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如何做好小学升入中学的体育衔接

如何做好小学升入中学的体育衔接

发布时间:2020-12-10 23:35:04

⑴ 做中小学体育老师需具备什么

第一、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基础层,身体素质不好,其它各种素质也不会好,即使别的素质好,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
第二、相应的体育教师资格证,教小学就小学的,初中就初中的,高中就高中的,报考的时候就有分类。
不过能不能做教师,还要看你去什么学校,民办的还好说,公办的招考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首先要看他们招不招。

⑵ 如何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分析

近年来,许多大众媒体通过对中学、大学在校生的实际调查,得出结论:在校生的身体素质较之二十年前下降了近30%。学生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家长与社会的关注。国民的身体素质往往标志着本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学的体育工作者,笔者深感责任重大,更应努力地将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然而要上好中学体育课,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是很容易。笔者在此就如何提高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谈几点看法。
1.端正思想,提高质量
多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潮下,学校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被鄙视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人,得不到尊重。特别是在中学,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一个学生,都把升学率看做头等大事,认为只要在语文、数学等升学考试必考课上下功夫,体育成绩不好没关系。因此有的体育教师自暴自弃,上课不认真,放羊式教学。而学生觉得体育课不重要,又枯燥无味,认为与其上这样的体育课,倒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对自己将来升学还有好处。所以,体育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不规范的状态。因此,中学体育教师一定要端正教学思想,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作正面引导,在向他们讲解体育课重要性的同时,征求他们合理的要求,开设一些他们较喜欢的项目,发挥他们的主观性;同时要争取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把学校体育摆在学校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增大体育教学的投入。另外,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场地和器材,认真做好备课,合理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自我素质及业务水平
2.1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精神饱满,严于律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能积极地投身到运动中。
2.2正确地示范与清晰地讲解
体育课与其它课不同,课堂上必须有示范。一个优美的示范动作,不仅能让学生对你敬佩不已,而且会使课堂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主要基本技术动作进行研究,做好示范,在确保示范动作的正确规范的基础上,达到漂亮优美。选择示范的位置、角度、速度、次数和运用示范的时机等方面都应有科学性,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讲解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讲解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律相吻合,语言简单扼要,使讲解既精练形象生动,又能突出重点,有条不紊。用好讲解时的语言,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体育项目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语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教师在讲授技术动作要领时或清脆有力,或深沉浑厚(同时要通俗易懂),且具有平易亲切之感。
2.3较强的组织能力
课堂上,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练习,一但课堂组织不好,教学脱节,学生的一些错误动作将得不到及时纠正,定型后改正极为困难,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一堂课组织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工作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成绩。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生理都已趋向于成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并不一样,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而且应当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及对知识的要求。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教师才能正确安排一堂课的运动量;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才能正确钻研业务,吸收新的信息和科研成果;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安排,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教法合理,调动积极性
许多中学生来自农村,对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体育教师选择和运用教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非常注意举止言谈,做到风度翩翩、教态亲切、谈吐文雅、要求严格、教学规范,同时要讲究教学有方,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游戏性、竞赛性等。这样能使学生自觉与教师配合,在体育课中保持积极高涨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5.注意知识更新
任何知识都有一个产生、发展、老化的过程,知识一旦老化,就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并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够上好中学体育课,提高中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⑶ 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成效

提升体育教学成效,是每一位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深思与探究的课题,针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教师更应当认真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针对不足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学成效。
体育健康课堂有效性应表现为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收获明显;教师上课轻松,组织有条理;器材和场地利用率高,无资源浪费。换句话说,教师在相对轻松的工作状态下,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下,能充分利用所有场地与器材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实施过以来,初中体育教学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师过多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结果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将探究泛化,只能降低课堂的有效性,反而达不到体育教学应该达到的本来效果;有的教师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上课内容,导致课堂无组织、无纪律;有的教师轻视教材这一最基本的学习资源,对教材上呈现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只是一带而过。那么,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呢?
1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要发展学生心理品质,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利用课前的准备活动时间、游戏时间,让学生尝试自编游戏内容,轮流带准备活动等,让学生不断尝试。
要将教学成效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追求,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不断提升自己在教育创新与研究方面的能力水平,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成效。
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师应当重视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情感基础。教师要在言语、神态方面让学生感到容易接近,不要整天板着一张脸,老是一副“师道尊严”的模样,应该和蔼可亲地对待学生,让学生认为教师是一个容易接近的人,更愿意与教师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师生关系,并将这种倾向有效转移到体育教学活动之中,试想一下,学生连见到教师都想回避,又怎么可能去积极投入到这位教师任教的体育教学之中呢。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在学生取得进步之后,要及时的表扬。
3创设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上,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31 运用体育游戏教学法培养体育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游戏手段,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如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不仅比一比谁投得远,还要比一比谁滑步滑得好,比一比谁能牢记教师所讲的技术要领等。参与者受到竞争气氛的影响,逐渐学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节日常带来的紧张和疲劳,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32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和运用心理知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例如:50米跑是一项比较枯燥单调的教材,练习中,也只有少数人能跑在前面,而多数人就感到无动于衷。教学中以自主学习方式入手采用距离跑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分别站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起跑。又如:助跑起跳摸高的练习,可根据学生不同身高、不同起跳能力设制几组不同高度的高挂物,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选择伙伴练习,便随时调换适合自己高度的练习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讲解、示范、参加保护与帮助、当小先生、选择游戏、编操、参评、制定练习等,给学生练习的“自主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提高参与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4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41 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进行模仿练习,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例如:指导学生看图学习健身拳,让学生看图复习广播操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
42 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体育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合作,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合作,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指导、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例如:在实心球教学中,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后可采用相互指导纠正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动作,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动作的理解。
43 鼓励他们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教师先提问“怎样才能在接力区高速完成传接棒?”,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诱导归纳得出以下几点:①熟练掌握传接棒技术。只有掌握技术才能在快速跑动中完成传接棒。②接棒同学要充分接力区的长度发挥的速度。理论上接力区的前沿是传接棒的最佳位置。③接棒的同学要根据传棒同学的速度确定起跑的时机。
总之,在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师,要放眼全局,努力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⑷ 如何教好中小学体育课呢谢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随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个要求可以简单的归纳为:须有健壮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因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正因为全社会提高了对人才要求,这中间无疑第一受到冲击的是教育,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围绕这些要求进行改革。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同样如此,也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然而,我们的体育教学思想、教学的观念、教学的价值及教学的质量都将发生变革和变化。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过去的体育教学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大学16年,体育课时共达1000多课时,其中在中小学就有850多个学时,教学的结果是“体育课程的实效太差”。到了大学毕业时,无论是从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还是从体育运动的兴趣、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来评估,多数学生只能达到令人遗憾的低水平,基本上是“学完丢光。所有这些,不能不让人深思……最近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大纲,最明显的变革,可以理解为:“须将过去的为教材而教学,改变成现在的为目标而教学”。到底当前的体育教育、教学应当如何开展,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教给学生什么? 怎么去教?我的观点是: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到底教给学生什么?

1、教会学生体育的基础知识和锻炼方法。体育基础知识是进行体育锻炼的依

据,有了知识作指导,才能使体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此,不能把体育课看成是单纯的技术动作的传授和练习,而必须同时进行体育知识的教育。体育基础知识指体育的意义和作用、有关身体生长发育方面的知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项目对锻炼身体的意义、运动保健、体育卫生常识以及运动竞赛中简单的规则和比赛方法等。教师应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采取专门的理论教学和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的多种形式,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体育课中由被动变主动,由盲目变自觉,把增强学生体质实效的获得,由必然王国引向自由王国的境地,以适应终生锻炼身体和娱乐的需要。

教会学生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体育的基本技术指人们充分发挥

机体的能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技能是指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因此,掌握技术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一般地说,技术和技能掌握得越好,锻炼身体的效果也就越好,强壮的体质是提高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一般人都会走、跑、跳、投掷、攀爬等。但要跑、跳、投掷的姿势正确,跑的快、跳的高、投的远又需要学习和掌握有关的技术,并在经常练习的基础上方能形成技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及调整运动负荷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并得到锻炼的乐趣。

3、教育学生学会交往、交流和创造。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传授的是有关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经验、道德行为规范,使其充分认识交往和交流对个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其次,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第三,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或提供有益的正常交往和交流的机会,选择可供交往和交流的对象或榜样。并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倡导创造教育,培养创造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创造性素质。因为,没有创造型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

4、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和享受美好的人生。教会学生关心,广而言之,就是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国内体育界发生的大事,关心体育的进步和兴衰。小而言之,就是指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育活动中,注意关心同学的健康,关心同学的安全,关心同学的学习,关心教师的言行等以及那些值得关心的人与事。其次,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以合理的方式满足基本的需要基础上,去努力追求与体验那些更高层次需要所带来的乐趣,诸如助人为乐、求知为乐、不断进取等,使学生真正感到人生的充实、欢乐和幸福。

体育课为教材而教学、还是为目标而教学?

现代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技术和技能;二是身体的操练和心理的体验;三是思想品德和情感的要求。 针对这些内容,教师怎样去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处理现有课本提供的教材。我认为:当体育教师面对一项教材时,首先,必须弄清为什么要教这项教材?通过这项教材,要教给学生什么?其次,必须了解这项教材的魅力所在;第三,要认真研究这项教材怎么教学生才爱学;最后,才是深入钻研采用什么样的教法才能使学生最快地学会学懂。要把教案的设计看成是对一堂体育课美好蓝图的描绘,将体育课教案编写当作上课的具体执行计划。采用的要求是:

1、拟定一堂课的目标要具体。依据知识、技术和技能;身体的操练和心理的体验;思想品德和情感的要求。具体到每一节课的任务,须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从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任务着想而定。还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的不同阶段,任务要有所侧重、主辅分明。切忌抽象笼统,眉毛、胡须一把抓。

2、教材搭配和教法的选择要合适。一堂课的教材安排应以教学进度为依据。辅助教材根据主要教材的性质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搭配。着重考虑教材是否符合任务要求,能否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是否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能否有利于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是否突出主教材,保证教学重点。教法要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切忌成人化、竞技化和达标化。

3、教学顺序安排要优化和科学。教学顺序的制定涉及的问题较多,应考虑学生认知与认识活动的特点规律,应把新教材和较复杂的教材安排在前段,以便学生用最充沛的精力投入新教材的学习和完成困难较大的学习内容。把容易引起高度兴奋的教材放在后段,以免学生过度兴奋,影响其它教材的教学效果。从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特点看,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应把发展速度和灵敏性的教材放在前面,把发展力量和耐久力的教材安排在后面。同时,还要注意身体不同部位练习交替进行。此外,遇到新旧教材、难易程度不同和不同素质教材之间的矛盾并存时,应从课的目标任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以有利于提高课的教学质量为准则,合理确定主次。同时也要考虑气候、场地和器材等因素。

4、教学步骤确定要规范和简练。教学步骤的确定应以教材的动作技术结构为依据。教材的动作结构不同,其教学步骤也不一样。通常将动作结构较复杂的教材合理地划分为几个部分,根据学生的基础由易到难或按技术组成的顺序逐次进行教学。教材各部分的划分,应考虑动作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那种单纯追求教学步骤,而使教材各部分划分改变动作结构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要注重简练实用,切忌华而不实或过于简单。

5、采用教法手段要恰当和有趣。教法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与方法。教法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确定教学手段,应以教材性质、学生情况和作业条件及教学的不同阶段等为依据。不同教材,不同对象和不同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不同的教学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要做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或千篇一律,防止形式主义。常用的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与比赛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等。

6、选择的练习方法要实际和实用。练习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的现有基础与身心特点;体育场地与器材条件等的综合情况,考虑和合理选择。具体而言,教师选择的练习方法既要便于学生的接受,又要保证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尽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有充分的身体活动与心理体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

7、课堂的组织教学工作要周密。体育课大都在操场上进行,教师要组织几十名学生井井有条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课的组织工作非常重要。组织工作贯穿课的始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课的各部分的组织工作必须考虑周全。一般课中的组织工作,主要有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和组织形式的正确运用等。基本组织形式有:全班形式、分组形式和个别形式。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任务、教材性质、学生人数、基础情况、身心特点与场地器材等进行选择运用。

8、环境的布局和全课时间的安排要妥善合理。体育课对场地器材的安排与布局,全课时间科学的分配与使用须再三斟酌,力求妥善合理。这项工作做得好,其意义不仅在于显而易见的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器材和解决器材不足的困难;更在于便利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加强计划性,保证基本部分主要教材的教学时间。防止相互干扰,杜绝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发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完成课的任务。

如何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与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条件

1、作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它必须是充分发挥教和学的两个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充分愉悦的进行身体锻炼和心理体验;使每一个学生的技术与技能切实有提高;对教学内容在认识上有新的发现;师与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睦相处。

2、要使学生热爱体育锻炼,必须使学生在学校时,有一个良好的体育活动的环境;有一个参加体育锻炼的较好氛围和体验;并对某些体育项目参加有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曾遇到过一位好的体育教师。

总之,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让孩子在欢乐中,精神得到陶冶;在活动中,身体得到强健;在体验中,技能得到发展,真正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⑸ 怎样做好小学体育与中学体育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一、初中与小学数学学习过渡期分析。
从小学到初中有一个过渡、适应、衔接问题。初一学生面临着许多变化:心理生理的变化,数学知识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过程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小学数学学得较好,一上初中就不行了。出现这种反差是因为初中与小学数学学习过渡衔接出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习方式单一,学习过程简单,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等,具体表现在:仅仅接受知识而不主动学习;大量做题而不归纳总结;对问题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喜欢思考问题或惧怕探究问题等,以致这些学生从数学优秀生沦为学困生。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研究课题《初中与小学数学学习过渡问题的研究》。
二、通过前期问卷调查,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方案形成后,我们设计了课题调查问卷,抽取我校初2013届8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的状况。从调查统计结来看,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
(1)平时在学习新课之前能做到经常预习的人占31.6%,这说明初一新生普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
(2)非常愿意参加课堂讨论交流的人占39.6%。这说明多数学生还还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
(3)对于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典型方法、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及时总结的人占34.9%。这说明多数学生还没有及时总结的习惯。
(4)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同的方法多的人数只有14.5% ;“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灵活”的人只有29.6%,这说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普遍较弱。
三、针对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方法与措施。
(1)理论联系实际,将教育理念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2)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顺利过渡的主阵地,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经验型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3)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补充。在新课之后,我们往往设置1-2道思考题,这些问题源于课本内容,但又高于课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4)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踏实的学风,知难而上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5)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方法与策略,已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四、针对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采取了对策。
问题:①许多学生不重视预习,认为预习可有可无;②学生整理错题集存在应付走过场的现象;③不能坚持及时复习;④习惯于自主学习,不习惯合作学习,⑤不愿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告诉他人;⑥缺乏知难而上的勇气,遇到不会的问题,往往借助别人或采取回避的态度。
对策:①加强预习的指导和检查,促使学生重视预习,学会预习;②定期检查错题集,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③通过有意识的设计错题集中出现的易错题进行课堂小测试,引导学生重视整理错题集,夯实双基,提高能力;④进一步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做到当天一复习,一周一复习,一月一复习;⑤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讨论问题,不轻易放过一个小问题;⑥通过学习优秀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⑦遇到暂时不会的难题,决不放弃,先独立思考,若实在解决不了,再去问别人,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五、课题实施后的成果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可喜的转变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由易到难的问题串,给学生适当预留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方法的时间和机会,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案例:《打折销售的学问》
这节课课内共提出了八个问题,分为导入、探究、提升三个阶段,让学生了解打折销售的方式,理解打折销售中蕴含的数学方法,运用方程思想来解决打折销售问题。学生经过启发诱导、自主发现、研究讨论、归纳总结,经历了“观察→类比→猜想→推理→应用”的探索过程,完成了“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活动,使思维集中于问题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加快其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节课课后提出思考题:“个体服装销售通常高出进价的20%便可盈利,但个体商贩常以高出进价的50%——100%标价。假如你准备买那件标价为150元的服装,进价在什么范围,你应该在什么范围内还价?”提出问题后,我们看到学生们下课了还围在一起探究问题的热烈气氛,感受到学生们解决问题后和老师进行交流的激动心情和成功的喜悦。
经过长期这样的坚持,许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对后期调查问卷的统计,对比分析前期、后期问卷的结果,我们看到:采用自主学习的学生从60.5%增至74.3%、采用合作学习的学生从37.2%增至55.2%、采用探究学习的学生从49.0%增至58.2%。

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学生的过渡教育管理
有很多家长有如此的感觉:刚入校门孩子意气风发,积极努力,但经过了一个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后孩子们的性格、语言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有部分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变得缺乏自信、甚至是孤独,弄得家长莫名其妙,往往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却又无计可施,怎样做好小学与初中阶段的过渡呢?
小学和初中虽然是同属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但两个阶段管理方式、授课方式、学习方法、知识的范围、社交方式、生活环境均存在差异,这就需要一个相互融合、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过度,那么怎样才能较好这个阶段过渡?
一、 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适时疏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说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孩子非常依恋父母。小学阶段的孩子完全是在父母、老师的眼皮底下学习、生活,很少有自我独立的空间,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往往失去自我,一贯依赖与顺从。到了初中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正在逐步走向独立,想到更多是学做“大人”,像大人一样办事,树立自己的尊严,脱离监护人、家长、老师的管护,做事给同伴、老师、家长看,来证明自己能力,致使独立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就与管理者形成心理上的、行为上的对峙,这种长期的对峙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导与教育就会形成教育心理学中逆返心理。此时管理者要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进行的疏导教育,保持孩子乐观、向上、积极的心态。
二、 强化集体教育,学会关爱他人和交往
小学是在父母、老师的看护下长大而到了初中即将独立,都想要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团体,特别是很多孩子都是来自不同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存在千差万别,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生活习惯,要想将这些孩子很好管理起来就要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就要有针对性进行个性改造和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懂得这个集体是大家共同缔造的,是他们共同的荣誉,需要他们共同奋斗。为此,为了这个集体的发展他们要克服个人主义思想,克服小团体意识,要自我改造,从而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让对他人的爱、对集体奉献成为学习、生活的目标,让他们觉得付出、奉献是最美的,让荣誉感战胜个人主义,让美、爱引航生活,实行我要做、我能行的向上的氛围。
三、 教会学习方法,锻炼摄取知识的能力
随着课程的增加,课业负担的增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会有很多同学找不到学习的好方法,理不清学习的头绪,往往就会形成越理越乱的不利局面。这时是将孩子推到是进与退、学与怠的中间危险地段,是孩子坚持与放弃最危险的时候;是教育、引导、鼓励孩子最佳时机和最佳转换时刻。常言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最艰难的时刻也就是最想解决问题时刻,是教师最佳点拨时机、最好传授学习方法关键点,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掌握这一瞬间动态,了解孩子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寻找问题根源及解决方法、理清问题的脉络,从而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并掌握学习方法要领,形成独有的学习技巧与能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自我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更重要是引导教育孩子多读书获取相关的知识,实现知识互补、互通,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 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发创造力和兴趣
随着课程的增加,知识的广度和难度提高,每个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行为上的特征变化,逐步演变成不同个性。在此介入一个心理发展、性格形成与定位的危险阶段。如何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并独具创造力的心理呢?首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需求与兴趣,让孩子的语言特长、身体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校或班集体举行一些如演讲、游戏、赛跑等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与那份自信,并在活动中交流形成教学互长的态势,逐步克服不良的倾向和习惯。其次,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一切条件来满足学生兴趣培养需要,在加上教师正确引导,同学的帮助来激发一切能动力量促进思想、行为的养成。这样就能为过渡中的班集体、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深挖学生的特长、充分培养他们兴趣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极佳方式,也是保证小学生平稳过渡培养稳定性格的最好途径。
五、 营造良好交际、教育教学氛围
良好教育教学氛围和环境是打开孩子心扉、抒发孩子情感描绘美好蓝图起点;是孩子抛开一切烦恼与新生环境融合、与新伙伴交流的最佳切入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对孩子的了解会比较全面、具体一些,首先要与家长进行及时交流,掌握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变化与特点形成家校共管的模式,让家长交实底、讲真话,不隐瞒孩子的缺点也不夸大孩子的长处,为孩子的发展、教育定目标,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其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树立统一目标。克服不健康、不利于集体发展的个人主义小思想,讲求人人为集体、各个都是主人的集体精神,在集体中形成互助、奉献、阳光的风气;另外,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活动培养集体凝聚力让在快乐生活成为主旋律。
做好小学与初中学生过度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首先必须适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进行疏导,建立良好生活环境;其次,充分培养兴趣与爱好,发挥个人特长,形成浓厚集体主义氛围,让互助、友爱、奉献成为主旋律。

⑹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学生观念, 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上体育课就是活动课,没有上体育课的意识,所以在农村小学先要转变学生观念是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的重要部分。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 三.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四.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 总之,不断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参与锻炼的自律性,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围绕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4、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逗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地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5、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表现出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的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逗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地,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6、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素质好、弹跳能力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弹跳能力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逗闪光点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综上述,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自我锻炼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的同时,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体育实践课中,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利用学校的宣传工作,如广播、宣传窗等,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知识面的来源。为我们继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供理论依据,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分组教学是以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条件、运动兴趣和需要等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愿选择而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由于学生之间体育学习兴趣爱好不同,身体素质水平不同,班级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分组教学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 分组教学形式一般能适合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它和班级教学相辅相成。 分组教学一般有以下几种: ( 1 )随机分组、自然分组 随机分组,就是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例如,教师用报数的方法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随机分组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竞赛、游戏时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既简单又迅速,是教学中基本的分组形式,缺点在于没有考虑学生在爱好、能力上的差异,无法很好地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自然分组就是按照学生排队的排或列组成小组,这种方法快捷、简便,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管理。 ( 2 )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同质分组的方法在教学中常自觉和不自觉地得到运用。例如在短跑练习中,学生总是要找与自己速度差不多的同学一起跑。耐力跑练习时,一圈刚过,队伍就已经分成了几段,这时形成的 逗 集团 地 就是典型的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的优点在于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好强争胜的性格,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但是,同质分组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易在学生中形成等级观念和弱势人群的自卑感等。因此,教师在首次进行同质分组前要给学生讲解清楚。 ( 3 )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差异。异质分组不同于随机分组,是人为地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或根据某种特别的需要对 逗 异质 地 进行分组,从而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以利于开展游戏和竞赛活动。例如,在进行接力跑游戏前,,通常把跑得较快和跑得较慢的学生合理地分配在各个小组里,确保游戏的公平性,此时形成的小组就是典型的异质分组。 ( 4 )帮教型分组 在合作型分组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一种互为依赖的关系。但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组织部分学生直接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这就形成了帮教型分组。例如,有一定专项技能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所擅长的练习中帮助其他较差的同学,有时还可以指定学生进行 逗 一帮一 地 的辅导。采用帮教型分组形式所起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个人对众多的学生进行指导好得多,同时帮教式分组的形式是主体学习的一种很好体现。 ( 5 )友伴型分组 如果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活动,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在一起进行练习,这就是友伴型分组。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自然的现象,人总喜欢与自己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聚在一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友伴型分组,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与关系密切的同伴在一起练习,学生的心理会放松,并能得到友情的支持。例如,一个不会打篮球的学生处在一个友伴群体中,其同伴会用友好的态度热情地鼓励他(或她)一起打球,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他(或她)也会很放松地,毫无顾虑地与友伴一起活动。过去在体育课上很少能看见这种友伴型的分组形式,因为一些体育教师认为, 逗 友伴 地 在一起活动容易失控,容易打乱课堂次序,容易在体育课上形成 逗 小帮派 地 。实际上,这是由于一些体育教师总是站在教师 逗教地 的立场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作用,没有认真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所形成的。

⑺ 初中如何当好一名体育委员

做好该做的就可以了,不要看别人的眼光

⑻ 如何应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不足与措施

应试教育,功利社会,增加分数就能解决。家长与老师还有教育局,反正全社会都会很快动员起来。至于其他的增效就慢了,比如宣传运动的好处和必要性什么的。大家都忙都不容易,没有精力像这些专家们天天出注意给建议。

⑼ 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课堂教学,要想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深入到教学的核心——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 教学指导思想正确。能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主要看在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否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服务,但必须明确,从体育学科的角度来看,“身体健康”是“三维健康”的基础。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正确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主要看三点:一看,体育课符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近一个时期来,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例如,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有的用硬纸板制成预构件,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去组装房子、汽车;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等。这些做法既学不到什么体育的知识、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背离了体育学科的性质,应当注意克服。二看,体育课是否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体育课只有认真遵循上述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主要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与构建体育知识、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体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标志。三看,体育课是不是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改革,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结合学校自己的场地器材、师资特点、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外来的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以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警惕“追风”、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倾向。(2)、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发展与评价等功能。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制定的目标就必须明确、具体、可行,就必须是可以检查、可以观察和可以评价的。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制定的目标比较抽象和空泛。如“改进快速跑技术”;“发展力量素质”;“培养合作精神”等,这样的目标就比较空泛,因为快速跑的技术包含很多要素,力量素质有不同的部位与不同性质的力量,合作精神也有许多不同的体现,目标如果制定得不明确、具体,教师就不明确自己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子,学生也不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任务。因而,使教和学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目标的达成情况也无法进行检查、评价。另一个是,五个领域的目标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导致课堂教学精力分散,“蜻蜒点水”,教学走过场。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具体,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目标,最好有质和量的要求;情感类的目标,应是可以通过教育观察作出评价的行为表现。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制定目标时,还应注意:1.制定的目标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进度;2.制定的目标要符合学校的场地器材、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体育基础等实际;3.制定的目标要有具体的组织教法作保证;4.制定的目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3)、 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教材处理得当,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教学内容的改革,历来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为,教学内容反映了为什么教和教什么这个根本,它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用的教材(含开发新教材)出现了低龄化、幼稚化和追求简单生活化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严重关注。应当努力把握体育课程的性质,明确体育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切实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含开发新教材),我们提出了如下一些要求:1.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即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超越或不及都不好。超越了,学生完不成,甚至还可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但选择的教学内容低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不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让初中学生再去学小学的“立定跳远”教材,让高中学生去学本应在初中学的“三步上篮”等。又如把毽球“开发”成秧苗,让中学生蹲在地上用摆放毽球,当做插秧、补苗,用空塑料瓶假装给秧苗浇水、施肥;用扔纸球来发展中学生的投掷能力等,学生练习起来都感到有些滑稽可笑。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主要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体育发展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技术,能为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与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技能基础。2.准确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正确地处理好教材。要正确地处理好教材,就必须准确地把握体育教材的性质(身体练习)、特点(运动文化)和价值(发展身心)。现在出现了为体育课命名的现象,例如,“上甘岭”、“一碗情深”、“抗洪救灾”、“闹元宵”、“射猎古韵”、“春播秋收”、“爱的合作”、“众志成城”等,为使体育课能符合课的名称,有些课选用或改造的教材,已经改变了体育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有的把一些可以用来达成多种教学目标的身体练习内容,当做某种简单的劳动模仿动作来处理;而有些开发的“教材”,几乎不具有体育文化的性质,不具有运动技术的特征,不具有终身体育的价值。如把扫把“开发”成战马,让全班学生骑着扫把跑,还启发学生把扫把“开发”成哈利波特的魔法扫把,让所有的学生都在操场上飞舞扫把,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扫把可以用来打仗吗?”我们认为,这样“开发”的教材,是不符合体育教材的性质、特点的,失去了体育教材应有的价值。3.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体育教材的技术难度(或技术含量)是教材的魅力所在,是教与学的基点。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需要教学。学生也只有在攻克难度、掌握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如果选择的主教材没有一定的难度,技术含量很低,没有什么可学的,学生一看就会,那就无须开设专门的体育课,也无须体育教师去教,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去活动就可以了。当然,难度要适宜,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4)、 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设计科学不科学,主要是看教学阶段的划分、组织教法的运用、运动负荷的安排、场地器材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等是否合理。1.教学分段要合理。所谓教学分段,指的就是原来的“课的部分”,即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分段过多。最多的达到十几段。其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导致分段过多,教学走过场。二是,教学分段没有主线,这和目标过多有关,导致各教学阶段缺乏逻辑联系。三是,不恰当地为课的阶段命名,如把准备部分命名为:激发兴趣、活跃情绪、纽带之光、愉悦身心、我心飞扬等;把基本部分命名为自主学习、发展能力、快乐参与、桥的畅想、情景发展、合作创造、体验乐趣等;把结束部分命名为:稳定情绪、放松身心、自我展示、欢庆成功等。为课的阶段命名有无必要,可以继续研究。如果要命名,就必须准确、鲜明地反映各教学阶段的本质特征,并要符合逻辑。例如,把课的基本部分命名为“桥的畅想”、“快乐参与”,就没有反映基本部分教学的本质特征,也不符合逻辑,基本部分让学生“快乐参与”,那准备部分与结束部分就不需要学生快乐参与吗?2.要有严密的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的课堂教学组织是我国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特色。特别是在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严密的课堂组织,没有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和严格要求,教学就根本无法顺利进行,学生不仅学不到东西,得不到锻炼,而且还容易发生伤害事故。严密的课堂组织纪律必须坚持,不能废弃,它是保证教学有序、有效和安全进行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的需要。3.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一堂好的体育课,教师必定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科学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与安排教学步骤,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运动技能,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而现在有些体育课,教师虽然注意了讲解示范和分组练习的运用,但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深入研究不够,教学步骤不太清晰,因而教学效果不佳。4.运动负荷适宜。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是锻炼学生身体、掌握运动技能和满足学生运动欲望的需要。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重视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与运动负荷过小。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与教学目标、教材性质、教学对象、课的类型、气候情况、教学条件等因素有关,不能强求一律,但必须重视。在教案中对各项练习的时间和数量,要作出具体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5.场地、器材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要经济、实用,符合教学的需要。一堂课要用什么场地、器材?用多少?要不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什么、怎么用?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需要与学校的实际可能出发,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来决定。当前,有些观摩课,在场地器材与教学技术手段运用上,存在追求品种多、规格高、数量多与形式化的倾向,既不经济、实用,也脱离了日常教学的实际,许多教师对此都提出了批评意见,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5)、 能够充分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历来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动作。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现代学习方式的传播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有些同志就认为体育教师的作用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比如有人说,只要把教材、教法设计成多媒体软件,上课放给学生看就可以了,哪个教师的篮球示范动作能比得过乔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改革那些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教学思想、课程理念、内容和方法。但是,不管课程理念如何更新,不管课程目标、功能和价值如何拓展,不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改革,只要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从事科学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就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就必须开展体育教学,就必须要有体育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需要由教师来构建;学生所需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需要由教师来传授;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积极性,需要由教师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需要由教师来选择和运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能淡化,而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具有强烈的真实性、针对性、即时性、灵活性、可学性和人文性,这是任何业外人士与现代教育技术都无法取代的,非体育教师莫属,这也是当今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终身化的缘由之一。当然,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是要“以教师为中心”和提倡“师道尊严”。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教师决定一切,指挥一切,唯我独尊,甚至讽刺、挖苦、污辱与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种现象必须改变。2.要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的主体,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服务的。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我们应当深刻领会,正确贯彻。要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特点:一是,学生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学习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同于“生活主体”,如购物主体、饮食主体、娱乐主体等,学校也不是商店、不是饭馆、不是娱乐场所,所以不能把学生比喻成“顾客”或“上帝”。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作为学习主体,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事学习活动。学校教育必须反映国家的意志,学生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与所开设的课程进行学习,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等等。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但不是一味的迎合和迁就,学生不能喜欢就学,不喜欢就可以不学。二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1]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还不多,运动经验有限,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对自身的体育需要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体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育对其所施加的影响。三是,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2]所谓间接知识,主要是指人类已经发现和掌握了的知识。学校教育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以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没有这种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而不是以获取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所以,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是所有的知识与技能都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或构建的。四是,学生是能动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可以自觉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了解了知识的来源,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了元认知的能力,因而也可能动地获得(发现与构建)某些直接知识。据此,我们在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把学生的“主观性”误当成“主体性”。[3]素质教育既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3.教师要正确、有效地运用组织教法。接受式学习大多是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的,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知识、技能。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因此,它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形式,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其地位与作用。但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示范进行学习,主体性可能失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得到充分的照顾。为此,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积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不仅是对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有益补充,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各种学习方式,防止盲目性和只追求表面形式而不顾及效果的倾向。4.正确开展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与单元教学结束时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评定是不尽相同的。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而课堂教学评价则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逐步发展过程,因此,这时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所以应当多看学生的进步和优点,以表扬为主,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作出全面客观的诊断,及时地、有重点地向学生反馈真实的学习信息。在课堂学习评价中,不能只讲优点、不讲不足,只有表扬、不敢批评;不能把“吹捧”当成“激励”;不能言过其实、夸大其词地为学生提供虚假的学习信息,否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害的。(6)、 能够正确地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课程标准》提出的“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绝不是否定体育课程教学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对各水平阶段都提出了具体的内容目标,这些目标就是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体育教学必须重点抓好这个共性问题,不能因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学生就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成什么样子就算什么样子。但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7)、 能够以运动技术教学与身体锻炼为载体,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把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身体,既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又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其他目标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身体锻炼和运动技能教学来实现的。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就应以身体锻炼和运动技能教学为中心来进行,把其他目标和身体锻炼与运动技能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一个目标起一个“炉灶”。否则,体育课将不堪重负,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都难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教学单元的设计问题。教学单元设计以什么为依据?在小学低年级有以“主题”为单元的做法,但一般这种单元都比较小。到了小学高年级和进入初中后,教学单元一般都以教材为依据来设计。[5]但现在有些地方,在中学阶段,仍然还有以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为依据来设计教学单元的。如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教学单元、培养学生组织能力教学单元、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教学单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单元等,这些教学单元都根据各自的需要来选择教材,结果就把运动技能的教材内容肢解了,运动技能的学习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了。这是一个关系到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及体育课程改革方向的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8)、 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如口令清晰、洪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易懂;保护帮助合理、到位;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得法;队形调动便捷、合理;课堂常规贯彻认真、得当;安全措施得力、有效;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正确等。上述要求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基本要素,与前七条是一种因果关系,是上好体育课的基本保证,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特别是安全教学与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往往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尤为值得我们关注。为此,体育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的水平。(9)、 农村学校的体育课能够针对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与学生的体育基础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够学到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意识与心理品质得到一定的培养。由于我国经济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对农村学校体育课的要求,也应当有所区别。东中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农村学校,体育课应逐步达到城镇学校的要求。西北部地区与经济、教育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对体育课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但也要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努力达到第九条提出的基本要求。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正在如火如荼地深入发展,广大体育教师是这场改革的主力军,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继续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排除干扰,牢牢把握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做课程改革冷静的促进派。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应当紧紧围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上好每一节课,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新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⑽ 小学升初中的体育考试有哪些项目啊什么时候考试满分是多少多少分通过

考试内容:

1、身高标准体重(必考,20分)

2、50米跑(选考,40分)

3、立定跳远(选考,40分)

4、坐位体前屈(选考,40分)

5、仰卧起坐(选考,40分)

6、跳绳(选考,40分)

满分100分,60分及格,即可通过考试。

(10)如何做好小学升入中学的体育衔接扩展阅读:

考生须知:

1.参加体育考试应穿着运动装、运动鞋,但鞋底不得有铁钉、胶钉或塑料钉。

2.参加体育考试,考试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考试后应做好整理活动。

3.考生要认真遵守考场纪律和考试规则。尊重并服从引导员、考务员的指挥和判定。

4.考试成绩当场公布,考生对考试成绩有疑问,应立即向引导员提出,以便及时查询。

阅读全文

与如何做好小学升入中学的体育衔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