人的丰富的心灵。语文教师则是语言文字的传播者。怎样用心培育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怎样用语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打动学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为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课题。新课程形势下的备课,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备课中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语文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语文内含的知识即:字、词、句、段、篇、文体、修辞等。课外延伸的知识即:社会的、自然的、伦理的、道德的等。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即: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即对科学、民主、平等以及对生命的关爱等价值观的追求。

一、整体备课

整体备课就是新学期拿到新书以后,教师要及时阅读全册教材,目的是对全册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全册教材训练的序列及训练的重点、人文教育及课外实践的相关内容等,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整体安排教学、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个环节可以是粗线条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用最少的时间,追求最大的效果。

二、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就是对单元内的一组课文进行集中备课,寻找共性与个性。因为每组课文无论从人文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都有共性,这是编者遵循学习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精心编排的。因此。我们在单元备课时就要认真阅读,发现这一共性,合理安排这一单元的教学、学习、训练,不平均使用力量,使每一篇文章各尽其用。善于发现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补,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具体进入对一篇文章的备课。首先要考虑每篇文章在本单元所承载的任务,它处在什么位置,然后才是进入对一篇文章的备课。研读教材,把握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因此教师要想教好学生,研读教材是关键。我们可以遵循下面的步骤:第一,读懂文本;第二,细品课后思考题;第三,确立授课思路;第四,确定教学重点;第五,对照教参、学生实际定夺讲课思路;第六,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

目前对于学生的学习常规也要特别给予关注,基本的规律要让学生了解。譬如:答题的基本形式,训练学生说完整话等,教师要加以引导,特别是教师要率先垂范,说标准话,写规范字,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反思:备课确实是一个技术活,好的备课,上课时用的时间少,收到的效果却很大。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在单元备课时就要认真阅读,发现这一共性,合理安排这一单元的教学、学习、训练,不平均使用力量,使每一篇文章各尽其用。善于发现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补,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㈦ 小学语文老师怎样能更好的上好语文课

语文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
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呢?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看出小学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下面仅从四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1、课堂教学要“求真”
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谓真,首先是讲真理,教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真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索的科学是真理;其次是真实,课堂要有真实性,它追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是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还是作文中的指导,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2、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八十年代朱作仁教授提出“真实、朴实、扎实。”今天我们重提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的虚假成分往往很多,有效成分减少,再有就是形式主义,不注重结果,尤其是公开课。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3、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
(3)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4、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例如,上课时称呼学生为“孩子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爱;用一种爱的眼神去鼓励学生学习这也是一种爱;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请,这也是一种爱„„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

这次参加了远程教育培训,学到了不少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方法。
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叶圣陶先生所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建立平等和
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又不能忽略学生学习的情
感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
放手让他们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我认为课文教学观念要实现四
个转变:
1、变“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转换教学中的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唱角。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不会质疑,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来“逼”问。我说:“对于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不语,“一般不懂才需要学,不懂才需要问,既然你们没有问题,我也就没必要教了。”经过这样一“逼”,学生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课文学习的进步并不是教师“讲”,而是自己“问”。这样往往学生们都能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高质量
的问题。
2、要变先“教”后“学”为“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育学生“自己能干的事,不留给老师干”的观念,做语文学习的主角,遇到问题,尽量不依赖教师,而是大胆思考猜测。指导课前预习,在新课前检查,凡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还可以叫学生来教学。通过学生的先
“学”,接下来老师需要“教”的东西也就不多了,但学习效率却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培养。
二、引疑激趣,培养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
注,还能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
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
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
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
学习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生的思
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以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
我向学生提出:猴子辛辛苦苦种果树,为什么什么也没有收获呢?问题一出便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孩子的想象力

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
妙的创新,可以说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中。作为老师,当我
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富有诗意和创新因素的语言时,我们应该鼓
励、呵护,当孩子缺乏想象时,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化观察,学生想象
力的激活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对于孩子来说,单纯地观察要求是
少有收益的,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学习,教会孩子观察,以积累丰富的表象。
如:我在教《鲜花和星星》一文时,设计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一个说话练
习:
(),这里()那里(),真比()。小朋友们开动起小脑筋,创作了很多:
天上的白云真多,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草地上的羊儿还多。
花园里的蝴蝶真多,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鲜花还多。
草地里的萤火虫真多,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孩子们所处的周围世界就是天然的课本,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
在那最鲜活的、绚丽多彩的场景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想象,这样的观察积累丰
富的表象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实践,是美的享受。
语言文字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只有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才能
带动其他课程学习水平的整体发展和提高,这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
法,适应新的教材、新时代的学生,促进学生主体性、全面性地发展。

㈨ 大家觉得当个小学语文老师好吗希望能说些亲身体会,急求!

看你怎么看待工作和生活。小学语文老师通常是班主任,工作压力大,要责任心内很强。不仅好能协调好与搭容班教师的关系,更好协调好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孩子在学习(各科)、健康等方面遇到问题都要找班主任的。包括班风学风的建设也需要班主任建设引导。语文作为主课,家长、学校关注读比较大。年轻教师业务竞赛比较多。相对来说,在小学里,语文教师是最辛苦的!当然如果你有才能又有责任心,这也是你展示自己才能的天地!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老师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